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是體認之學,培根之學,是行動哲學!你找到你的心了嗎?

2021-01-21 思達米格物

《王陽明大傳》的作者,當代心學大師岡田武彥說陽明學是「體認之學,培根之學,是身心相即,事上磨鍊之學」,是「行動哲學」。

為什麼這麼說呢?

貴州陽明洞

體認就是認識你自己,找到你自己的根(或者說心)。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

或者這麼問:「你這輩子是來幹什麼的?你的人生使命是什麼?」(請認真準確而清晰地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很重要)。

每個個人的人生使命都不一樣,有的要當個作家,有的要當醫生,有的要當科學家,還有的要飛上藍天當個飛行員,有的人只是想快樂地活著,無憂無慮地活著,這些都是你的本心

在明白你自己的人生使命以後請回答第二個問題「如何才能完成你的人生使命?」

心學要義:知行合一

王陽明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是說你不知道怎麼完成你的使命,那就是你還不弄明白自己的使命在哪裡。弄明白了就一定知道怎麼去完成它,這是個因果的關係

這就是身心相即,是知行合一

你的生命和你的時間都很有限,如果不「用心」,不奉行「身心相即」「知行合一」,那麼還沒等到完成使命你就嗝屁了。王陽明說:「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

體自心之所在

如果你現在還沒有想明白這些問題,你在這個世界上浪費的時間就真有點多了。

如果在找到你自己「本心」的路上你真不知道你的使命是什麼,那麼陽明心學絕對就是一盞明燈:王陽明說「有行必有知,有知必有行」還說:「心在行動中展示其自身。」也就是說通過行可以了解知,通過知也可以了解行。你的心是知,通過認真觀察你自身的行為就窺探出你的能力,性格,趣味,進而知道你的本性本心,你的人生使命也就慢慢浮出水面了。

你現在要做的就是:不斷考察你自己的行為,聆聽你內心的聲音,找到你自己的使命或者說你的心。

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命

現在,你找到了你的人生使命了,也知道踐行實現你的人生使命了。這時王陽明說「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面對這個紛雜的世界你要會分辨是非善惡,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就是格物),你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判斷。

為保持你的人生不出現偏差,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並時刻保持「知行合一」與「格物致知」的理念

知行合一

學陽明心學有些日子了,它的好處我的總結就是:

認識自我,不虛偽,做真實的自己,修身養性,解放思想,反威勢和傳統陋習,大膽創新,解決一切毛病和問題,預測行為,天然自信,所向無敵,樂天無憂,無往而不勝……

總之,還是岡田武彥總結的精闢:陽明學是「體認之學,培根之學,是身心相即,事上磨鍊之學」,是「行動哲學」

相關焦點

  • 我的儒家文化學思歷程:從陽明心學到心學心理學⊙張辰
    後來了解到明朝大儒王陽明(1472-1529)在臨終前說:「我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句話讓當時的我產生了非常震撼的感覺,居然有的人臨死的時候說自己很安心,很光明,沒有什麼想說的,這對當時的我而言,如同救命的稻草。為了探究清楚王陽明如何能死得如此康莊坦然,我開始了研習陽明心學的歷程。通過學習陽明心學才知道,儒家的學問原來不是吃人的禮教,而是非常活潑靈動的學問。
  • 王陽明心學的終極願景:聖人之道,天地萬物,一體之仁
    今人要體悟陽明心學,就需要拋開大量的儒家概念,先找到心學的核心脈絡,學習起來就會循序漸進,融會貫通,否則會有山重水複之感。陽明心學的修悟,需要一個從「心悟、體悟、到證悟」的三層悟道過程,再加上「致良知」和「心學終極願景」,構成了陽明心學層層遞進的漸悟脈絡。所以本課的陽明心學十六法門,就是循序漸進遵循這「三大悟」的修習大綱。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為何能給人強大力量?一篇文章讀懂心學
    到了明代,陳獻章開始提倡涵養心性,儒學由此實現了從理學向心學的轉變。而後,王陽明更是提出了心學「致良知」的宗旨,心學也由此形成了清新獨特的學術脈絡。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四句教》何為「良知」?在王陽明的觀點中,「良知」是人心的本體,沒有善惡之分。
  • 學哲學如何事半功倍,儘快入門?方法論~
    但你這樣做的前提是你近距離了解過哲學。如果你對哲學的了解僅僅基於道聽途說,或者僅僅因為對哲學印象不好就否定哲學,那你就可能錯過對人的精神生活來說最好的東西。同樣,我們學哲學也不應該只學自己感興趣的,對於自己一開始不感興趣甚至討厭的哲學,也應當了解一些,這樣才能更好地明白自己為什麼喜歡這種哲學而不是那種哲學。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為人處世,需得對這3件事「心狠「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為人處世,需得對這3件事「心狠」王守仁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他的心學,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驕傲的財富,他吹響了人性解放的號角,引領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傳千古,近代的康有為、孫中山等人都從其中受益匪淺。
  • 「面善心黑,必有表象」,偽善之人往往有三大特徵,遇到切莫深交
    這句話出自明朝「千古奇人」陽明先生之口,意思是:若一個人貪圖錢財利益,他可能是真小人,做事不擇手段於道義而遠之,但其實並不會帶來大的危害;若一個人道貌岸然,看似是君子其實是偽君子者,表面上做的事情符合了道義,卻能帶來很深遠的危害。王陽明何許人也?
  • 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要想改變命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開悟
    心學祖師,明代大儒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時,從睡夢中驚醒,跳起大呼:「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謫官龍場,是王陽明坎坷人生的一次劫難,也是促成他悟入聖人之道的大事因緣。三、既要學會看書,又要學會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既要學會看書,又要學會看人,但說從第一印象判斷人的都是在誤導你,人經歷多了,什麼經驗都有的,只有閱歷過人,你才會被尊敬。因為經過了許多人和事,你就會有很多寶貴的養生之道,做人之哲理。四、要淋漓盡致顯現人情味來「無情未必真豪傑」,魯迅如是說。這是70年前的箴言,流傳至今而不被磨滅,定有可取之處。
  • 陽明心學:你有多少福報,懂得這2點,或能化難為福
    王陽明說過: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林中,心不動則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則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王陽明《傳習錄》裡常說的福氣,福是福氣,報便是果報的意思,說白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 朱熹在中國哲學與文化史上的地位
    有宋一代,中國精英文化之取向發生了重心的轉移,適應了社會文明化的需要。朱子在學風上重現了先秦子學好尚論辯批判的學術精神。他不但批評佛老,而且在當時儒家諸派的內部也展開了激烈的思想爭論,他與湖湘學派、江西陸氏心學、浙東事功之學的辯論,都深深地體現了一代大哲的思想品性。此外他對書院的積極支持與建設,對儒學的傳播,乃至學問的下移,都作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
  • 王陽明心學:人到中年,別把錢和人脈看得太重,牢記「六字真言」
    憑藉自己獨創的陽明心學,也被人們稱為聖人。王陽明一生所創造的成就,在我國甚至全球都有非常高的地位。王陽明的前半生歷經坎坷,因得罪宦官劉瑾被貶到貴州龍場做縣丞,大家都覺得他會死在那個荒無人煙,瘴氣漫天的地方。但是,王陽明不僅堅強地活下來了,而且還領會了心學的真諦,也就是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
  • 「怒所不當怒,是怒鬼述」,你易怒嗎?是心病!這4句話點醒你
    ----王陽明心學心學大師王陽明勸誡我們要修身養性修行,面對人生中所碰到的難題要心裡平靜中正,無法因自身的情緒而遷怒於別人,損人不利己。你易怒嗎?是心病,王陽明心學4句話點醒你,多讀幾遍去火氣。1、處朋友,務相下得益,相上則損。大意:與朋友交往,需互相尊重和謙讓,這樣雙方都能受益。
  • 「重情之人,一看便知」:有這四種特徵的,重情重義,見到要靠近
    他出身於詩禮之家,世代簪纓,門第顯赫;他自幼智慧過人,十歲時便能即興作詩;他上馬為將,下馬為師,在朝美政,在野美俗。此人就是明朝大儒——王陽明。曾國藩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這「新風氣」便是指他創立的陽明心學。在我們身邊,有一些人,天生薄情。
  • 王陽明:有這三種智慧的人,終能成大事,看看你身上有幾種?
    在明朝就有個有大智慧的人,他就是「心學」學說的創始人王陽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王陽明在這方面的智慧。一、心強大,不為物擾王陽明認為要想成就大事需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來面對世間的紛擾雜亂。這告訴我們一定要會與他們打交道,王陽明認為與人交往要懂得待人不偏頗,這樣他們會覺得你待人很公平,沒有偏心,也就不會對你產生嫉妒和怨恨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他們能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在你需要幫忙的時候,他們也會伸出援助之手。三、多權衡,靈活應變王陽明認為遇事多權衡,懂得靈活變通是大智慧。他在為官從政時就懂得遇事權衡利弊的重要性。
  • 王陽明:世界上有3種人命苦,不容易幸福,希望你不在其中之一
    說起修身養性,就必須提王陽明,他在心學層面的造詣,迄今沒有人跨越,是明代的「心理學大師」。王陽明提到過三種命苦之人,這三種人命最苦,別等白髮蒼蒼才頓悟。一、不自重者,命最苦最好的涵養,並不是他人的謙遜有禮,反而是前提學會尊重自身。不尊重自己,怎樣尊重別人呢?並且要想獲得身邊的人的需要,自身前提要達到修心養性。
  • 王陽明:著述越多反有亂正學,指月之手不是月
    學錯知識比不學知識更糟糕,不學大不了原地踏步,學錯了知識反而誤導自己走錯方向,浪費時間、金錢、精力。每年、每天出版那麼多書籍,網絡上各種資源,圖文、視頻、音頻,每天都有海量資源產生,各種著述、各種資源汗牛充棟,哪些才算是正宗的學問和資源呢?資源多了固然更具有多樣性的選擇,然而選擇項多了,反而增加了選擇的難度和複雜度。
  • 「命苦之人,一看便知」,命苦福薄之人身上往往有3個特徵,精闢
    許多成功人士,比如曾國藩,稻盛和夫,梁啓超等人,都是通過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不斷激勵自己,最終超越了客觀上的困難條件,實現了生命的自我超越,慢慢強大起來。命由己造,福由心生。有一些先天的命運,儘管沒法更改,但後天性的命運,卻完完全全把握在自個手上。你種善因,就得善果;種惡因,就得惡果。正所謂「修行」,便是要更改我們的身上的各種各樣習氣和毛病,而求提高自己,改變現狀。
  • 學哲學到底有什麼好處?沒好處!那還要不要學?必須要
    當我們問到底什麼是哲學?這本身就是一個哲學之問。這也很恰當的解釋了哲學存在於萬界之中的,它是無處不在的。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每天走到街上,向別人提出許多問題,然後再向別人解釋許多問題。人們一開始只是覺得有趣,但慢慢發現有趣之中似乎存在著一定的真理,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 《周易》真的是卜筮之書嗎?中國最早的心學經典了解一下
    二、人者,天地之心也《復》和《中孚》兩卦,為什麼都被古人認為能夠「見天地之心」呢?要先從什麼是「天地之心」說起。思孟學派的經典作品《禮記·禮運》中說:「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知而後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