2021年1月2日,演員孫僑潞媽媽發文證實,女兒因急性心梗去世,年僅25歲。
悲痛之餘,網友發現不少患心臟病的明星有個共同特徵:耳垂有褶皺。微博上掀起了#從耳朵可以看出冠心病徵兆#的討論。
耳垂褶皺(earlobe crease,ELC),是指起於耳屏間,止於耳垂邊緣,成 45°角,且長度大於耳垂 1/3 的斜形褶皺,可見於耳垂的單側或雙側。
耳垂上有褶皺,是不是就能推斷此人存在冠心病?
《生命時報》結合研究並採訪專家,揭示耳垂褶皺與冠心病之間的關係,解讀心臟病的相關危險因素。
受訪專家 | 曾偉傑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呂筠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教授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生命時報」(ID:LT0385),原文首發於2021年1月3日,原標題為《「耳朵褶皺」是冠心病跡象?符合這5點的人心臟更危險》,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Frank徵與哥本哈根心臟研究
「耳垂有褶皺預示著冠心病」這種說法由來已久,聽起來像偽科學,但並非空穴來風。
Frank徵與心血管疾病
1974年,一位叫Frank ST的學者在醫學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
Frank 觀察到有耳垂皺褶的受試者20人中, 19人存在一個或者多個心血管危險因素。這一現象也被稱為「Frank徵」。
從1974年到2013年,陸續有37項大型試驗從各個角度探尋耳朵褶皺和冠心病之間的關係。
有的研究認為耳垂褶子和冠心病或其他心腦血管疾病存在明顯的相關性;有的研究則認為耳垂褶子和他們的相關性極弱。
有一項meta分析將這37項研究、31100名受試者的數據全部匯總到一起計算。
結果發現:在耳朵有褶的人裡62%同時有冠心病,在耳朵沒有褶子的人裡67%沒有冠心病。
不過,上述37個臨床研究有個共同的特點是,受試者均是因胸痛或其他原因考慮冠心病而入院行冠脈造影的患者,對健康人群的參考價值要打個折扣。
哥本哈根心臟研究
2014 年發表的哥本哈根心臟研究,公布了在普通人群中最大規模的前瞻性研究結果。
研究人員跟蹤隨訪10885名20~93歲的沒有冠心病依據的「健康人」長達35年。
在這35年間,有3401名受訪者陸續出現相應症狀並臨床診斷為冠心病,有1708名受試者最終發生心肌梗死。
統計結果發現,出現耳垂皺褶的受訪者被發生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風險升高了1.09倍。
哥本哈根心臟研究是耳垂皺褶和冠心病關係的又一例證。
2
耳朵褶皺能不能推斷有冠心病?
儘管國外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有耳垂皺褶的人發生冠心病的風險高,但國內專家表示:
耳垂皺褶和冠心病之間存在一定相關性,但不能以此推斷具有耳垂皺褶的人肯定有冠心病。
馬拉度納很多公開照片上沒有耳朵褶皺。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曾偉傑表示,耳垂摺痕並不是絕對和唯一的指標,具體還應考慮患者其他方面的因素,因此發現耳垂存在上述摺痕,最好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耳垂皺褶的影響因素非常多,在個體中差異較大。
其中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年齡,耳垂皺褶的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則愈發常見。在性別上也有差異,耳垂皺褶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
耳垂皺褶還與睡覺姿勢、局部皮膚的老化、氧化應激、炎症、水腫、膠原降解等非心血管疾病因素相關。
3
冠心病真正的危險因素
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當一個人存在兩個或以上危險因素時,冠心病發生的危險性將會成倍增加。
腰太粗
腰粗的胖人腰圍每增加9.5釐米,發生冠心病、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死於冠心病的風險就會分別增高16%、21%和26%。
即使體重指數(BMI)屬於正常,與腰不粗的人相比,腰粗的人(包括中心型肥胖前期和中心型肥胖)發生和死於冠心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高血脂
高血脂是冠心病、心梗發生的高危因素。
血脂是血液中脂類蛋白質的總稱,包括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同時也有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載脂蛋白等。
其中,高密度脂蛋白是人體血脂代謝的有益產物,但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這些有害物質的水平越高,血管內形成粥樣斑塊的機率越大。
高血壓
高血壓最先損害血管,長期高血壓或血壓波動大,會使血管彈性越來越差。血管問題又可能進一步引發心臟的病變。
在高血壓誘發的諸多疾病中,冠心病是我國高血壓人群主要的併發症之一。
血糖高
糖除了會擾亂膽固醇外,還會導致血管收縮,增加血管壓力。由於冠狀血管特別薄,收縮、狹窄都可能帶來嚴重後果,如誘發心臟病等。
活動狀態下胸悶、疼痛
活動狀態下胸悶、疼痛如果症狀在體力活動、情緒激動時加重,休息後緩解,要高度懷疑冠心病。
有的患者可能不會出現典型的胸痛表現,也可能是胸悶難受、肩膀疼、後背疼、胃疼、牙疼等。
4
降低心臟病風險的6個因素
絕大多數心血管病是可以預防的。冠心病高發主要與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體力活動少、高血壓、高血脂、肥胖有關,這些危險因素往往相輔相成。
想要降低心臟病發作有6個關鍵因素:
1、保持健康飲食
與冠心病死亡相關的危險因素中,不健康飲食排名第一(69.2%)。
健康的飲食模式包括:
水果、蔬菜、豆類、全穀物、魚(包括油性魚類)、用不飽和脂肪酸替代飽和脂肪酸;
適量吃堅果、禽肉、低脂或減脂奶製品;
少吃精製碳水化合物、肉類(尤其加工肉)、鹽、酒精和含糖飲料、油炸食物、富含膽固醇的食物。
2、勤運動
成年人每周應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
經常運動的人可適當增加運動強度;不經常運動的人應儘量改變久坐的習慣,循序漸進增加運動量。
3、控制體重
超重或肥胖人群應儘早採取有效措施減肥,減少熱量攝入,同時積極運動。
4、戒菸限酒
不吸菸的人最好永遠遠離香菸;吸菸成癮和難以應對戒菸挑戰的人,應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採取更有效的方法戒除菸癮。
酒精不僅會導致酒精性心肌病、高血壓等,更會造成心梗、腦梗、房顫、心衰、腦血管破裂等問題。
5、控制好其他疾病
多項研究證實,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以及糖尿病等都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因素。建議及早改善生活方式,並進行相應治療。
6、遵照醫囑吃藥
醫生往往會給「三高」人群開具他汀類降脂藥、降壓藥或降糖藥控制病情,患者應遵照醫囑堅持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