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和84是命坎,「35歲現象」是錢坎!

2021-01-12 散閒觀點

最近,人民日報:「35歲現象」的內容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特別是引發了職場人士們的沉思。

話說的是,準備跳槽,或換工作找工作的人們,發現不少用人單位的招聘門檻都設置為「年齡在35周歲以下」……如果恰好是剛剛35歲或是剛好過了35歲,並且自感能力不足,沒有多少底氣的職場人士們。那就相當尷尬了,除了尷尬還有的就是焦慮。

很多人對現在工作不甚滿意,或是有職業危機。本想換一份工作再拼拼,可無奈的是身體素質和機能隨著年齡在下降,很多時候心有餘而精力不足。伴隨的是學習能力也不如從前……

遭遇「35歲現象」,讓不少打拼多年的白領倍感壓力。如何紓解職業困境、更好成就自我?是35歲左右的人們值得沉思的問題。

另外,也在微信搜索了一下,「35歲現象」。結果發現都是人民日報往期的文章(大致意思相同)。

估計很多人和我一樣,看到35歲現象不明白是什麼,看完之後才知道是關於職業生涯的問題。職業是大多數人收入的來源,收入就是人生的命脈。錢就是飯,就是血,甚至可以說錢就相當於一切。

所以,35歲可以和73歲、84歲列為同樣重要的一個人生的大坎。甚至比73和84還重要。因為很多人都沒活到73。

其實,很多吃青春飯的職業要求是18-26周歲。所以,二十多歲也是有焦慮的人群的。包括很多大學生,大學生畢業年齡大概是22或23歲。其實大學生畢業也是有焦慮成分的。每個年齡段都有其值得沉思和焦慮的原因。

但是最焦慮應該就是35歲到40來歲這段年齡的人群。上有老下有小,有一家人要養活。並且身體也開始退化,大不如從前。通常也沒有時間和心情去養生。

那麼,要如何應對35歲現象呢?天助自助者,一切還要靠自己。

保證身心健康,能量充足

真正最重要的事情是人們最不重視的事情。比如健康和養生,比如學習,比如思考。人過了30歲,就開始各種身心靈與能量指標下降。甚至很多20多歲的人就已經開始身心能量指標下降。健康不只是你知道了,你重視了就可以的事,還要像研究某項技能一樣去研究與實踐才有用。

人們要提早勇於走出「舒適區」

優勝劣汰向來是職場常態,也是社會常態,更是大自然的規則。人類雖然建立了所謂的文明,但是也不能照顧到所有人。

想要破局,首先要調整好心態,焦慮,只能使情況更糟糕,使狀態更差。調整好自己,然後要麼補齊能力素質短板。要麼找到自身最核心價值與強項,並發揮到極致。

保持終身學習的姿態

身處調整發展信息化時代,知識、技能以及各類生產要素加速迭代,對個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論是35歲左右的職員,還是初入職場的年輕人,都難免會遇到本領恐慌。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職場要求。

人的一生只充一次電的時代已經過去,只有成為一塊「高效蓄電池」,不間斷地充電放電,才能可持久發展。終身學習不僅是突破職場危機的根本途徑,也是每個人應該培養的生活方式。

小結:打理好自己,並找出自己的核心價值,找出自己的真正愛好或強項。提供自身價值給大眾,並與大眾作各種連接,形成各種關係和圈子。才能逐漸淡化或消除人生中的各種坎。

文/散閒

相關焦點

  • 為何中國文人從不敢輕易使用73和84兩個數字?它到底隱藏了什麼?
    每個人的壽數都是不盡相同的,有人長壽,也會有人短壽,這和每個人身體健康程度以及生活環境、習慣都有著分不開的關係。然而在壽數中一直有著這樣一種說法,說73和84是老人過不去的坎,即使在文學作品中都很少會用到這兩個數字。民間俗語是這樣說的:「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接自己去。」按照民間流傳的說法,老人一旦到了73和84歲這兩個年齡,就很容易突發疾病甚至去世。
  • 俗話「73、84閻王不請自己去」可信嗎?專家:在理,和這兩人有關
    的俗話(有些地方也作七十三、八十四,還不死沒意思)幾乎是人盡皆知,經過專家論證,這句古話基本上可以說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了,意思是人老了以後會經歷兩道「坎」,一個是73歲,一個是84歲。那麼,這兩個年齡有著特殊的意義嗎?接著往下看。大家都知道,古代人的壽命一般來說都比較短,除去戰亂的人口減員,人均壽命能達到40歲算很不錯了,而古稀老人就成了神一般的存在。
  • 為什麼古人忌諱36,45,66,73,84等數字?有什麼含義?
    36,45,66,73,84等數字,都是與古代的某位知名的大人物有關,他們或在此年歲上死去,人們自認為自己比不上這些先賢大人物,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人們認為那些先賢人物都是高自己一等的存在,連他們都逃不過這些數字的坎,更何況普通的自己!36,與周瑜之死有關
  • 為什麼老年人常常避諱73和84?
    11:31:54 來源: 33IQ網 舉報   「   為什麼老年人常常避諱73
  • 俗話說「73、84,閻王不請自己去」,具體指什麼?有沒有道理?
    而有句俗話說「73、84,閻王不請自己去」,具體指的是什麼?有沒有一定的道理呢?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如果單看數字的話,很少有人能夠知道講的是什麼,但是從後面那句話的意思就不難看出,其實73和84是代表兩個年紀,這也就和人的壽命扯上了聯繫。
  • 農村老話:36不提,73不說,84不講,100歲要藏,忌諱的是什麼?
    36不提意思是人在到了36歲的時候,別人問起年齡千萬不要說。三十六歲應該是人正值壯年的時候,這個年齡按照道理來講應該是人最風光得意的時候,應該是百無禁忌才對,這忌諱就出在古人對「九」這個數字的敏感上。古人們認為九是極大之數,對九這個數字一直存在著敬畏之心,這「三六」對應的正好是「四九」,「四」和「九」都是古人們比較忌諱的兩個數字,所以人們也經常認為這「三六」是人的第一道坎,在這一年是不能提起年齡的,有人問起隨便搪塞過去,實在搪塞不過去就用「三五一」代替。另外民間也有傳說,三國時期的周瑜以及鳳雛龐統都是在三十六歲這一年去世的,所以說這三十六歲是比較不吉利的,能不提就不提。
  • 這個現象是否存在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句話在中國民間幾乎盡人皆知,因為它反映了一種可以說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老人們到了73歲和84歲的時候,就像是要經過生命中的一個坎一樣。有些老人會挺不過生命中的這兩個年份,有些安然度過的常常也會生場病,好像啥事沒有的很少。所以就在民間形成了「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樣一句俗語。
  • 玄虛子:從年齡細數人生這十大坎
    換言之,多少歲會是你人生的一個「坎」呢?從傳統命理學角度看,人生通常會遇到十大「坎」,注意,這個「坎」字是帶引號的: 一、從年齡細數人生十大坎 1、12歲是第一個坎。 2、18歲是第二個坎。
  • 35歲被辭退,投了200份簡歷,全都被拒:我剛35歲,就一無是處了嗎?
    他一臉無辜的跟我說:35歲怎麼了,35歲的人也需要工作啊,也要掙錢吃飯啊! 我很理解他沮喪的心情。但是,35歲的職場人士,都要面對「35歲現象」。當再次入職時,就成為職場上的一道坎。 什麼是35歲現象?
  • 老人需跨過這「兩道」命坎,就能與長壽並肩!但許多人都半路倒下
    有一句老話,叫73歲和84歲是老年人的兩道坎,其實這句話是古代流傳下來的,原因是74歲是孔子活到的年紀,84歲是孟子活到的年紀,在古代的時候是很遵從聖人的,所以就連活的年紀都不要高於聖人。
  • 老人如何跨過壽命坎
    古人常說,人到七十古來稀,古代的人們能夠長壽的都是很少數的,其中有兩位比較有名的長壽之人,一個叫做孔子,他是在73歲的時候離世的,而另一位更長壽,在84歲的時候去世的,他就是孟子。這兩個人,後來就被民間的人們編成了諺語,叫「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
  • 被嫌棄的程式設計師的35歲
    35歲,逃不掉中年危機? 程式設計師的 35 歲「魔咒」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35 歲變成了一個很「殘酷」的年齡。35 歲的中浪,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前浪和後浪拍打在沙灘上,連浪花都不剩。 中年危機已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但對程式設計師這個群體來說,35 歲的危機感似乎格外重一些。
  • 金明區84年茅臺酒回收多少錢多少錢一瓶
    金明區84年茅臺酒回收多少錢多少錢一瓶在背面扎口即可。整個過程要小心仔細,避免在纏繞拉扯的過程中使小紅帽鬆動。第二步,用保鮮膜密封瓶肩、瓶身和瓶底。保鮮膜壓緊不要留空氣。保鮮膜收尾儘量不要翹角。可分三段處理。第三步是整體密封,全身保鮮膜。記得酒瓶入盒、入箱,保留原箱單等原廠資料入箱和紙箱用膠帶封口哦。
  • 找工作都要 35 歲以下,35 歲以上的人都哪去了?跑不了3個下場
    01 朋友中年被裁,找工作時傻了眼都說35歲是中年人邁不過去的坎,這句話在汪磊身上體現得最真實。已經工作了十來年的汪磊,近來比較頹廢,原因無他,只是他被公司裁員了。現在正四處找工作,各大網站也投了,但是一直沒有一絲的水花。他發現很多招聘的崗位都要求35歲以下。要求35歲以上的,應聘的人需要特別優秀,要求特別高,高出了汪磊的天花板。
  • 35歲的女人遇到愛情,要繼續長跑,還是勇敢踏入婚姻?
    勇敢如郭碧婷,就在自己35歲時,選擇了與35歲的向佐踏入婚姻。她說,年輕時總覺得時間很多,總認為,好的愛情需要慢慢熬。但是現在,她35歲,也許不是因為時間,只是因為年少的經歷,讓她更加學會珍惜現在。她的勇敢讓我很是震撼,試想,曾經一個多麼驕傲美好的女子,身邊有眾多的追求者,年輕時的她,和很多人一樣,堅信時間是愛情的良藥,必不可少。
  • 如果你已經35歲以上,還沒有和領導混在一起,你不是急於辭職,而是...
    看到這個標題的人,一定很焦慮,尤其是已邁入或即將邁入35歲坎的人。為何職場中35歲的焦慮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而且像鬼魂一樣揮之不去。讓我想到了近段時間知乎上很火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感覺中國人月薪過萬很普遍了?」。其中有一個觀點,我非常的認同:圖片來源於網絡其一,人口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