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加大「點穴式」執法,PM2.5檢查擴圍3倍,上半年兩起滲井排汙案...

2021-01-17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旭

在嚴厲的環保執法檢查面前,一些更深層次的環境問題也被不斷發現。

8月1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布消息稱,2019年上半年,北京市生態環境部門開展「一綱三線四重」綜合執法行動,截至6月底,全市生態環境部門針對固定源共立案處罰2326起,處罰金額8438.13萬元。

梳理上半年十起典型案例可以發現,備受公眾關注的滲坑、滲井排汙問題仍然存在,北京市公布了一起利用滲井、滲坑違法排放水汙染物和一起通過暗管、滲井違法排放有毒物質的案件。

圖片來源:新華社

查處重大環境違法案件457起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介紹,在截至6月底立案處罰的2326起案件中,大氣類違法行為1101起,處罰金額2519.52萬元;水類違法行為173起,處罰金額2601萬元;固廢類違法行為350起,處罰金額535.98萬元;建設項目類違法行為584起,處罰金額2527.08萬元。

同時,全市查處重大環境違法案件457起,其中查封扣押430起;限產、停產1起;聯合「環保警察」辦理適用行政拘留環境違法案件21起,移送涉嫌環境汙染犯罪5起。

今年上半年,為破解環境汙染執法、治理的難題頑症、啃下硬骨頭,補齊短板,北京市生態環境部門更深入地開展了「點穴式」執法方式。

據了解,北京市生態環境部門綜合考慮全市街鄉鎮細顆粒物(PM2.5)、總懸浮顆粒物(TSP)濃度排名情況,市級生態環境部門每月從排名靠後的30個街鄉鎮中選取10個,各區每月對轄區內排名靠後的3個街鄉鎮開展「點穴」執法;檢查範圍較2018年範圍擴大3倍。同時,利用熱點網格報警信息、車載PM2.5移動監測系統等科技手段,直奔問題點位,精準發現各類環境汙染問題。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稱,截至6月底,市級「點穴」已覆蓋12區30個街鄉鎮,區級「點穴」已覆蓋102個街鄉鎮,共檢查各類汙染源點位13115個,發現環境違法問題2134起。

利用滲井、滲坑排汙行為仍屢禁不止

環境保護法規定,嚴禁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汙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汙染物。

與此同時,《關於辦理環境汙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明確規定一些行為可以直接定罪,比如利用滲井、滲坑向地下排汙。

一位環保行業專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利用滲井、滲坑向地下排汙,對周邊的地下水會造成比較大的汙染,而且一旦汙染之後,治理的難度也會非常大。近年來,生態環境部門對利用滲井、滲坑向地下排汙行為的打擊力度比較大,法律上的處罰力度也很大。「但是,利用滲井、滲坑排汙的隱蔽性相對較強,監管難度也較大,所以該類違法行為仍屢禁不絕,而且手段會越來越隱蔽。」

此次北京市發布的2019年上半年十起環境違法典型案例中,就有兩起與利用滲井、滲坑排汙相關。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介紹,2019年3月,豐臺區生態環境局聯合公安、水務部門對北京奧潔康餐具消毒有限公司進行現場檢查,發現該單位生產廢水通過PVC管道經一次、二次沉澱池,最終排至廠區北側的汙水蓄水池內。執法人員要求現場排空2個沉澱池後,發現一次沉澱池的部分和二次沉澱池全部未做防滲處理。依據水汙染防治法相關規定,豐臺區生態環境局對該公司處以10萬元的罰款,並將該案件移送區公安部門。目前,相關負責人已被行政拘留。

2019年4月,通州區生態環境局對北京綠美康塗料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進行現場檢查,發現該公司將含有染料、塗料廢物(屬於危險廢物、廢物類別)的生產廢水經暗管排放至滲井。根據法律法規相關規定,通州區生態環境局依法將該涉嫌環境汙染犯罪案件移送至區公安部門,目前相關責任人已被刑事拘留。

事實上,利用滲井、滲坑向地下排汙的問題在其他地區也較為突出。今年以來,河北、山東、重慶等多地先後查出利用滲井、滲坑向地下排汙的違法行為。

(實習生黃燕瑜對本文亦有貢獻)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11月北京PM2.5首次進入「30+」,歷史同期最好
    今天,北京的空氣品質還是非常不錯的。市生態環境局介紹,今年1月至11月,北京市細顆粒物(PM2.5)累計濃度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連續3個月保持「30+」,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中持續保持最優;累計優良天數245天,同比增加30天。
  • 3月以來港城PM2.5濃度全省最低
    今年以來,我市緊抓環境質量改善和汙染物總量控制雙管控,積極運用環保倒逼機制,落實排汙許可證、水環境區域補償和汙染物總量掛鈎財政政策,不斷加大治水、治氣、治土工作力度,著力減少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逐步改善環境質量。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實施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我市空氣品質顯著改善,3月份以來,PM2.5濃度全省最低。環境監測天眼「實時掃描」藍天指數。
  • 聊城PM2.5和PM10濃度上升
    2018年秋冬季以來,聊城市PM2.5同比惡化11.3%,在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中,名列第16位。主要汙染物中PM10同比惡化5.6%;二氧化硫同比持平;二氧化氮同比惡化21.3%;重汙染天數為24天,同比增加12天;優良天數為68天,同比減少1天;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7.69,同比惡化9.9%。進入2019年,聊城市的空氣品質出現反彈,汙染物惡化並沒有得到好轉。
  • 北京昨大霧籠罩兩發預警 所有監測點PM2.5超標
    晨報記者 史春陽/攝  昨天兩發大霧黃色預警 東四環北路和南三環西路汙染最重  晨報訊(記者 王海亮)昨天濃霧籠罩京城一天,市氣象臺兩度發出大霧黃色預警信號。昨天清晨,高速公路能見度最差的路段僅有不足50米。氣象專家表示,霧氣沼沼,都是溼度太大「惹的禍」。
  • 北京市PM2.5數據實時監測發布
    坐落在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六條東城區環保局的pm2.5監測點是北京市環保檢測中心35個pm2.5監測站點中的一個。監測點內有一臺監測pm2.5的檢測設備,一臺數據傳輸設備。pm2.5監測數據通過樓頂的空氣採集管道進入監測設備得出,檢測設備將數據傳輸到傳輸設備裡,傳輸設備通過3G網絡將數據回傳至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
  • 廣州PM2.5的主要來源是什麼?
    9類排放源對廣州PM2.5貢獻較大——機動車尾氣、燃煤、工業加工製造、生物質燃燒、揚塵、城市生活面源、農業面源、自然源等;而超過一半的PM2.5來自於汙染物的二次反應,治理難度加大。據悉,該結果的公布對PM2.5的治理最為關鍵。
  • 北京35個PM2.5監測站點試運行數據全部上線發布
    新華社北京10月6日電(記者 張淼淼)繼北京市首批20個PM2.5監測站點發布試運行監測數據後,剩餘15個站點6日起也加入發布行列,至此,組成北京PM2.5監測網絡的35個監測站點試運行數據全部上線發布。
  • 北京順義區啟動建設PM2.5監測子站
    □數據  今年GDP預計增長10.3%  順義區區長王剛在報告中表示,2012年,順義區GDP預計全年完成1120億元,同比增長10.3%。2013年,順義區將全力推進首都國際航空中心核心區建設,更加注重提升經濟總量和發展質量,GDP增速目標確定為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
  • PM2.5的時空分布:冬天最高,下午最低
    這項系統性研究首次對中國190個城市進行了長達一年的PM2.5濃度監測。研究結果表明,被監測的190個城市中,僅25個城市達到了國家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中國城市加權人均PM2.5是61μg/m3,是全球均值的3倍。
  • 北京PM2.5監測方案確定 環路設PM2.5交通監測站
    記者6日從北京市環保局獲悉,PM2.5監測布點方案已確定。本市原有的27個空氣品質監測子站新增PM2.5等汙染物監測設備;另外新增8個監測站,分別是5個交通站、3個區域站。35個監測站涵蓋了空氣品質評價點、對照點、區域點、交通點四種類型,均勻分布於各區縣,逐步具備按新國標監測6項汙染物的能力。
  • 去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 同比降9.5%
    2020年全年未出現嚴重汙染日;發生重度汙染日10天,其中7天首要汙染物為PM2.5,3天為O3。全市各區域汙染物濃度普遍下降。從空間分布分析,2020年全市PM2.5、PM10及NO2雖仍呈現「南高北低」的空間分布,但濃度梯度減小;其中,PM2.5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的區域範圍顯著擴大,PM10及NO2在全市達標基礎上整體持續改善,SO2全市各區域均保持極低的個位數濃度水平。
  • 成都今日霧霾指數查詢預報 成都PM2.5實時查詢
    省環境監測總站的相關專家預測,未來3天,盆地大部仍將繼續受靜穩等不利汙染氣象條件影響,區域性汙染態勢仍將維持。令人欣慰的是,5日午後至晚間,受東來的弱冷空氣回流影響,盆地部分城市特別是東北部的大部城市汙染氣象條件會有所改善,汙染累積程度將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但這樣的好轉,僅能維持一天,自6日晚間起,不利汙染氣象條件又將重建並維持。
  • 廣州PM2.5連續四年穩定達標
    2008年起,廣州市就開始在監測點位逐步增加PM2.5監測;2011年底,全部11個國控監測點均建成PM2.5自動監測系統,為廣州市2013年在全國第一批將PM2.5納入環境空氣品質評價指標、實施環境空氣品質新標準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廣州市已建成52個能全面監測PM2.5等六項主要汙染指標的空氣品質自動監測點,並實時向市民發布環境空氣品質狀況。
  • 北京2020年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於建華表示,2020年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為38微克/立方米,實現歷史性突破,本市大氣治理等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大氣治理等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於建華表示,「十三五」期間,打贏藍天保衛戰取得了決定性的成就。本市基本形成了大氣治理的共治格局。
  • 北京順義將建PM2.5監測站 地點及數量正在調研中
    順義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2012年,順義區GDP預計全年完成1120億元,同比增長10.3%。2013年GDP8%的增速水平仍處於合理增長範圍,是符合順義區客觀實際的增速目標。   2013年,順義區將「突出抓好京密引水渠、龍道河、京平高速、淺山區聯絡線、白馬路等綠色生態走廊建設,力爭全年新增造林面積4.5萬畝。」
  • 對抗霧霾第一步,PM2.5檢測儀對比評測
    在做這次對比評測前,先說兩個關於PM2.5檢測儀的基本要點:1,如何看待便攜檢測儀和官方公布的數據。測量空氣中pm2.5細顆粒物汙染的方法有很多,目前便攜檢測儀使用比較準確的技術是雷射檢測,測量的是單位空氣中顆粒物個數。
  • 北京發布2017年環境公報 空氣品質達標天數226天
    臭氧日最大8小時滑動平均第90百分位濃度值為193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超過國家標準0.21倍。《公報》指出,臭氧濃度5到9月份較高,超標主要發生在春夏的午後至傍晚時段。全市大氣降水年平均PH值為6.75,無酸雨發生。
  • 北京今年執法檢查
    北京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叢駱駱透露,今年,北京市人大常委會計劃對《條例》開展執法檢查。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趙濟貴則在近日解讀《條例》時介紹,接下來還將通過開通網上12345熱線,加速落實街道工作網格化、精細化,逐步實現「未訴先辦」。
  • 北京二三四環首設PM2.5監測點 現有站點全保留
    昨天,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在其官方微博上公布了「北京PM2.5監測布點方案」。這些邊界點建成後,將表徵北京的區域環境背景水平,並在一定的氣象條件下,監測北京與周邊區域汙染的傳輸情況。昨天,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在其官方微博上公布了「北京PM2.5監測布點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