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劉文遠創作的《一帶一路》大型系列紅絲硯雕驚豔面世。7月27日,記者採訪了解到,該作品涵蓋包括中國在內的66個早期加入「一帶一路」國家,以臨朐紅絲硯為載體,選取每個國家的標誌性建築物、文物古蹟等為創作內容,歷時兩年多創作完成。
一塊硯代表一個國家,精心雕刻各國地標
走進劉文遠在臨朐縣城的「正文堂」,大大小小的紅絲硯映入眼帘,無一不色彩豔麗、雕刻精美,用手觸摸如玉般細膩。
劉文遠新近創作完成的大型系列紅絲硯雕《一帶一路》整整齊齊地擺放著,佔據了展示架的主要位置。該系列作品由包括中國在內的66個早期加入「一帶一路」國家主題硯組成,整體採用古代門字硯造型,開篇硯首為中國硯,巧借硯額上流雲般的紋理,在空餘處雕刻了長城,宛如一條巨龍在雲霧中、山巒間,蜿蜒騰飛。硯堂中的天然絲紋像一輪紅日光芒四射。硯臺的底座用紅木製作而成,以竹節為造型,寓意中華民族剛正不阿的氣節,刻制篆書「一帶一路」突出主題,使硯臺和底座有機結合。這塊硯臺長約1米、寬約60釐米,氣勢恢宏。
代表其他65個國家的硯臺長27-28釐米,寬15釐米,硯額精心雕刻了每個國家的標誌性建築物、文物古蹟、動植物等,像孟加拉國選取的孟加拉虎、新加坡形似蓮花的博物館等。硯背則以濃縮的文字介紹了每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地理、氣候等概況。
參加論壇受到啟發,籌備用了近半年時間
51歲的劉文遠是臨朐人,1985年起從事硯雕工作,一雙大手上起了厚厚一層老繭,看上去非常粗糙,執起小小的刻刀上下翻飛、十分靈活。受祖輩賞石愛硯的影響,他從小酷愛金石、書畫,並自學打磨、刀刻,巧用線雕和淺浮雕手法,將材料缺點化為創作素材,並將自己所長的書畫、篆刻、國學融入其中,使其更有韻味。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省比賽和展覽中獲得金獎,他也被評選為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
《一帶一路》系列紅絲硯雕的創作靈感來源,要從2018年他帶著作品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國際)非遺高峰論壇說起。在這次論壇上,劉文遠的作品亮相後,吸引了很多工藝名家的關注,有人建議他以「一帶一路」為主題進行系列創作,既能展示紅絲硯之美,又契合國家戰略。
回到臨朐後,劉文遠即著手「一帶一路」相關資料的收集工作,經過近半年的準備,最終形成了系列作品構思。
中國硯體積更大,代表倡導國的領袖意義
劉文遠告訴記者,一開始他打算借用每塊紅絲石的形狀來打磨硯臺進行創作,後來意識到這樣雖然節約原料,作品卻顯得有些雜亂、不統一。最終,他決定採用開篇硯首中國硯與其他國家硯臺4:1的比例進行統一創作。「中國硯體積更大,代表著其作為『一帶一路』倡導國和發起國的領袖意義。」劉文遠說。
紅絲石花紋千變萬化、石線較多,新的創作理念既要體現其精緻的紋理,又要保證顏色、質地和大小基本統一,對原材料要求比較高。「這樣一來,就需要有足夠的材料儲備。」劉文遠說。
經過日夜創作,歷時兩年多,《一帶一路》系列紅絲硯雕創作完成。整個作品寓意為中國以「一帶一路」為契機,正在同世界高度融合,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開啟世界繁榮發展之門。「通過這一系列作品,希望能夠宣傳臨朐紅絲硯,帶動紅絲硯行業發展,進一步宣傳臨朐、宣傳濰坊。」劉文遠說。
文/記者 周曉晴 圖/通訊員 張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