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佛王維的五首最有名的禪詩!帶你領悟人生的天機!

2021-01-09 好玩的國學

王維字摩詰,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他的詩中往往有很濃厚的佛教意識。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好玩的國學精選王維的五首禪詩,和讀者朋友一起領略那禪宗自空即自性的境界。

1、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是王維最著名的一首唐詩。開頭兩句說自己年齡大了以後,開始隱居南山篤信佛教。隱居生活悠閒自得,沒有嘈雜的人聲鼎沸,也沒有紅塵滾滾的煩惱。興致來時,他獨自遊覽自得其樂,不求人知,只求心領神會而已。最有名也最有哲理的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句話一方面是寫景,更有深意的是這句詩中蘊含的哲理。人生有成功和失敗,有鮮花和淚水。關鍵是我們用什麼心態去看。身處絕境也不要失望,可能這正是希望開始的地方。正如陸遊的「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樣,在絕望中蘊含著希望。

2、 竹裡館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完全一副深山高士的獨樂圖。不為人知又如何?我擁有一輪明月和閒適的心境,就夠了!

3、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為山水名篇,情景交融,動靜結合,於詩情畫意之中寄託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相對於汙濁的官場,清風明月,蓮舟浣女,牧童短笛,更有詩意和禪機。

4、 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全是寫景,卻動靜結合,無聲勝有聲。按照禪宗的理解,這是一個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非動非靜、亦空亦靜的禪宗之境。

5、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壇經上說,「萬象有而非有,一心空而非空」,在孤寂無人的山谷,芙蓉花獨自開放,又默默凋零,生的喜悅和死的悲哀都是空境,在空寂中生死明滅,來去自由。這就是禪的境界。

相關焦點

  • 王維詩詞中出現最多的一個字,完美契合了「詩佛」稱號!
    王維,字摩詰,唐朝山水田園派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作為盛唐詩人的代表人物,流傳下來的詩篇有四百多首。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的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
  • 詩佛是誰 詩佛是指哪位詩人
    眾所周知,「詩仙」指的是李白,「詩聖」指的是杜甫,那麼「詩佛」指的是誰呢?他又是哪個朝代的詩人呢?擅長作何詩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吧。  詩佛是誰  「詩佛」指的是王維,王維是唐代著名詩人和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 《山居秋暝》:高中學過王維的經典古詩,今天3個字讀懂詩佛之心
    這是王維《山居秋暝》的全文,也是我們高中時代必須背誦的一首古詩。雖然時光荏苒,過去了許多年,但詩情畫意長久地印記在我們的心中。尤其是詩歌當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不光勾勒出了美麗的境界,還讓我們真正意識到了什麼叫做詩中有畫。王維被譽為詩佛,在現實當中受到挫折之後,佛學安慰了他那一顆疲憊的內心。在40歲之後,王維更多的時間都是在山裡之中度過的。
  • 詩佛王維為什麼能在仕途中超脫出來 寫下這麼富有禪意的詩歌呢?
    剛才提到的那位詩人,就因此獲得「詩佛」的雅號。他就是王維,他講述的那段修行生活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詩境賞析「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這首詩在起始兩句便道出了詩人隱居奉佛的生活狀態。
  • 王維的三首詩,孤獨的三個境界
    在長安城裡,玉真公主從未聽過這樣的音樂,而接下來,岐王讓他遞來詩文,看完,公主眼睛一亮,說:「如果這次科舉你取得解元,我定會全力舉薦你。」 那年,二十一歲就中了解元的王維,寫下「新豐美酒鬥十千,系馬高樓垂柳邊」。 那年,他嚮往邊塞,因為繁華他已經有了。
  • 王維最經典的一首唐詩,短短20字寫出林中的美景,令人陶醉!
    本期筆者要給大家推薦的是詩佛王維晚年的一首佳作。一說到王維,大家對其也都不陌生。與詩仙李白生活在同時代的王維也倍受盛唐詩風的影響,一生所作佳作也是不少。他的詩作並沒有詩仙李白那樣的狂放不羈,也沒有詩聖杜甫那般的沉鬱悽涼,王維以他自己獨特的寫作方式,將詩與畫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
  • 王維穿越《西遊記》
    王維穿越《西遊記》大家好,我是寧晉生,一個符合民科定義的科技探索者。最近看小說《西遊記》,發現大詩人王維穿越到《西遊記》中了。下面請看《西遊記》第九回摘錄:第九回 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四壁珠璣,滿堂綺繡。
  • 布袋和尚的一首禪詩,流傳千年,開悟無數人!
    布袋和尚有一首禪詩,流傳至今已有千年之久,很多人學佛人因此詩而開悟,希望你讀過之後,也能所有開悟。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我們去寺廟時,會看到一個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這個彌勒佛的形象原型,就是布袋和尚。
  • 白居易和王維二位大神若論才情高低,你認為誰略高一籌?
    白居易和王維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在這裡論二人才情高低,有點難度!還是先看看他們各自的詩風和對文學所作的貢獻再定論吧:王維:王維作品多詠山水田園生活,他參禪悟理,學莊信道,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 王維哭孟浩然: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洲
    其實把他們兩個放在一起講,剛才說的幾點原因還不是最重要的,還有一點王維和孟浩然他們兩個就是非常相知相得的一對好朋友。朋友關係好不好,什麼時候最能夠看出這種好的程度呢?就是面對死亡的時候。開元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的740年,這一年王維40歲,他被升任為殿中侍御史。在同一年的冬天,他被任為知南選。
  • 人生往往功敗垂成,領悟4句易經天機,未來必是人中龍鳳
    人生就是這樣,距離成功的最後一段路是最難走的。那麼火水未濟卦究竟在告訴我們什麼道理,人生怎麼能有效規避功敗垂成,少一些嘆息,多一些成就,將來的人生真真正正鶴立雞群,成為真正的人中龍鳳呢?人生要有一種智慧,要準確辨別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性格弱點,就是要好好看清自己該與誰同路,該與誰結伴同行,組成團隊。人生尋找同路人就要清楚自己的缺點,找到與自己有相同理想,但又能互補自己弱點的朋友同道而行。還要準確定位自己的發展區域,人生的成功是靠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有效結合發揮作用,我們不僅要懂得人和,與合適的人結伴而行,還要懂得選擇最適合我們的地理去尋求發展。
  • 詠嘆「飛將軍」李廣的詩詞,王昌齡、王維、辛棄疾,誰的最霸氣?
    大家最熟知的當屬王昌齡的《出塞》。唐·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詩,作為王昌齡的代表作,向來有「唐朝七絕之首」的美譽。這首詩開篇就大氣磅礴,用「秦時明月」「漢時關隘」,來寫歷史變遷,徵伐不斷的感慨。「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直接抒發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
  • 王維的這首送別詩,只有短短28個字,最後兩句很難被超越
    但是,古人最快的方式莫過於騎馬,若相隔千裡,一個月都未必能到地方,所以古人經常說: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相聚離開都有時候,文人墨客為表達對友情的不舍與懷念,創作出許多流傳千古的送別詩詞,有些充滿哀傷情緒,比如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有些給人一種奔放灑脫的氣勢,如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肖戰、那英新歌曝光,歌詞是王維、李白的兩首詩
    你看過的每一場戲,都值得被記錄——小井筆記。點擊「關注」,讓我為你記錄看過的每一場戲。楔子近日,由肖戰、那英合唱的新歌曝光了,引發熱議。說起這首新歌,還是在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的節目現場曝光的,新歌曲調宛轉悠揚,很有古風餘韻,而細看作曲人,竟是劉卓,說這個名字,你我可能所知甚少,但是,如果說綜藝節目《我們的歌》,知道的人應該就多了,眾所周知,在這個綜藝節目中,肖戰、那英合唱了不少經典歌曲,比如《綠光》,比如《完美生活》,再比如《惱人的秋風》等等,而這些歌曲的編曲老師都是同一個人,他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劉卓。
  • 王維的這首詩很冷門,卻寫出了絕美的田園風光,美得讓人念念不忘
    譬如,陶淵明的《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王維的《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等,都是田園詩中的千古名篇。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春園即事》,便是唐代詩人王維筆下的一首田園詩。雖然它相較於王維的《山居秋暝》等詩來說要冷門很多,但是依然寫出了絕美的田園風光,美得讓人念念不忘。
  • 兩首禪意濃濃的唐詩,令人神清氣爽,更覺異曲同工之妙
    王維和常建都是盛唐的著名詩人,王維早7年出生,也比常建早4年離世。王維是大唐公認的才子,也是一位傑出的詩人,他還篤信佛教,有詩佛之稱。常建的詩作本來不多,更沒有王維那樣光芒奪目。他長期仕途失意,更具羈旅愁苦,卻經常在詩歌中表達其淡泊情懷。
  • 他和王維是什麼關係?
    他長期居住在錢塘西湖之濱,要說他最好的朋友應該算是真德秀了,最屬他與葉紹翁的交往最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和葛天民互相酬唱。說道酬唱,不得不提的是他的另一個身份,就是葉紹翁還是江湖派詩人,在他的詩中多以七言絕句最佳。向他的那首《遊園不值》中的句子一直被後世之人所誦讀。但然他也不只有這首詩,向他著名的詩就有《夜書所見》、《嘉興界》、《田家三詠》等等。
  • 《菜根譚》大智慧:人生不順,牢記這五句天機,逆境變順境!
    《菜根譚》大智慧:人生不順,牢記這五句天機,逆境變順境!文/國學苑(作者原創,禁止轉載)《菜根譚》是明代萬曆年間的學者洪應明所撰。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的理解,結合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佛家的出世和自身生活的體驗,表現中國古人對人性、人生和人際關係的獨到見解。
  • 真正有謀略的人,領悟易經3種智慧,人生少走10年彎路
    易不是人們想出來的,而是古代聖賢極其深刻地總結細微的自然規律而領悟的智慧。現代人往往生活在感性和主觀中,往往從自己的主觀出發,想當然地去判斷人世間的是是非非,自然是在走著一條崎嶇的彎路。那麼,總結周易第43卦,人生有這樣3種智慧,如果早點知曉,必定能知道何為真正的人生謀略,人生將少走10年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