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6000億美元,地位碾壓三星的半導體龍頭,竟會深陷"缺電"危機?張忠謀最擔心的問題還是爆發了。
近日,據媒體曝料稱:去年臺灣的綠色能源總發電量不超過140億度。而臺積電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自己竟然會"倒"在電力供應的問題上。
作為臺灣最大的"用電大戶",臺積電3nm半導體工廠年耗電量將達70億度,足足佔據了臺灣綠色能源總發電量以一半,而且隨著晶圓製程越高,資金投入越大,電力消耗也將成倍增長。
近期臺積電宣布2nm製程工藝研發獲得重大突破。臺積電預計將於2023年上半年對2nm晶片進行風險生產,2024年開始批量生產。而2nm晶片量產的時間也恰巧與臺灣用電負載激增時間吻合。
用電需求量達到頂峰的臺積電,未來的用電總量很有可能將超過臺灣總電量的10%。單單是電費這一項,臺積電一年的總支出就高達300億之多,但錢遠遠不能解決臺積電目前的危機,未來數年內,臺積電仍將面臨嚴重的"缺電"危機。
而"缺電"也解釋了,前不久臺積電宣布赴美建廠的消息,臺灣已經無法荷載臺積電這一世界級的工廠,如果繼續將發展局限於臺灣很有可能會限制臺積電為了的發展。那美國會是最好的選擇嗎?顯然不是,美國確實宣傳將給予足夠的補貼用於臺積電堅持,同時也能解決了電力缺口,但事實真的能如想像中那般美好嗎?
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今年也曾承諾投入100億美元赴美建廠"黃毛"親自站臺表示支持,並放話稱:"世界第八大奇蹟"、"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交易之一","這對於美國工人和美國製造業來說是偉大的一天"。可結果呢,美國答應富士康的補貼全部付諸東流。直到現在工廠仍未進入投產,而美國會不會將同樣的手段用在臺積電身上呢?與虎謀皮,焉有其利!
而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半導體企業,臺積電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海外數國,誰都想吸納這一"人才"來提振本國的半導體行業的戰鬥力,而已目前的態勢來看,"缺電"也在不斷逼迫臺積電做出選擇。
海外建廠確實能有效緩解臺積電"缺電"的壓力,但卻沒能從根源解決臺積電目前所處的境況。失去華為的大訂單後,臺積電的增長逐漸放緩,燒錢如流水的5nm生產線無法滿載,同時也極大的影響了臺積電過去一年的營收。
一方面是營收縮減,一方是數以千億計的研發投入,臺積電的日子並不好過,同時三星的"窮追猛打",加之中芯科技也實現了製程工藝上的突破,也讓臺積電目前的處境極為尷尬,雖然手中還有蘋果,高通,聯發科等大客戶,但卻不足以填補華為所造成的空缺。
失去華為所產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完全超出了臺積電的預料。而這樣的境況就算是一向自信的張忠謀估計也要頭疼一陣子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