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佛王維為什麼能在仕途中超脫出來 寫下這麼富有禪意的詩歌呢?

2021-01-08 有客祁祁

咱們中華的傳統文化,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說起,到三皇五帝創建文明,再到後來,有道家、佛家修煉文化的弘揚,幾千年來,可以說我們在天地神明的護佑下,演繹出了輝煌璀璨的文明。因而,傳統文化也叫做神傳文化。秉性善良的古人,敬天地、拜神佛,保持著高尚純樸的道德修養;而歷史上信佛尋道的修煉人,也同樣是層出不窮,他們共同奠定了中華博大精深的修煉文化。

在唐朝呢,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都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上至帝王,下到平民,都有禮佛或是崇道的信仰,包括很多著名的文人、大詩人,其實本身也是修行之人。他們其中,有些遠離滿目繁華的鬧市,獨居或投身於山水之中,尋找生命的本真,最終成了清心寡欲的隱士,寫出的詩句也是恬淡,有禪意的。哎,或許有朋友會好奇,這樣的生活會不會很無聊呢?

那就讓一位盛唐時期篤志修佛的詩人,來講講他的修行生活吧。他說自己到了中年,頗好修行,於是晚年搬到了終南山腳下。每到興致來時,他就在山水中遊覽,每每獨自體會其中快意美好的感覺。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樂趣呢?比如他經常信步而行,走到了河流的源頭,就索性席地而坐;舉目四望,他又驚喜地發現,一片雲彩正悠悠然升起。或者,他偶然在林中遇到一位路人,便上前暢懷談笑,共享山林之樂,不知不覺忘記了回家的時間。

一個人獨來獨往,卻感受不到寂寞,反而擁有普通人難以察覺的樂趣,修行人的精神世界原來也這麼豐富呀!唐朝詩人大多信仰佛道,為氣象萬千的唐詩注入幾分清新脫俗的禪意和仙氣。剛才提到的那位詩人,就因此獲得「詩佛」的雅號。他就是王維,他講述的那段修行生活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詩境賞析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這首詩在起始兩句便道出了詩人隱居奉佛的生活狀態。王維少年成名,仕途卻不順遂,中年因安史之亂遭遇人生重大變故,因而到了中年放下了對名利情的執著,一心修行佛法,過著半仕半隱的生活。「頗好道」,表達了他對修行的虔誠之心。「晚」,既可以指夜晚,也可以指晚年。詩人或者在描述隱居生活,或者表達了晚年修行生活的期望。

南山陲,也就是終南山腳下。終南山,在陝西西安附近,屬於秦嶺山脈的一部分,歷朝歷代都有高人異士在這裡隱居,也是道教發祥地之一。在京做官的王維,就在終南山下修建一座別墅,在這裡修養身心,研習佛法。這座別墅就是終南別業,它還有一個更著名的名字——輞川。

《摹王維輞川諸勝圖》局部

第二聯「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詩人談起在輞川獨居的獨特樂趣。山林中的生活自由自在,每當有了興致,詩人便一個人信步閒遊,那種逍遙無礙的意趣,不必說與外人,最適合自己細細體會。雖然有山林的美景相伴,但是詩人用了「獨」「空自」等詞,乍一看意境太過孤獨了,但若仔細品味,我們就能感受到文字中沉靜安寧的力量。正是詩人擁有清靜的心境,才敢於遠離喧囂和熱鬧,從而獲得獨處中特別的樂趣,即「勝事」。

那麼詩人感知的是怎樣的勝事呢?詩人用了十個字,寫下詩中最廣為流傳的佳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原本詩人就是乘興遊賞山林,並沒有固定的目的地,很可能就沿著溪流,走著走著就到了盡頭。遊覽的興致似乎被打斷了,但是詩人懷著佛家順其自然的心態,便坐下來欣賞其他景色。在不經意間,詩人看到了雲彩飄然升起的樣子,不正是意外的收穫嗎?

這兩句詩,會不會讓你想到陶淵明「雲無心以出岫」的句子呢?這首詩的妙趣也在「無心」二字。雲是「無心」而升起的,水是「無心」而終止的,詩人何嘗不是「無心」出遊,最終「無心」獲得遊賞的趣味呢?其實啊,無心也就是無我,心中沒有對俗世的執著和牽絆,這樣才能靜心修行,才能時時處處發現大自然的美景。

而水和雲,本就是同一種事物的不同型態,水蒸發在空中凝結成雲,雲通過下雨落到地面變回流水,這本身也是一種循環或者輪迴。只有信佛的修行人,才能在「水窮處」的絕境發現「雲起時」的新機,也只有修行人才能發掘這種樂趣,寫出這麼美好的詩句。

最後一聯「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描寫詩人在山間偶然遇到一位路人,也能夠和他無拘無束地談天說地,以至於忘記回家的時間。這是詩人在山林中與他人相處的情形,隨緣相遇,隨性交談,即使是陌生人也能做到坦坦蕩蕩。可見詩人在修行過程中,達到了超然灑脫的境界,對人、對物、對事都能夠平等對待。

詩人背後的故事

《終南別業》不同於一般的山水詩,主要從詩人的感受出發,表現了修行生活的清淨以及詩人逍遙塵世的人生態度。這首詩句句不寫別業風物,卻是句句不離別業生活,這正是詩歌無言之境、不可說之味的妙處。可能有的朋友會以為,詩佛王維就是一個隱居深山、不問世事的神仙般的人物,其實他一生都在官場中度過,還做過尚書右丞這樣的四品高官。比起同時代的詩人,他可以說是很幸運了。那麼,王維為什麼能在仕途中超脫出來,潛心修佛並寫下這麼富有禪意的詩歌呢?

王維,字摩詰,出生於一個信佛的世宦家庭,他的名字就是從維摩詰居士化來的,所以他從小就結下了佛緣。王維一生向佛,自言「好讀高僧傳,時看辟穀方」,曾在一位道光禪師座下學習佛法,這都是他修行的基礎。但是他滿腹經綸,才華洋溢,年紀輕輕就來到京城長安求仕。因為擅長詩、書、畫、樂等多項技藝,王維很快名動京城,成為王公貴族的座上賓。他甚至憑藉自創的樂曲《鬱輪袍》,打動玉真公主,並許諾他將會高中科舉。果然王維很快中舉做官,真的是少年得志。

王維的仕途有個精彩的開頭,後來的經歷卻是起起伏伏。他遭遇過貶官,也曾辭官隱居,期間還先後遭遇母親和妻子的離世,身邊只有一個小女兒,遍嘗人生悲苦。這還不算,安史之亂爆發後,安祿山強佔長安,逼迫他出仕做官。叛亂平定後,這就成了王維「變節」的罪證,被判流放。幸好,他的一首表明心跡的《凝碧池》以及弟弟王縉的求情,有幸得到赦免,僅僅被降職。之後,王維不僅能繼續在朝廷安穩做官,還不斷得到升遷。

面對國家的風雲變幻,仕途的大起大落以及親人的陰陽永隔,王維曾說:「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王維的人生經歷看似風光,但也有許多辛酸,所以為了自我解脫,他走進了佛門。不過他沒有像年輕時採取辭官的極端方式,而是「大隱隱於朝」,在做官之餘過著隱居簡樸的生活。下朝以後,他就來到終南別業、也就是輞川,在那裡布衣蔬食、持戒誦經,專注於修行。在有關輞川的詩歌中,王維大多表現出空明玄遠、淡泊寧靜的意境,可知他在這片山水中堅持修行,精神不斷得到提升,終於從尋求解脫達到逍遙自在的境界。

返觀詩歌,那句經典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不正是說明,王維的人生進入絕境時,他的精神卻在修行中得到真正的淨化和升華嗎?

相關焦點

  • 《山居秋暝》:高中學過王維的經典古詩,今天3個字讀懂詩佛之心
    這是王維《山居秋暝》的全文,也是我們高中時代必須背誦的一首古詩。雖然時光荏苒,過去了許多年,但詩情畫意長久地印記在我們的心中。尤其是詩歌當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不光勾勒出了美麗的境界,還讓我們真正意識到了什麼叫做詩中有畫。王維被譽為詩佛,在現實當中受到挫折之後,佛學安慰了他那一顆疲憊的內心。在40歲之後,王維更多的時間都是在山裡之中度過的。
  • 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有何禪意,蘊含什麼哲理?
    王維是盛唐的三大詩人之一,提起他可謂是老少皆知,王維現存的詩作有400多首,並且有很多都列入教科書作為必背詩歌,其中《終南別業》是王維最著名的詩歌之一,這首詩的禪意體現得非常充分,其背後的道理更加令人深思,僅僅「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句便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學。
  • 兩首禪意濃濃的唐詩,令人神清氣爽,更覺異曲同工之妙
    王維和常建都是盛唐的著名詩人,王維早7年出生,也比常建早4年離世。王維是大唐公認的才子,也是一位傑出的詩人,他還篤信佛教,有詩佛之稱。常建的詩作本來不多,更沒有王維那樣光芒奪目。他長期仕途失意,更具羈旅愁苦,卻經常在詩歌中表達其淡泊情懷。
  • 白居易和王維二位大神若論才情高低,你認為誰略高一籌?
    白居易和王維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在這裡論二人才情高低,有點難度!還是先看看他們各自的詩風和對文學所作的貢獻再定論吧:王維:王維作品多詠山水田園生活,他參禪悟理,學莊信道,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 王維詩詞中出現最多的一個字,完美契合了「詩佛」稱號!
    王維,字摩詰,唐朝山水田園派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作為盛唐詩人的代表人物,流傳下來的詩篇有四百多首。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的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
  • 詩佛是誰 詩佛是指哪位詩人
    眾所周知,「詩仙」指的是李白,「詩聖」指的是杜甫,那麼「詩佛」指的是誰呢?他又是哪個朝代的詩人呢?擅長作何詩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吧。  詩佛是誰  「詩佛」指的是王維,王維是唐代著名詩人和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 王維哭孟浩然: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洲
    文人之間詩文唱和實屬平常,而彼此間要成為知己,卻需要一份知我懂我的默契,難怪孟浩然會在詩歌中寫道「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這世上能夠像王維這麼懂我的人又有幾個呢?那麼,王維與孟浩然之間都發生了哪些有趣又動人的故事呢?二人的相互理解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王維與孟浩然唐詩是中國文明的瑰寶,如果你問我你最喜歡哪個時候的唐詩,我的答案很簡單,盛唐的詩歌。
  • 王維的三首詩,孤獨的三個境界
    那年,二十一歲就中了解元的王維,寫下「新豐美酒鬥十千,系馬高樓垂柳邊」。 那年,他嚮往邊塞,因為繁華他已經有了。 那年,他還不知,自己會經歷人生無數的孤獨,會喜歡寫詩用「空」字,會被後世譽為「詩佛」。
  • 王維最經典的一首唐詩,短短20字寫出林中的美景,令人陶醉!
    本期筆者要給大家推薦的是詩佛王維晚年的一首佳作。一說到王維,大家對其也都不陌生。與詩仙李白生活在同時代的王維也倍受盛唐詩風的影響,一生所作佳作也是不少。他的詩作並沒有詩仙李白那樣的狂放不羈,也沒有詩聖杜甫那般的沉鬱悽涼,王維以他自己獨特的寫作方式,將詩與畫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
  • 王維穿越《西遊記》
    王維穿越《西遊記》大家好,我是寧晉生,一個符合民科定義的科技探索者。最近看小說《西遊記》,發現大詩人王維穿越到《西遊記》中了。下面請看《西遊記》第九回摘錄:第九回 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四壁珠璣,滿堂綺繡。
  • 詩佛王維的五首最有名的禪詩!帶你領悟人生的天機!
    王維字摩詰,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他的詩中往往有很濃厚的佛教意識。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好玩的國學精選王維的五首禪詩,和讀者朋友一起領略那禪宗自空即自性的境界。
  • 在盛唐光輝下,他的詩歌開創了「晚唐」一個巔峰,仕途上卻不順利
    但是,有這麼一個人,在早唐詩歌發展已經如此繁華的盛況之下,他帶領著晚唐的詩歌達到了又一高峰時期。並且他的詩歌融百家之所學自成一體,為後世之人所傳唱,模仿。他就是有著「小李杜」之名的李商隱。那麼,他的詩歌之中又是有著哪些地方吸引眾人的點呢?為何世人喜愛模仿他的詩歌風格呢?他的仕途為何不順呢?01幼年經歷,令他渴望進入官場幼年的李商隱過得比較幸福,他的父親與祖父都是朝臣官員,但是一切的變故都在他父親去世那年接踵而來。
  • 王維很冷門的一首詩,意境很是壯美,落筆自然而有奇致
    黃河自古文人墨客的最愛,面對著黃河壯麗的景色,寫下了許多不朽的篇章。雖然王維這首《渡河到清歌作》不是很出名,但其氣勢雄渾意境壯美,也是值得一讀的佳作。這首詩寫出黃河下遊的積水淼浩,波光連天,崔嵬崢嶸,黛色蔥鬱,一派廓大氣勢,顯示出王維前期山水詩歌的明朗風格。
  • 他和王維是什麼關係?
    全詩寫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體現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點,情景交融,膾炙人口。其次就是這首《夜書所見》: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葉紹翁是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祖籍建安,本葛天民互相酬唱。作為著名詩人,他的這首《遊園不值》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 王維的這首詩很冷門,卻寫出了絕美的田園風光,美得讓人念念不忘
    所謂田園詩,就是以大自然的田園風光為描寫對象的詩歌。它是人們對自然美的認識達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也是人們對農村生活、對農民及農事活動具有一定思想感情的產物。譬如,陶淵明的《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王維的《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等,都是田園詩中的千古名篇。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春園即事》,便是唐代詩人王維筆下的一首田園詩。雖然它相較於王維的《山居秋暝》等詩來說要冷門很多,但是依然寫出了絕美的田園風光,美得讓人念念不忘。
  • 唐代很多詩人為什麼大部分都是當官的呢?
    唐朝雖然文化政治比較開放,但是教育程度肯定不如現在,也就是說,大多數老百姓是文盲,識字不多,而寫詩是文學題材中,具有一定難度,非一般人能夠掌握的,所以受過教育的大多都能當個一官半職,也都能吟詩作對。唐朝官員選拔是有制度的,一是門閥,二是科舉,三是幕僚。
  • 初入仕途的李白寫下最狂的一首詩,千百年廣為流傳,卻讓人心疼
    而李白一生也寫了很多首的詩歌。他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說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這就是李白,但是李白有一首 最狂的詩歌你知道是什麼嗎?我認為李白最狂的一首詩應該莫過於「《南陵別兒童入京》」了吧!這首詩寫於李白初次步入仕途,也就是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時。《南陵別兒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