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有一得
上海 王家年撰稿
近日,我去友人經營的古玩店裡玩,友人說,最近收了一尊造像,不知是誰,也不知是什麼年代的。看造像線條流暢,造型端莊,包漿淳厚,應是老物件。我仔細觀察以後,告訴他,這尊造像叫
文昌帝君,這種造像有多種形態,應是明代之物。其實,現在大多數青銅造像收藏者,最大障礙都是不識造像人物。文昌帝君為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文昌本是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他成為民間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與四川
梓潼神張亞子有關。東晉寧康二年(374),蜀人張育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英勇戰死,人們在梓潼郡七曲山為之建張育祠,並尊奉他為雷澤龍神。其時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亞子祠,因兩祠相鄰,後人將兩祠神名合稱張亞子,稱張亞子仕晉戰歿。實為《晉書》所載張育之事。
據載,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六星各有星名,稱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文昌封為帝君,並又稱文昌帝君、梓潼帝君,當是元仁宗時之事。元仁宗延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於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梓潼帝君化書》稱,張亞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後值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因此,文昌帝君是慈祥孝親的楷模。成書於宋元時的《文昌帝君陰騭文》列舉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勸人行善積德。
《文昌帝君陰騭文》稱,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身於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間之鄉舉裡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等,都歸文昌帝君管理。
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不少地方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規模最大。一些鄉間書院和私塾也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舊時每年二月初三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
本文來源:東南早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