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眼裡,或者說在一般的文學作品裡,李林甫是個奸臣,《新唐書》也直接把他列入《奸臣傳》,那他只是個簡單的「奸臣」嗎?如果他僅只是一個奸臣,那麼,他為什麼能在大唐宰相位上一呆就是19年呢?唐玄宗眼瞎了嗎?
顯然不是那麼簡單,要評價李林甫,我們可以從跟他相關的3個成語說起:
第一個成語:一雕雙兔
李林甫生於683年,死於752年,小字哥奴,隴西郡成紀縣(現在的甘肅省秦安縣)人。他是唐太祖李虎五世從孫,揚州參軍李思誨的兒子。到開元二十三年,就是735年,52歲的李林甫被拜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加銀青光祿大夫,按照唐朝的官制(如下圖三省六部制),「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宰相了,三品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同中書門下」,因為只有加了這個頭銜,才可以參與國家決策,如果沒有這個頭銜,就算是「三省」一把手:尚書令、中書令、門下侍中,也都不算宰相。
當時有這個資格的,還有侍中裴耀卿(門下省負責人)、中書令張九齡(中書省負責人),也就是說,這時的朝堂,一共有三個宰相,而且一同擔任宰相的三個人,李林甫的官職最低,他的正職只是尚書省下轄六部之一禮部的尚書,他該向尚書省左僕射負責,左僕射向尚書令負責,尚書令才跟裴、張二人一個級別,可是李林甫偏偏是「同中書門下」,一樣是宰相,實權在握。
呵呵,有點畸形。
為什麼呢?唐玄宗喜歡!喜歡到什麼程度呢?據《新唐書·奸臣傳上·李林甫傳》載:
初,三宰相就位,二人磬折趨,而林甫在中,軒驁無少讓,喜津津出眉宇間。時人竊言「一雕挾兩兔」
這就是成語「一雕雙兔」的出處,正是因為李林甫深得唐玄宗喜歡,所以,在另外兩位宰相謙恭上朝時,李林甫的態度,是趾高氣揚的,像一隻老鷹同時挾了兩隻兔子。後來,一雕雙兔就發展成為成語,指三人並列顯位,一人勢盛而兩人受其挾制。
裴、張、李三人三個宰相,該是平起平坐吧,如果不是唐玄宗的過分寵信,李林甫敢這樣嗎?
當然不敢。
能得到皇帝的歡心,本身就是本事。箇中原因,據說是李林甫長得好看,擅長音律,但我們可以肯定這些只是表面原因,因為唐玄宗後來甚至把所有國事都交給李林甫來處理(參見以此為故事原型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他顯然不止是相貌好看,又雅擅音律這麼簡單。
第二個成語:野無遺賢
說到這個成語,我們不得不提一下杜甫,杜甫命運舛錯,其實跟李林甫緊密相關,李林甫當權那段時期,正是杜甫長安應試時期。
747年,縱情聲色的唐玄宗詔求天下士子,只要文藝方面有一技之長的人都可到長安備選當官,這是件好事,不拘一格降人才嘛。可惜,李林甫是選拔人。
李林甫的做法很另類:他建議讓郡縣長官對士子加以甄選,將其中優秀者送到京師,在御史中丞的監督下由尚書省進行複試,聲稱將會把名實相符者推薦給皇帝,這當然很合皇帝的意思(討好皇帝,李林甫是真正的高人),最終這些士子們很認真地參加考試,考試的內容也很豐富,詩、詞、歌、賦……,形式上十分嚴格、正規,像模像樣。
但結果卻出人意料:幾場正規的考試下來,沒有一個人合格!
真的沒有人才嗎,當然不是,杜甫和後來的詩人元結,都在這次的應試名單裡,原因只有一個,考試結果被李林甫操控了,他是既得利益者,他需要維持自己控制朝堂的現狀,人才?不需要的。
有意思的是,李林甫在考試結果出來後,趕緊向玄宗道賀說:聖人啊,所有的人才都在朝中為社稷服務了,民間再也沒有遺留的人才了。
要命的是已經63歲的唐玄宗這時已經完全不理國事,他竟然相信了!要說老糊塗,李林甫比他還大兩歲,也許理由只有一個,他相信李林甫!
「野無遺賢」由此而來!可憐的老杜只能「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繼續過他類似乞討的悲慘生活,後來杜甫悲慘的一生也差不多都跟李林甫把持朝政相關。
實際上「野無遺賢」這個詞最早不是出自李林甫,而是出自《尚書·大禹漠》,意思是有才能的人都受到任用,指任人唯賢,人盡其才。但這個成語,到了李林甫這裡,用出了諷刺意義,這才真正出名了,李林甫成就了這個成語。
第三個成語:口蜜腹劍
李林甫的奸臣名頭大概率是因為這個因素獲得的。
就是人品不好,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舉一個例子:李适之也曾經拜相,既然都是宰相,自然要與李林甫爭權,但李适之性格粗疏,明顯不是對手,因為李林甫在人格上完全沒有底線。
有一次,李林甫對李适之道:「華山有金礦,開採可以富國,皇帝還不知道。」於是,李适之上朝時就把華山有金礦的事奏知唐玄宗,主張開採強國。
唐玄宗自然要詢問李林甫意見。
李林甫的回答是:「這件事臣早就知道了,但華山是陛下的本命山,乃「王氣」所在,是大唐的「風水山」,因此不宜開鑿,所以臣便一直沒有提及。」自此,唐玄宗認為李适之慮事不周,甚至直接對李适之說:「你以後奏事時,要先與李林甫商議,不要自行主張。」李适之從此逐漸被疏遠,慢慢淡出了皇帝視線。
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於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唐玄宗天寶元年》記載:
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啖以甘言而陰陷之」,多嚇人,這是成語「口蜜腹劍」的來歷。這個詞後來還有很多種說法,比如《紅樓夢》裡興兒說鳳姐是「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一臉笑,腳下使絆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紅樓夢》第六十五回),跟李林甫一脈相承,大概弄權的人,忠厚老實是行不通的。
僅僅是個奸臣嗎?
看上面這三個成語,李林甫幾乎是十足的奸臣了,但他僅僅是個奸臣嗎?
不是,他至少還同時是個「能臣」。
首先,他有獲得皇帝寵信的能力。他既能體察順應皇帝的意思,又處處事事可以做得中規中矩,合理合法。這其實相當不易,因為有時皇帝的意見未必是制度約定的,他卻可以在其中找到完美的平衡。
其次,他是個制度專家,在他當權期間,實際上他的精力主要是用於制度建設,他會同一批法學家,對唐政府的各項法典進行整理和修訂,產生了《開元新格》和《唐六典》,他對法度極度尊崇,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他是個精明能幹的行政官員,他甚至比皇帝本人還關心國家機器的高效和有效運轉。相對於此,他排除異己和杜絕人才上進之路的做法,恐怕只是為了保證他自己能夠真正實現自己行政理想的手段。
再者,「奸臣」當道,該是冤獄橫行的吧,不是的。
737年(開元二十五年),也就是李林甫當宰相的第三個年頭,刑部以李林甫修訂的新法審理案件,全國的死刑犯只有58人,因為刑事案件減少,烏鴉竟然在監獄外面築起了鳥巢(《舊唐書·刑法志》)。
或者可以說,「開元盛世」末期的祥和,李林甫功不可沒。
還有,正因為李林甫一人當權,所以唐政府在這段時期沒有黨爭,人民安居樂業,市場經濟繁榮,據《資治通鑑》記載,到749年(天寶八載):
二月,戊申,引百官觀左藏,賜帛有差。是時州縣殷富,倉庫積粟帛,動以萬計。……帑藏充物,古今罕儔,故上帥群臣觀之,……國用豐衍,故視金帛如糞壤,賞賜貴寵之家,無有限極。
國庫豐足,「古今罕儔」,唐玄宗帶領百官親自參觀,得意興奮之情可想而知。
當然,有人可以說這是姚崇、宋璟的功勞,或者是張說、張九齡的功勞,李林甫只不過是趕上了高速發展列車的慣性時期罷了。那麼,我們思考一下,大唐的極盛時期正好在李林甫當權時期,難道僅僅是巧合?
為相十九年,進行了制度建設和政治改革的李林甫,絕不僅僅是「奸臣」二字可以說盡的。
唐玄宗,眼沒有瞎,他很會用人。
當然,李林甫也必須為大唐的衰敗負點責任,雖然安祿山本人非常懼怕李林甫,但李林甫死後僅僅兩年多(755年),讓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就爆發了,要知道,讓安祿山這類胡人將領走上藩鎮領導位置的,正是李林甫(胡人不會跟他爭權),在「安史之亂」中,唐玄宗失去的,可不僅僅是一個楊玉環。
(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