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作別金庸,他的俠氣不曾飄然遠引

2021-01-15 騰訊網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受黨報評論君邀請,今天我們來聊聊金庸。

這個晚上,正在復旦講課,瞥到手機中跳出金庸去世的消息,不由失神。很快,網上的追思狂潮般湧出來……

一位94歲,且已淡出江湖的老者,以傳統中國人的眼光來看,他的遠逝該算是喜喪了,應該點起紅蠟燭,為老人送行。然而,何以他的背影,仍痛楚了我們的靈魂?

金庸的筆墨,關聯了一代人的青春。從此,萬丈豪情浪擲九天,千軍萬馬零落成泥。他讓我們的想像有多輝煌,留下的黑洞就有多無望。他曾書寫過的五千年英雄肝膽、九萬裡古道熱腸,從此唯餘字裡行間。

老爺子構建了一個虛虛實實的江湖,那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讓中國多少人沉醉。金庸走了,江湖便也暗淡了……

上個世紀,就是在80年代的復旦。在宿舍裡,我們初識金庸的文字,如飲狂泉,在宿舍裡擊鼓傳花般傳閱,通宵達旦,血脈賁張。

很快,到報社做了文化記者和編輯,還忍不住約人寫金庸讀後感,更忍不住自己操刀改寫,還記得有這樣幾句:

他們並不津津樂道武功的一招一式,也不深究故事情節的合理與否。那麼究意是什麼吸引了這些曾經或依然自視甚高的知識分子呢?是那種「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無望情愛?是那種一劍在手、四顧茫茫的孤傲與寂寞?抑或是那種抑強扶弱、大義凜然的幹雲豪氣?……

一眾平庸平俗的人生,從此被金庸的魔杖點亮。那一段閃閃發亮的青春,有幾個名字是不可或缺的,其中最沉甸甸的一位,就是金庸。

實在沉迷到不能自拔,便在90年代初,和幾位同好一起編撰了《武俠小說鑑賞大典》(灕江出版社出版)。我們不知天高地厚,寫信請求金庸擔綱顧問,老先生居然慨然應允,還幫我們題寫了書名。見到他時,則已是十年之後,在上海一家酒店的咖啡廳——老爺子儒雅謙和,一派宗師氣概,不似令狐衝,而像極了一燈大師。

當時,我們向金庸討教他所理解的「俠」,老爺子一字一頓:「思想家中,我最推崇孟子,推崇至大至剛的大丈夫氣概。所謂浩然之氣,就是俠氣,就是性情中人。」

見面不談金大俠,縱讀詩書也枉然。至大至剛,浩然之氣,影響了一代國人。比如馬雲創業時所糾集的18羅漢,幾乎都迷金庸。馬雲念念不忘其間「替天行道,剷平人間不平之事」,甚至將阿里巴巴的價值體系,稱為「獨孤九劍」和「六脈神劍」。

那時,性情中人,成了一代人相互間的最高評價。「俠之大者」,也成了無數人的畢生追求。

「傳一曲地老天荒,共一生水遠山高」;「讓我苦也好,讓我累也好,隨風飄飄天地任逍遙」……

這樣的精神滋養,早已化入一代閱讀者的血液與骨髓。

久矣不讀金庸了。但目光常會不經意地落在書架上,「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15本金庸,它們都在,霎時,心中便一片澄明,十分妥帖。

唉,俱往矣。大師的凋零,讓我們重溫那些凝固在上個世紀的背影,在感動中,更有孤獨。感謝金庸的長壽,讓他的生命韌成了一根飄忽的絲線,串起兩個世紀的俠膽義膽,讓我們踏實到了現在。

「他們忠於理想,不停止地追求理想,忠誠地、不聲不響地生活下去、追求下去,他們身上始終保留著那個發光的東西」——這是巴金在《愛情三部曲》中熱情讚美過的知識分子,也是金庸留給我們人生中的一抹亮色。

今天,歷史悄然合上了一頁。

風,清揚

且讓我們回去

回到兩千年

回到顛沛流離

讓時間的流言

再也無力拉開風和你的距離

讓歷史的帷幕

永遠隔斷世人的好奇

讓十億個光年

九萬裡天地

成全嘯傲江湖的

俠,和你

(文| 李泓冰)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王戰軍贊金庸已悟太極最高境界:拉虎皮作大旗的大師窮途末路了嗎
    《王戰軍贊金庸已悟太極最高境界:拉虎皮作大旗的大師窮途末路了嗎》當代太極,太急於表現其「實戰性」,卻被一個格鬥教練10秒之內,以「滿面桃花開」的方式,讓借太極經濟活得無比滋潤的大師們,從此有了一種嚴重的危機感
  • 武俠大師金庸,一身佛性也滿身江湖氣:他日江湖相逢,再把酒言歡
    金庸是一代人心目中的「文學」大俠,他為人們編織了一個又一個的武俠夢。那麼他的哪些作品可以算得上是「巔峰之作」這位與佛有緣的文化大師又是如何成為書劍英雄,江湖奇才的呢?接下來我們一步步走進這位文化翹楚,也是滿身江湖氣的金庸。作為金大師影響最為廣泛的作品之一,《天龍八部》並不是他的第一部小說,但這部《天龍八部》歷時四年才完成。
  • 人民日報現場評論:發展產業土生「金」
    本欄目從今天起推出系列評論,講述發展故事、彰顯奮鬥精神、凝聚脫貧力量,和讀者一起為未摘帽貧困縣打贏脫貧攻堅戰鼓勁加油。他說:「我們為貧困戶免費指導技術,讓大家也能種上『致富果』。合作社每年還能解決上百人的就業。」政府扶持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農戶聚焦種植養殖業,在「龍頭企業 合作社 貧困戶 訂單收購」的產業鏈條中,企業得利,群眾獲益,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格局,讓貧困群眾既能「鼓口袋」又能「穩口袋」。發展產業是關鍵,讓產業持久穩定增效更重要。
  • 嚴家炎談金庸小說對傳統武俠的三大革新
    嚴教授是在中國大學中最早開設「金庸小說研究」課程的學者,為金庸武俠小說進入大學殿堂開了先河。在「東吳論劍」的會議間隙,我對嚴家炎作了幾次訪談。  金庸是當代首位華人暢銷書作家  1933年出生的嚴家炎先生已經87歲了,但身體很好,話鋒犀利。我的訪談,首先從他認識金庸開始。
  • 金庸喪禮在港舉行 眾多讀者弔唁致敬
    新華社香港11月12日電(記者丁梓懿)著名作家金庸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他的喪禮12日在香港殯儀館舉行。為便於公眾向金庸作最後道別,香港文化博物館內的「金庸館」12日至30日設置弔唁冊,12日當天就有數百位讀者及市民前去致敬緬懷。
  • 細說武俠美學:金庸,帶走了整個江湖
    金庸生於1924年,到寫完《鹿鼎記》宣布封筆,是1972年,48歲。《鹿鼎記》雖號稱是巔峰之作,其實文中已顯露出疲憊衰弱跡象。古龍他最後一部具有上升氣勢的作品《英雄無淚》,寫於1979年,即是,古龍41歲時,創作已開始走下坡路。
  • 金庸檔案|金庸|武俠_鳳凰文化
    1937年(另一說1936年),金庸從袁花龍山學堂(現袁花鎮中心小學)畢業,同年考入嘉興中學(現嘉興一中),離開家鄉海寧。1938年,日軍攻到浙江,嘉興中學千裡南遷至麗水,金庸進入省立聯合中學初中部。1939年讀初中三年級的他與同學合編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這是此類型書籍首次在中國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書,收效不凡。
  • 金庸喪禮昨低調舉行 馬雲到場送別
    金庸喪禮昨低調舉行,馬雲到場送別,浙大杭四中送花籃錢報特派記者敬獻輓聯:人間曾記風清揚,天堂自此任我行最後一別,鄉情不絕  本報記者  莊小蕾 攝  昨天,香港殯儀館。  武俠小說泰鬥查良鏞(筆名金庸)的私人喪禮在莊重肅穆的氛圍下舉行。
  • 人民日報痛批《小時代》的拜金主義
    15日,《人民日報》重拳出擊,批《小時代》價值觀不正確,更稱不能無條件縱容該片續集的出現——而就在上周,《小時代2》還高調宣布將於8月9日上映。此番《人民日報》的批評,對影片續集的上映是否會有一定影響?昨日,該片出品方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回應焦點話題。她多次緊張給出「無法預測」這樣的回應,顯然,多方批評的聲音,讓即使是《小時代》這樣受眾明確、底氣十足的片方,也感受到了不小的壓力。
  • 金庸筆下一隱藏高手,以神仙之名為外號,少林寺都忌憚他的實力
    金老筆下的武俠小說可謂部部經典,雖然如今金老已不在江湖,但「江湖中」卻始終有人流傳著他的故事,就如同他本人一樣,在他的作品中其實也有不少「傳說中」的人物,他們有的在故事的一開始就已經仙逝,有的則只是被其他角色所提及,比如《九陽真經》的作者鬥酒神僧、逍遙派的祖師爺逍遙子、《獨孤九劍》的創始人獨孤求敗
  • 金庸與蔣英:沒有血緣關係的表姐弟惺惺相惜
    獲救後,照護他療傷的是一名日本女護士,名叫佐藤屋登,23歲。他愛上了她,並和她生育了昭、雍、英、華、和5個女兒。  蔣百裡「移情別戀」,讓金庸的姑姑查品珍獨守空閨,受到一些人的批評。但20世紀80年代初,有人為撰寫《蔣百裡傳》到香港採訪金庸,金庸為姑父蔣百裡辯護說:「查夫人是百裡留學前奉父母之命訂下的婚事,迎娶也是迫不得已的。
  • 金庸生前最討厭的姓氏,小編發現在他的小說裡這個姓氏的全是惡人
    金庸大俠已離我們而去,而他筆下的江湖卻永遠留了下來,在他的江湖裡裡很多有意思的名字,有的名字念起來也是很有詩意,而有的名字就讓人感覺起的很隨意了。小編覺得金庸先生給小說人物起名字好像完全就是按照自己對姓氏的喜好來定,喜歡的姓氏起好聽的名字,而且總是安排好事給他,不喜歡的就姓氏就都全壞蛋,而且還不得好死。那麼問題來了,金庸生前最討厭什么姓呢?經小編梳理發現,他最討厭的姓「丁」的,在他的小說裡一共有六個姓丁的,而且全是壞蛋,看來現實生活中,這個姓丁的一定欠了他很多錢,下面我們來一一了解一下。
  • 《人民日報》推特(Twitter)對外傳播的策略分析
    同時也有一些學者將社會化媒體和和社交網絡、大眾媒體等作對比,突出社會化媒體的特色。社會化媒體有其自身的特點:魏武揮在《社會化的營銷與運營》中將社會化媒體和社交網絡作對比,認為社交網絡注重「人」,而社會化媒體注重「信息」,「前者偏向網絡屬性,屬於關係圖譜;後者偏向媒體屬性,屬於興趣圖譜。」
  • 名人頻「被去世」:金庸已「逝世」了20多次
    同時他感謝各方對父親病情的關心,也稱父親什麼時候能醒不好說。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擺烏龍」的並不僅有於文華,眾多網友在另一個奇怪的方向上也擺了大烏龍。在新浪微博被認證為「歌手、演員」的年輕藝人閆肅也無辜地卷進了這一風波。  原來,不少網友以為這位閆肅就是劇作家閻肅老師,紛紛到他的微博下致意哀悼。
  • 史海:1957年《人民日報》上的儲安平
    「情況已不容許我在《光明日報》工作了」  1957年6月1日,在統戰部的座談會上,儲安平作了《向毛主席周總理提些意見》的發言。次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在顯要位置全文刊登。此時,儲安平還沒有意識到,形勢馬上就要發生變化了。6月8日,《人民日報》刊發了由毛澤東親自執筆、題為《這是為什麼》的社論,反右序幕從此拉開。
  • 今天是金庸先生93歲生日 從報社「字幕組」到武俠宗主
    在「筆壘」上刊出的另一篇妙文《千人中之一人》中,金庸大談他的友誼觀——「『千人中之一人』的友誼真是人類所得到的最大幸福,你假如能得到,你真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一個人。」因緣際會,忘年友人陳向平成了金庸步入報業的領路人。  日本投降後,《東南日報》分出了杭州的「雲和版」與上海的「南平版」。陳向平賞識金庸,便將他推薦給杭州《東南日報》總編輯汪遠涵。
  • 金庸被炮轟不懂成語 通過博客與人博弈
    記者戎鈺2006年,北大碩士步非煙放言要「革掉金庸們的武俠命」,引發一場網絡論戰,金庸只是低調地回應「寫小說不能全靠想像」,輕描淡寫地將風波化解。雖然此後針對金庸的批評聲一直不絕於耳,但金老先生從來不作正面回應。
  • 94歲金庸去世: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
    初三的時候,年僅15歲的金庸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本書,書名叫作《給投考初中者》,有點像現在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指導打算升初中的學生如何考試得高分。1940年,金庸模仿英國作家卡羅爾的童話小說《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作《阿麗絲漫遊記》一文,刊於壁報之上,影射權勢在校長之上的訓育主任沈乃昌是眼鏡蛇,因此被開除。
  • 人民日報評論12月硬核摘抄、微時評彙編
    我們邀請一線語文老師,收集整理人民日報評論一個月的精華內容,每一期都是精選,有硬核摘抄,有微時評匯總。涵蓋不同主題不同角度,有態度有觀點有文採,目的是方便同學們摘選取用,積累鮮活素材,養成關注社會、關注時政的良好習慣。
  • 金庸先生筆下「第一渣男」不是段正淳,而是他!
    文:子疏文藝其實金庸先生筆下的第一渣男不是大理國的段正淳,而是《碧血劍》中的「金蛇郎君」夏雪宜。很多觀眾對《天龍八部》中的段正淳非常反感,因為他除了正妻刀白鳳外,還和阮星竹、秦紅棉、康敏等人存在情感糾葛。用李煜詞中一句話形容,段正淳這一生的情史可謂是「剪不斷,理還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