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職場年齡歧視再次衝上熱搜。《21世紀經濟報導》官微發起投票 #35歲真的是職場的分水嶺?#
調查結果顯示,有六成網友表示,35歲確實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年齡;也有網友說,主要還是看能力。但落下評論頁面,還是有不乏刺眼的評論。我們女性面臨的年齡歧視在工作環境中似乎更嚴重。
35歲真的是職業分水嶺嗎?真的會變成職場中被嫌棄的中年人嗎?那麼如今已成就輝煌的大佬們,35歲在幹嘛呢?他們是怎麼打破35歲魔咒的?
01 35歲的大佬們在幹什麼
馬雲的成功離不開背後的人脈關係網
1999年,35歲的馬雲創立了阿里巴巴,在湖畔花園召開了阿里巴巴創業史上著名的「十八羅漢大會」。
他招攬了蔡崇信,也結實了軟銀的孫正義。拿到了共計2500萬美元的投資,而此前他兩次創業,均以失敗告終。
在這樣一個龐大的電商帝國裡,這一人脈網絡背後的馬雲可謂是其強大的後盾,人脈確實在馬雲的發家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們不妨就來看看他的人脈。
馬雲最早的人脈,可以說是他在西湖邊當導遊時結識的澳洲朋友戴維·莫雷夫婦,開啟了他們30多年的友誼之路。
20世紀80年代,莫雷父子邀請馬雲來到澳大利亞,這是他第一次出國,包括籤證和費用都在莫雷夫婦的幫助下解決了。馬雲一個人去陌生的地方旅行,只為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來。
馬雲在澳大利亞呆了將近一個月,短短一個月,他的生活就發生了變化。在此期間,他改變了自己幾十年的認知和價值觀,這次的澳大利亞之行,使他明白了做事要用頭腦去思考。他隨後十年的行為方式也是如此,正是由於這樣的改變,阿里巴巴才誕生。
阿里巴巴剛剛成立時需要尋找資金,找到了 Investor AB投資公司,從而結實了蔡崇信。之後,蔡崇信順勢加入了阿里巴巴,並爭取了高盛500萬美元的投資。1999年,像高盛這樣國際一流的投資機構投資了這麼小的一家公司,蔡崇信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隨著阿里的不斷發展,馬雲也面領著很多的困難,而在走遍了國內的投資人與投資機構都被拒絕以後,馬雲經人介紹去日本拜見了軟銀集團的孫正義,兩人相投甚歡,僅僅幾分鐘的交談過後,孫正義就給阿里巴巴投資了2000萬美元,正是有了這一筆投資,才讓阿里巴巴得以發展壯大!
董明珠被格力電器創始人力挺
35歲的董明珠,原是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的普通職工,30歲那年,丈夫突然病逝,留下她和兩歲的兒子,董明珠成了孤苦伶仃的單身母親。35歲的董明珠,對未來充滿困惑。
次年,36歲的她辭職到廣東打工。進入虧損的空調小廠,即格力的前身。就是這樣一個「三無」女青年,開始做格力的基層業務員。不久,朱江洪成為總經理。
1994年的危機,成了董明珠逆襲的轉折。由於朱江洪當時大幅度降低銷售人員提成,導致業務骨幹「集體離職」。危機時刻,董明珠抵擋住了誘惑,堅持留在格力,並被選舉為公司的經營部長。之後,董明珠升為銷售經理,在她的帶領下,格力電器從1995年到2005年,空調連續11年產銷量、銷售收入、市場份額位居全國第一。
董明珠還被朱江洪提拔,從運營部長、大區經理、副總經理、總裁,到董事長格力集團。二人合作,將格力帶入千億俱樂部,甚至突破兩千億的銷售額。這麼一個底層銷售逆襲的例子並不多見,因此也有人覺得之前熱播劇《都挺好》中蘇明玉便是以她為原型。
一位老頭子,一位鐵娘子,性格不同,少不免會吵架幾句。"我們甚至在副總面前都會吵鬧。主要是為了定一些重要決定或一些人事任免。」朱江洪直言不諱,董明珠也直腸直肚,所以總裁辦公室經常傳出吵架聲,大家都習以為常。
但董明珠就是這樣一位機智的人,她把自己的老闆當成了自己的人脈,爭吵歸爭吵,矛盾歸矛盾,關鍵是相互依靠,相互合作,取得成績。
「我能全心全力為公司賣命,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對總經理的了解。在內心深處,我對這位總經理深表欽佩,不僅因為他有遠見,有胸懷,而且因為他知人善用。」在自傳《棋行天下》中,董明珠提到的和朱江洪的亦師亦友的關係,董明珠能一步步成為中國家電行業的「女王」,還取決於他的肯定和理解。
02 成功女性怎麼打破35歲魔咒?靠的就是人脈力!
面對工作年齡歧視,女性在工作中的生存空間往往更為狹小,她們面臨的危機往往在35歲之前就提前到來,甚至提早至27-28歲。
但有了強大的人脈,一切迎刃而解。
如今,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公司最高管理層。女性的領導力、商業嗅覺、判斷力等諸多能力正得到廣泛認可,很多頂尖公司女性員工的佔比逐年提升,越來越多的女性在C-suite(最高執行層)職位上大展才華。
在今年《財富》雜誌公布的最具影響力的商界女性排行榜中,共有11名上榜者來自中國,有平安集團的聯席執行長兼執行董事陳心穎、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滴滴出行總裁柳青、阿里巴巴CFO武衛等等。
陳心穎、董明珠、柳青、武衛
這些成功的女性領導者們通常懂得建立強大的職場人脈網,最終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和更高的職位。她們是怎麼做到的?
威廉瑪麗學院梅森商學院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她們的策略。研究人員採集並分析了過去15年、來自不同行業的30多個公司的16500名男性和女性的數據,然後他們採訪了數百名女性高管,發現較為成功的女性在人際交往行為上有幾個與眾不同的特點。
在建立自己的職場人脈網時,這些成功的女性高管有哪些優點,值得我們職場新人、剛畢業的小白學習呢?
1 樂於助人,喜歡合作
在職場中,女性通常比男性更願意滿足他人的協作要求。她們充分利用自己的協作優勢和與他人合作的傾向,通過建立或加強重要關係來提高自己的影響力。
2 人脈網具有流動性
研究數據顯示,大部分女性的人脈網,尤其是與女性同事的關係,比男性的關係更有黏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們的關係變得更牢固、更互助、更緊密。
成功的女性人脈網更具流動性。身居高位的女性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淡化舊的關係,建立新的關係(無論是主動切斷關係,還是僅僅不再聯繫)。
3 跨部門聯繫緊密
職位最高、人脈最強大的女性往往與不同職位、不同辦公地點和不同業務部門的人建立聯繫。同樣,關係網不太成功的女性往往會避免這種策略,因為這會讓人感覺不舒服或過於功利。福特汽車和博思艾倫諮詢公司在內的頂級公司都試圖將這種做法制度化,建立跨部門的女性管理團隊,讓有潛力的女性管理者定期與高層會面。
4 傾聽、陪伴也很重要
20多年的研究表明,工作績效最好的人被認為是人際關係網中最有活力的人。成功的女性不會掩蓋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成就,她們向大家展示自己很能幹。高效成功的女性在建立人脈時,著眼的是不同的人給人際關係帶來的不同能量,而不那麼成功的女性則少了這一層考慮。但她們也會用幽默、陪伴和一些小小的舉動來表示關心和正能量,她們會用傾聽來激發同事創造性思考。
如果想拓展職場人脈,首先要開闊視野,不能兩點一線的生活。很多人說我都是在小公司上班,整個部門就我一個,怎麼拓展人脈。如果物理上受限了,首先要釋放思想。為什麼我就不能去大公司呢?是因為年齡嗎?還是因為工作經驗?其實往往最受限的就是缺個學歷,大公司的社會招聘不卡年齡,不卡經驗,就卡學歷,因為學歷是一個人的底面。
在很多社交場合,別人通常問的第一句不是「你多大了」,而是「你在哪裡畢業」,簡單一句話就能判斷是否值得深交,成年人的社交是功利了點,但大家都很忙,實在沒時間關心你。
希望有朝一日你也能有底氣的說出,我是XX畢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