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崑:「一帶一路」的內生動力來自地方

2021-01-18 中國一帶一路網

近日,應中國一帶一路網邀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翟崑在中國一帶一路網出品的《「一帶一路」百人談》節目中發表了演講。

▲ 近日,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翟崑《「一帶一路」百人談》節目中發表主題演講。(圖源:中國一帶一路網)

以「一帶一路」的地方動力為話題,翟崑在演講中分析了2020年「一帶一路」地方動力的形成、優勢以及各省如何更好地參與建設「一帶一路」。

翟崑提出,「一帶一路」的內生動力來自地方。2020年最大的地方動力是,由中歐班列與陸海新通道組成的「一帶一路」大動脈。

以下是翟崑演講全文,由中國一帶一路網整理。

「一帶一路」大動脈

我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演講題目是「一帶一路」的地方動力。更確切地來講是「一帶一路」雙循環的地方動力。之所以分享這一題目,是與我2020年的經歷有關。

2020年1月,我非常有幸配合習近平主席出訪緬甸。1月之後,由於疫情,我就只能在家。但是6月以後,我真正體驗了一把「一帶一路」的國內大循環。

首先,我從中國中部地區開始。我到了河南鄭州,鄭州正在做「空中絲綢之路」。我在當地參觀了河南與立陶宛合作的一個非常大的項目。

接下來我往西又去了成都。成都是2020年中歐班列的明星城市,在國際班列發行數量、發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班列的數量上都保持了第一。現在,成都跟重慶共同推進中歐班列,這就向西部拓展了「一帶一路」。

然後我開始往南走,到了廣西和雲南。廣西是中國和東協合作的重點省份,當地與東南亞的經貿往來密切。雲南通過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積極加強與東南亞的陸上合作。廣西則藉助西部陸海新通道和中國-東協博覽會、中國-東協商務投資峰會等發展與東協國家的合作。

之後我沿海一路向北,經過海南、深圳、廣州、廈門,最後到了大連。最後,我回到北京,北京在大力推進「兩區建設」。

東西南北中一小圈走下來,可以看出,這些城市展現出發展的強勁動力,也使我發現,「一帶一路」的原動力來自國內。

可以說,2020年地方動力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一帶一路」大動脈的形成。

2020年,「一帶一路」大動脈重新塑造了中國的經濟地理格局。這主要是由兩方面來塑造的。

第一個是中歐班列,這是老牌的「一帶一路」名片。第二個是陸海新通道,這是一張新的名片。這兩者形成了「一帶一路」大動脈。

大動脈是什麼意思?中歐班列是從東到西遍布全國。陸海新通道是從南到北遍布全國。這樣兩條大動脈合在一起,遍布全國,相互交叉,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然後再與外部的經濟走廊、海上通道連在一起,形成「一帶一路」真正的大動脈,這是真正的動力結構所在。

那麼,「一帶一路」的地方動力從何而來?

我覺得是來自習近平主席兩次重要的「官宣」。第一次是2017年,他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說,中歐班列是「一帶一路」的名片;第二次是在2020年11月27日,在中國-東協博覽會和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的開幕式視頻致辭上,他首次提出,要推進陸海新通道。既有通向南北的通道,也有更具體的中國-東協多式聯運聯盟。這樣無論是海是陸,空中還是網絡,都連在一起。

通過兩次官宣,「一帶一路」大動脈形成。

具體是怎麼回事呢?先來講講中歐班列。中歐班列最早是從重慶開始,叫渝新歐。渝新歐橫空出世,運營後將重慶、新疆、歐亞大陸連在一起。

過去連接歐亞大陸靠駱駝,現在靠班列。這個動能不一樣,是幾何級增加。由於大家都感覺中歐班列特別好,所以它在全國迅速複製,包括成都、武漢、鄭州、義烏,遍布全國。而且中歐班列從成都和重慶,已經到了西部沿海地區。

大家知道東部沿海地區,但是我國還有西部沿海地區,比如廣西,它也臨海,但沒有東部沿海發達。通過中歐班列,把陸上到海上連在一起。

連接的意義是什麼?把真正的陸上「一帶一路」和海上「一帶一路」,通過鐵海聯運的方式連通起來,這樣一條大動脈,橫貫歐亞大陸,連通中國,這在歷史上是沒有過的。

第二條大動脈是陸海新通道。它最早叫南向通道,以重慶為運營中心,中間連著幾個省,最後到達廣西南寧。當時中國和新加坡有一個互聯互通的項目,這一項目不斷推進。從南寧再到新加坡,有一個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因此,我們將南向通道與經濟走廊連在一起,稱之為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

之後,國家發改委認為西部陸海新通道可以帶動中西部省份協同發展。但如果只是從重慶往南走,這只是到了一半的中國,中國南方。北方怎麼辦?所以國家發改委在2019年8月出臺關於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文件,將通道拓展到了內蒙古。

從北邊的內蒙到南邊的廣西、雲南,中國的中西部13個省區是在陸海新通道上。我們通過內蒙古可以接上中蒙俄經濟走廊,在東北亞方向,從「冰上絲綢之路」把北邊打通,往南到東南亞、澳大利亞、紐西蘭甚至到南極。這樣,這條通道就把中國南北打通了。所以這兩條通道合在一起,我將它稱為「一帶一路」大通道。

在大通道上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物流;第二可以進行新基建,還可以外延到其他國家;第三,可以運輸抗疫物品。這裡有一個例子。在溫州,有很多海外人,疫情爆發後,他們有一個海外馳援項目,把抗疫物資迅速發往100多個國家,就是通過陸海新通道運出去的。

通道打通後,可以成為任意的通道。可以是生態通道、糧食通道,也可以是綠色通道、「吃貨」通道。比如各個省都有油炸食品,那麼可以開展一個「一帶一路」油炸食品大展會,這是接地氣的做法。

2020年,「一帶一路」大動脈的形成,使地方融入「一帶一路」有了真正、實際、框架性的動力。

地方動力的優勢

動力已經提出,這一動力對地方融入「一帶一路」有什麼好處呢?

從長遠看,我認為主要有三個。

第一個是央地協調。「一帶一路」是國家倡議,必須通過中央部署,部委規劃,地方推進,企業發揮主力以及整個市場進行運作。

面對如此複雜的狀況,如何銜接起來?最好的方式是通過地方,在地方把所有東西進行聚合。可以說,國家戰略要依靠地方推進,地方發展要依託國家戰略。

從中國改革開放到現在,尤其是「一帶一路」的七年,這句話體現得特別明顯。

廣西南寧每年都會舉辦中國-東協博覽會,到現在已經十七年,而且一直沒有中斷,今年11月份還舉辦了實體會。在會上,有一個特別重要的詞叫「南寧渠道」。中國和東協之間的很多經濟合作,包括數字、化工方面,在南寧能夠直接達成。因為有各個部門舉行的論壇,南寧渠道將產業鏈上多利益相關方集合在南寧,形成南寧渠道。

這就是央地協調。地方通過服務「一帶一路」獲得了很多好處。

▲演講現場留學生提問。(圖源:中國一帶一路網)

第二個是區域協調,中國的發展在整體上有協調,但東西南北各區域如何協調?現在有長江經濟帶、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還有中西部以及各種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港,但將其「團」在一起去協調,其實很困難。

有了「一帶一路」大動脈,你會發現,兩個大動脈不僅是東西南北交叉,而且覆蓋全國。它像一個多項插頭,京津冀可以插在這裡,大灣區也可以插在這裡,有助於形成非常好的區域性協調機制。現在各省的十四五規劃都在進行這方面的思考,從而制定更好的戰略設計。這比七年前地方融入「一帶一路」更加「提質升級」。

最後一個好處是陸海統籌。中國對外開放的戰略布局叫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大動脈正好是把陸和海聯繫在一起。北京大學做了一個指數,叫「中國的海洋意識指數」。

經過研究,發現內陸人的海洋意識,或者說對海洋的渴望,要高於沿海省份。因此,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出現後,能夠滿足內陸民眾的許多願望。中亞的牛肉、小麥以及東南亞的水果、海鮮可以通過多式聯運相互打通。

「大動脈」成為各省發展的大框架

2021年,我們都期盼著疫情好轉,期盼「一帶一路」能夠內外融通,進一步促進雙循環發展。對此,我有三個建議。

第一,中國在推進「一帶一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時候,應該是一國一策和一省一策的協調與結合。剛才講到「一帶一路」是國家級的倡議,我們現在跟138個國家籤署合作備忘錄(數據截止2020年12月20日),這是全球大策略。

此外,各部委也有「一帶一路」規劃方案和行動計劃,這是國策。

「一帶一路」沿線,幾乎所有的省區都有「一帶一路」的規劃方案,有些省市每年都有,比如西安,每年出臺「一帶一路」行動方案。

現在各省的十四五規劃,幾乎都有「一帶一路」的相關內容。我的想法是,各省在十四五期間,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時候,應該有協調,協調要有大框架,這個框架就是「一帶一路」大動脈。

第二個建議是鄉土情懷和全球責任的結合。「一帶一路」的使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是宏觀、高大上的內容,這樣的內容容易虛。因此要往下「走」。

走到哪裡?「走」到鄉土情懷。在中國雲南有一個地方叫普洱,普洱市的特別之處在於不僅產茶,還跟緬甸、寮國、越南相鄰,中國這一方的扶貧工作已經結束,但是在寮國、越南和緬甸還沒有結束。

所以當地人討論說應該一同發展,成為國際性的精準扶貧,這樣看似是鄉村的事情,但實際上是全球性責任。

最後一個建議,是要發展「一帶一路」地方版的五通指數。我的團隊在北京大學做了一個國家版的「一帶一路」五通指數,用量化的方法測算中國跟「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五通合作的具體情況。當我發現地方有這麼大動力的時候,就想應該做一個地方版的五通指數。

通過地方版本,可以觀察如何與其他國家或地方進行五通合作,這有利於統一監測,統一觀察地方動力如何生成以及具體進展。

整體來看,「一帶一路」的內生動力來自地方。2020年最大的地方動力是來自「一帶一路」大動脈。在2021年甚至以後更長時間,我們應該發展地方版「一帶一路」,同時與國際範圍的「一帶一路」建設相結合,形成真正的「一帶一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相關焦點

  • 中國一帶一路網線下活動:黃仁偉、丁一凡、翟崑、儲殷和你一起辭舊...
    中國一帶一路網線下活動:黃仁偉、丁一凡、翟崑、儲殷和你一起辭舊迎新~ 2020-12-11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倡議來自中國 成果惠及世界(一帶一路·權威有話說)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能夠展現出「一帶一路」建設早期收穫項目的成果,加強合作各方的信心,凝聚各方意志,為全球合作開創新局面,促進區域與世界經濟發展。祝願論壇取得圓滿成功,對「一帶一路」的積極發展產生重大推動作用。   德國漢堡市長肖爾茨:   漢堡十分關注「一帶一路」倡議。
  • 「一帶一路」 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
    正如習主席所言,只有「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鑑,同沿線國家謀求合作的最大公約數,推動各國加強政治互信、經濟互融、人文互通,一步一個腳印推動實施,一點一滴抓出成果」,才能「推動『一帶一路』走深走實,造福沿線國家人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開創發展新機遇,謀求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
  • 地方丨深圳對「一帶一路」沿線進出口保持增長
    深圳政府部門及海關連續出臺穩外貿穩外資措施,通過制度創新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用好用足原產地等政策,為企業減負增效,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支持深圳企業拓展「一帶一路」市場。據海關統計,2020年前11個月,深圳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6032.4億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1.9%。從貿易方式看,深圳對「一帶一路」沿線進出口的一般貿易佔比已過半,保稅物流進出口快速增長。
  • 疫情下,「一帶一路」合作強勁前行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的挑戰,而中國始終堅持多邊主義,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為區域和全球經濟復甦注入動力。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使世界各國經濟和社會生活都受到嚴重影響。面對疫情考驗,「一帶一路」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相關項目持續推進,合作成果亮點頗多,成為疫情陰霾中的一抹亮色。
  • 「一帶一路」在疫情挑戰中前行
    「一帶一路」建設也不例外,但「一帶一路」建設並沒有因此而停滯,而是從實際出發,積極主動作為,表現出了很強的韌性與活力,為全球抗疫和穩定經濟作出了巨大貢獻。2021年,全球抗疫與經濟復甦對共建「一帶一路」提出更強勁需求,激發相關產業加速發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迎來新機遇,相關國家將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取得互利共贏新發展。
  • 「一帶一路」為疫情中的全球經濟注入暖流
    逆勢上揚的數據彰顯了「一帶一路」的強勁韌性與活力,架起了抗擊疫情的「生命通道」、經濟復甦的「增長通道」與釋放潛力的「共贏之橋」,展現出中國的主動作為與大國擔當。商務部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1月至11月,我國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59.6億美元,同比增長24.9%。在百年不遇之疫情下,逆勢上揚的數據充分彰顯了「一帶一路」的強勁韌性與活力,展現出中國的主動作為與大國擔當,為全球經濟「寒冬」注入了一股暖流。首先,「一帶一路」架起了抗擊疫情的「生命通道」。
  • 獨家丨俄媒:「一帶一路」是歐亞繁榮的必由之路
    俄羅斯媒體今日俄羅斯電視臺近日刊發文章,認為「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超級工程,將會使每個沿線國家受益,帶來經濟和政治上的雙豐收。聯通亞歐的合作倡議2011年,一列來自中國的班列僅用時16天便抵達德國杜伊斯堡港。
  • 王毅:中非籤署第46個共建「一帶一路」雙邊協議
    新華社哈博羅內1月7日電(記者滕軍偉)當地時間1月7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哈博羅內同波札那外長誇佩籤署了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王毅表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重要國際合作倡議,是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重點是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更好實現互聯互通,提高自主發展能力。今天兩國就共建「一帶一路」籤署協議,博方成為非洲第46個共建「一帶一路」夥伴國。今年又適逢中博建交46周年,這是一個美好的象徵。
  • 看海外產業園區如何開啟「一帶一路」合作新篇章
    將拒絕任何來自中國的投資。  7月9日,安永在題為《海外產業園區如何開啟「一帶一路」合作新篇章?》但2020年1月份-5月份,中企在「一帶一路」國家新增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逆勢增長16%,預示著「一帶一路」在中企國際化的道路上將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
  • 千裡逢迎高朋聚,「一帶一路」帆滿揚
    而這只是「一帶一路」建設推進3年多來,諸多成果中的一個。從兩千多年前的歷史畫卷中走來,於2013年中國國家領導人的倡議中擲地有聲,3年多來,「一帶一路」的輪廓日益清晰,建設的目標日益明確、形式日益豐富。2017年5月14~15日,中國將開門迎客,與「一帶一路」沿線的朋友們,相約北京,通過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與各國共敘「一帶一路」建設成果,共商「一帶一路」建設大計。
  • 一帶一路》
    嚴 冰 陳振凱主編 日本僑報社 G20峰會在日本舉行期間,日本僑報出版社推出《你好!一帶一路》日文版,並於6月24日亮相日本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讀賣新聞》一版,受到各界廣泛關注。該書從中國的人民出版社引進。為配合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故事工作室」派出精幹團隊,專訪「一帶一路」沿線65國近80名青年精英。他們用中文、母語說「你好,『一帶一路』」,談自己對中國、對「一帶一路」的理解和祝福。
  • 2020年一帶一路國際日獻詞《回望烏孫國》
    2020年12月16日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之後的第七個國際日,也是"和平公主"劉細君誕辰兩千多年,以及"世界樂聖"貝多芬誕辰兩百五十周年的日子,這是東西方人民文化互鑑與古今聖賢輪迴重逢的時刻,兩千多年前的"和平公主"劉細君給一帶一路國際日賦予了和平的內涵,兩百多年前的"世界樂聖"貝多芬給一帶一路國際日帶來了美妙的音樂。
  • 助力「一帶一路」 天津大學為黃土地打造「致富出海口」
    20名來自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小夥子從此有了嶄新的身份——全球知名航運企業海員。「一帶一路」的蔚藍航線將成為他們「脫貧不返貧」的致富新路。中國-東協智慧海洋中心由天津大學海洋學院牽頭成立,旨在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擴大中國-東協工科涉海高校的合作,推動海洋教育和科技資源共享,助力中國-東協各領域深入合作。此次中心舉辦的「中國-東協智慧海洋實踐課程培訓班」歷時4個月。
  • 歆慕而往 學有所用——「一帶一路」的中東故事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  特稿:歆慕而往 學有所用——「一帶一路」的中東故事  新華社記者  「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這是在中東許多地方流傳一千多年的格言。「一帶一路」倡議,讓互學互鑑的潮流再一次沿著絲路足跡在中東地區蔚然成風。赴華求學,研究中國,學習漢語,是潮流更是時務;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學以致用,是機遇更是理想。學問,在煥發青春的絲路上,又一次激蕩起競逐的千帆。
  • 「一帶一路」告訴你數字背後的意義!
    「一帶一路」告訴你數字背後的意義!如果歷數本屆廣交會的高亮瞬間,「一帶一路」無疑算得上是「熱搜關鍵詞」!碩果纍纍廣交會與「一帶一路」關係多緊密?這些數據告訴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平均每屆約有8萬人參與廣交會,約佔總人數的40%,佔比呈上升態勢。每屆廣交會我對沿線國家出口成交近100億美元。廣交會已經成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共贏、經濟互融的紐帶,有力促進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暢通和互利共贏發展。
  • 巴基斯坦希望與中國加深「一帶一路」合作
    他認為,在過去的30年裡,中國的發展模式與西方是不同的,巴方有很多需要向中國學習的地方。他說:「我個人認為,中國政府所做的兩件事在人類歷史上可謂獨一無二:一個是幫助中國人民擺脫了貧困,另一個是中國的反腐敗制度建設,值得巴基斯坦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學習。」伊姆蘭總理充分肯定了「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巴經濟走廊的重要性。他表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富有遠見且卓越非凡的倡議。
  • 專家匯聚青島 獻策「一帶一路」教育合作與科學發展
    大眾網·海報新聞青島11月28日訊 日前,「2019年一帶一路:教育合作與一帶一路」沙龍在青島舉行,沙龍以「教育合作、科技供給」為主題,來自多學科、跨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媒體人參加了研討。本次沙龍由青島科學學與科研管理研究會(科學智庫)主辦、青島科技大學國際學院承辦,《科學學研究》、《科技中國》雜誌協辦。
  • 習近平算出「一帶一路」長度:至少9000公裡
    不顧這次,習近平給「一帶一路」下了個明確的定義。他在會見英國首相卡梅倫時說了,一帶一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  他指出,「一帶一路」是開放的,源於古絲綢之路但不限於古絲綢之路,地域範圍上東牽亞太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是穿越非洲、環連亞歐的廣闊「朋友圈」,所有感興趣的國家都可以添加進入「朋友圈」。
  • 廣西繪製「一帶一路」「工筆畫」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門戶...
    8月29日,記者從廣西發展改革委了解到,5年來,廣西堅決貫徹落實國家關於「一帶一路」建設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強化責任擔當,突出重點任務,著眼深耕東協,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成績顯著。「一帶一路」省區參與度位居前列2015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兩會廣西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中央賦予廣西「三大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