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日報:「35歲現象」的內容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特別是引發了職場人士們的沉思。
話說的是,準備跳槽,或換工作找工作的人們,發現不少用人單位的招聘門檻都設置為「年齡在35周歲以下」……如果恰好是剛剛35歲或是剛好過了35歲,並且自感能力不足,沒有多少底氣的職場人士們。那就相當尷尬了,除了尷尬還有的就是焦慮。
很多人對現在工作不甚滿意,或是有職業危機。本想換一份工作再拼拼,可無奈的是身體素質和機能隨著年齡在下降,很多時候心有餘而精力不足。伴隨的是學習能力也不如從前……
遭遇「35歲現象」,讓不少打拼多年的白領倍感壓力。如何紓解職業困境、更好成就自我?是35歲左右的人們值得沉思的問題。
另外,也在微信搜索了一下,「35歲現象」。結果發現都是人民日報往期的文章(大致意思相同)。
估計很多人和我一樣,看到35歲現象不明白是什麼,看完之後才知道是關於職業生涯的問題。職業是大多數人收入的來源,收入就是人生的命脈。錢就是飯,就是血,甚至可以說錢就相當於一切。
所以,35歲可以和73歲、84歲列為同樣重要的一個人生的大坎。甚至比73和84還重要。因為很多人都沒活到73。
其實,很多吃青春飯的職業要求是18-26周歲。所以,二十多歲也是有焦慮的人群的。包括很多大學生,大學生畢業年齡大概是22或23歲。其實大學生畢業也是有焦慮成分的。每個年齡段都有其值得沉思和焦慮的原因。
但是最焦慮應該就是35歲到40來歲這段年齡的人群。上有老下有小,有一家人要養活。並且身體也開始退化,大不如從前。通常也沒有時間和心情去養生。
那麼,要如何應對35歲現象呢?天助自助者,一切還要靠自己。
保證身心健康,能量充足
真正最重要的事情是人們最不重視的事情。比如健康和養生,比如學習,比如思考。人過了30歲,就開始各種身心靈與能量指標下降。甚至很多20多歲的人就已經開始身心能量指標下降。健康不只是你知道了,你重視了就可以的事,還要像研究某項技能一樣去研究與實踐才有用。
人們要提早勇於走出「舒適區」
優勝劣汰向來是職場常態,也是社會常態,更是大自然的規則。人類雖然建立了所謂的文明,但是也不能照顧到所有人。
想要破局,首先要調整好心態,焦慮,只能使情況更糟糕,使狀態更差。調整好自己,然後要麼補齊能力素質短板。要麼找到自身最核心價值與強項,並發揮到極致。
保持終身學習的姿態
身處調整發展信息化時代,知識、技能以及各類生產要素加速迭代,對個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論是35歲左右的職員,還是初入職場的年輕人,都難免會遇到本領恐慌。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職場要求。
人的一生只充一次電的時代已經過去,只有成為一塊「高效蓄電池」,不間斷地充電放電,才能可持久發展。終身學習不僅是突破職場危機的根本途徑,也是每個人應該培養的生活方式。
小結:打理好自己,並找出自己的核心價值,找出自己的真正愛好或強項。提供自身價值給大眾,並與大眾作各種連接,形成各種關係和圈子。才能逐漸淡化或消除人生中的各種坎。
文/散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