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應中國一帶一路網邀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翟崑在中國一帶一路網出品的《「一帶一路」百人談》節目中發表了演講。
▲ 近日,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翟崑《「一帶一路」百人談》節目中發表主題演講。(圖源:中國一帶一路網)
以「一帶一路」的地方動力為話題,翟崑在演講中分析了2020年「一帶一路」地方動力的形成、優勢以及各省如何更好地參與建設「一帶一路」。
翟崑提出,「一帶一路」的內生動力來自地方。2020年最大的地方動力是,由中歐班列與陸海新通道組成的「一帶一路」大動脈。
以下是翟崑演講全文,由中國一帶一路網整理。
「一帶一路」大動脈
我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演講題目是「一帶一路」的地方動力。更確切地來講是「一帶一路」雙循環的地方動力。之所以分享這一題目,是與我2020年的經歷有關。
2020年1月,我非常有幸配合習近平主席出訪緬甸。1月之後,由於疫情,我就只能在家。但是6月以後,我真正體驗了一把「一帶一路」的國內大循環。
首先,我從中國中部地區開始。我到了河南鄭州,鄭州正在做「空中絲綢之路」。我在當地參觀了河南與立陶宛合作的一個非常大的項目。
接下來我往西又去了成都。成都是2020年中歐班列的明星城市,在國際班列發行數量、發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班列的數量上都保持了第一。現在,成都跟重慶共同推進中歐班列,這就向西部拓展了「一帶一路」。
然後我開始往南走,到了廣西和雲南。廣西是中國和東協合作的重點省份,當地與東南亞的經貿往來密切。雲南通過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積極加強與東南亞的陸上合作。廣西則藉助西部陸海新通道和中國-東協博覽會、中國-東協商務投資峰會等發展與東協國家的合作。
之後我沿海一路向北,經過海南、深圳、廣州、廈門,最後到了大連。最後,我回到北京,北京在大力推進「兩區建設」。
東西南北中一小圈走下來,可以看出,這些城市展現出發展的強勁動力,也使我發現,「一帶一路」的原動力來自國內。
可以說,2020年地方動力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一帶一路」大動脈的形成。
2020年,「一帶一路」大動脈重新塑造了中國的經濟地理格局。這主要是由兩方面來塑造的。
第一個是中歐班列,這是老牌的「一帶一路」名片。第二個是陸海新通道,這是一張新的名片。這兩者形成了「一帶一路」大動脈。
大動脈是什麼意思?中歐班列是從東到西遍布全國。陸海新通道是從南到北遍布全國。這樣兩條大動脈合在一起,遍布全國,相互交叉,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然後再與外部的經濟走廊、海上通道連在一起,形成「一帶一路」真正的大動脈,這是真正的動力結構所在。
那麼,「一帶一路」的地方動力從何而來?
我覺得是來自習近平主席兩次重要的「官宣」。第一次是2017年,他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說,中歐班列是「一帶一路」的名片;第二次是在2020年11月27日,在中國-東協博覽會和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的開幕式視頻致辭上,他首次提出,要推進陸海新通道。既有通向南北的通道,也有更具體的中國-東協多式聯運聯盟。這樣無論是海是陸,空中還是網絡,都連在一起。
通過兩次官宣,「一帶一路」大動脈形成。
具體是怎麼回事呢?先來講講中歐班列。中歐班列最早是從重慶開始,叫渝新歐。渝新歐橫空出世,運營後將重慶、新疆、歐亞大陸連在一起。
過去連接歐亞大陸靠駱駝,現在靠班列。這個動能不一樣,是幾何級增加。由於大家都感覺中歐班列特別好,所以它在全國迅速複製,包括成都、武漢、鄭州、義烏,遍布全國。而且中歐班列從成都和重慶,已經到了西部沿海地區。
大家知道東部沿海地區,但是我國還有西部沿海地區,比如廣西,它也臨海,但沒有東部沿海發達。通過中歐班列,把陸上到海上連在一起。
連接的意義是什麼?把真正的陸上「一帶一路」和海上「一帶一路」,通過鐵海聯運的方式連通起來,這樣一條大動脈,橫貫歐亞大陸,連通中國,這在歷史上是沒有過的。
第二條大動脈是陸海新通道。它最早叫南向通道,以重慶為運營中心,中間連著幾個省,最後到達廣西南寧。當時中國和新加坡有一個互聯互通的項目,這一項目不斷推進。從南寧再到新加坡,有一個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因此,我們將南向通道與經濟走廊連在一起,稱之為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
之後,國家發改委認為西部陸海新通道可以帶動中西部省份協同發展。但如果只是從重慶往南走,這只是到了一半的中國,中國南方。北方怎麼辦?所以國家發改委在2019年8月出臺關於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文件,將通道拓展到了內蒙古。
從北邊的內蒙到南邊的廣西、雲南,中國的中西部13個省區是在陸海新通道上。我們通過內蒙古可以接上中蒙俄經濟走廊,在東北亞方向,從「冰上絲綢之路」把北邊打通,往南到東南亞、澳大利亞、紐西蘭甚至到南極。這樣,這條通道就把中國南北打通了。所以這兩條通道合在一起,我將它稱為「一帶一路」大通道。
在大通道上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物流;第二可以進行新基建,還可以外延到其他國家;第三,可以運輸抗疫物品。這裡有一個例子。在溫州,有很多海外人,疫情爆發後,他們有一個海外馳援項目,把抗疫物資迅速發往100多個國家,就是通過陸海新通道運出去的。
通道打通後,可以成為任意的通道。可以是生態通道、糧食通道,也可以是綠色通道、「吃貨」通道。比如各個省都有油炸食品,那麼可以開展一個「一帶一路」油炸食品大展會,這是接地氣的做法。
2020年,「一帶一路」大動脈的形成,使地方融入「一帶一路」有了真正、實際、框架性的動力。
地方動力的優勢
動力已經提出,這一動力對地方融入「一帶一路」有什麼好處呢?
從長遠看,我認為主要有三個。
第一個是央地協調。「一帶一路」是國家倡議,必須通過中央部署,部委規劃,地方推進,企業發揮主力以及整個市場進行運作。
面對如此複雜的狀況,如何銜接起來?最好的方式是通過地方,在地方把所有東西進行聚合。可以說,國家戰略要依靠地方推進,地方發展要依託國家戰略。
從中國改革開放到現在,尤其是「一帶一路」的七年,這句話體現得特別明顯。
廣西南寧每年都會舉辦中國-東協博覽會,到現在已經十七年,而且一直沒有中斷,今年11月份還舉辦了實體會。在會上,有一個特別重要的詞叫「南寧渠道」。中國和東協之間的很多經濟合作,包括數字、化工方面,在南寧能夠直接達成。因為有各個部門舉行的論壇,南寧渠道將產業鏈上多利益相關方集合在南寧,形成南寧渠道。
這就是央地協調。地方通過服務「一帶一路」獲得了很多好處。
▲演講現場留學生提問。(圖源:中國一帶一路網)
第二個是區域協調,中國的發展在整體上有協調,但東西南北各區域如何協調?現在有長江經濟帶、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還有中西部以及各種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港,但將其「團」在一起去協調,其實很困難。
有了「一帶一路」大動脈,你會發現,兩個大動脈不僅是東西南北交叉,而且覆蓋全國。它像一個多項插頭,京津冀可以插在這裡,大灣區也可以插在這裡,有助於形成非常好的區域性協調機制。現在各省的十四五規劃都在進行這方面的思考,從而制定更好的戰略設計。這比七年前地方融入「一帶一路」更加「提質升級」。
最後一個好處是陸海統籌。中國對外開放的戰略布局叫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大動脈正好是把陸和海聯繫在一起。北京大學做了一個指數,叫「中國的海洋意識指數」。
經過研究,發現內陸人的海洋意識,或者說對海洋的渴望,要高於沿海省份。因此,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出現後,能夠滿足內陸民眾的許多願望。中亞的牛肉、小麥以及東南亞的水果、海鮮可以通過多式聯運相互打通。
「大動脈」成為各省發展的大框架
2021年,我們都期盼著疫情好轉,期盼「一帶一路」能夠內外融通,進一步促進雙循環發展。對此,我有三個建議。
第一,中國在推進「一帶一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時候,應該是一國一策和一省一策的協調與結合。剛才講到「一帶一路」是國家級的倡議,我們現在跟138個國家籤署合作備忘錄(數據截止2020年12月20日),這是全球大策略。
此外,各部委也有「一帶一路」規劃方案和行動計劃,這是國策。
「一帶一路」沿線,幾乎所有的省區都有「一帶一路」的規劃方案,有些省市每年都有,比如西安,每年出臺「一帶一路」行動方案。
現在各省的十四五規劃,幾乎都有「一帶一路」的相關內容。我的想法是,各省在十四五期間,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時候,應該有協調,協調要有大框架,這個框架就是「一帶一路」大動脈。
第二個建議是鄉土情懷和全球責任的結合。「一帶一路」的使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是宏觀、高大上的內容,這樣的內容容易虛。因此要往下「走」。
走到哪裡?「走」到鄉土情懷。在中國雲南有一個地方叫普洱,普洱市的特別之處在於不僅產茶,還跟緬甸、寮國、越南相鄰,中國這一方的扶貧工作已經結束,但是在寮國、越南和緬甸還沒有結束。
所以當地人討論說應該一同發展,成為國際性的精準扶貧,這樣看似是鄉村的事情,但實際上是全球性責任。
最後一個建議,是要發展「一帶一路」地方版的五通指數。我的團隊在北京大學做了一個國家版的「一帶一路」五通指數,用量化的方法測算中國跟「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五通合作的具體情況。當我發現地方有這麼大動力的時候,就想應該做一個地方版的五通指數。
通過地方版本,可以觀察如何與其他國家或地方進行五通合作,這有利於統一監測,統一觀察地方動力如何生成以及具體進展。
整體來看,「一帶一路」的內生動力來自地方。2020年最大的地方動力是來自「一帶一路」大動脈。在2021年甚至以後更長時間,我們應該發展地方版「一帶一路」,同時與國際範圍的「一帶一路」建設相結合,形成真正的「一帶一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