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幾年,隨著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及廣泛的科教宣傳,本來不名一文的「痣」得到了大家的重視,甚至某種程度上引起了對「黑色素瘤」這種疾病的恐慌。那麼,痣與黑色素瘤有什麼關係?黑色素瘤真的這麼可怕嗎?它是一種怎樣的疾病呢?一旦患有黑色素瘤,真的無藥可救嗎?只要把痣點掉了就萬無一失嗎?
惡性黑色素瘤是全球性疾病,發病率也逐漸增加。尤其是其轉移以後進展迅速的特點使患者預後極差。近年來,隨著黑色素瘤基礎和臨床研究的突飛猛進,黑色素瘤治療正在吸引著諸多學者的目光,開展更多的有益探索。
日前,2014北京黑色素瘤國際研討會舉辦。基於亞洲患者與歐美黑色素瘤患者在遺傳學背景與發病類型的不同,大會成立了亞洲黑色素瘤聯盟。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腎癌黑色素瘤科主任郭軍教授當選聯盟主席。他表示,「該聯盟今後將承擔亞洲臨床研究,為制訂亞洲黑色素瘤治療個體化診治規範作出努力。」
痣是怎麼來的?
普通痣也稱細胞痣,出生後至30歲期間,細胞痣數量增多。初發時為邊界清楚的斑片、丘疹,然後逐漸變軟,出現色素。日曬可增加暴露部位痣的數量。長期日曬比間歇日曬更易引起。根據痣在皮膚中的生長部位,分為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內痣(圖1)。交界痣位於表皮的基底部,皮內痣完全位於真皮層內,混合痣則是兩者兼顧。有經驗的專科醫生從肉眼可以做出大概判斷。如果是高出皮面的、圓頂或乳頭樣外觀的或是有蒂的皮疹,一般是皮內痣;略微高出皮面的多為混合痣;不高出皮面的是交界痣。
大部分痣的形成是對日曬的一種反應。痣可以保護其中被日光灼傷的黑色素細胞,就像一把深色的小遮陽傘,保護皮膚免受陽光的進一步刺激。痣通常在幼年時出現,呈扁平的褐色至深棕色的小點,約針尖大小。它可能會慢慢地長大,變成圓形或橢圓形,平坦或稍隆起,一般比標準的鉛筆直徑要小。在發育過程中痣的顏色可能變淺,那些隆起的痣常常變平並在晚年最終消失。
也有些痣跟日曬沒有關係。1%的兒童出生時就有痣,通常為褐色至深棕色,平坦或稍微隆起,直徑可能超過1cm。這種痣往往隨著人的生長而長大,並長出毛髮。
痣還分為先天痣或後天痣(多在40歲以前出現),遺傳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痣的多少。每個人大約有10-40顆痣。許多孩子在出生時沒有痣,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孩子在3歲左右會長出痣來,老年逐漸消退。痣被切除後很少在原位重新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