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子心學管窺:事必量力則能久

2021-01-08 太平書院

【綱】

事必量力,量力故能久。

【目】

事餘於力,力則不輕;力餘其事,事無弗舉。故量力則能久,不量力而日月為之,縱誓,難久矣。

【管窺】

邵康節指出,凡事應該量力而行,只有量力而行才能長久。

黃畿認為,如果事情超出能力,那幹起來一定不輕鬆;如果能力超出事情,事情一定能夠完成。所以說,量力而行就能長久,不自量力還每天每月幹,就算是賭咒發誓,也不可能長久。

不自量力的例子,春秋時有宋襄公,明明是小國弱國,還盼望者稱霸,和楚國這個大國強國一較高低而打敗,結果只能是徒增笑爾;戰國時有秦武王,身為一國之君,卻與九鼎較勁,逞匹夫之勇舉鼎而斃命,結果也只能徒增笑爾。

現在頗有一些心靈雞湯,脫離實際,一味激勵,鼓動他人做力所不及的事。有人打了一個比方,雞湯就好比,在山崖之上,狼對雞說:「不試一試,怎麼知道你不能展翅翱翔?!」雞受了蠱惑,掉下山崖。不知狼早已在山崖之下支好了鍋,燒開了水,只能笨雞掉下去,以便宰殺。

相關焦點

  • 邵子心學管窺 讀書者不少,能讀書者少
    【邵子曰】天下之言:讀書者不少,能讀書者少。若得天理真樂,何書不可讀?何堅不可破?何理不可精?【黃畿注】盡言讀書,真讀者少,到得胸中有得天理真樂,自然而生樂,則難讀者讀,難解者解,難精者精,何所不得!吾真樂矣。
  • 邵子心學管窺 顯諸仁,藏諸用
    【管窺】「顯諸仁,藏諸用」,這是《周易·繫辭》裡的話。諸,是「之與」的合音,這句話的主體是「天地」。這是說,天地化生萬物之大仁顯露無遺,但天地如何化生萬物之大用卻隱藏不顯。然後邵康節聯想,孔子不就是善於隱藏大用的嗎?話說,當年孔子見老子,老子告誡他:「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
  • 邵子心學管窺 三人得師,天下為友,尚論古人
    【管窺】邵康節說,幾個人在一起,一定有人值得我向他學習的。至於值得交友的,那麼一個鄉,乃至整個天下的賢士,都還覺得不夠。所以向上尋找知心的古人,這才到達極限無法再增加了。邵子後學說,一個人不該自滿自大,應該知足,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可以提升自己。幾個人在一起,一定有人值得我向他學習。一鄉,一國,乃至整個天下,都可以交到朋友。
  • 邵子心學管窺 孟子為什麼不知道《周易》?
    人能用《易》,是為知《易》。如孟子可謂善用《易》者也。【目】知《易》在能用,徒引用講解,何知焉?《孟子》書不及《易》,而《易》道存其間。故為善用《易》。或問孟子用《易》處,曰,願學孔即願學《易》也。《易》者,聖之時也。他若世運以五百年為治亂之交,道統以堯舜至子,為見聞之會。是皆同《皇極經世》之志。或者邵將志希於孟歟?
  • 「心學專欄|邵明」正向思考背後的文化問題⊙邵明
    這裡並沒有否定西醫的意思(不然就還是一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而只是希望能藉此說明中華文化的整合性思維方式。當我們觀看中國思想的發展歷史,從秦漢時期儒、道整合諸子百家,到宋明時期儒家整合佛、道形成陽明心學,或者從朝代更迭的角度來觀看遊牧民族不斷融入華夏的歷史,都可以看到中華文化的這種整合力量。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為何能給人強大力量?一篇文章讀懂心學
    脫離了主觀視角,客觀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誰又能來描述一下這個客觀世界?很難做到,或者說根本做不到!因為你無論怎麼想像、推理、描述,它都沒有超越你的意識。因此,「心外無物」。知行合一如果說「心外無物」是陽明心學的基石,那麼「知行合一」就是心學的重要發展。「心雖主於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於一人之心。
  • 我的儒家文化學思歷程:從陽明心學到心學心理學⊙張辰
    為了探究清楚王陽明如何能死得如此康莊坦然,我開始了研習陽明心學的歷程。通過學習陽明心學才知道,儒家的學問原來不是吃人的禮教,而是非常活潑靈動的學問。但是,因為既有的成長環境,形成了很多刻板的認知與偏見,以至於在心學的學習過程中,累積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我只能通過QQ、論壇開始四處求教,當時網絡上已經有很多知名的大師。
  • 觀察64卦圓圖,解析《邵子會經世64卦數表》
    64卦圓圖其實由於書寫習慣的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所站位置和觀察角度的不同,讓《皇極經世》與《邵子神數》很少有人能真正悟明白。下面解密《邵子會經世64卦數表》一、八卦先天之數,先天八卦運動規律八卦的先天之數:乾1、兌2、離3、震4、巽5、坎6、艮7、坤8;按照先天八卦排列順序,找到它的運動規律,我們就能看懂《邵子會經世64卦數表》。
  • 婚後感情保鮮力強,最能讓老公久看不厭的三大星座女
    婚後感情保鮮力強,最能讓老公久看不厭的三大星座女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有的女生結婚後無論多少年過去,夫妻感情能一直保持得很好?那我便試著答你:或許就是女生學會了如何給夫妻感情保鮮吧。
  • 宋代「白衣卿相」邵夫子:安貧樂道 兩次拒官
    邵雍大致生活在宋真宗、宋仁宗時代,這一時代,恰是宋代倡導讀書最力的一段黃金期。宋真宗《勸學詩》曰:「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給了讀書人莫大的希望;宋仁宗當了四十二年的太平天子,沒有顯赫的拓疆徵伐之功,但他慧眼識珠,廣羅人才,如唐宋八大家歐陽修、曾鞏、王安石、三蘇等宋代六家均為他所發現啟用,包拯、晏殊、範仲淹、文彥博等名臣名相也都得到了他的提拔,仁宗時期,可謂群星燦爛,人才輩出。
  • 王陽明心學的終極願景:聖人之道,天地萬物,一體之仁
    陽明心學,本身就是一個致良知的過程,然而,學習者悟性不一,就產生了大量的心法,並且,王陽明所提的觀點也不止一個,如心即理,知行合一,都是他愛用的。此外如誠意,正心,格物,功夫……。驟看起來五花八門,其實整體是一貫的。今人要體悟陽明心學,就需要拋開大量的儒家概念,先找到心學的核心脈絡,學習起來就會循序漸進,融會貫通,否則會有山重水複之感。
  • 斯人「仙逝」後:留在中原大地的「邵夫子祠」
    斯人「仙逝」後:留在中原大地的「邵夫子祠」關於一代易學大師邵雍的介紹,「源易緣」在上篇的《易學奇人邵雍「安樂窩」今安在? 一代帝王曾仿建於頤和園》一文中,已有詳細篇幅,在此不在贅述。本文中,「源易緣」重點介紹下邵雍先生「仙逝」後,留在河南新鄉的「邵夫子祠」。
  • 陽明心學:你有多少福報,懂得這2點,或能化難為福
    那福氣從哪能反映出來呢?大致分作順境、困境2種來區別,是由以前所做的因,形成出來的果,福氣大的人比如做大官、有溫馨的家,孝順的孩子,舒適的環境,不以金錢功利所困惑、什麼事情都很順、更關鍵的是心情始終愉悅。沒有福氣的人正好相反,能量急劇下降、智慧也越來越低、相貌逐漸變醜陋、易於發生精神上的疾病與身體好幾倍,多災多難處處遇見逆緣。
  • 傳中講國學|《五字心學》與五行婚姻之道
    從傳統文化《五字心學》角度講,即:性(土)、律(金)道(水)命(木)舍(火)的五行來講,一個幸福的婚姻應該俱足正確的婚道,婚理,婚念、婚行與婚心(心智)婚道是幸福婚姻的根本妻子要柔順,能忍耐、能負重,用陰柔之美,持守丈夫,做個賢淑的妻子,夫義方能婦隨。婚理。是指幸福婚姻之規律,也是對婚姻之道內涵的體現。一是人人都可有個幸福的婚姻,哪對戀愛雙方的初心沒有幸福婚姻的追求?世上沒有一對戀者是為追求不幸婚姻而戀愛。二是幸福婚姻要知因識果,要敬天循律、誠意正心。三是夫妻雙方人我不二、互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四是幸福婚姻需共同經營,福自雙方求,命自雙方造。
  • 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要想改變命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開悟
    心學祖師,明代大儒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時,從睡夢中驚醒,跳起大呼:「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謫官龍場,是王陽明坎坷人生的一次劫難,也是促成他悟入聖人之道的大事因緣。在貴州的三個年頭裡,王陽明遍歷種種苦難,受到無盡的折磨,卻在貴州悟道成道,創立了自己獨特的「心學」體系一、讀懂人性你就讀懂了世界「讀懂了人心和人性,就讀懂了這個世界」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王陽明體悟到,「讀懂了人心和人性,就讀懂了這個世界!」
  • 邵陽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回復網友「年前從成都回邵是否需要隔離?」
    根據《冬春季新冠疫情防控實操指南》:(一)境外來邵(返邵)人員管控分類管控。(1)嚴格落實「14+7」和「2+1」管控措施,在第一入境口岸集中隔離醫學觀察14天並經2次核酸檢測為陰性的人員,須居家隔離醫學觀察7天,並於觀察期滿前1-2天再進行1次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方可正常出行。
  • 王陽明心學:人到中年,別把錢和人脈看得太重,牢記「六字真言」
    憑藉自己獨創的陽明心學,也被人們稱為聖人。王陽明一生所創造的成就,在我國甚至全球都有非常高的地位。王陽明的前半生歷經坎坷,因得罪宦官劉瑾被貶到貴州龍場做縣丞,大家都覺得他會死在那個荒無人煙,瘴氣漫天的地方。但是,王陽明不僅堅強地活下來了,而且還領會了心學的真諦,也就是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
  • 安樂書院:邵夫子創設 經典著於此(洛陽書院史話)
    在大莘店隱居期間,創辦安樂書院,講學於家,是邵夫子留給後人的巨大財富之一。正如宋代理學鼻祖之一程顥在其所作的《邵雍先生墓志銘》中所說的那樣,「先生在洛三十年……講學於家,未常強以語人,而就問者日眾。鄉裡化之,遠近尊之」。
  • 陽明心學是體認之學,培根之學,是行動哲學!你找到你的心了嗎?
    《王陽明大傳》的作者,當代心學大師岡田武彥說陽明學是「體認之學,培根之學,是身心相即,事上磨鍊之學」,是「行動哲學」。為什麼這麼說呢?心學要義:知行合一王陽明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是說你不知道怎麼完成你的使命,那就是你還不弄明白自己的使命在哪裡。
  •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只有六個字和四句話
    繼續說王陽明,他的心學總結起來,六個字+四句話。一 六個字這個六個字就是「心即理」和「致良知」。所謂「心即理」,王陽明反覆強調「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拿格竹來講,王陽明盯著竹子看了七天七夜,試圖弄明白竹子裡包含什麼道理,但直到頭昏眼花,身體虛脫,他也無法將竹子的道理上升到人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