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之後,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竟然和慈禧、納蘭性德還有關係!

2021-01-20 唐詩宋詞天地

作者:老談,來源:唐詩宋詞古詩詞(ID:tsgsc8)

大概誰也不會料到,詩詞愛好者,在電影院裡,竟然也有了一席之地。國慶黃金周的硝煙已經過去,萬籟俱寂之時,可能是中國最後的一位詩詞大家,悄然走上銀幕。

近日有部叫《掬水月在手》的紀錄片上映,講述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的故事。

在流量為王的時代,似乎誰也不願關注,一個「因陋守舊」的老年人,縱然這個老人,終其一生所維護的,是我們中國最珍貴的瑰寶。

葉嘉瑩先生曾經說過:「我知道的好東西,沒有傳下去,上對不起古人,下對不起來者。」

這個「好東西」就是傳統詩詞。葉老終其一生去守候、宣講、發揚,這是古之君子才有的道德,詩詞好比遺世獨立的佳人,「若有人兮天一方,忠為衣兮信為裳。」

正因為此,葉嘉瑩當得起「先生」這個稱謂。身而為女子,又能被叫做「先生」的,在近代之中國,寥寥數人而已,譬如宋慶齡、林徽因、楊絳等人,依舊在世的,僅葉嘉瑩一人而已。

時至今日,先生也已九十有六了。1924年的盛夏時節,當時還被叫作北平的那個城市,誕生了一個女嬰。

女嬰出生之時,天上並沒有奇異的現象,只是荷花恰好在彼時開放,風擺荷葉之時,嬰兒的第一聲啼哭,也蔓延開來。父母決定,就把這嬰兒的乳名,叫作「荷」吧。

▲葉嘉瑩與弟弟們的童年合影

能夠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荷兒足夠幸運。她的家族非常顯赫,其先祖乃是蒙古裔的葉赫那拉氏,近代中國歷史上,葉赫家族湧現出兩位名人,一個就是慈禧,第二個是滿清最出名的詞人,沒有之一,其名為納蘭性德。

清朝覆滅之後,荷兒的祖父,將家族的姓氏簡化成「葉」,之後他又送給孫女一個學名,即是嘉瑩。

葉家祖上幾代皆是讀書人,堪稱書香世家,得益於此,葉嘉瑩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有「賭書潑茶」的故事傳世。葉嘉瑩的父母亦然相敬如賓,父親常常在院中,大聲地吟誦古詩,母親則深居閨中,手捧書本,淺聲吟唱。

從小耳濡目染,葉嘉瑩怎能不愛古詩詞?

父親在她三歲時,開始教小嘉瑩讀書寫字,祖父是老派古板的學究,反對女子進新式學堂,他特意給孩子們請了家庭教師,教授《論語》等古代典籍。

葉嘉瑩的家庭教師,就是她的姨媽。在學堂上,他們卻要講師生之禮,開蒙之日,葉嘉瑩還向孔子的牌位,行叩首之禮,嘉瑩是安靜聽話的女子,她並沒有厭煩這樣的繁文縟禮。

大道總是虛無縹緲,她雖能熟練背誦《論語》全書,小小的年紀,卻又不解其意。但《論語》像一壇美酒,時日到了,芳香盡顯。葉嘉瑩後來言說,《論語》中蘊含的深刻哲學和智慧,包括論詩的話語,對她為文、講課,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課業之餘,葉嘉瑩還痴迷於詩詞,祖父也鼓勵她寫一些小詩。葉嘉瑩從11歲開始作詩,現今保存下來的最早詩作,是她15歲時寫就的《秋蝶》:

幾度驚飛欲起難,晚風翻怯舞衣單。三秋一覺莊生夢,滿地新霜月乍寒。

這篇小詩清新淡雅,全無小女子的惺惺作態。放在今天,中文系的教授,也難以寫就。

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的文盲率高達80%,但是,凡識文斷字之人,皆有不俗之學問。華夏文字,傳至今天,更多的是淪為一種工具,失去了大國重器的屬性。這是時代進步使然,也是時代的悲哀。

從作第一首詩歌開始,葉嘉瑩的詩文之路便開闊起來,18歲是她創作最高產的一年,是年她共寫詩詞40餘首,要知道,至今為止,葉老共有500餘首詩歌傳世。

1941年,正值日寇亂我中華之時,這年盛夏,葉嘉瑩報考北平輔仁大學國文系。她選擇這所大學,一個極重要的原因是,輔仁大學乃是教會大學,不受日本人控制。

葉嘉瑩最終能以詩詞為本業,似乎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註定。

命運卻在此時,給了她一記耳光。就在葉嘉瑩9月份開學之際,她的母親因患子宮癌,竟爾撒手人寰。

那年葉嘉瑩也才17歲,如花的年齡,怎能經得起生離死別?其時,父親不在身邊,家中還有兩個弟弟。萬幸,伯父一家還在,他們替葉嘉瑩分擔壓力,還告誡她專心讀書。

生活的壓力,有人可以分擔;失母之痛,能找何人訴說?

詩歌就可以。離家遠行的遊子,歸家之時,發現高堂老母業已作古,拳拳孝心無處可表,只能寄託於詩文,一字一哭泣,一句一血淚:

夜雨瀟湘燈火昏,清明時節鶊聲聞,傷魂最是家千裡,淚看高堂少一人。

那是唐朝人的舊作,葉婉瑩大概也會覺得,歷經千年之久的故事,就好像發生在眼前,感同身受的力量,最為強大。她也模仿古人,洋洋灑灑噴發出《哭母詩八首》:

本是明珠掌上身,於今憔悴委泥塵。悽涼莫怨無人問,剪紙招魂訴母親。

命運最會開玩笑,奪去了她的母親,又送給她一位好老師。1942年秋季,葉嘉瑩升入大二,那個學期,他遇見了一位教「唐宋詩」的國文老師。

▲ 葉嘉瑩(右二)和老師顧隨及同學合影

老師名曰顧隨,自號苦水,顧隨先生才學深廣,經史子集包括禪學,他都廣泛涉獵,對西方學術亦頗有研究,當時的文人圈子裡,「苦水詞人」的名號,幾乎人人知曉。

當時教授講課,能不受限於教材,發揮起來更加自由灑脫。昔年「國學大師」陳寅恪上課,從不帶教材,上課時卻旁徵博引自得其道,甚至有「三不講」的原則,流傳於江湖。

顧隨講課也是如此,他在課堂上常常即興發揮,觸類而旁通,講起唐宋詩詞之道,從不深究詩歌一文一句,卻又句句切中詩歌之要害。但凡書本上可以查到的知識,顧隨很少再講,他真正花力氣講的,乃是本人所能體會理解到的,詩詞之精妙言論。

那時,學生上課還沒有記筆記的習慣,而葉嘉瑩每次上課時,都用心做記錄,從不放過一字。正因為此,顧隨之大學問,才能得以保留。

能夠遇見這樣的學生,顧隨也深感欣慰,在給葉嘉瑩的書信中,老師情真意切地寫道:「假使苦水有法可傳,則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盡得之。」

這是一個老師,給予學生最高的評價,一輩子能有這樣的師生之誼,顧隨本人亦可含笑於九泉了。

葉嘉瑩的一生,本就是顛沛流離的一生。大學畢業之後,她開始了全新的生活,磨難、苦痛和漂泊不定,是她以後生活的主旋律。

葉先生深諳古詩詞中的兒女情長,羨慕經典的才子佳人,但她這一生從來沒有真正戀愛過。

就像是最傳統的中國女人,她的一生從來不是由自己選擇。認識自己的先生;南下生活輾轉至臺灣;遭受白色恐怖身陷囹圄;生養二女,忙碌於燒飯打雜之間;舉家搬遷加拿大,丈夫不工作,老父年邁,女兒尚小,所有的一切,都靠葉嘉瑩獨立支撐。

每一步都是被迫的選擇,與社會大勢相系,與時代脈搏相連,唯獨與自己無關。

關於各種磨難,筆者願意一筆帶過。生活多苦難,但她曾有慈母、良師和女兒,身在異國,她還有詩詞為伴。更不消說,她的工作重點,就是把詩詞之美,講述給那些外國學子呢。

葉嘉瑩從來不認為,自己是生活中的強者,她也不是什麼曠世之大才,葉先生所秉持的是「弱德之美」。身而為人,深陷苦難之中,也要有所持守,有所堅持。

雖然生活在21世紀,但葉先生有古君子之德行,功成名就之時,她首先想的是,散盡家財,回歸故土,為弘揚詩詞,用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因為她清楚,十指纖纖弄碧波,捧起故土池塘的一汪清水,故鄉的明月,便會倒映在手心裡。

-作者-

老談,always talk,老是誇誇其談之人,除此外,別無長處。

相關焦點

  • 楊絳先生今晨北京病逝 世間再無「我們仨」
    國際在線綜合消息:據媒體報導,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這一消息經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進行了確認。1935年7月13日,錢鍾書與楊絳在蘇州廟堂巷楊府舉行了結婚儀式。「絕無僅有地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最才的女,最賢的妻」,這是錢鍾書曾寫給楊絳的「贈語」。最才的女:與錢鍾書「勢均力敵」楊絳不止是錢鍾書的妻子,更是著名作家、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她和錢鍾書,有著世間罕有的「勢均力敵」的愛情。
  • 哪些女性有資格被稱作「先生「?中國第一位「女先生「是誰?
    2016年5月25日,中國著名作家、文學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錢鍾書遺孀楊絳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享年105歲。各大媒體在報導楊絳死訊時,不約而同地稱之為「先生」。楊絳明明是女性,為什麼要稱她為「先生」呢?到底什麼樣的女性,才可以被稱為「先生」呢?
  • 楊絳走了,「我們仨」團圓了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昨天(5月25日),經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確認,著名作家、翻譯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季康(筆名楊絳),2016年5月25日1時10分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
  • 路豔霞:楊絳走了,「我們仨」團圓了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昨天,經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確認,著名作家、翻譯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季康(筆名楊絳),2016年5月25日1時10分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
  • 錢鍾書、楊絳兩先生與人文社古典部的友誼
    《宋詩選注》1958年9年出版,該書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深邃的見解,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出版時,書的封面上有三行文字標註:「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校|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第五種」。書名用書法題籤,題籤者據說是沈尹默先生。我社五十年代出版的古典文學作品多數是請沈尹默先生題籤。1978年,出版迎來新的春天,《宋詩選注》再次加印。
  • 清末女首富,慈禧乾女兒周瑩,此人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周瑩的所作所為影響了很多商人,只可惜最後孤獨一身,因為中國傳統觀念,沒能接受屬於自己的愛情。你們都沒有注意她所在地區有什麼特殊之處,看看周圍鄰近的地區還有什麼名人,想想就知道了。藝術作品來源於生活,只是向人們傳達出一種思想,讓人們接受思想的洗禮。周瑩這麼一心一意為吳家奔波勞碌,甚至賠上了身家性命,誰能料到周瑩死後,吳家後人並沒有把她與吳聘埋葬在一起,真的很悲哀!
  • 楊絳,這個時代最惦記的隱士
    單位多次提出為她裝修和粉刷房屋,她總是婉言謝絕,說自己住慣了。」曾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的胡真才接受了環球人物雜誌記者的採訪。他是今年8月剛剛出版的《楊絳全集》的編者。  「她的家裡藏書不多,但是字典很多,各種語言的都有,上面被她和錢鍾書先生寫得密密麻麻,因為他們在不斷糾正字典裡的差錯。」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下文稱外文所)研究員朱虹說。
  • 用生命之火取暖的楊絳走了 4年前留囑託不開追悼會
    之後,發布楊絳病危的微信公眾號刪去了病危消息,並向大家道歉。另據楊絳先生的保姆吳女士及侄女錢女士表示,楊絳先生住院是因為「輕度肺炎及腸梗阻住院」。   昨天早上,一條署名為「發改委周南」的微信朋友圈截圖在網上流傳,稱「楊絳先生於今天凌晨一點去世」,並回復詢問者:「官方消息可能還沒出,但確定無誤。我與負責喪事的同事在一起。」另外,還有消息稱楊絳先生曾表示,要火化後再發訃告。
  • 錢鍾書隱秘感情史:楊絳之外,曾暗戀妻子閨蜜,與女學生有過曖昧
    這是民國時期,繼陳衡哲女士之後,知識女性最閃亮的學歷、殊榮乃至成就了。吳宓女兒吳學昭,在其《聽楊絳談往事》一書裡曾隱晦談到,在清華就讀時,楊絳與趙蘿蕤往來頗密,差不多即今所謂「閨蜜」:她們一快學過崑曲,經常一起結伴而行;那時,趙蘿蕤倒追陳夢家,陳是清貧「鳳凰男」,不但住在趙家,生活費都仰仗趙蘿蕤籌措,趙父不看好曾斷趙資金逼迫二人分手,還是楊絳借錢相助才得度過難關。
  • 緬懷偉大的楊絳先生,這20句充滿哲理的名言,我會受用終生!
    1911年的7月17日,楊絳先生降生,如今老人家已經離開三年。楊絳先生是偉大的代名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佳作;93歲的時候還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96歲的時候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在102歲的時候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她的作品裡充滿著人生哲學,每一句話都是那麼的有道理。今天,我們用她的作品中20句名言來懷念楊絳先生。
  • 105歲楊絳北京病逝 他們仨,終於天國團聚
    進入百歲高齡後,楊絳仍未封筆,102歲時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後補充為9卷本《楊絳全集》於2014年出版),103歲時出版《洗澡》續集《洗澡之後》。去年7月,在她104歲生日之際,友人於祝壽過後對媒體透露「先生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鑠」,家中保姆也說她一直都在堅持練字和寫作。  1997年,女兒錢瑗因癌症去世,僅一年後錢鍾書也撒手而去。
  • 慈禧身邊最漂亮的女人,被她害得斷子絕孫,臨死前說死不瞑目
    以前的美女不像現在,有了手機都是天天發自拍,有些開了美顏甚至判若兩人,中國古代的美女用的鏡子還是銅鏡呢,更別說照相美豔什麼了。不過到了清朝,拍照這門技術開始傳到了中國,很多富人都喜歡學習洋人,給自己拍一張照片,畢竟這東西可以永久保存,容顏還可以一直不變,所以很受富人喜歡。清朝的慈禧自然也是不例外,畢竟她也是一個女人,也是很愛美的。
  • 楊絳先生生前表示:去世後不開追悼會 不受奠儀
    [摘要]我1935年在寅恪先生家看到過流求、小彭,美延則初見。美延與錢瑗同年同月生,只晚四天。她們送我三姐妹合著的《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繁體字本。很好看,讀後很難過了。北青網-北京青年報5月25日報導 2014年7月出版的《楊絳文集》,新收錄了楊絳先生「大事記」。其中透露,楊先生這十年來,除了讀書寫作,生活中也充溢著各種平實的小快樂。而且,2012年,當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陳奎元去看望時,楊絳先生曾提出「去世後,不開追悼會、不受奠儀」「的要求。相關文字如下:
  • 楊絳先生生前曾表示:去世後不開追悼會 不受奠儀
    原標題:楊絳先生生前曾表示:去世後不開追悼會 不受奠儀  2014年7月出版的《楊絳文集》,新收錄了楊絳先生「大事記」。其中透露,楊先生這十年來,除了讀書寫作,生活中也充溢著各種平實的小快樂。而且,2012年,當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陳奎元去看望時,楊絳先生曾提出「去世後,不開追悼會、不受奠儀」「的要求。
  • 慈禧和榮祿到底是什麼關係?民間傳言她倆關係不一般,是真的嗎?
    說起清朝時期最有權力的女人,那一定就是慈禧太后了,在金鑾大殿之上,她是坐於垂簾之後盡顯威風的太后,而榮祿是立於金殿之下,順眼低眉的臣子,這兩個人就是民間經常傳聞關係曖昧的慈禧和榮祿了,慈禧一直是高高在上,而榮祿一直是恭恭敬敬,他們之間存在著特別嚴格的尊卑等級,就算見一面,他也要對她三跪九叩,特別的恭敬
  • 慈禧西逃問喬家借10萬兩銀子,慈禧:要何賞賜?喬家:只求4個字
    清末時期,慈禧太后架空了皇帝,她是玩宮鬥的一把好手,不出幾年,她就成為了實際掌舵人。不過,慈禧的本事僅限於宮廷之內,外國人是斷然不會看她的臉色的,說白了,她這套權謀之術是以家族為根基的,沒有了這層關係,她一點話語權都沒有。
  • 楊絳:錢鍾書並非只愛我一人,還暗戀過民國第一白富美,名字耳熟
    世間有一種愛情,叫做錢鍾書和楊絳,他們兩人勢均力敵,都是民國著名的文學家,更難得的是,民國才子多風流,但是他們兩人卻從始至終相濡以沫,堪稱模範夫妻。但是楊絳先生在回憶當年的愛情往事時卻透露,說錢鍾書曾經暗戀過民國第一白富美,只不過最後愛而不得,這位白富美是誰呢?
  • 慈禧欽點科考,狀元落榜原因奇葩,此人逆位後成中國最後一名狀元
    原來慈禧太后為光緒安排了政治聯婚,把自己的弟弟的女兒隆裕嫁給光緒皇帝為妻。隆裕是光緒的表姐,長得奇醜無比,而且驕橫蠻霸,很不得光緒皇帝喜歡,而他喜歡的是漂亮乖巧的珍妃。隆裕偏生是個個性要強的女人,脾氣很倔,但皇帝不和,也不遷就,更不主動獻溫柔緩和關係,於是人前兩一副和睦樣子,人後連話都不說。慈禧對此極為不滿。而更令慈禧不滿的是,光緒皇帝卻經常在公開場合和珍妃秀恩愛。
  • 最好的愛情莫過於錢鍾書和楊絳:一見鍾情攜手白頭
    他們雙方知道對方不是單身後都十分失落,但錢鍾書還是沒有放棄,直接約了楊絳出來。這個兩個人見面後的第一句話十分搞笑,錢鍾書說我沒有訂婚,而楊絳說的是我沒有男朋友。雙方知道對方都沒有對象後就放心了,之後錢鍾書頻繁的給楊絳寫信。楊絳出於書香世家,父親是上海灘赫赫有名的律師,曾經還參加過反清運動,母親是一位有知識的傳統女性。
  • 竟然連慈禧的水晶球都敢偷?
    竟然連慈禧的水晶球都敢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