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守護三峽大壩!「當代大禹」鄭守仁院士逝世

2020-12-01 手機鳳凰網

據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官網消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設計總工程師,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原總工程師、黨組成員、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鄭守仁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24日在武漢逝世,享年81歲。

鄭守仁,1940年1月生於安徽潁上,1963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學),水工專業。長江水利委員會原總工程師;1994年至2017年任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兼三峽工程設計代表局局長。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鄭守仁先後負責烏江渡、葛洲壩導流、截流設計、隔河巖現場全過程設計,1994年起負責三峽工程設計。

他長駐施工現場,及時解決許多與設計有關的技術難題,為葛洲壩工程大江截流及圍堰設計施工、隔河巖工程質量優良、提前一年發電和三峽工程設計、施工作出了貢獻。

2017年7月8日,際大壩委員會第85屆執行會議在捷克布拉格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大壩工程學會常務理事、鄭守仁榮獲國際大壩委員會終身成就獎。鄭院士於1994年以來擔任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並長期負責長江三峽工程的設計工作。

鄭守仁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國際大壩委員會終身成就獎等17項省部級以上獎勵,然後將各種獎金、稿費、講課費等80多萬元,捐獻於公益事業。

鄭守仁被譽為「當代大禹」、「三峽的脊梁」、「大壩基石」。鄭守仁著有學術論文50餘篇、專著6部,先後主持召開三峽工程現場設計討論會2500多次,形成會議紀要6800多萬字,親自撰寫現場設計工作簡報500多期,400多萬字,為確保三峽工程的設計質量和施工質量奠定了堅實基礎。

鄭守仁曾說:「作為一名水利人,能參與三峽工程是最大的幸福。只要三峽工程需要我一天,我就在這裡堅守一天。」

2019年鄭守仁被授予「最美奮鬥者」稱號。

鄭守仁簡歷

鄭守仁同志1940年1月出生,安徽潁上人。196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8年9月至1963年7月,在原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學)河川樞紐及水電站水工建築專業學習;

1963年8月,畢業分配到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現為長江水利委員會)施工設計處工作,先後任烏江勘測設計大隊導流專業組組長,施工設計處導流組副組長,施工設計處副處長、處長;

1986年6月,任長辦副總工程師兼隔河巖設計代表處處長;

1991年5月任長江委副總工程師,1994年1月兼任長江委三峽工程代表局局長;

1994年2月任長江委總工程師、中共長江委黨組成員兼三峽工程代表局局長;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3年8月任長江委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2019年2月退休;

2020年7月24日逝世。

現任遼寧省委副書記、代省長,曾任長江委副總工程師的劉寧髮長文悼念鄭守仁院士:

2020年7月24日15點54分——

鄭守仁院士辭世的噩耗傳來,令人悲痛萬分!

鄭院士(我常常稱鄭總,也稱鄭院士、鄭先生)工地奔波、認真負責、尊重科學、簡約生活、質樸待人、專一匪石、克己奉公的形象從心裡又浮現在眼前。

往事再現,故人已遠,思切種種,悵然淚下……

記得剛剛參加工作,就從同事那裡聽說我們單位有一位國家級勞模,名字叫鄭守仁!也知道他和夫人高黛安(我校的知名校友,我們也叫高總)兩口子常年在工地,連唯一的女兒出生不久都寄養在高總的老家蘇州。直到清江隔河巖工程開工建設,我才近距離接觸到鄭總。

那時,工地條件是難以想像得差,他常年駐守,以工地為家,令人心生欽佩。記得,為了配合施工,我們也時不時地到工地去搞動態設計,也有時逢年過節在工地值守,為了偶爾改善生活,周末都是自己到長陽縣去採買一些食材,回來搭夥燒飯,算是聚餐度假、守歲。而這種時候,鄭總都是送過來一些好吃的給我們,以表慰問。狼吞虎咽之餘,我們由是感到了一些「以工地為家」的溫暖。1993年隔河巖水電站第一臺機組發電,清江公司獎勵了一批功臣,鄭總獲得最高獎——5萬元人民幣。幾個年輕的同事心裡就嘀咕,鄭總這次會不會給我們送更好吃的東西來?果不其然,除夕的晚上,從不喝酒的鄭總攜夫人高總一起專門拿來兩瓶夷陵大曲,還帶上在家裡炒的兩個菜,與我們一起過年了。鄭總對隔河巖首臺機組順利發電錶示祝賀,並感謝我們的工作,隨後也極簡短地說到獲獎,那個意思就是說,工作都是大家做的,自己只是做了應該做的而已——隨後,音調變高地說,我打算把這個獎金捐給長陽縣火燒坪希望小學!要知道,當時的5萬元是一筆不菲的收入了,可鄭總真的悉數捐了。大家都覺得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優秀共產黨員!

真正到鄭總身邊工作,記得是從1997年7月開始的。當時作為總工程師助理,我協助他處理一些三峽工程設計和其它事務。從那個時候起,一直到2002年初調離長江水利委員會,我都是隨同鄭總做事,無論是在委機關還是在三峽工地,辦公面對面,去工地同行。開會一起,出差一路,到工地食堂吃飯也是一同。在他身邊,我才更切實地感受到他對自律的嚴格,對工程的負責,對同志的真誠!

1997年11月8日15時30分,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實現大江截流。大江截流成功,標誌著為期5年的一期工程勝利完成,三峽工程轉入二期工程建設。2002年11月6日9點40分,三峽大壩導流明渠截流成功,標誌著三峽三期工程開始。三峽工程大江截流和導流明渠截流是迄今水利水電工程史上兩次極具挑戰性的壯舉。事實上,三峽工程導截流是世界性難題!業內人士都知道,鄭總是著名的工程導流專家。如果說,三峽工程建設,鄭總貢獻了非同一般的才智,那麼關於三峽工程導截流的科研、試驗、設計和施工,鄭總則傾注了非同一般的心血。

1997年鄭總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其實,參評院士他是多次推辭的。記得我在協助鄭總整理參評材料時,他多次擱下或問而不答,幾次說應該讓水平更高的人去評,我們只要把工程建好就行了。無奈,我們只能把鄭總在工地日以繼夜主持召開、並親自撰寫的研究解決各類工程問題、各種工程難題、各方面工程課題的約百萬字會議紀要進行整編。當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潘家錚副院長看到這三冊整編的紀要時,非常感慨地講,工程是靠人幹出來的,而工程的靈魂是設計,設計的關鍵是動態優化,動態優化設計就要求工程師必須能在工地解決實際問題!

2000年1月30日,這一天鄭總60歲生日。我們想為他慶祝一下。大家一起提出後,他堅決拒絕到工地的「小洞天餐館」擺所謂的壽宴。他說,你們的善意我心領了,我也願意與你們分享快樂,但是為我本人慶賀生日不妥,也不要浪費錢物。晚上,就在那個平日裡我們一起吃飯的工地「建設者餐廳」,多加了幾個菜,訂了一個生日蛋糕,費用還是由鄭總自己出的,算是過了他這個「大生日」。他不在乎自己,卻時時牽掛他人。每一次有機會到北京出差,鄭總都要我陪著他一起看望年過九旬的張光鬥老先生。張先生是原清華大學副校長,兩院院士,著名的水利泰鬥,為三峽工程建設和許多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做出過卓越貢獻。每次去鄭總都是虛心求教工程問題,每次去後也都受益匪淺,每每回到工地他都加以認真落實。實際上,每年鄭總邀請到三峽工程工地指導、諮詢的老先生、老工程師很多,也有的乾脆就被鄭總請來工地「坐鎮把關」。為把三峽工程建設成一流工程,確保設計質量,即時解決建設中遇到的難題,鄭總千方百計、百計千方,虛懷若谷、禮下能人,可謂求賢若渴、精誠以待。這中間,看望並求教的一應用度,以及相應補助費用、諮詢費用,鄭總也都從不用公款,而是自己來出。一位來工地當設計代表的老工程師一家,因為剛剛來,工地天氣熱,生活陡然遇到些不適,鄭總抽空就去噓寒問暖,給東送西,甚至以「常年駐守工地,不在家做飯」為由,把自家的冰箱直接搬過去。

為了工程建設,他以工地為家

水利工程師常常是風餐露宿、臨難涉險,或工地攀爬、泥水裹身、不分晝夜,卻樂在山水間、志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工程。但若用一生的勞碌奔波、寂寞堅守、專心致志地全身心投入,去設計、去實現一幅幅藍圖,像鄭院士如此這般在工地一生的人少之又少。鄭總是水利界、工程界令人敬仰的存在,是搞清楚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的人,是有著忠誠乾淨擔當的極強主動性和自覺性的人。

自上世紀60年代初,從華東水利學院大學畢業後加入長江水利建設者行列開始,鄭總就長期在多個工地輪守,他和志同道合的妻子高黛安相依為伴,就這樣義無反顧地把家安在了陸水、烏江渡、葛洲壩、隔河巖、三峽工程工地,義無反顧地把工作當成了自己乃至「家」的全部。鄭總沒有業餘愛好,愛好就是他熱愛的工作;鄭總甚至沒有業餘時間,有時間都是用來工作的。他在隔河巖工程工地10年,在三峽工程工地26年,他與工程相伴,以工地為家。一座座工程拔地而起,一個個家庭燈火輝煌,而鄭總卻在2015年6月離開三峽工程工地18平米工房的家,住進了武漢同濟醫院。近五年來,他進出醫院接受了20多次大小不同的、各種各樣的手術和3次微波消融術治療,每一次都讓他身體羸弱,但對工程建設、對三峽工程的掛牽越發彌堅。同濟醫院幹部病房,可能是鄭總這一輩子、這麼長時間住過的最好的地方了!每次治療完成,他都堅強地從病床上站起來,快速而堅決地離開這個「好地方」,回到他捨不得須臾割捨的三峽工程工地,那裡有屬於他的家和辦公室,有建設者餐廳和建設的三峽工程,忘我地繼續他時刻惦念在心頭的工作。這期間,他完成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和另一部《長江三峽工程關鍵技術研究與實踐》專著。他要將三峽工程建設的設計要點和技術關鍵留下來,便於今後可查可鑑。隨著三峽工程的建設運行,鄭總越來越不想走出這個他朝夕相伴的工地了!他獨自去工地細查工程結構,也偶爾遠眺工程的宏偉模樣,還不時回看工程建設與設計藍圖功能。2019年 9月25日,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之際,剛剛接受完治療出院的鄭總,被國家授予「最美奮鬥者」稱號。記者們讚美他是「三峽之子」!作為三峽工程建設總設計師的鄭總說:「把三峽工程搞好,就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只要三峽工程需要我一天,我就在這裡堅守一天!」人們說:鄭總對工程建設的呵護,比對自己的孩子好得多!

家,是什麼?對鄭總而言,是一言難盡的一個字。我想,鄭總的「家」既小又大,小,18平米就是最大;大,有河流山川,看得見水電站、大壩。對鄭總而言,初心在,家就在;使命在,家就在。這是一名中國優秀共產黨黨員的家,這是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家!

為了技術質量,他以鐵肩擔當

工程師都懂得:設計是工程的靈魂,功能是工程的價值,質量是工程的生命,此為工程大義。為了這大義,三峽工程建設者秉持著「對工程負責到底的」理念。作為三峽工程設計總成單位的長江水利委員會及其設計院,作為三峽工程設計總負責人的鄭守仁總工程師,身上無疑系有千斤重擔。要把三峽建設成一流工程,設計必須一流,質量必須一流!

三峽工程主體建築物需要澆築混凝土總量超過2800萬立方米。為了如期高效完成左岸大壩工程建設,施工採用了塔帶機混凝土澆築系統,最多的一年澆築混凝土量達到548萬立方米。在這樣現代化快速施工中,如何讓大壩不裂縫或少裂縫以實現工程強度和耐久性?如何避免關鍵結構不出現質量事故或質量問題,以確保工程健康安全?這是一種關鍵技術,更是一種至高責任!

鄭總對技術要求和方案的制定有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思維定式,對施工質量保證和健康體檢有著「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方式。質量面前,鄭總會一反謙遜、文雅的常態,展示出剛正鐵面、執著鐵肩;技術問題,鄭總會精益求精,一針見血。決不能給工程留下安全隱患,工程質量決不能麻痺大意、視而不見!按照鄭總的提議和要求,長江委與三峽總公司聯合成立了質量隱患排查和質量問題處置工作小組,採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充分發揮質量保證體系的作用,嚴把質量關。每有大事難事,鄭守仁院士都會到一線施工現場,實地查勘,多方研判,制定方案,切實解決,同時他也提出政策建議,給予質量管理人員、旁站監理人員大力支持和幫助。正是在這一期間,鄭總指導帶領我和其他同志一起編著出版了《水利樞紐工程質量標準及監控》這本100多萬字的技術著作,以為工程質量保證的後來者提供參考。也正是在這樣的工作要求和以身垂範下,追求工程高標準、施工高質量在三峽工程工地蔚然成風。國務院質量檢查專家組對三峽工程建設質量給與了極高評價,得到了全國乃至世界同行的認可!

鄭院士追求工程的高質量,卻顧及自身健康不多。鄭總不嗜菸酒,生活也算規律,但多年的積勞透支和工地生活,使他身體長期處在亞健康狀態,隨著歲月每況愈下。2015年開始,他病了,病得很嚴重,一病5年。5年來,他與病痛抗爭,力圖與病魔和諧共處,但還是在三峽工程建成之際離開了!2019年12月18日,三峽工程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鄭院士為之辛勤付出的三峽工程科技成就得到了國家的高度肯定!毫無疑問,鄭守仁院士是這一技術創造群體的翹楚代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溫室裡長不出參天大樹,懈怠者幹不成宏圖偉業。」鄭先生崇尚高科技,每臨難關,都充分發揚技術民主,開拓創新、奮力攻關,腳踏實地、敢為人先。鄭先生用工地辦公室亮到最晚的燈光,照亮了水利工程的高技術、高質量前沿……鄭先生善於聽取國內外技術權威的意見和建議,他定期邀請長江委和有關技術協作單位的專家組到工地視察指導,提供諮詢。鄭先生謙虛謹慎、真誠合作的風範,為三峽工程和水利工程建設贏得了技術和質量的「葵花寶典」。鄭先生不僅是工程技術的帶頭人,也是解決工程問題的協調大師,我們從中受益匪淺、啟智勵志,但愚鈍若我,雖言傳身教卻學而不及,唯在鄭先生的身上感到了那非凡的、過人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質量是工程的本質,忠誠是做人的本分。「忠誠印寸心,浩然充兩間」,鄭先生作為一名三峽工程優秀建設者,外做內生無愧於這個稱號;同樣,鄭先生作為一名優秀共產黨員,他也踐行了為黨分憂、為國奉獻、為民造福的責任。

為了國運重器,他以勤奮躬行

「三峽工程是國之重器」!

「三峽工程是千年大計,國運所系」!

為了建造好三峽工程,鄭總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進去,把家庭、生活全部地投入進去,看似無情卻是有情。莊子云:「至仁無親」,鄭總舍小愛為大愛,舍小家為國家,他對黨和人民飽含深情,對社會主義建設充滿激情!

在三峽工程建設熾熱的年代,鄭總是「雙肩挑」的好幹部。他兼任長江委三峽工程設計代表局局長,那是一方哨所,也是前沿陣地,更是臨戰總指揮部。他關心體貼共事的專家、職工,噓寒問暖,盡其所能解決他們的困難;他創造條件、營造環境,對年輕人大膽使用,既放手錘鍊,又精心愛護、指導關懷,是年輕人的貼心人、技術人員的主心骨。在他身上看不到權力的影子,是公僕的化身、勤奮實幹的典範;他對寄養在蘇州的女兒和外孫女雖關心不多,但卻以身示範,用行動詮釋了求知篤學、正人正己的重要,以此來勉勵她們為國家和人民多做貢獻;他捐獻出歷年所有的獎金,資助代表局當年升學的職工子弟,救助家庭困難的職工治病求醫。大家發自肺腑的稱讚鄭總「雖不沾親帶故,但卻勝似親人!」

若在工地上遇到,你第一眼望去,鄭總就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就是一位常年蹲守工地的工人師傅,就是一名看不出學術權威的學者素人。而熟知鄭總的人都知道,他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國家勞動模範、中國工程院院士,表彰獎項無數、論文專著無算,但卻謙虛對人、恕人律己,在他身邊您感覺不到壓力、霸氣,感覺到的是和氣、清氣。他是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人,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人,是光明磊落、公而忘私的人,是不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人。與他日常的接觸中我能夠體會出,他那以身許國許工程的碧血丹心、赤子情懷——他長期投入在艱苦的治理長江的任務中,宵衣旰食、畢生埋頭在興修水利的工作中,他以非同一般的堅守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誓言!我們也都看到,為了建設水利工程、為了建設三峽工程、為了長江的保護和安瀾,他是孜孜不輟、任勞任怨付出了自己幸福和人生的,他不弛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度踏實工作著。業內人士也都知道,他是一位德高望重、卓有建樹的學術大家,是一位勤奮躬行、興造功業的工程巨匠。在鄭總身上有著敢為人先、探索求真的銳氣,有著善於打破迷信經驗、迷信本本、迷信權威的創新思維。毫無疑問,他所主持設計建設的工程都打下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深刻烙印。

我懷念這樣一位持之以恆、匠心獨具的總工程師。是他鼓勵我在1998年5月三峽工程臨時船閘開始通航之際,代表設計者與中央電視臺的新聞主持人現場同臺直播詳解這一通航過程,那種角色轉換,那份真實表達,讓我切實體會到對工程設計來說「動態優化、科技創新」的靈魂力量。

我敬佩這樣一位朝夕不倦、執著睿智的工程院士。是他支持我在一段時間裡負責三峽工程二期工程設計工作、質量保證工作和現場科研實驗工作,那種悉心指導,那份鼎力支持,讓我由衷地感覺到對工程建設而言「標準一流,追求更好」有多麼重要。

我追思這樣一位兢兢業業、守之以愚的老師先生。是他安排我1997年10月遠赴美國與中央電視臺「大三峽」攝製組一起探究美國墾務局總工程師薩凡奇和當年三峽工程建設的歷史軌跡,那種溯本追源,那份實事求是,讓我深刻領悟到就工程科學而論「謀定後動、博採眾長」的致遠偉義。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覺,擔當使命才能更加堅定。」鄭總深知三峽工程建設的重要!他在三峽工程投入運行後,仍舊深刻思慮著三峽工程在長江大保護中應該發揮的作用,時常掛念著三峽工程為龍頭的長江上中遊水庫群與洞庭湖、鄱陽湖的水資源聯合調度和工程科學運用!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原因,這一次鄭總重病住院後,我一直未能前去武漢同濟醫院探望,心中甚是遺憾!那一天,2020年4月7日,突然接到鄭總夫人高黛安學長的電話,她含著淚水告訴我鄭總病危,恐不久於人世,我第一個念頭就是想去武漢送一送這位令我十分敬重的領導、院士和先生。然而,2020年4月8日,長江委主任馬建華在電話中告訴我:「雖然武漢4月8日已經重啟,但仍是有許多的不便,而且武漢市這一時期的祭奠活動也難像以往那樣舉行。如果可能,是否能以文章的形式寄託哀思?」我後來通過一直陪護在鄭總病榻旁的同志了解到,2020年4月9日,醫院主治醫生對鄭總再次進行了人工介入治療手術,以維持生命體徵,而術後的鄭總一切在向好的方向努力,只是狀態不佳,偶爾清醒但口不能言。陪護的同志告訴我,鄭總對自己的身後事沒有什麼交待,只是在長時間昏迷醒來後、在彌留之際,仍然操心著、嘴裡念叨著三峽工程的建設和運用,樞紐功能和綜合效用如何更好地發揮?很多領導和摯友同事都專程去看望鄭總,武漢同濟醫院舉全院之力救治,長江水利委員會更是提供了無微不至的關懷,我切盼奇蹟能在鄭總身上出現……

鄭院士走了。那一處處工地,為這位畢生相伴的守護人沉寂靜默、喧囂不再……

鄭總工走了。那一座座大壩,為這位念茲在茲的工程師肅穆靜立、淚若水下……

鄭先生走了。那一條條江河,為這位仁心守正的奉獻者吞聲靜音、泣涕悲餘……

2020年7月24日晚

資料來源: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官網 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三峽大壩珍貴文獻"薩凡奇計劃"英文版現身三峽大學
    原標題:美籍華人捐贈三峽大壩珍貴文獻 「薩凡奇計劃」英文版現身三峽大學  湖北日報訊 (記者唐宜貴、通訊員楊彩虹、王軍)昨天,在三峽大學圖書館,記者見到了曾經轟動全球的「薩凡奇計劃」英文版原件,該原件為黃色封面,16開本,共有404頁。  這份珍貴的文獻資料,是9月1日由美籍華人李瑜先生捐贈給三峽大學的。
  • 電影《大壩的詛咒》記錄美國大壩熱潮的破滅
    1944年,約翰·L·薩維奇,美國墾務局的一名高級工程師,來到了中國勘察和設計當時的「揚子江三峽工程」。薩維奇把這項工程稱作他的「夢之壩」,但直到2012年這項工程才完工,如今人們稱它為三峽大壩。總之,中國大壩發展史是一個典型的美國翻版。《大壩的詛咒》記錄了美國大壩熱帶來的毀滅性影響,這股熱潮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消退。電影還再現了要求停用和拆除美國大壩的運動熱潮,這些運動正不斷取得成功,扭轉一段亟需扭轉的歷史。
  • 70多年前,民國的三峽工程夭折,美國公司賠了,美國專家哭了
    2012年,長江三峽工程開始投產發電,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鮮為人知的是,從民國開始,三峽大壩在歷史上有過數次醞釀,前後跨越了將近百年才最終建成。 最先提出建設三峽大壩的是孫中山。
  • 三峽工程的8個年度漢字
    最大洪峰流量為75000立方米每秒刷新三峽水庫建庫以來最高洪峰紀錄▲2020年汛期,在三峽工程的攔洪之下,長江下遊荊江河段安然無恙 攝影:湯偉防洪,是三峽工程的首要任務洶湧波濤裡,三峽大壩鎮守一方一次又一次調峰馴洪累計攔洪305億立方米確保了長江中下遊地區防洪安全真可謂「中流擊水
  • 7月已有3位院士逝世,2020年共和國已送別21位院士
    據@光明日報 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北京工業大學教授曾毅,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1993年當選為俄羅斯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7月以來,共和國已有3位院士駕鶴西去,而在2020年,共和國已送別21位兩院院士。今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4人逝世。
  • 歲末年初又一位大師遠去 2018年以來已65位院士逝世
    原標題: 歲末年初又一位大師遠去 2018年以來已65位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教授蔣洪德同志,於2020年1月4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 三峽懷抱長江,神女峰獨秀一枝,直指雲端
    傳說,當年瑤姬帶著12位仙女,持利劍擊斃了在此興風作浪的十條惡龍,幫助大禹開天河疏通河道,消除中下遊水患,之後就留在巫山化身十二峰,為生民保收入,為行船保平安,神女峰便是其在浩蕩激騰的長江之中,雄奇之風隨處可感受,這座縹渺的神女峰會讓人體驗到雄奇以外的美,遊客們的目光都充滿了一種詩意的溫情。唐代著名詩人這樣寫道:「巫山十二鬱蒼蒼,片石亭亭號女郎」。
  • 汶川發布天赦山發現歷程 為大禹故裡再添佐證
    西蜀羌鄉是他岀生和早期大禹文化的衍生地,從古羌人到今羌鄉各族兒女始終守望著大禹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故園已經四千年;守護著大禹初心,傳習歷代「術禹石紐、汶川之會」,生日回鄉祭禹的傳統習俗也已四千年。今年六月初六將至,阿壩州人、汶川人復興和弘傳大禹華誕慶典於古石紐大禹祭壇,釋比古韻,歡歌悅舞,瞻祖敬宗,拜壇勵志。
  • 斥資2000多億,被稱為「印鈔機」三峽水電站,一天到底能賺多少
    就是因為這個大工程還讓我們十個海外同胞,三峽大壩大家都知道!現在我們要看的是三峽工程,它耗資超過2千萬元,被稱為「印鈔機」的三峽水電站,一天到底能賺多少錢?說起「三峽水電站」,大家應該不會陌生,畢竟,這一規模巨大的工程,已列入教科書。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在我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三峽工程為我國的電力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 鄒德慈院士逝世|鄒德慈:我的城市規劃40年
    鄒德慈1934—2020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建築學會第七、八、九屆常務理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鄒德慈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2月28日23點2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成就貢獻正如鄒德慈院士所言:城市規劃是一項崇高的事業。
  • 三峽水庫三個蓄水水位分別意味著什麼?
    )135米、156米、175米,這是三峽水庫分期蓄水相對於吳淞口的三個海拔高程。中國三峽總公司副總經理曹廣晶就這一問題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2003年6月,長江三峽首次蓄水成庫,壩前水位達到135米。曹廣晶說,此時三峽大壩沒有完建,其中右岸部分還需要依靠圍堰擋水,設計這一蓄水水位是為了讓三峽工程早日發揮效益。
  • 湖北五大必去的旅遊景點,黃鶴樓與武當山上榜,第一當屬三峽!
    除了這兩個城市之外,筆者推薦給大家的就是宜昌市的長陽清江畫廊景區,這個景區非常的美,套用網上的點評來說,那就是「清江有長江三峽之雄,桂林灕江之清,杭州西湖之秀」,而且有著國家5A景區的保證,相信大家去了以後一定覺得不虛此行。
  • 三峽水庫減少下洩流量 緩解長江中下遊防洪壓力
    三峽水庫減少下洩流量 緩解長江中下遊防洪壓力 2020-07-09 0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鬥二號系統星座方案主要設計者許其鳳逝世
    IT之家7月4日消息 據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微信公眾號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衛星大地測量及導航定位專家、北鬥二號系統星座方案的主要設計者許其鳳,因病醫治無效,於7月2日在北京逝世。
  • 汶川:發布天赦山發現歷程 為大禹故裡再添佐證
    近年來,汶川圍繞「弘揚大禹精神、傳承大禹文化、踐行家國情懷」主題,將大禹文化傳承創新全面融入文化興縣戰略,結合大禹文化傳承與全域旅遊,深挖大禹文化內涵,通過大禹文化旅遊區、大禹博物館建設和大禹文藝精品創作,為「大青城」「大九寨」「大熊貓」旅遊精品線增添新亮點。舉辦的大禹華誕慶典暨大禹文化旅遊節等活動已成為區域性的文化旅遊宣傳品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
  • ...於17日在長江上遊形成,三峽水庫入庫流量快速上漲,18日14時達6...
    2020-07-19 10:52:12來源:FX168 【長江二號洪峰平穩通過三峽大壩】受強降雨影響,「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於17日在長江上遊形成,三峽水庫入庫流量快速上漲,18日14時達6.1萬立方米/秒。
  • 鑄造領域大家周堯和院士逝世 從不對學生發脾氣
    中青在線報導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今日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國凝固科學與技術的開拓者與奠基人,國際著名物理冶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勞動模範,西北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雙聘院士周堯和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7月30日5時28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2歲。
  • 總投資超千億,我國又一超級水電站面世,建成發電量可比兩個三峽
    首先,該大壩相比傳統水電站有很多創新。第一: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大壩。烏東德水電站大壩是混凝土雙曲拱壩,壩底海拔718米,壩頂海拔988米,最大壩高達300米,然而大壩底部的厚度僅為51米。這樣的比例讓烏東德水電站成為目前世界上最薄的300米級拱壩。纖細的身材要承載起千萬級特大型水電站的蓄水,無疑對混凝土的澆築質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 黃金航道上的「指揮家」---記全國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長江三峽...
    長江,鑿塑了世界上最宏偉壯觀的三峽工程,造就了一代風流人物。當年,建設者們削平了18座山頭,硬是在壩區左岸建起了三峽船閘。來往船舶過閘,要翻越40層樓房的高度,無愧於 「天下第一閘」。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通航指揮中心,作為「天下第一閘」的神經中樞,正全天候為三峽船閘的安全準確運行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