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透視」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它們已經進化出類似昆蟲...

2021-01-11 前瞻網

近5億年前,地球上的生命非常不同。大陸布滿巖石,乾燥,幾乎沒有植被,貧瘠的兩極沒有冰。幾乎所有的植物和動物都生活在覆蓋地球大部分地區的廣闊、溫暖的海洋中。

但在環繞大陸的淺海中,有一種生物已經發展出一種完全現代的複眼視覺特徵。

根據上周四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有一種三葉蟲——生活在4.29億年前的海洋蜘蛛形節肢動物孔鯛(Aulacopleura koninckii),它們的複眼幾乎與現代蜜蜂的複眼一模一樣!

這一發現表明,複眼在動物歷史上很早就進化了,而且它們也有了相當完好的視覺系統。

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尤安·克拉克森(Euan Clarkson)一起,德國科隆大學(University of Cologne)的自然科學教授布裡吉特·舍內曼(Brigitte Schoenemann)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重新檢查了一種1.2釐米長的動物化石,這種動物被稱為孔鯛(Aulacopleura koninckii)。它是一種三葉蟲:一種有點像樹蝨(woodlouse)的海洋動物,與昆蟲和蝦有親緣關係。

研究人員發現,孔鯛體積小,數量多,它們穿越溫暖的寒武紀海洋,眼睛有深色的環,這使它們能夠在大陸邊緣明亮的淺水中生存。

他們使用數字顯微鏡,檢查了這隻三葉蟲眼睛化石的內部結構。這塊化石發現於1846年在現在的捷克共和國被發現,Schoenemann和她的同事們發現,這隻孔鯛的左眼還在,其功能類似於現代昆蟲和甲殼類動物的眼睛。他們表示,許多複眼的結構和功能自古生代(5.42億至2.52億年前)以來幾乎沒有變化,這為了解三葉蟲的遠古生命提供了新知。

但是,這隻三葉蟲的眼睛結構是如何讓它的進化設計與過去5億年相關的呢?Schoenemann和其他研究人員對化石進行了研究,尋找線索。

這塊孔鯛化石由法國-捷克古生物學家約阿希姆·巴蘭德(Joachim Barrande)命名,它的高度不超過0.8英寸,後腦殼上只有兩隻突出的半橢圓形眼睛完好無損。

在眼球的顯著特徵中,有一系列相同的直徑35微米左右的視覺單元,它們是被稱為「ommatidia」的微型感受器,每個感受器都有感光細胞和聚焦光線的透鏡。其中,還包含了光探測細胞,這些細胞聚集在被稱為「rhabdom」的透明管周圍。一個由屏障形成的色素細胞組成的暗色環包圍著每一個單元,在其上方有一個厚透鏡和一個扁平晶體錐的殘餘物,使得光線可以聚焦到紋路上,形成一種「馬賽克」般的視覺效果。

其配體的內部結構與現代昆蟲幾乎相同。唯一的區別是它們並沒有那麼密集地聚集在眼睛裡,這可能減少了動物能看到的細節數量。但從本質上說,這是一種現代複眼。直到今天,蜜蜂和蜻蜓還在使用這種視覺。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三葉蟲的眼睛晶狀體主要由方解石(calcite)構成,方解石是一種高度折射的物質。根據這項研究,雖然其他海洋生物,包括海星和石鱉,也有鈣化的晶狀體,但它們的眼睛起著光探測器的作用,孔鯛能看見東西,這使得三葉蟲成為「唯一使用晶狀體中的方解石來形成圖像視覺的類動物」。

但Schoenemann團隊發現這些不僅僅只是眼睛的結構那麼簡單。這種結構本身為這些三葉蟲繁盛的生存環境提供了一扇窗戶,因為這種複眼對生活在深海中的生物沒有用處。

在複眼中,每個視覺單元單獨工作以提供單個像素。在三葉蟲的研究中,有大約200個像素點——這讓它們擁有了馬賽克視覺,可以分辨障礙物、庇護所和捕食者——而現代的蜜蜂有數千個像素點,而蜻蜓的每隻眼睛有高達30,000個像素點。

孔鯛眼睛的小尺寸表明,它生活在明亮的淺水中,可能在白天很活躍,因為較小的鏡片在明亮的環境下更容易捕捉光線。

三葉蟲是最成功的早期動物之一,它們從大約5.2億年前開始統治了3億年的海洋,最後一種滅絕於2.52億年前(這場「大滅絕」抹殺了70%的陸地脊椎動物和96%的海洋物種)。儘管它們沒有在大規模的滅絕中倖存下來,但它們對現代生活最重要的貢獻持續了下來,更為昆蟲和甲殼類等相關類群的起源提供了線索。

尚不清楚在寒武紀三葉蟲出現之前複眼存在了多久,Schoenemann表示。這種眼睛可能只出現過一次,出現在昆蟲和三葉蟲的最早祖先身上。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251851-trilobites-living-429-million-years-ago-had-eyes-like-modern-insects/

https://www.courthousenews.com/fossil-of-429-million-year-old-marine-creatures-eye-reveals-insect-like-vision/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能發現幾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卻找不到進化中的人類化石?
    相信大家可能有一個疑問,為何我們能夠找到幾億年前三葉蟲(生物)的化石,確實找不到進化半路中的古人類化石?這是不是說人類進化是錯誤的?其實並不是。三葉蟲在早期的海洋中繁殖的非常成功,很容易達到數十億,它們的數量如此龐大,持續了數億年。
  • 國際最新研究:4.29億年前三葉蟲眼睛內部結構與現代蜜蜂一樣
    (圖片來自Brigitte Schoenemann)自然科研 供圖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項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來自4.29億年前的一個三葉蟲化石眼睛的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蜜蜂的眼睛一模一樣。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眼睛的視覺原理至少已有5億年的歷史。三葉蟲左眼。
  • 3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上有人類的足跡,是真的嗎?
    「三葉蟲」是已經滅絕的生物物種,出現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在地球上繁衍了,近3.2億年的時間,可以說,是當時數量最多的生物,也是,當時生命力極強的物種,它屬於,節肢動物,全身明顯分為頭、胸、尾三個部分,背部有著堅硬的外殼,被兩條縱向深溝,割裂成大致相等的三片,所以稱之為「三葉蟲」,不過在
  • 5億年前的三葉蟲為何長著「一對兔耳朵」?
    「保守」的褶頰蟲三葉蟲是一種奇特的遠古動物,半圓形的頭部、紋理分明的肋葉,讓它們看起來就像戴著頭盔的武士。它們是寒武紀的霸主,有科學家把寒武紀被稱為「三葉蟲的時代」。從距今5.2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開始登場,到2.4億年前的二疊紀完全滅絕,三葉蟲前後在地球上生存了3.2億多年,可見它的生命力極強。
  • 「三葉蟲化石」距今5億多年,上面為何會有人類腳印,誰能解釋
    導語三葉蟲化石,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學名叫三葉蟲化石。三葉蟲(TRILONITES),屬古生節肢動物,屬三葉蟲綱,生於海底,其種類繁多,大小不一,從一釐米至一米,生於寒武紀(5.7億年),至奧陶紀(4.5億年)最盛,消亡於二疊紀末期的二疊紀大滅絕事件。
  • 科學家發現4億年前的金屬齒輪化石,這是史前文明還是外星遺物?
    這種精巧的結構,以及有規律的排列,使得人們第一次發現這種化石時嚇了一跳,這實在太像人類生產出的金屬彈簧或者螺絲,然而根據放射物測年法顯示,這個化石形成於2億年前。除此之外,科學家們還發現了一種化石,這種化石看起來非常像人造的齒輪。研究表明,這種化石形成於4億年前。那麼問題來了,這些非常像人造零件的化石究竟是什麼生物遺留下來的呢?
  • 山東棗莊發現三葉蟲化石分布帶(圖)
    4月15日,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文物普查隊在水峪村海拔300米的山坡上發現一處長500米、高5米的古生物三葉蟲化石分布帶,在該分布帶上三葉蟲標本隨處可見,此次發現的三葉蟲化石蟲體長約0.5釐米至4釐米之間,體型多為橢圓形,體態勻稱,各器官清晰可見,栩栩如生。
  • 科學家確認5.58億年前化石為動物化石 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動物
    據英國《衛報》報導,科學家確認了一種存在於5.58億年前的生物化石為動物化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這表明地球上最早的動物生命始於寒武紀之前。據報導,這種化石是被一名博士生Ilya Bobrovskiy在俄羅斯西北部偏遠荒野的懸崖邊發現的,但一直以來科學家都無法確認這個化石在進化體系中屬於什麼物種。
  • 山東棗莊發現長500米的古生物三葉蟲化石分布帶
    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文物普查隊近日在當地水峪村海拔三百米的山坡上,發現一處長五百米、高五米的古生物三葉蟲化石分布帶。圖為新發現的古生物三葉蟲化石。三葉蟲屬古生節肢動物,屬三葉蟲綱,生於寒武紀(6億年)海底,至奧陶紀(4.5億年)最盛,「三疊紀」晚滅絕(1億8千萬年)。山東省浙蒙山區的三葉蟲化石分布很廣,費縣、平邑縣等地均有發現,此次發現的三葉蟲化石蟲體長約0.5釐米至4釐米之間,體型多為橢圓形,體態勻稱,各器官清晰可見,栩栩如生,對於研究棗莊市古代地質構造以及古生物科學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意義。
  • 5.5億年前生物活動被發現,比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早1000萬年
    近期,在中國南方長江三峽地區的一個採石場發現了5.5億年前的蠕蟲化石。 這塊5億年前的化石為考古學家提供了一項非常寶貴的內容:它記錄了蠕蟲活動的最後生命時刻。這塊化石比寒武紀大爆發至少早了1000萬年,比恐龍最早出現的時間提前了一倍多。根據埃迪卡拉紀時期的標準,這種蠕蟲在當時已經屬於一種複雜的生物了:它是活動的,分節的,具有三葉蟲特性(每個身體部分由三個葉組成)和兩側對稱的。
  • 山東名硯,燕子石即三葉蟲化石
    清乾隆《西清硯譜》亦收蝙蝠硯數方,且在硯譜中名列於前。1987年,天津博物館舉辦"中國硯史展",展出一方大可盈尺橢圓形燕子石硯,硯體四周有近百隻振翅欲飛的"小蝙蝠",令人嘆為觀止。山東名硯,燕子石即三葉蟲化石。因其全身縱橫分為三節,故名三葉蟲。形如飛翔著的燕子、蝙蝠,故其化石又名燕子石、蝙蝠石。在山東泰安地區大汶口汶水河床多有發現。
  • 蝴蝶的翅膀,是「螃蟹的腿」進化而來的?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在植物分類的過程中,會給人以很大的誤區,像蜘蛛這種體型比較小來無影去無影的生物,很多人都誤以為它們是屬於昆蟲,其實像蜘蛛蠍子,這些生物是屬於蛛形綱動物。那麼甲殼類的生物和昆蟲之間究竟有怎樣的關係呢?兩者在幾億年的時間內又是如何進化的呢?
  • 3億年前的「螺絲」是化石還是人造物,俄羅斯一直未公布其材料
    自上世紀90年代發現它以來,俄羅斯科學家一直在思考它為何物——許多人認為它是高度發達的失落文明、外星人遺物或是海洋生物化石。科學家說,這顆螺絲釘是一種古老技術的遺蹟,證明了數百萬年前外星人曾造訪過地球。然而,另一些科學家們說,這個「螺絲」只不過是一種叫做海百合的海洋生物化石。
  • 雲南曲靖發現4.2億年前古魚 頜骨與人臉骨骼相似
    雲南曲靖發現4.2億年前古魚 頜骨與人臉骨骼相似   一條距今已有約4.2億年的古魚化石在曲靖市郊出土,而這條魚化石因長著一張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臉而震驚了古生物學界——這是人類臉部骨骼結構的首次完整出現
  • 15歲初中男生喜歡收集各類石頭 曾撿到一塊三葉蟲化石
    從2010 年上幼兒園時,沈冠宇便開始撿鵝卵石,並慢慢喜歡上了收集礦石標本、藏石等。如今沈冠宇已經上初三了,每當長假來臨,他都會在父親沈松華的陪同下,前往各地尋找礦石、化石標本。日前,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來到沈冠宇家中,見識到他的豐富藏品。
  • 「史前文明」被發現,「古猿進化」或被推翻?人類已進入周期循環
    ,根據巖石的年限,大約有2.5億年歷史了,1968年,美國猶他州一位化石愛好者找到了幾塊三葉蟲化石。 當他敲開一塊化石時,發現一片石塊上有一個腳印,正中央是被踩死了三葉蟲,三葉蟲是一種相當古老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它在6億年前就已經開始出現,直到2.8億年前才滅絕,但人類的歷史相當短。
  • 38億年前「手骨」化石被發現,是否和外星人有關?這代表什麼?
    這塊38億年前的化石,讓科學家猜測:太陽系是被設計出來的?38億前的「手骨」化石被發現2019年的時候,夏威夷維蘇威火山附近發現了一塊化石,這塊化石外觀上看像極了人類手骨,讓當地科學家極為感興趣,隨後把這塊人形手骨帶回實驗室,開始了研究,研究後的讓大家震驚,這塊「手骨」化石出現在38億年前,起初科學家們誤認為是自己測量的方式出現了問題,然而另一位科學家再次測量竟然得到了相同答案,這塊化石是來自於38億年前。
  • 恐龍的崛起源於2.33億年前的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一個新的大規模滅絕被發現,滅絕了2.33億年前的生命,導致恐龍的崛起。很多人都知曉,大約6600萬年前恐龍在一次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動蕩中迅速滅絕。但是看起來在恐龍出現之前的另一次滅絕為它們的長期統治獨佔鰲頭鋪平了道路。那一次滅絕發生在大約2.33億年前,而科學家直到現在才發現它。此次滅絕發生在所謂的卡尼安洪積期(CPE)期間。
  • 「螃蟹的腿」,進化成了「蝴蝶的翅膀」?科學家還真找到了證據
    目前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地球上最早的昆蟲出現於大約4.8億年前,是從生活在水裡的甲殼類生物演化的。它們首先逐漸離開了海洋,嘗試在陸地上生活,並且享受到了陸地所帶來的好處,長期定居下來。  考慮到翼龍所在的恐龍時代開啟於大約2.25億年前,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以及哺乳動物出現於大約2億年前,那麼昆蟲的的確確是地球上最早的飛行動物,比其他任何飛行動物存在於地球上的時間都長了至少一倍。  那麼問題來了:第一隻飛行的昆蟲是如何飛上天空的呢?它的翅膀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甲殼類動物的腿?
  • 頭骨掃描揭示了化石大腦的進化秘密
    William Kimbel於2020年4月1日發布afaruslopithecus afarensis物種化石頭骨中的腦烙印(此處著名的「露西」和衣索比亞的「 Dikika孩子」)為大腦生長和組織的進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迪基卡兒童的顱內保存極好的印記顯示出猿狀的大腦組織,並且沒有人類的特徵。圖片提供:Philipp Gunz,MPI EVA萊比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