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最新研究:4.29億年前三葉蟲眼睛內部結構與現代蜜蜂一樣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研究中的三葉蟲化石(Barrande, 1846)。(圖片來自Brigitte Schoenemann)自然科研 供圖

中新網北京8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動物視覺原理是怎樣演化的?遠古動物與現生動物眼睛有何變化?

三葉蟲右眼。(圖片來自Brigitte Schoenemann)自然科研 供圖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項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來自4.29億年前的一個三葉蟲化石眼睛的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蜜蜂的眼睛一模一樣。

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眼睛的視覺原理至少已有5億年的歷史。

三葉蟲左眼。(圖片來自Brigitte Schoenemann)自然科研 供圖

論文通訊作者、德國科隆大學(Brigitte Schoenemann)布裡吉特·肖內曼和英國愛丁堡大學尤安·克拉克森(Euan Clarkson)合作,利用數字顯微技術重新檢驗了一個1846年在捷克發現的三葉蟲(Aulacopleura koninckii)化石。該化石高1-2毫米,頭部後側有兩個凸起的半橢圓眼睛,其中一個已經破裂。他們報告的一些內部結構與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的複眼結構類似,包括其名為小眼的視覺單元(直徑35微米),其中包含了聚集在感杆束這種透明管束周圍的感光細胞。

現代透明甲殼動物豐年蝦。(圖片來自Brigitte Schoenemann)自然科研 供圖

論文作者認為,環繞每個視覺單元的深色環由色素細胞組成,這些色素細胞在視覺單元之間充當屏障。每個視覺單元表面有一個厚晶狀體,剩下的部分是一個扁平的晶錐,光會先經過這個晶錐,再聚焦到感杆束上。

視覺單元很小說明該三葉蟲化石曾生活在明亮的淺水域,可能在白天較為活躍,因為直徑較小的晶狀體在明亮環境下的捕光效率較高。視覺單元之間存在色素細胞屏障,說明這個三葉蟲曾擁有馬賽克視覺,每個視覺單元貢獻了整體畫面的一小部分,類似於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的複眼。

研究中的三葉蟲化石(Barrande, 1846)。(圖片來自Brigitte Schoenemann)自然科研 供圖

論文作者總結說,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許多複眼的結構和功能自古生代(5.42億至2.52億年前)以來幾乎沒有變化,這為了解三葉蟲的遠古生命提供了新的認知。(完)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透視」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它們已經進化出類似昆蟲...
    根據上周四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有一種三葉蟲——生活在4.29億年前的海洋蜘蛛形節肢動物孔鯛(Aulacopleura koninckii),它們的複眼幾乎與現代蜜蜂的複眼一模一樣
  • 5億年前的三葉蟲為何長著「一對兔耳朵」?
    「保守」的褶頰蟲三葉蟲是一種奇特的遠古動物,半圓形的頭部、紋理分明的肋葉,讓它們看起來就像戴著頭盔的武士。它們是寒武紀的霸主,有科學家把寒武紀被稱為「三葉蟲的時代」。從距今5.2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開始登場,到2.4億年前的二疊紀完全滅絕,三葉蟲前後在地球上生存了3.2億多年,可見它的生命力極強。
  • 3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上有人類的足跡,是真的嗎?
    「三葉蟲」是已經滅絕的生物物種,出現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在地球上繁衍了,近3.2億年的時間,可以說,是當時數量最多的生物,也是,當時生命力極強的物種,它屬於,節肢動物,全身明顯分為頭、胸、尾三個部分,背部有著堅硬的外殼,被兩條縱向深溝,割裂成大致相等的三片,所以稱之為「三葉蟲」,不過在
  • 為什麼能發現幾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卻找不到進化中的人類化石?
    相信大家可能有一個疑問,為何我們能夠找到幾億年前三葉蟲(生物)的化石,確實找不到進化半路中的古人類化石?這是不是說人類進化是錯誤的?其實並不是。三葉蟲在早期的海洋中繁殖的非常成功,很容易達到數十億,它們的數量如此龐大,持續了數億年。
  • 「三葉蟲化石」距今5億多年,上面為何會有人類腳印,誰能解釋
    導語三葉蟲化石,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學名叫三葉蟲化石。三葉蟲(TRILONITES),屬古生節肢動物,屬三葉蟲綱,生於海底,其種類繁多,大小不一,從一釐米至一米,生於寒武紀(5.7億年),至奧陶紀(4.5億年)最盛,消亡於二疊紀末期的二疊紀大滅絕事件。
  • 山東棗莊發現三葉蟲化石分布帶(圖)
    4月15日,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文物普查隊在水峪村海拔300米的山坡上發現一處長500米、高5米的古生物三葉蟲化石分布帶,在該分布帶上三葉蟲標本隨處可見,此次發現的三葉蟲化石蟲體長約0.5釐米至4釐米之間,體型多為橢圓形,體態勻稱,各器官清晰可見,栩栩如生。
  • 山東棗莊發現長500米的古生物三葉蟲化石分布帶
    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文物普查隊近日在當地水峪村海拔三百米的山坡上,發現一處長五百米、高五米的古生物三葉蟲化石分布帶。圖為新發現的古生物三葉蟲化石。三葉蟲屬古生節肢動物,屬三葉蟲綱,生於寒武紀(6億年)海底,至奧陶紀(4.5億年)最盛,「三疊紀」晚滅絕(1億8千萬年)。山東省浙蒙山區的三葉蟲化石分布很廣,費縣、平邑縣等地均有發現,此次發現的三葉蟲化石蟲體長約0.5釐米至4釐米之間,體型多為橢圓形,體態勻稱,各器官清晰可見,栩栩如生,對於研究棗莊市古代地質構造以及古生物科學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意義。
  • 天文學家發現約是134億年前形成星系,距離大爆炸僅4億年
    直到現代天文學時代,我們才以相當確定的程度接近回答這個問題。根據最廣泛接受的宇宙學模型,宇宙始於大約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即使這樣,天文學家仍然不確定早期宇宙的樣子,因為這個時期與宇宙的「黑暗時代」相吻合。因此,天文學家不斷開發其儀器的極限,以查看最早的星系何時形成。
  • 5.5億年前生物活動被發現,比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早1000萬年
    近期,在中國南方長江三峽地區的一個採石場發現了5.5億年前的蠕蟲化石。 這塊5億年前的化石為考古學家提供了一項非常寶貴的內容:它記錄了蠕蟲活動的最後生命時刻。根據埃迪卡拉紀時期的標準,這種蠕蟲在當時已經屬於一種複雜的生物了:它是活動的,分節的,具有三葉蟲特性(每個身體部分由三個葉組成)和兩側對稱的。
  • 山東名硯,燕子石即三葉蟲化石
    清乾隆《西清硯譜》亦收蝙蝠硯數方,且在硯譜中名列於前。1987年,天津博物館舉辦"中國硯史展",展出一方大可盈尺橢圓形燕子石硯,硯體四周有近百隻振翅欲飛的"小蝙蝠",令人嘆為觀止。山東名硯,燕子石即三葉蟲化石。因其全身縱橫分為三節,故名三葉蟲。形如飛翔著的燕子、蝙蝠,故其化石又名燕子石、蝙蝠石。在山東泰安地區大汶口汶水河床多有發現。
  • 雲南曲靖發現4.2億年前古魚 頜骨與人臉骨骼相似
    雲南曲靖發現4.2億年前古魚 頜骨與人臉骨骼相似   一條距今已有約4.2億年的古魚化石在曲靖市郊出土,而這條魚化石因長著一張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臉而震驚了古生物學界——這是人類臉部骨骼結構的首次完整出現
  • 40億年前,地球和金星一樣是「地獄模式」,為何只有地球變宜居?
    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大約46億年前,地球從太陽的星雲殘骸中誕生,那麼,地球是一開始就是一顆宜居星球,還是後來逐漸變成這個樣子的呢?根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最新的一篇報導,近日,來自瑞士的科學家通過研究指出,在地球誕生早期,地球曾經和金星一樣,大氣中充滿有毒氣體,是一顆擁有「地獄模式」的星球,不過後來伴隨著地球演化,地球又逐漸開始好轉了。
  • 蜜蜂如何建造蜂巢?蜜蜂如何取材?
    蜂巢是蜜蜂生活和繁衍後代的住所,有巢脾組成,各巢脾在蜂巢內部的空間相互平行懸掛,垂直於地面,每個巢脾的間距一般在7-10毫米之間,這就是「蜂路」。巢脾是由成百上千各巢房連接在一起組合而成的,巢脾是由工蜂蠟腺所分泌的蜂蠟修築而成,呈六角形,用於培育雄蜂和工蜂,底部有3個菱形面,而培養蜂王的巢房,一般稱作「王臺」,形狀酷似下墜的花生,是工蜂在分蜂前臨時修築的,一般位於巢脾的下部或者邊上。
  • 科學家最新研究推測遠古恐龍睡覺時會做夢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恐龍睡眠時會像人類一樣做夢。他們首次發現了現代蜥蜴睡眠時會做夢,從而推測恐龍也會這樣。科學家首次證實了澳大利亞蜥蜴睡眠時存在「快速眼動(REM)」和慢波睡眠狀態,在快速眼動狀態下,大腦產生高頻電波活躍性和眼睛快速閃動,這些現象與做夢存在關聯。
  • 科學家最新研究推測遠古恐龍睡覺時會做夢—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最新研究指出,如果現代蜥蜴會做夢,很可能遠古爬行動物恐龍也會做夢。
  • 活了5億年,逃過5次生物大滅絕,卻逃不過人類抽血和吃貨的夾擊
    作為與三葉蟲同時期在生活在5億年前,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種,它完全擔當得起活化石的稱號。在沙灘排卵的鱟最早的鱟化石發現於距今5.05—4.38億年前的奧陶紀,與現代的鱟形態變化不大,可以說幾億年來,鱟一直堅守本性,不因為環境的變化而受到幹擾,保持原本的樣子。在這5億年的時間裡,它們笑看風雲,看到生活在同時期的物種滅亡,也看到一個物種從誕生到滅絕的全過程。
  • 2019年4月25日世界瘧疾日,盤點瘧疾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據統計,2015年瘧疾感染了超過2億人,殺死了約438000人,其中大部分為非洲的兒童。儘管這些數字看起來很龐大,但在與過去的15年的數據對比後,你會發現情況已經有了明顯的好轉。與2000年相比,蚊帳和殺蟲劑的使用已經使得瘧疾發病率降低了22%,同時,死亡率也降低了一半。
  • 飛馬國際:2016年度內部控制評價報告
    ),結合深圳市飛馬國際供應鏈股份公司(以下簡稱「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和評價辦法,在內部控制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的基礎上,我們對公司2016年12月31日(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基準日)的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了評價。
  • 科普:HED隕石揭示灶神星內部複雜地質過程
    鈣長輝長無球粒隕石切片三、灶神星灶神星(Vesta),是太陽系主小行星帶的一顆小行星,由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於1807年3月29日發現。也是人類發現的第四顆小行星,因此也稱為「第4號小行星」。美國的「黎明號」探測器於2011年7月到2012年9月對灶神星進行了探測,發現灶神星是一顆具有核-幔-殼結構俱全的小行星。HED隕石巖石學屬於玄武質(巖漿)無球粒隕石是完全熔融的產物,代表玄武質巖漿形成的火山巖和深成巖。它們通常被放在一起研究小行星玄武巖的成分。HED隕石通過大量科學分析與認為來自灶神星。因為灶神星不尋常的玄武巖成分,尤其是其光譜和HED隕石完全吻合。
  • 科學家首次捕獲:蜜蜂中唯一的「暗夜精靈」,大眼的它才有這好處
    這種名叫Meroglossa gemmata的夜蜂,一反常態,與大多數討厭寒冷、潮溼黑暗的蜜蜂習性不一樣而在世界範圍內,除了這些暗夜精靈專職於晚上幹活外,其實也有不少蜜蜂種群的覓食行為,也延伸到了黑暗中,哪怕它們不是全職在黑暗中覓食。而這種樣子像蒙面俠的夜蜂,則在此路上,進化得更徹底。而研究小組,為了找出這個種群,在進化道路的特別之處,特意找來了68個蜜蜂物種的75個標本的特寫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