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35歲,竟成了職場上的一道坎
上個星期天,我約朋友王涵吃飯,他見到我說的第一句話:現在找個工作怎麼這麼難啊?
王涵35歲,他被公司辭退了3個月,為了找下一份工作,他投了200多份簡歷,全都因為35歲的年紀而被拒。
他一臉無辜的跟我說:35歲怎麼了,35歲的人也需要工作啊,也要掙錢吃飯啊!
我很理解他沮喪的心情。但是,35歲的職場人士,都要面對「35歲現象」。當再次入職時,就成為職場上的一道坎。
什麼是35歲現象?
「35歲現象」是指很多企業將招人的門檻限定在35歲,35歲成為了職場人入職的一條「生死線」。
原來是這樣,怪不得我朋友找不到工作。可問題是,這個年齡,為啥偏偏是35歲呢?
02
為什麼會出現「35歲現象」?
如果是個別企業,由於特殊原因,不招35歲以上的人,可能是行業和職業的特殊性所限,這個可以理解。
但現在,很多企業都不招35歲以上的人,而且還成為了一個「35歲現象」,這裡面必有其因!
在我看來,無外乎有兩方面的原因:
企業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
員工在職場上的工作能力
我們分別詳細解釋一下這兩個方面的原因。
先說,企業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是站在企業的角度來講,每一個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都要面對如何生存和發展,要選擇聘用什麼樣的人來工作。
管理大師彼德 杜拉克說:「企業的首要責任是活著」。
企業要想活著,而且要活好,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用到合適的人,才能讓公司不斷發展。
而35歲的人,一般都已成家,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大。每月要還房貸、子女上學等各種開支,經濟負擔重。而這個時候,體力和精力又不如從前,身體開始走下坡路。
這就出現了企業和員工之間的矛盾點:公司需要員工加班加點的全身心付出去頑強打拼,可35歲以上的人,會感到力不從心,真可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但這個年齡段的人,在生活中花錢的地方又越來越多,需要越來越高的收入。
這種現狀,還是挺普遍的,從下面這個實例中,足以見得。
在天津衛視《非你莫屬》職場招聘的一期節目中,一個35歲的應聘者提出,如果在北京工作的話,工資要1萬塊。
招聘老總說,你能力不行,也不值這個錢啊!
應聘者回答道,我必須要一萬塊,因為我要在北京租房子,還有其他的各種生活花銷。
招聘老總說,這是你的個人需要,不能成為企業的成本,企業是根據你的能力,來給你開支的。
最後,這個35歲的應聘者,被全場老闆滅燈,沒有一家公司願意招他。
企業生存發展的壓力,使其願意招聘更年輕、更有能力的員工,「35歲現象」也就由此產生了。
員工在職場上的工作能力有問題,一些員工從進入職場開始,就缺少進取心,工作不求幹的有多好,只求過得去不犯錯,可當自己工作多年以後,年齡也大了,卻仍是原地踏步、重複勞動,沒有形成自己的一技之長。
還有一些員工,總是頻繁的跳槽,這家幹幾個月,又跳到那家幹幾個月,始終漂在職場上,一晃年紀也大了,既找不到自己認同的企業,也始終不被各個企業所認同,最終被企業所淘汰。
這樣的員工,在進入35歲以後,就會出現「35歲現象」,無奈的面對著職場危機。
在文章開頭,我的朋友王涵,就屬於工作缺少進取心、得過且過型的,結果,當公司招到了有能力、有擔當的年輕人後,他就被辭退了。
員工在職場上的工作狀態,直接決定了給公司做出的業績和貢獻,如果個人不去努力成長,不能為公司創造好的業績,那就很容易出現「35歲現象」。
這種現象,的確讓人很扎心,但也不是沒有辦法來解決,下面我們就說說「35歲現象」的解決辦法。
03
利用兩條曲線,解決 「35歲現象」,破解職場危機
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有矛,就會有盾。既然有「35歲現象」,就一定有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35歲現象」的問題,雖然表面上出現在了35歲,但觀其實質,並非只是35歲時造成的。
《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的這句話,從邏輯上講,說的是人之所以有近日的憂愁,那是因為以前考慮得不長遠。
「35歲現象」的出現,其實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只有在前期,就開始防範「35歲現象」,就一定能有效地避免「35歲現象」的發生。
1、打造職場中的個人品牌,形成自己的專業壁壘,揚起職場的第一曲線
「35歲現象」說白了,就是35歲的你不值錢了,誰都可以取代你。當有工資比你低、年紀比你小、能力不比你差的人出現時,就意味著你將從現有的工作崗位上離開。
如果到了這一步,你誰也別怪,怪就怪自己為什麼過去不努力。
但如果你在職場上擁有個人品牌,有自己的專長,形成一定的專業壁壘,這個專業壁壘就是你獨自擁有的一些專業技能,從而讓自己無法替代,那你就值錢了,你將是公司最需要的人才,因為你的能力會給公司創造價值,這就是你在職場上的第一曲線。這條曲線走的要漂亮、走的要精彩,你的年齡即使到了35歲,但「35歲現象」肯定與你沒有半毛錢的關係,而且你的前途和「錢途」,都會一片光明。
那怎樣打造工作中的個人品牌,建立自己的專業壁壘,精彩的揚起自己職場上第一曲線呢?
A、建立與年齡相匹配的能力
假如從22歲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到35歲,一共有13年的時間。有很多職場人士,在工作了3-5年後,和工作一年的人相比,能力上基本沒有多大差異。這樣的員工,就要自我警醒了,「35歲現象」離你會越來越近了,就像一個「定時炸彈」,只是剩下時間的長短而已。
作為一個職場人,每年都要審視自己的現在年齡,和實際工作能力是否匹配?可以對標公司裡同樣年齡的優秀員工,向他們看齊,找到自己目前存在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去參加各種學習培訓、自學各種技能,有目的的提升自己,讓自己的年齡和優秀的能力相匹配,這樣的你就無緣「35歲現象」。
魯迅說:學習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
如今,很多年輕人都在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參加各種職業技能的學習班,為的就是讓自己的能力越來越強大,使自己在工作中不可替代,不讓自己的能力輸於同齡人,而且還要超過同齡人,成為別人的學習對象。
B、找到擅長的領域形成專業壁壘
要想打造自己在職場上的個人品牌,必須儘快找到自己擅長的工作領域,去精耕細作,然後建好自己的專業壁壘。
「日本戰略之父」大前研一在《專業主義》中說:
「你憑什麼勝出?鍛造他人無法超越的核心競爭力?你唯一的依恃,就是專業。」
他所說的專業,就是一個人在職場擅長的領域裡,所形成專業壁壘,就象我們公司的小王一樣。
我們公司企劃部的小王,深得領導和同事的讚許。他從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在企劃部工作,這份工作他既喜歡又擅長,而且幹的很入迷。平時,他深入研究我們公司的發展戰略,根據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去對比行業內最好的公司,在如何開展企劃工作?他把最精華的內容吸收到自己的大腦裡。
他放棄了每個月的休息日,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司的企劃工作當中,沒白天沒黑夜的加班加點,緊跟總經理的發展戰略思想,提出了很多獨到的、有價值的觀點,被公司所採用。這種努力真的讓人很感動,大家都誇獎小王是一個做事的人!
今年29歲的小王,已成為我們公司最出色的員工之一,他提出的企劃思路,為公司創造了出色的業績,還引來很多同行來挖這個出色的小夥子,都被他拒絕了,小王的收入已達到月入2萬,他成功地揚起了自己在職場上的第一曲線。
2、採用「第二曲線」理論,讓自己始終走在「上坡路」
讀過《水滸傳》的朋友們應該知道,施耐庵在《水滸傳》第二十二回中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這句話,也非常適合職業人士。
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只從事一份職業,那他的職業生涯一定是這樣的:他必經歷自己職業發展的四個階段,分別是「幼小期、成長期、成熟期、衰落期」。當他走過了成熟期之後,就會進入衰落期,這是發展規律,誰也無法抗拒。
說心裡話,誰都希望自己的事業一直如日中天,不要走入衰落。那怎麼辦呢?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提出來了「第二曲線」理論。
什麼是「第二曲線」理論?
就是必須在第一個曲線峰值到達之前就開始,只有這樣才有足夠的資源來彌補初期的投入。
海爾集團張瑞敏說:當現有成長曲線出現下滑前,務必另闢新的成長曲線。在達到頂峰之前,應該想到這一條路再走下去可能就是下坡路,那你就要走另一條路。
對於職場人士來說,採用「第二曲線」理論來發展自己,是成就自己輝煌一生的有效途徑。
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第二曲線」理論不僅能夠解決我們的「35歲現象」,甚至解決的是我們一輩子的職業發展問題。
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一個人在職場上,取得「第一曲線」工作上的成功就實屬不易,如果不能找準自己的「第二曲線」啟動點,盲目的去開展副業、增加斜槓,就有可能把內心想做成職業上的「滿漢全席」,變成了地攤上的「麻辣燙」,因為精力被分散,自己變成了一個樣樣都做的很一般的多面手,造成「第一曲線」和「第二曲線」都無法取得好的業績。
因此,我們要通過下面的4個步驟,來找準啟動點,開啟我們的「第二曲線」。
第1步:分析自己在職場上的「第一曲線」工作的滿意程度,對自己的優秀程度做出評價。如果滿意程度高,自己已經很優秀了,那就進入下一步。
第2步:觀察自己目前的「第一曲線」是否即將達到頂峰?如果距離頂峰還有一段路要走,這就不是你「第二曲線」的啟動點。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們接著往下看第3個步驟。
第3步:在面對將要開啟的第二曲線上,有沒有足夠的時間、資金、精力等資源投入?如果自己既有錢,又有一定的時間和充足的精力,就可以啟動第二曲線了。
第4步:提前做好各種預案,特別是當你開啟的第二曲線,出現了意外狀況,造成發展不順利時,你將要做哪些調整?只有提前做好預案,才能應對各種變化,降低各種風險。
當我們的條件成熟時,就可以在第一曲線上取勝的基礎上,整合所有資源,開啟第二曲線的新事業。
當第二曲線取得成功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開啟第三、第四曲線,讓自己的事業一直走在上坡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