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脈豈容「非文物即可拆」?

2021-01-09 環球網

「虹口徵收」紅圈遍布的外牆,一條簡易的封鎖線,兩道鎖加持的黑色鐵門,坐落其中的「海乃家」正靜靜等待著自己的最終命運——被保留還是被拆除?「海乃家」,是上海迄今發現的最大日軍慰安所。虹口區新聞辦負責人回應稱,很早就知道海乃家及其原來的用途,但是它並不是文物保護建築,也不在歷史性建築的登記名單上,所以拆除不存在任何問題。(2月23日 中新網)

作為上海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慰安所,「海乃家」的拆留牽動著專家和不少公眾的心。面對媒體的質疑,上海虹口區新聞辦發言人稱,「海乃家」「不是文物,拆除沒有任何問題」,恰恰映照出「海乃家」保留困難之大,這也正是公眾所擔心的問題。「海乃家」的去留,不僅關乎一座舊址的存留,也關乎著一座城市對城市自身文脈敬畏的程度。

必須承認,為了城市的發展,甚至為了鄉村的發展,以及為了保護古建築,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設施,從國家到省、市、縣,都劃定了不同等級的文物。這些層級文物的劃定,在較大程度上,保護了被劃定範圍內文物建築。但這種保護,充其量只是最基本程度的保護,而不是更高級別的保護,更不是最高程度的保護。

虹口區新聞辦發言人的回應,從新聞學的本身角度講,也許並沒有什麼問題。確實,既不是文物,就不違反政府保護文物的職責,故拆除「沒有任何問題」。但這也正陷入了為保護文物而保護建築的形式主義怪論中。可以放眼眺望,那些歷史古城,文化名城,除了極為有限的文物外,大多數還是那些沒有被劃定為文物的古建築、古場所。倘若只保護劃定範圍內的文物,那麼,那些歷史文化名城、古城,就會灰飛湮滅於「文物的外殼」中了。

虹口新聞辦發言人的回應,從發展經濟的角度,從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角度,無疑是受歡迎的。有的地方,為了招商引資,怕引起外商的不快,主動拆除抗日戰爭場所、舊址,在慰安所沒有防礙虹口招商的情況下,也防礙著其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道路了。畢竟,這些場所,佔據著不大不小的土地,倘若建成高層寫字樓等建築,又或可能引來無數的投資商了。

但是,慰安所的價值,卻以另外一種形式表現出來。海乃家慰安所,已經形成了日軍當年慰安婦制度的證據鏈,除此之外,海乃家離猶太難民紀念館不遠,屬於文化風貌區。事實上,之前不少旅行團到海乃家參觀拍照,其中以日本和韓國的旅行團居多。當日韓遊客仍然熱捧海乃家的歷史價值時,虹口的拆除步伐卻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著實讓人痛心。

慰安所,雖然不太光彩,且是城市記憶裡的一道傷疤,但仍是城市歷史的文脈,記憶的載體。這種難以替代的記憶,又怎麼能夠用金錢價值來衡量呢?或者即便是按照發言人所稱,可能建設「紀念性場所」,這種場所又怎及得上原汁原味的「海乃家」原物呢?

城市不是為文物所支撐起的,文物也不是為城市而生存的。「不是文物即可拆」的謬論還是早些壽終正寢為好。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護好一座城市的文脈,即便這種文脈,帶著一絲絲羸弱和傷疤,也再所不惜。(作者系四川在線特約網評員)

相關焦點

  • 紹興千年古剎大殿因非文保單位被拆 市民惋惜
    中新網紹興8月17日電(記者 沈蘭)2500年古城紹興是中國最老的古城之一,留下多處文物古蹟,始建於後唐長興元年的開元寺就是其一。而如今,由於非文保單位的身份,開元寺被房企拆為骨架。為此無數紹興市民惋惜歷史記憶碎片將損失。  千年古剎命運多舛  開元寺位於紹興城區東街,原為五代董昌故宅。
  • 春晚小記者美文選登丨尋找城市文脈●我愛這座城(音頻誦讀+投票)
    4月22日,春城晚報聯合金地集團推出「城市文脈微行走」活動。通過春城晚報「樂學派」微信公眾號徵集了100多名小記者及家長,共同在四月飛花的春城,用雙腳去丈量城市的文脈,用耳朵去聆聽崢嶸歲月裡愛國志士們的故事,用心去品讀有關昆明的唯美文章,最後通過小記者們的筆,寫下他們的所見、所聞、所讀、所感,記錄下他們對這座城市,以及對那段崢嶸歲月內心最真實的獨白。
  • 上海兩棟民國庭院式民居被拆 文保部稱不知道
    居民稱,該建築居民2007年已動遷,但建築一直沒拆,大家以為這一帶已被列為歷史風貌保護區,這樣的優秀歷史建築不會被拆了。不料今年1月25日大年初三晚上被拆遷隊連根剷除。有關部門稱「不知此事」記者就此事打電話給黃浦區文物保護部門負責人,對方稱不知發生此事,但這兩棟建築還沒有被列入歷史保護建築名單。
  • 湖北荊州巨型違建"關公像"拆還是遷?專家提出建議
    違反了《荊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破壞古城風貌和歷史文脈,這是今年10月初,住建部對湖北荊州這尊巨大的「關公雕塑」的定性。  而事情發展到今天,荊州的這座巨型關公雕像,到底是搬還是拆,當地正在組織專家,討論制定方案。
  • 滎陽古縣衙要拆?探訪:正進行整體修復
    網友「流年or往昔」說:「周末去老城偶遇了一90歲高齡的老人,聽說老城快拆了,老人非要他女兒帶他來老城的縣衙看看。有些東西我們覺得拆了就拆了,但對於這些老人來說,卻有著不一樣的感情。縣衙是滎陽歷史的見證人,它的存在可以讓我們回憶起滎陽的過去。」滎陽縣衙真的要拆嗎?3月21日,記者為了查證此事,專程趕到了位於滎陽老城北街的滎陽縣衙進行查看,發現這裡正在進行封閉施工。
  • 樂清非文保歷史古建築的保護困境
    集文物專家多年的研究成果,業內比較認同的文保單位分類是這樣的:(一)古遺址;(二)古墓葬;(三)古建築;(四)石窟寺及石刻;(五)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六)其他。據介紹,文物保護有多種類別,首先是文物法規定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再往下是登記在冊的、尚未定級的一般不可移動文物,之下還有由規劃和文物部門共同負責保護的歷史建築。
  • 城市「文化地標」該如何建(來信與訪談)
    資料來源:國家發改委、住建部 核心閱讀當前,隨著城市發展,建設「文化地標」成為城市構築文化空間、樹立城市形象的選擇。專家和讀者建議,為杜絕濫建「文化地標」,一方面,要引導樹立正確政績觀,建立制度規範、健全約束機制;另一方面,要落實地方政府責任,強化審批監管、明確建設管理重點領域。同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城市「文化地標」更有文化。
  • 我眼中的揚州,究竟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由於揚州從來都不是政治中心,這也使揚州人在提倡精緻生活方面,沒有太多的顧慮,同時當權者也願意有這樣一個不受拘束、可以更好地享受精緻生活的城市。這樣以來,揚州漸漸地就成為了引領時尚生活的城市,有品位的精緻生活也就逐漸地興盛起來了,揚州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貴族城市。
  • 工作人員:非文物
    工作人員:非文物 原標題: 據師傅介紹,路面的石子僅是普通石頭,並非具有價值的文物石料,磨損殘缺是因為遊客量比較大造成的,但並非能輕易被遊客「摳走」。  遊覽故宮 「摳走」地面石子  「除了你的腳印什麼都別留下,除了你的記憶什麼都別帶走」,保護景點資源、愛護旅遊環境,正成為越來越多國人出行的旅遊行為指南,而「雁過拔毛」似的旅遊行為,一經曝光自然會引起反感。
  • 假如江南文脈能用一種顏色來描繪——
    由此,關於江南文脈他所想到的詞,就是交融。「交融的不僅是文學,還有從文化思想所吸取的營養。長三角地區的社會生活很活躍,這對寫作者來說是很好的融合背景和條件。過去江南文脈因為融合取得了長足發展,將來要好的發展還是要通過融合。」
  • 有些尷尬的三座城市,修個地鐵不是碰到文物就是泉水,太難了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交通建設也越來越完善,不少大城市開始修建地鐵,而在一些城市修地鐵實在是太難了,不少人遇到文物就是遇到泉水,今天就來跟大家談談這三個城市修地鐵的困難!第一個要說的城市是古城西安,其實西安位於關中平原上,地勢地形還是很好的,比較平坦。
  • 「唐宋八大家」如何展陳:三大展廳,文脈所系
    12月2日,「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展出。此次展覽分三個展廳,共展出含書法、繪畫、古籍、碑帖拓片、陶瓷等門類展品共計115件(組),遼博有30多件文物首次和觀眾見面。那麼,這三大展廳是如何陳設與布展呢?  澎湃新聞獲悉,其中第一部分的「文垂千載」即從「文脈所系」開始。可以說,無論是文物書畫,還是古籍,「文脈所系」正是這一展覽的核心所系。
  • 山東威海:城市「文化旅遊燈牌」光彩奪目
    威海建設的城市書房已成為當地文化名片 蘇銳 攝記者12月29日從山東省威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了解到,「十三五」時期,威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創新思路,通過策劃活動,引導全民共同參與挖掘城市特色文化資源,促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 廬城違建查處每周一報(元月份第3周)及拆前拆後照片
    廬城違建查處每周一報(元月份第3周)及拆前拆後照片 發布時間:2021-01-15 10:09信息來源: 廬江縣城市管理局作者: 廬江縣城市管理局閱讀次數:
  • 現場|「唐宋八大家」如何展陳:三大展廳,文脈所系
    12月2日,「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展出。此次展覽分三個展廳,共展出含書法、繪畫、古籍、碑帖拓片、陶瓷等門類展品共計115件(組),遼博有30多件文物首次和觀眾見面。那麼,這三大展廳是如何陳設與布展呢?澎湃新聞獲悉,其中第一部分的「文垂千載」即從「文脈所系」開始。可以說,無論是文物書畫,還是古籍,「文脈所系」正是這一展覽的核心所系。​​​​​​
  • 拆違建、拆圍牆、增綠地 成都武侯「五大花園」片區吉順街運動公園...
    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拆除160m沿街實體圍牆,破除5848㎡硬化地面,增添1600㎡綠化面積,設計2400㎡七人制足球場……拆違建、拆圍牆,增綠地,位於成都市武侯區的「五大花園」片區正在大變身。6月22日,封面新聞記者從成都市武侯區獲悉,經過「兩拆一增」的改造,吉順街運動公園已經對市民開放。據介紹,這裡曾是被圍牆圈起來的一片沒有生機的荒蕪之地。吉順街運動公園位於人口密集、環境老舊的「五大花園」片區。由於修建時間久遠,規劃不完善,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較低,周邊群眾缺乏休閒運動場所。
  • 江蘇文脈工程交出亮眼「期中成績單」
    近日,「文脈傳承與地域文化——大型地方歷史文獻編纂與出版學術研討會」在南京成功舉辦。七十餘位來自國內學術界、圖書館界、出版界造詣深厚、影響廣泛的權威專家和著名學者,深入探討地方歷史文獻編纂與出版相關議題。《江蘇文庫》第三批書目也在論壇上正式首發。
  • 東莞莞城180萬㎡地塊不能隨便拆 劃6處歷史文化街區
    不僅僅是騎樓不能再隨便拆了,還有6條歷史文化街區、10處歷史地段都被保護了起來。   記者昨日從市城鄉規劃局獲悉,這些都是因為《東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以下簡稱《保護規劃》)已經通過了東莞市人民政府的審批,規劃成果通過驗收,自8月6日公布之日起就開始對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建築、街區、地段發揮著「保護」效力。
  • 西安土城牆坍塌:是拆了騰地方,還是修修補補?
    據中青報說,西安明朝時期修建的秦王府城牆坍塌了,還附加了一句:專家研判文物本體未被破壞。據分析,這段城牆倒塌可能與浸水侵害有關。所謂本體,其實就是城牆的主體結構,由黃土築成,目前仍然基本完好,倒掉的部分,只是主體外部的包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