歆慕而往 學有所用——「一帶一路」的中東故事

2021-01-1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  特稿:歆慕而往 學有所用——「一帶一路」的中東故事

  新華社記者

  「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這是在中東許多地方流傳一千多年的格言。古老格言也許源自海絲路上古代阿拉伯商人對中國的美好口述,抑或是汲靈感於《中國印度見聞錄》這類阿拉伯古代著作對中國的詳實筆錄。學問,從那個時候起,就是許多中東人揚帆遠航的歆慕所在。

  跨越千年時空,現實呼應歷史。「一帶一路」倡議,讓互學互鑑的潮流再一次沿著絲路足跡在中東地區蔚然成風。赴華求學,研究中國,學習漢語,是潮流更是時務;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學以致用,是機遇更是理想。學問,在煥發青春的絲路上,又一次激蕩起競逐的千帆。

  學語言,把握絲路的機遇

  成書於9世紀中葉的《中國印度見聞錄》是最早一本多方位描述中國的阿拉伯著作。書中多處流露出作者對中國古人重文重教的讚嘆和欽慕。書中記載到,「每座城市有一學校,學校裡有教員,對窮人及其子女進行教育,這些教員的費用由國庫支付……無論貧富,不論老少,中國人都學習認字、寫字。」

  如今,中東各國公民到中國長期留學或接受短期培訓早已司空見慣,而且涉及內容廣泛而深入。例如,寧夏回族自治區自2006年舉辦「阿拉伯國家防沙治沙培訓班」以來,已有來自阿拉伯國家的240多人參加培訓,學習治沙防沙技術。

  「一帶一路」讓人才交流變得更加通暢。今年6月剛剛卸任的約旦計劃大臣法胡裡說,2017年,中國已成為約旦最大的人力資源培訓提供國。據中國駐約旦大使館介紹,2017年中國共組織約方305人次赴華培訓,同比增長約23%。目前,2018年度39個學歷學位教育項目招生正在有序進行。

  哈密達是一個在科威特出生和成長的伊朗籍女孩。2011年8月,剛滿18歲的她決定留學中國。她回憶說,當年的留學決定非常正確,因為在中國的求學生涯給她留下了人生中非常重要而且美好的成長體驗。

  當初對中國知之甚少的她,後來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完成本科和碩士學業。留學6年,她徹底迷上中國。她不僅適應了中國餐飲和氣候,愛上中國美食,還走訪了上海、深圳、長沙、南昌等20多個中國城市。她讓弟弟也到中國讀大學。她說:「在中國實在太自由了,想去哪裡動身就走了。」

  2018年1月,哈密達回到科威特的父母身邊。讓她驚喜的是,憑藉中文優勢,她回國不到20天就找到了工作。當時,哈密達通過微信發了一封求職簡歷,很多公司都對她有意向。她最終選擇了華為公司,眼下是一名產品交付協調員,負責與當地經銷商洽談等協調和推廣業務。

  「一帶一路」給越來越多中東人帶去發展機遇的同時,也讓越來越多人了解中國、認識中國、關注中國。哈密達說,她的工作讓她有機會向當地人推介中國產品,介紹中國文化和理念,就像一名「民間大使」,促進兩國人民間了解、合作與交融。

  習技能,執著共同的夢想

  《中國印度見聞錄》記載,阿曼是古代中東商船前往中國的起點之一。

  而今,沿著古老絲路的航跡,中國企業幫助阿曼打造新的起點。由寧夏萬方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的中國-阿曼(杜庫姆)產業園,佔地約12平方公裡,被認為是單一國家在阿曼投資建設的最大產業園,也是中國在阿拉伯國家投資建設的、旨在加強產能合作的最大產業園區。

  人才培養是對未來的投資。園區董事長沙彥聚說,產業園與阿曼政府合作,每年選拔一批高中應屆畢業生,由產業園出資到中國留學。產業園計劃在未來8到10年內,為阿曼培養1000名留學生。

  2018年6月,首批39名阿曼留學生在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完成為期一年半的專業學習後返回阿曼。他們將繼續完成剩餘半學期的企業實習,隨後進入產業園工作。

  留學生賽義德·阿里說,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明和具有完整工業體系以及先進技術的國家,他到中國求學領略了中國深厚的文化積澱,也學到了現代社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技術技能。

  在中東,「一帶一路」還在一些校園裡掀起「漢語熱」「中國熱」。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中文系學生艾哈邁德·福達就在這股熱潮裡與漢語結下淵源,並由此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福達的中文名叫「大偉」,今年23歲。自打學習漢語後,他已多次前往中國參加各種活動。他曾在天津以志願者身份教高中生學習英語,後來又在天津電視臺主持過3個月的《老外視線》欄目。2016年8月,大偉在「漢語橋」總決賽中獲得全球亞軍和非洲區冠軍。目前,他已入職中國一家媒體駐埃及分支機構,並打算到中國攻讀碩士學位。

  大偉說,學漢語的這些年,他從中國朋友身上學到了踏實和努力。「我失敗過,沮喪過,迷茫過,但終究明白了『學海無涯苦作舟』的道理,所以依然勇敢、執著地堅持著我的中國夢。」大偉坦言,阿拉伯國家有很多像他這樣的中國迷,熱愛中國的阿拉伯人也越來越多。

  傳薪火,架設民心的橋梁

  李彥升是中國史料明確記載的第一位「進士及第」的阿拉伯人。他在中唐時期隨阿拉伯商船來到中國並定居下來,還給自己取了一個中國名字。他刻苦學習中國文化,擁有很高學識。由於才華出眾,他經中國地方官員推薦參加科舉考試,成功考取進士,並被皇帝親自任命為翰林學士。

  而如今,伴隨「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腳步,越來越多的中國問題學者與專家出現在中東,他們傳道授業,培養出更多的中文人才,為民心相通架設新的橋梁。

  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哈桑·拉傑卜剛剛率領埃及各高校中文專業優秀學生完成在中國的夏令營活動返回國內。

  拉傑卜1980年在家鄉摘得高考狀元。此前,拉傑卜的父親曾帶回家一些中文刊物,拉傑卜一下子就喜歡上那些方塊字,加上對中國古老文化的興趣,拉傑卜決定學習中文,儘管這個專業當時還屬於冷門。

  拉傑卜由此成為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第一屆中文系學生。當時中文系只有3名教師,7名學生。由於成績優秀,拉傑卜1982年被推薦到北京語言學院進修。大學畢業後,他又攻讀研究生,回國後在艾因夏姆斯大學中文系任教。中文研究如今也是艾因夏姆斯大學最具實力的專業之一。

  拉傑卜說,有一句名言說得好,「語言跟著國旗走」。當國家強大了,國際影響力大了,語言也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伴隨「一帶一路」的深入,中文專業已經從「冷門」變身為「熱門」。以蘇伊士運河大學為例,該校外文專業每年招收300名學生,其中分數最高的30人入選中文系。埃及赴華留學和進修名額也逐年增加,2017年為86人。

  對於中文專業的「熱度升級」,蘇丹喀土穆大學中文系主任哈桑也感同身受。他回憶說,自己1994年在喀土穆大學學中文時,中文系總共只有15名學生,沒有專門教材和固定教室。如今,中文系發展迅速,設置了碩士和博士學位。目前,一個年級就有18名學生,而且,學生的學習熱情很足。

  「中文系學生的漢語水平越來越好。我們正在籌備在蘇丹艾茲海裡大學和卡薩拉大學開設中文系,我希望更多蘇丹大學開設中文系,」哈桑說。

  哈桑相信,「一帶一路」將使蘇中關係和兩國人民友誼更加牢固。「人民的關係才是最重要的,也更能促進政府之間關係。中蘇民間交流將會更多,關係將會更加緊密。」(執筆記者:邵傑;參與記者:張栩、于濤、鄭思遠、楊元勇、王薇、聶雲鵬、林曉蔚、黃靈、馬意翀)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金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
    5年來,「一帶一路」從倡議變為行動,從理念轉化為實踐,如今已成為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和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中國的發展得益於國際社會,也願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同沿線各國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
  • 一帶一路》
    嚴 冰 陳振凱主編 日本僑報社 G20峰會在日本舉行期間,日本僑報出版社推出《你好!一帶一路》日文版,並於6月24日亮相日本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讀賣新聞》一版,受到各界廣泛關注。該書從中國的人民出版社引進。為配合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故事工作室」派出精幹團隊,專訪「一帶一路」沿線65國近80名青年精英。他們用中文、母語說「你好,『一帶一路』」,談自己對中國、對「一帶一路」的理解和祝福。
  • 「一帶一路」 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
    「一帶一路」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就是要釋放各國發展潛力,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同創造有利於開放發展的環境,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投資規則體系。「一帶一路」是全球治理的新探索古絲路綿亙千裡、延續千年,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
  • 廣西繪製「一帶一路」「工筆畫」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門戶...
    8月29日,記者從廣西發展改革委了解到,5年來,廣西堅決貫徹落實國家關於「一帶一路」建設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強化責任擔當,突出重點任務,著眼深耕東協,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成績顯著。「一帶一路」省區參與度位居前列2015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兩會廣西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中央賦予廣西「三大定位」。
  • 巴基斯坦希望與中國加深「一帶一路」合作
    伊姆蘭總理充分肯定了「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巴經濟走廊的重要性。他表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富有遠見且卓越非凡的倡議。該倡議連接亞洲、歐洲、非洲以及中東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會在未來徹底改變世界。中巴經濟走廊對於巴基斯坦的發展極為重要,第一階段主要解決了交通、能源等領域長期存在的問題,促進了互聯互通。「中巴經濟走廊從道路連接開始,現在已經包括了光纖電纜、鐵路等項目。
  • 翟崑:「一帶一路」的內生動力來自地方
    近日,應中國一帶一路網邀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翟崑在中國一帶一路網出品的《「一帶一路」百人談》節目中發表了演講。▲ 近日,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翟崑《「一帶一路」百人談》節目中發表主題演講。(圖源:中國一帶一路網)以「一帶一路」的地方動力為話題,翟崑在演講中分析了2020年「一帶一路」地方動力的形成、優勢以及各省如何更好地參與建設「一帶一路」。翟崑提出,「一帶一路」的內生動力來自地方。2020年最大的地方動力是,由中歐班列與陸海新通道組成的「一帶一路」大動脈。以下是翟崑演講全文,由中國一帶一路網整理。
  • 倡議來自中國 成果惠及世界(一帶一路·權威有話說)
    「一帶一路」將在全球範圍內產生巨大影響力,中國已經成為亞洲發展最強勁的驅動力,並致力於整合區域經貿合作機制,提升互聯互通和推動各國基礎設施水平升級。中巴經濟走廊在為巴基斯坦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的同時,也將為中國聯通非洲和中東等地提供更為便捷的通道。
  • 【一帶一路身邊事】biangbiang面與包爾薩克的西安之約
    【一帶一路身邊事】biangbiang面與包爾薩克的西安之約 2017-05-12 11:44:00來源:央廣網
  • 綠會代表參加「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平臺2020工作會議
    綠會代表參加「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平臺2020工作會議 2021-01-08 20: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帶一路」在疫情挑戰中前行
    「一帶一路」建設也不例外,但「一帶一路」建設並沒有因此而停滯,而是從實際出發,積極主動作為,表現出了很強的韌性與活力,為全球抗疫和穩定經濟作出了巨大貢獻。2021年,全球抗疫與經濟復甦對共建「一帶一路」提出更強勁需求,激發相關產業加速發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迎來新機遇,相關國家將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取得互利共贏新發展。
  • 2020年一帶一路國際日獻詞《回望烏孫國》
    2020年12月16日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之後的第七個國際日,也是"和平公主"劉細君誕辰兩千多年,以及"世界樂聖"貝多芬誕辰兩百五十周年的日子,這是東西方人民文化互鑑與古今聖賢輪迴重逢的時刻,兩千多年前的"和平公主"劉細君給一帶一路國際日賦予了和平的內涵,兩百多年前的"世界樂聖"貝多芬給一帶一路國際日帶來了美妙的音樂。
  • 鐘聲:明確中東外交的正位與大道
    中國主張超越零和利益紛爭,根據是非曲直來尋找解決問題的鑰匙 中東是一片富饒的土地,但近代以來飽受戰亂與衝突摧殘。各方關注中東向何處去,世界屢屢提起「中東之問」,迫切需要答案。這四點主張切中了當前巴勒斯坦問題的要害,既是中國促進中東和平事業的最新外交實踐,也進一步闡釋了新時期中國中東外交的深刻內涵。 巴勒斯坦問題是中東和平的根源性問題。現代巴勒斯坦問題發軔於100年前發表的《貝爾福宣言》。百年來,巴勒斯坦問題在風雲變幻中懸而未決,裹挾著民族、宗教、地緣利害,把地區拖入衝突不休的境地,成為阿拉伯民族永遠的痛,也給人類良知留下深深的疤痕。
  • 疫情下,「一帶一路」合作強勁前行
    面對疫情考驗,「一帶一路」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相關項目持續推進,合作成果亮點頗多,成為疫情陰霾中的一抹亮色。整體上看,自疫情發生以來,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其一,合作需求進一步上升。疫情強烈衝擊著世界各國經濟的正常運行和發展。
  • 千裡逢迎高朋聚,「一帶一路」帆滿揚
    而這只是「一帶一路」建設推進3年多來,諸多成果中的一個。從兩千多年前的歷史畫卷中走來,於2013年中國國家領導人的倡議中擲地有聲,3年多來,「一帶一路」的輪廓日益清晰,建設的目標日益明確、形式日益豐富。2017年5月14~15日,中國將開門迎客,與「一帶一路」沿線的朋友們,相約北京,通過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與各國共敘「一帶一路」建設成果,共商「一帶一路」建設大計。
  • 日媒:西方如何誤讀「一帶一路」倡議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1月15日文章,原題:西方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誤讀  在試圖理解中國的國際議程,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概念時,我主要擔心的是,貸款規模被過度關注,將其作為衡量「一帶一路」成功與否的標準。這種方法是錯誤的,原因有三個。
  • 「一帶一路」為疫情中的全球經濟注入暖流
    逆勢上揚的數據彰顯了「一帶一路」的強勁韌性與活力,架起了抗擊疫情的「生命通道」、經濟復甦的「增長通道」與釋放潛力的「共贏之橋」,展現出中國的主動作為與大國擔當。商務部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1月至11月,我國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59.6億美元,同比增長24.9%。在百年不遇之疫情下,逆勢上揚的數據充分彰顯了「一帶一路」的強勁韌性與活力,展現出中國的主動作為與大國擔當,為全球經濟「寒冬」注入了一股暖流。首先,「一帶一路」架起了抗擊疫情的「生命通道」。
  • 獨家丨俄媒:「一帶一路」是歐亞繁榮的必由之路
    而「一帶一路」倡議,恰恰為這些技術研發和設施建設方面的跨國合作提供了平臺和機會。發展中經濟體的新選擇「一帶一路」倡議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國際合作項目,將歐亞大陸的陸上運輸線路與通向南亞、東南亞、非洲乃至更遠地區的海運路線相連通。
  • 習近平算出「一帶一路」長度:至少9000公裡
    不顧這次,習近平給「一帶一路」下了個明確的定義。他在會見英國首相卡梅倫時說了,一帶一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  他指出,「一帶一路」是開放的,源於古絲綢之路但不限於古絲綢之路,地域範圍上東牽亞太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是穿越非洲、環連亞歐的廣闊「朋友圈」,所有感興趣的國家都可以添加進入「朋友圈」。
  • 過去一周,「一帶一路」發生了這些大事(10月21日—10月25日)
    (新華網)中國與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籤署「一帶一路」建設框架協議10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會見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州長安德魯斯,雙方就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進行深入交流並達成重要共識。這是歐洲發往中國的中歐班列首次使用統一運單,首次試點應用區塊鏈技術。業內人士認為,此舉對推動國際物流「可信、安全、提效、降本」目標,促進鐵路區塊鏈與貿易、金融區塊鏈,進而與產業供應鏈「多鏈融合」具有積極意義。
  • 海外網評:「一帶一路」為非洲一體化「鋪路架橋」
    (來源:新華社)當地時間1月7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同波札那外長誇佩籤署了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自此,同中國籤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非洲國家已增加至46個,彰顯中非推動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堅定決心。中非傳統友誼深厚,雙方彼此信賴,是好朋友、好夥伴、好兄弟。2020年以來,中非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相互聲援、團結戰鬥,成為命運共同體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