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之火取暖的楊絳走了 4年前留囑託不開追悼會

2021-01-17 人民網

原標題:用生命之火取暖的楊絳走了

  據新華社消息,著名作家、翻譯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季康(筆名楊絳)先生,以105歲高齡於5月25日1時10分逝世。楊絳是著名作家、翻譯家錢鍾書的夫人,她曾創作小說《洗澡》、翻譯《堂吉訶德》等名作,92歲寫的《我們仨》感動了很多讀者,這本書回憶了她先後去世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這些年,楊絳一直深居簡出,不想被外界打擾,她生前曾說不想自己的去世成為新聞,訃告等火化後再公布。

  後事安排

  4年前留囑託不開追悼會不受奠儀

  早在5月20日,網上就流傳出楊絳先生病危的消息,原三聯書店總編輯李昕曾說:「我得到的消息是,沒有說她病危。大家對楊絳先生都很關心,是好事。但是沒有求證沒有根據就那麼傳先生病危,很不好。」之後,發布楊絳病危的微信公眾號刪去了病危消息,並向大家道歉。另據楊絳先生的保姆吳女士及侄女錢女士表示,楊絳先生住院是因為「輕度肺炎及腸梗阻住院」。

  昨天早上,一條署名為「發改委周南」的微信朋友圈截圖在網上流傳,稱「楊絳先生於今天凌晨一點去世」,並回復詢問者:「官方消息可能還沒出,但確定無誤。我與負責喪事的同事在一起。」另外,還有消息稱楊絳先生曾表示,要火化後再發訃告。

  隨後,澎湃新聞、騰訊新聞等相繼發布了楊絳先生去世的消息,並稱消息來源是人民文學出版社(楊絳作品主要出版方之一)。對此,人民文學出版社策劃部主任宋先生接受採訪時,否認該出版社曾對外發布楊絳先生去世消息,「楊絳先生生前曾跟我們責編說過,不希望她的去世變成新聞」。

  下午,新華社發布短消息,稱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確認了楊絳去世的消息,這是她退休的單位。在此前,楊絳去世的消息早已在網上、微博上傳開,很多人發布楊絳生前的文章、語錄、照片等緬懷她。

  對於後事如何處理,楊絳曾以文字形式記錄。2014年出版的《楊絳全集》中,楊絳自敘近三萬字的「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她寫到「2012年,3月26日,社科院陳奎元院長來看望。我提出三要求:一、我去世後,不開追悼會;二、不受奠儀;三、至多七八至親送送。」

  晚年生活

  整理錢鍾書筆記生讓死者如生者無愧

  這些年,楊絳一直深居簡出,與她親近的人也都知道老人的脾氣,不喜歡別人談論她。每年楊絳過生日時,中國社科院、人民文學出版社、三聯書店等跟她關係密切的單位的領導,會來探望。2014年7月,楊絳103歲生日前曾去醫院療養,中國社科院外文所所長陳眾議等人去探望,「她這段時間身體還在恢復中,不想被打擾,我們也只探望了一會兒,楊先生氣色還不錯」。

  楊絳生前居住在北京三裡河的南沙溝小區。1977年,楊絳和丈夫錢鍾書搬進來後,一直居住在這裡。1997年3月,他們的獨女錢瑗去世,1998年12月錢鍾書去世。近幾年,楊絳由保姆吳女士照應,很少接待來賓,有時門前會有讀者送來的鮮花、留言。昨天下午,記者來到南沙溝小區,門口的保安稱接到領導通知,當天嚴禁外人進入。

  記者從人民文學出版社了解到,早在2001年,楊絳就把她和丈夫的稿費和版稅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2013年,楊絳還親自校訂了她妹妹楊必翻譯的《名利場》,上面用鉛筆做了很多修改。2014年,楊絳出版了《洗澡之後》,為這個故事寫了一個稱心如意的結局。

  2010年,錢鍾書誕辰100周年,中國社科院曾舉辦紀念學術研討會,她並沒有出席。後來,她對前去探望的人解釋說是為了恪守她與錢鍾書的諾言,「錢鍾書生前跟我說,自己去了以後,不要搞任何形式的紀念會」。這十幾年,她對錢鍾書生前遺留的讀書筆記等資料進行細緻整理,並交付商務印書館出版影印版《錢鍾書手稿集》,2011年推出了20冊的《中文筆記》,2016年3月推出了48冊《外文筆記》。楊絳在序言中稱,整理這些筆記的初衷是讓「死者如生,生者無愧」。

  追憶先生

  李文俊:她堅忍頑強,為錢鍾書鳴不平

  楊絳先生身邊的人,以及人民文學出版社、三聯書店等單位的領導、老編輯等都知道老人的脾氣,不喜歡別人談論她。另外,由於昨天沒有正式發布訃告,很多相對熟悉楊絳的人也表示不願去過多談論。

  中國社科院外文所退休研究員、翻譯家李文俊與楊絳相識60多年,一起下過幹校。他對於楊絳先生的去世也不願多說,稱最後見楊絳還是前一兩年先生過生日的時候,「當時我們社科院去了不少人,一塊兒給她過生日,她那次挺高興的。她的全集那會兒也要出版了。」

  2014年,《楊絳全集》出版時,李文俊曾發表文章《餘音繞梁譜新曲》,回憶楊絳先生的幾件事,他覺得楊先生非常堅忍頑強:「記得『文革』初期,中國文學研究所有人在學部大院裡貼出大字報,『揭發』錢鍾書先生。一時間圍觀者甚眾。不料就在當天晚上,楊先生竟親自打著手電,拿了糨糊,在這張大字報邊上貼出她自己署名的一張小字報,明確申明大字報所說的『絕無此事』……楊先生把『鑼』敲得天響,一邊大聲地說:『錢鍾書不是反革命。』造反派喊道:『喊,是反革命。』她把鑼敲得更響了,也更使勁地喊道:『就不是反革命!就不是的嘛!』時間一長,旁觀者漸漸散去,那幾個造反派也覺得無趣,便不再管楊先生了。」

  徐泓:妙語清言,採訪先生是一種享受

  昨天,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高級記者徐泓寫了一篇情真意切的悼念文章《送別楊絳先生》,她的父親徐獻瑜是北大數學系的奠基人之一,與錢鍾書、楊絳都相識。徐泓寫道:「5月18日的晚上,聽到一個揪心的消息:楊絳先生病情危重,又不讓搶救,恐怕難過去了。遠在深圳,7天來我多次默默面向北方,為老人家祈禱。今天凌晨,楊絳先生走了,一家三口終於在天國團圓。」

  文章中,徐泓談到了她當年採訪楊絳先生的故事:「第一次見到錢鍾書伉儷的情景,我永遠難忘。走進錢宅,只覺滿室書香。他們的客廳與書房合二為一了,主要空間都被書櫃書桌佔據著,兩張老式的單人沙發擠在一隅,權且待客。除了書櫃,屋裡必不可少的還有書桌。一橫一豎,兩張舊書桌,大的面西,是錢鍾書的;小的臨窗向南,是楊絳的。」當時徐泓問:「為什麼一大一小不一樣呢?」楊絳回答:「他的名氣大,當然用大的,我的名氣小,只好用小的!」錢鍾書馬上抗議:「這樣說好像我在搞大男子主義。是因為我的東西多!」楊絳笑吟吟地改口:「對,對,他的來往信件比我多,需要用大書桌。」

  徐泓回憶:「聽兩位老人談話,妙語清言,真是一種享受。尤其那逸興遄飛的淘氣話兒,時不時地似珠玉般湧出,令人忍俊不禁。他們的幽默與眾不同,有一股通達世情又超然物外的味道,使人仿佛置身於一個智慧世界裡。」(記者田超)

(責編:王鶴瑾、陳苑)

相關焦點

  • 楊絳先生生前曾表示:去世後不開追悼會 不受奠儀
    原標題:楊絳先生生前曾表示:去世後不開追悼會 不受奠儀  2014年7月出版的《楊絳文集》,新收錄了楊絳先生「大事記」。其中透露,楊先生這十年來,除了讀書寫作,生活中也充溢著各種平實的小快樂。而且,2012年,當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陳奎元去看望時,楊絳先生曾提出「去世後,不開追悼會、不受奠儀」「的要求。
  • 楊絳走了,「我們仨」團圓了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昨天(5月25日),經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確認,著名作家、翻譯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季康(筆名楊絳),2016年5月25日1時10分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
  • 楊絳先生生前表示:去世後不開追悼會 不受奠儀
    北青網-北京青年報5月25日報導 2014年7月出版的《楊絳文集》,新收錄了楊絳先生「大事記」。其中透露,楊先生這十年來,除了讀書寫作,生活中也充溢著各種平實的小快樂。而且,2012年,當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陳奎元去看望時,楊絳先生曾提出「去世後,不開追悼會、不受奠儀」「的要求。相關文字如下:
  • 路豔霞:楊絳走了,「我們仨」團圓了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昨天,經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確認,著名作家、翻譯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季康(筆名楊絳),2016年5月25日1時10分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
  • 105歲楊絳北京病逝 他們仨,終於天國團聚
    和楊先生交往這麼多年,有兩件事情讓《楊絳文集》、《楊絳全集》責編胡真才印象很深。一次是前些年,《環球時報》曾經登過一篇寫楊絳和錢鍾書的文章,由於電腦操控失誤,造成了幾個錯字。楊絳發現後向報社指出,結果報社給當事人以罰款處理。楊絳得知後,非常驚訝地說「是我害了那個小編輯」。當時楊絳那個愧疚驚訝的表情一直在胡真才腦海中揮之不去。  第二件事情和編輯《楊絳全集》有關。
  • 楊絳先生今晨北京病逝 世間再無「我們仨」
    在捐贈儀式上,楊絳說了三句話:「在1995年錢鍾書病重時,我們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費及版稅在清華設一獎學金,名就叫『好讀書』,而不用個人名字;獎學金的宗旨是扶助貧困學生,讓那些好讀書且能好好讀書的貧寒子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期望得獎學金的學生,永記『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校訓,起於自強不息,止於厚德載物,一生努力實踐之。」
  • 楊絳和錢鍾書的愛情故事,避不開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
    楊絳和錢鍾書的愛情故事,避不開一個人,那就是費孝通。費孝通與楊絳相識很早,1920年楊絳讀蘇州女校時,費孝通成為該校唯一的男生,也就是楊絳同班同學。很快,成績優異的楊絳立刻吸引了費孝通。在那個青澀的年紀,情感純粹,不敢提及。
  • 楊絳《我們仨》: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不爭的心,讀來時淚流滿面
    朋友說過一句很犀利的話:現在網上的追悼會就像在趕場子,一旦哪個名人死了,誰都要來表示下,湊個熱鬧,哪怕他們對此人根本不了解,一部作品也沒看過。我不敢給這話公開點讚,因為相信這種事很多人做過。但我向來是不願給陌生人悼念的,如果悼念,必要心存一些真實的情感,發自肺腑。
  • 史玉柱馬雲等要給自己開集體追悼會 稱頓悟人生
    浙江在線07月07日訊 「劉永好、馬雲、馮侖、茅永紅、鄭躍文、張徵宇和我,在重慶集體研究決定:舉辦一個集體追悼會,每人給自己致悼詞。結束過去,開始未來。每活一天就淨賺24小時,珍惜每一天,充實每一天,快樂每一天。」7月5日上午,史玉柱發表的這則微博迅速引發粉絲的熱議。
  • 楊絳,這個時代最惦記的隱士
    一次大風浪中,楊絳突然悟出不暈的辦法:船身傾斜厲害,舷窗外,一會兒全是水,一會兒全是天,波動幅度大,人自然會暈;她教錢鍾書,不要以自己為中心,而以船為中心,讓自己隨著船傾斜,這樣永遠頭在天之下,腳在水之上,不波動了。錢鍾書照做,果然不暈了。他說:為人之道也如此。
  • 楊絳:樓梯難走,你莫要知難而上!費孝通聽明白後,從此都不來往
    錢鍾書給楊絳寫信:「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你,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這樣的話語在我們如今看來,真的是讓人感動萬分。然而事實上,在錢鍾書之前,還有一位叫做費孝通的男子也鍾情於楊絳。楊絳對他說:樓梯難走,你莫要知難而上。費孝通在聽到楊絳的話之後,就明白了,從此不再來往。
  • 一把火一年白忙活!取暖器:這鍋我不背!
    一把火一年白忙活!取暖器:這鍋我不背!,一名老人被困,由於救援及時,老人暫無生命危險。經調查,火災原因為:電暖器取暖引燃周邊可燃物所致。「我就不該把取暖器給他打開的!」
  • 白宮本周五開追悼會!發生了什麼?
    用一秒鐘看透本質,和用半輩子也看不清的人,命運自然是不一樣的。——教父youtube—搜索「聽鑑凱歌」,即將推出最近不少網友心情非常舒暢,吃的香睡的也好,因為美帝的白宮內終於要開追悼會了。8月17號,川普在白宮出發前往中部州份進行競選運動之前,對在場採訪的記者說:「我們正研究於本周五(21日),可能會在白宮內舉行一個小型追悼會。」
  • 女丈夫楊絳去世,留下10個發人深省的大實話,年輕人很有用
    我第一次聽說她的名字在班上,而且她的名字經常和「先生」聯繫在一起,所以人們叫她楊絳。楊絳出生於一個學者家庭,她從小就很喜歡讀書,父親也喜歡讓她讀書,有一次,父親問她如果三天不讓她讀書會怎麼樣,楊絳說這三天她不會玩得很開心,如果一個周不讓她讀書會怎麼樣?那麼這個周將白白活下去。
  • 鄒碧華追悼會在上海龍華殯儀館舉行,數千市民前往送別
    12月14日,原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鄒碧華的追悼會在龍華殯儀館舉行。  澎湃新聞記者 賈亞男 圖       「爸爸,我不願意相信你走了,我情願相信你只是累了,只是暫時休息下……」12月14日上午10時,原上海市高院副院長鄒碧華的追悼會在龍華殯儀館舉行。21歲的兒子在追悼會上泣不成聲,可他再也喚不回親愛的爸爸了。       12月10日下午,鄒碧華在赴徐匯區法院參加司法改革座談會途中,突感不適,送院搶救,終告不治。
  • 楊絳曾勸費孝通別「知難而上」
    據楊絳回憶,在東吳時,除了戲曲、歌詠、器樂演出外,她還很得意自己善於「削水片」,「一片薄磚或瓦片拋出去能在水面上跳十幾跳。」至於大學時早上7:45的第一節課,楊絳由於貪睡,往往起床後臉也不洗,用溼毛巾撈撈眼角就上課去了。同學替她留一個大饅頭下課吃,她還用饅頭皮捏成一條蛔蟲,放在同學的筆記本上嚇人。
  • 楊絳:樓梯難走,你莫要知難而上!費孝通聽懂後,從此都不來往
    就像錢鍾書和楊絳的愛情,慢條斯理,很平淡,簡簡單單地過完一輩子,讓人羨慕。而且一生一世一雙人,在錢鍾書去世後,楊絳的青梅竹馬費孝通來找她,她只說了句「樓梯難走,你莫要知難而上!」便讓費孝通知難而退,自此不再來往,這就是楊絳對愛情的至死不渝。有一種愛情叫做至死不渝錢鍾書先生曾經說過「遇見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你之後結婚我沒想過別人。」
  • 楊絳與錢鍾書:在一段愛情中,門當戶對到底重不重要?
    從1932年古月堂初見,到1998年末錢鍾書去世,楊絳和錢鍾書一同攜手走過了六十多年,他們是真真正正的一生一世一雙人。有人羨慕這種感情,也有人探究其「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奧秘。要說楊絳和錢鍾書為什麼能風風雨雨走過那麼多年,不離不棄,相濡以沫,輕描淡寫地用一句話來概括是很難的。但有一點,我想大抵是重要的,那就是始終不曾忘記:攜手只是開始,並肩才是過程。人生路很長,來往的人很多,兩個人只有肩並肩向前走,才不會在人山人海中走散。
  • 面對親人即將要去世,楊絳寫出了一段很真實感受的語錄,惹人淚下
    他沒有力量說話,還強睜著眼睛招待我……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裡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楊絳《我們仨》這一段是老夫老妻之間的生死別離,不像我們身上發生的太突然,太意外。
  • 養了11年的魚突然死亡 主人悲傷開起追悼會(圖)
    黑白照片、供品、悲沉的音樂,還有最親密的人的紅眼圈和眼淚,這一切和普通的追悼會沒有任何不同 但讓人驚訝的是,這是一場為了一條紅色的大魚舉行的追悼會。主人嚴小姐說:它在我家前後生活了11年,就像是家裡的一分子。  這是一條叫做「紅龍魚」的大魚,並非俗品,而是遠古遺存物種 金龍魚中最珍稀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