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幾千年來,各項政治、經濟改革,為人類社會發展貢獻了源源不竭的智慧和動力。肇始於愛琴海的古希臘文明,較早出現了金屬錢幣,並衍生出諸多經濟制度,用以調節城邦之間紛繁複雜的經濟、政治關係。豐富的錢幣制度、美麗的錢幣圖案,則是人們信仰、政治力量的藝術延伸。為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矛盾,化解城邦之間的各種爭端,古希臘政治家致力於改革貨幣制度,進而調整經濟政策,使之適應新的發展需要。客觀上,這些改革也是古人留下的智慧結晶,可為當代經濟實踐提供歷史鏡鑑。近期「錢幣史話」專欄,聚焦西方古錢幣改革歷史,從數個城邦經典案例入手,介紹西方古錢幣制度改革的歷史往事,啟迪當代。
小亞細亞西海岸是錢幣的發源地,該地最早的錢幣約出現於公元前7世紀。錢幣最初是以琥珀金幣的形式出現。希臘人稱為白金,羅馬人稱為琥珀金。琥珀金本是一種原始金礦,其廣布於小亞細亞山區。早在古埃及第五王朝時期,法老們就以琥珀金作為首飾的原料。老普林尼也曾在《自然史》中著錄過該種礦物,並稱琥珀金曾大量用於製作首飾。史載,呂底亞的特莫魯斯山(即今天土耳其的伯澤達山)的衝積層內,流經呂底亞首都薩迪斯的帕克託洛斯河以及阿拜杜斯的特羅阿德地區,都貯有大量琥珀金礦。無論是愛奧尼亞諸邦,還是呂底亞王國,都是以琥珀金為材質製作錢幣。迄至公元前六世紀末,小亞細亞西海岸已形成了體系完備、面額齊全的琥珀金使用區。它北達凱吉庫斯,南抵薩摩斯、克斯和克尼多斯,涵蓋了愛奧尼亞、麥西亞、呂底亞和部分加裡亞地區。它們使用的錢幣皆為琥珀金幣,材質高度一致;幣制以米立都幣制為主,部分地區採用弗卡伊亞幣制和優卑亞幣制,幣制使用也大體統一。
那麼,為什麼小亞細亞人要取材於琥珀金,作為錢幣材質呢?琥珀金本是金銀合金幣,源自當地天然金礦砂,為金銀共生的合金礦。它雖廣布於小亞細亞西部,然問其張本,其因應不僅是本山取土、就地取材。通過錢幣的成分研究,當代學者發現小亞細亞地區貯藏的天然琥珀金的含金量為70%~90%,含銀量為17%~30%。但在古風時期,小亞細亞琥珀金幣的含金量卻在30%~60%,遠低於天然琥珀金的含金量;白銀的含量卻是在20%~70%,大多數錢幣的含銀量為45%。呂底亞王國琥珀金幣的含金量約在54%,白銀在44%左右,銅及其他微量金屬為0.2%,鐵為0.1~0.2%。然而,銅、鉛、鐵元素幾乎不會存在於天然的金、銀琥珀金之中,這表明琥珀金幣中的銀、銅等元素應是人為有意添加而成,並非源自小亞細亞的琥珀金原生礦中。而且根據學者研究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琥珀金幣的含金量日漸下降。含金量的不穩定,必然影響到琥珀金幣的價值。在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琥珀金幣的實際價值或已大大低於其信用價值,不足值的琥珀金幣令民眾望而卻步,可能一度導致了市場混亂。作為琥珀金幣發行大國的呂底亞王國,則率先進行了一次劃時代的貨幣改革,導致了世界上首次出現了以金、銀為材質的雙規貨幣體系。
克洛伊索斯金幣
希羅多德曾云:「我昔曾聞,以金、銀為泉者,蓋自呂底亞人始。」推行這項改革的,就是呂底亞著名的末代國王克洛伊索斯。克洛伊索斯不僅以富甲天下而聞名於世,而且,他推行的雙規幣制,也深深地影響了古代地中海世界。起先,克氏可能發行了一批背對式的公牛和雄獅的銀幣,這與先前呂底亞歷代君主發行的琥珀金幣圖案相似。不久後,呂底亞斯塔德的背對式的公牛和獅子變為面面相視之圖,並以此鑄造了一批純金、純銀的錢幣。第一批金斯塔德重為10.9克左右,其價值可能相當於米立都幣制琥珀金幣14.2克的斯塔德。銀斯塔德約重10.9克,或謂之兩辛格羅。據學者研究,銀幣的出現略早於金幣。不久後,重10.9克的斯塔德金幣停鑄,呂底亞王國開始推行重約8.17克的新式金幣。新式金幣恰好與10枚兩辛格羅銀幣等價。隨後,兩辛格羅的銀幣也停止鑄造,轉而發行一辛格羅銀幣。屆時,1枚新斯塔德金幣等價於20枚一辛格羅銀幣。此外,呂底亞王國也發行了諸多小面額金、銀幣,銀貨者諸如三分之一斯塔德、六分之一斯塔德、十二分之一斯塔德、二十四分之一斯塔德;金幣亦為三分之一斯塔德、六分之一斯塔德、十二分之一斯塔德和二十四分之一斯塔德。自此,克洛伊索斯開創了全新的幣制,即「呂底亞幣制」。
根據文獻記載與錢幣實物推算,當時黃金與白銀的兌換率為1∶13.3,琥珀金與黃金的兌換率可能是4∶3。根據上述匯率,可以推算出白銀與琥珀金的兌換率約為10∶1。然而,當克洛伊索斯發行重版金幣之時,金、銀之間可能仍不可直接兌換,仍需琥珀金幣作為中介物兌換。不久後,呂底亞王國將金幣的重量降至8.17克。克氏之所為,可能是為將早先通行於呂底亞王國的琥珀金幣排擠出市場。自此,呂底亞王國僅剩金、銀兩種錢幣,而琥珀金幣的打造在此停止。自此,呂底亞末代國君克洛伊索斯拋棄了琥珀金幣,開始採用純金、銀等作為錢幣原料鑄造錢幣;小亞細亞諸邦也步克洛伊索斯之後塵,陸續放棄了琥珀金幣。而波斯帝國的崛起,也加快了小亞細亞「棄珀」之步伐。此後,除列茲波島的麥提列尼、凱吉庫斯、拉姆普薩庫斯和弗卡伊亞等北部地區外,琥珀金幣在小亞細亞基本絕跡。
呂底亞王國的琥珀金幣
克洛伊索斯的金、銀幣也對後世產生了深刻影響:及至伯羅奔尼撒戰爭時,雅典城內的雅典娜像黃金銘文上仍可見克洛伊索斯斯塔德的蹤跡。羅馬帝國康茂德時期,納烏克拉提斯人朱裡烏斯·波魯克斯也曾在其文中提及克洛伊索斯錢幣。然而,真正將呂底亞幣制推向世界並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卻是呂底亞王國的掘墓者——波斯帝國。波斯帝國不僅完全繼承、推廣了呂底亞王國的雙規幣制,形成了呂底亞—波斯幣制。該幣制也為希臘世界許多地區採用。而且,波斯帝國也對克洛伊索斯金銀幣加以改造,創生出了波斯著名的大流克金幣和辛格羅銀幣,其中大流克金幣日後成為地中海世界認可度最高的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