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古印度釋迦牟尼所創,傳說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都是現場講經說法,在那個時候,佛教信徒、僧侶組織直接跟從佛陀修行,所聽得的佛法當然是真經。佛陀所傳授的修行法門,據說有八萬四千,這八萬四千實際也只是虛說,就是很多的意思,修行的門徑很多很多,佛陀在世的時候,修行者可以向他當面請教修行法門的正確與否。釋迦牟尼滅度以後,他的弟子迦葉尊者在王舍城召集了佛陀其他500名弟子,把佛陀所說的經典,進行一番背誦、審定,系統地記載下來,才有了我們後世所說的佛經。但是文字也只是假名而已,怎麼樣來判定什麼才是佛陀所講的真正的佛法呢?於是就有了這「三法印」的理論。
「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三者並稱,最早出現在《雜阿含經》:「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正式將其列為「法印」,是大乘佛教中觀派龍樹菩薩所著的《大智度論》:「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龍樹菩薩說如果能通達這三者無礙,那就相當於得到了佛法的印鑑;如同世間的公文,憑藉印鑑可以確認公文的真假,憑藉這「三法印」可以識別真佛法與假佛法。三法印是鑑別一切佛法的準繩,與三法印相違背的,縱容是打著在世真佛的名號,那也是假佛法;與三法印相契合的,縱然不是佛陀親口所說,也可視同佛說。
所謂諸行無常,是指世界萬物都是因緣和合,在剎那間遷流變異;過去有的、現在會起變化,現在有的、將來終將幻滅;沒有常住不變世間法。所謂諸法無我,是指無論世間出世間,都沒有我的實體,「我」本身也是緣起幻有,萬物沒有質的規定性或主宰者。所謂涅槃寂靜,是指超脫生死輪迴,進入非苦非樂的精神境界。
從哲學的觀點看,「諸行無常」屬於認識論,即「我們能認識什麼?」佛教教義認為事物本身在不斷變化,而且存在於因緣和合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之中,所以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是相對的,任何能用語言或文字表達的真理都只能是相對的,頗合道家「道,可道;非恆道」的意味。「諸法無我」認為萬物沒有質的規定性或主宰者,「我」的本身也是虛幻不實的,只不過是暫時存在的瞬時現象,是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所組成的長長的生死鏈條中的一環,所以佛教徒能夠做到捨身飼虎、割肉餵鷹。「涅槃寂靜」認為人生的理想既不在於縱情聲色、追名逐利,也不在於建功立業、流芳百世,而是應該追求方生方死、不生不死的寧靜寂滅精神境界。
在「三法印」的流傳過程之中,後來又有「四法印」「五法印」的說法,即再加上「一切皆苦」「一切法空」(一切現象虛幻不實)。實際上,佛家文化講不要執著,其中也包括對佛陀所說的教法、佛經記載的經典都不要執著。不管是三法印,還是四法印、五法印,筆者以為, 實際上都可以概括為四個字:緣起性空。既然萬事萬物及其現象是因緣和合而成,沒有自身的本質規定性,所以是虛幻不實的存在,本性為空,故可稱之為「性空」;這些性空」又客觀存在於人類認識之中,要經過「我」說出來,儘管五彩繽紛、千差萬別的事物不是真實的存在,但必須用名言、概念將他們區別開來,所以這種名言、概念仍是存在的;由於他們所表述的對象(萬事萬物及其現象)是空無自性的事物,所以又稱之為「假名」(佛教也稱為「色」)。空和色,都是同一緣起事物的兩個方面,因為性空才有假名,假名意味著性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緣起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