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至少貢獻3個成語的李林甫真的只是個奸臣嗎?

2021-01-08 談藝錄

在一般人眼裡,或者說在一般的文學作品裡,李林甫是個奸臣,《新唐書》也直接把他列入《奸臣傳》,那他只是個簡單的「奸臣」嗎?如果他僅只是一個奸臣,那麼,他為什麼能在大唐宰相位上一呆就是19年呢?唐玄宗眼瞎了嗎?

(影視作品裡的李林甫)

顯然不是那麼簡單,要評價李林甫,我們可以從跟他相關的3個成語說起:

第一個成語:一雕雙兔

李林甫生於683年,死於752年,小字哥奴,隴西郡成紀縣(現在的甘肅省秦安縣)人。他是唐太祖李虎五世從孫,揚州參軍李思誨的兒子。到開元二十三年,就是735年,52歲的李林甫被拜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加銀青光祿大夫,按照唐朝的官制(如下圖三省六部制),「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宰相了,三品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同中書門下」,因為只有加了這個頭銜,才可以參與國家決策,如果沒有這個頭銜,就算是「三省」一把手:尚書令、中書令、門下侍中,也都不算宰相。

(唐三省六部制)

當時有這個資格的,還有侍中裴耀卿(門下省負責人)、中書令張九齡(中書省負責人),也就是說,這時的朝堂,一共有三個宰相,而且一同擔任宰相的三個人,李林甫的官職最低,他的正職只是尚書省下轄六部之一禮部的尚書,他該向尚書省左僕射負責,左僕射向尚書令負責,尚書令才跟裴、張二人一個級別,可是李林甫偏偏是「同中書門下」,一樣是宰相,實權在握。

呵呵,有點畸形。

(愛玩的唐玄宗)

為什麼呢?唐玄宗喜歡!喜歡到什麼程度呢?據《新唐書·奸臣傳上·李林甫傳》載:

初,三宰相就位,二人磬折趨,而林甫在中,軒驁無少讓,喜津津出眉宇間。時人竊言「一雕挾兩兔」

這就是成語「一雕雙兔」的出處,正是因為李林甫深得唐玄宗喜歡,所以,在另外兩位宰相謙恭上朝時,李林甫的態度,是趾高氣揚的,像一隻老鷹同時挾了兩隻兔子。後來,一雕雙兔就發展成為成語,指三人並列顯位,一人勢盛而兩人受其挾制。

裴、張、李三人三個宰相,該是平起平坐吧,如果不是唐玄宗的過分寵信,李林甫敢這樣嗎?

當然不敢。

能得到皇帝的歡心,本身就是本事。箇中原因,據說是李林甫長得好看,擅長音律,但我們可以肯定這些只是表面原因,因為唐玄宗後來甚至把所有國事都交給李林甫來處理(參見以此為故事原型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他顯然不止是相貌好看,又雅擅音律這麼簡單。

(影視劇中以李林甫為原型的人物)

第二個成語:野無遺賢

說到這個成語,我們不得不提一下杜甫,杜甫命運舛錯,其實跟李林甫緊密相關,李林甫當權那段時期,正是杜甫長安應試時期。

747年,縱情聲色的唐玄宗詔求天下士子,只要文藝方面有一技之長的人都可到長安備選當官,這是件好事,不拘一格降人才嘛。可惜,李林甫是選拔人。

李林甫的做法很另類:他建議讓郡縣長官對士子加以甄選,將其中優秀者送到京師,在御史中丞的監督下由尚書省進行複試,聲稱將會把名實相符者推薦給皇帝,這當然很合皇帝的意思(討好皇帝,李林甫是真正的高人),最終這些士子們很認真地參加考試,考試的內容也很豐富,詩、詞、歌、賦……,形式上十分嚴格、正規,像模像樣。

但結果卻出人意料:幾場正規的考試下來,沒有一個人合格!

真的沒有人才嗎,當然不是,杜甫和後來的詩人元結,都在這次的應試名單裡,原因只有一個,考試結果被李林甫操控了,他是既得利益者,他需要維持自己控制朝堂的現狀,人才?不需要的。

有意思的是,李林甫在考試結果出來後,趕緊向玄宗道賀說:聖人啊,所有的人才都在朝中為社稷服務了,民間再也沒有遺留的人才了。

(安史之亂中賣草藥的杜甫)

要命的是已經63歲的唐玄宗這時已經完全不理國事,他竟然相信了!要說老糊塗,李林甫比他還大兩歲,也許理由只有一個,他相信李林甫!

「野無遺賢」由此而來!可憐的老杜只能「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繼續過他類似乞討的悲慘生活,後來杜甫悲慘的一生也差不多都跟李林甫把持朝政相關。

實際上「野無遺賢」這個詞最早不是出自李林甫,而是出自《尚書·大禹漠》,意思是有才能的人都受到任用,指任人唯賢,人盡其才。但這個成語,到了李林甫這裡,用出了諷刺意義,這才真正出名了,李林甫成就了這個成語。

第三個成語:口蜜腹劍

李林甫的奸臣名頭大概率是因為這個因素獲得的。

就是人品不好,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舉一個例子:李适之也曾經拜相,既然都是宰相,自然要與李林甫爭權,但李适之性格粗疏,明顯不是對手,因為李林甫在人格上完全沒有底線。

有一次,李林甫對李适之道:「華山有金礦,開採可以富國,皇帝還不知道。」於是,李适之上朝時就把華山有金礦的事奏知唐玄宗,主張開採強國。

唐玄宗自然要詢問李林甫意見。

李林甫的回答是:「這件事臣早就知道了,但華山是陛下的本命山,乃「王氣」所在,是大唐的「風水山」,因此不宜開鑿,所以臣便一直沒有提及。」自此,唐玄宗認為李适之慮事不周,甚至直接對李适之說:「你以後奏事時,要先與李林甫商議,不要自行主張。」李适之從此逐漸被疏遠,慢慢淡出了皇帝視線。

(影視劇中晚年的唐玄宗)

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於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唐玄宗天寶元年》記載:

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啖以甘言而陰陷之」,多嚇人,這是成語「口蜜腹劍」的來歷。這個詞後來還有很多種說法,比如《紅樓夢》裡興兒說鳳姐是「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一臉笑,腳下使絆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紅樓夢》第六十五回),跟李林甫一脈相承,大概弄權的人,忠厚老實是行不通的。

僅僅是個奸臣嗎?

看上面這三個成語,李林甫幾乎是十足的奸臣了,但他僅僅是個奸臣嗎?

不是,他至少還同時是個「能臣」。

首先,他有獲得皇帝寵信的能力。他既能體察順應皇帝的意思,又處處事事可以做得中規中矩,合理合法。這其實相當不易,因為有時皇帝的意見未必是制度約定的,他卻可以在其中找到完美的平衡。

(有事從法)

其次,他是個制度專家,在他當權期間,實際上他的精力主要是用於制度建設,他會同一批法學家,對唐政府的各項法典進行整理和修訂,產生了《開元新格》和《唐六典》,他對法度極度尊崇,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他是個精明能幹的行政官員,他甚至比皇帝本人還關心國家機器的高效和有效運轉。相對於此,他排除異己和杜絕人才上進之路的做法,恐怕只是為了保證他自己能夠真正實現自己行政理想的手段。

再者,「奸臣」當道,該是冤獄橫行的吧,不是的。

737年(開元二十五年),也就是李林甫當宰相的第三個年頭,刑部以李林甫修訂的新法審理案件,全國的死刑犯只有58人,因為刑事案件減少,烏鴉竟然在監獄外面築起了鳥巢(《舊唐書·刑法志》)。

或者可以說,「開元盛世」末期的祥和,李林甫功不可沒。

(任西寧《開元盛世》局部)

還有,正因為李林甫一人當權,所以唐政府在這段時期沒有黨爭,人民安居樂業,市場經濟繁榮,據《資治通鑑》記載,到749年(天寶八載):

二月,戊申,引百官觀左藏,賜帛有差。是時州縣殷富,倉庫積粟帛,動以萬計。……帑藏充物,古今罕儔,故上帥群臣觀之,……國用豐衍,故視金帛如糞壤,賞賜貴寵之家,無有限極。

國庫豐足,「古今罕儔」,唐玄宗帶領百官親自參觀,得意興奮之情可想而知。

當然,有人可以說這是姚崇、宋璟的功勞,或者是張說、張九齡的功勞,李林甫只不過是趕上了高速發展列車的慣性時期罷了。那麼,我們思考一下,大唐的極盛時期正好在李林甫當權時期,難道僅僅是巧合?

為相十九年,進行了制度建設和政治改革的李林甫,絕不僅僅是「奸臣」二字可以說盡的。

唐玄宗,眼沒有瞎,他很會用人。

(安史之亂中的馬嵬坡)

當然,李林甫也必須為大唐的衰敗負點責任,雖然安祿山本人非常懼怕李林甫,但李林甫死後僅僅兩年多(755年),讓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就爆發了,要知道,讓安祿山這類胡人將領走上藩鎮領導位置的,正是李林甫(胡人不會跟他爭權),在「安史之亂」中,唐玄宗失去的,可不僅僅是一個楊玉環。

(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3大奸臣,一人留下了一句成語,如今家喻戶曉
    同樣的有忠臣,也就有奸臣。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3大著名的奸臣,最後一人因一句家喻戶曉的成語而遺臭萬年了。趙高:指鹿為馬這第一個就是秦朝時期,秦始皇身邊的太監趙高。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病倒了。雖然他一生都在尋求著所謂的長生不老的秘方,可是這世間又那裡來的長生藥呢?秦始皇知道自己大限將至,當務之急是趕快確定立儲之事。
  • 中國古代三個大奸臣,每人都留下了一個著名的成語
    奸臣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讓人痛恨的一個群體,他們對上阿諛奉承,欺君罔上。對下結黨營私、擅權專恣,仗著皇帝的寵信和被賦予的權力作威作福,巧取豪奪。不但嚴重影響社會秩序,還危害到了百姓們的日常生活。更有甚者,一些奸臣在面對權勢的誘惑時還會選擇篡位。在我國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也體現了奸臣會帶來的危險。提起我國歷史上的著名奸臣,那可謂是數不勝數。
  • 這三人都是古代的大奸臣,每人都留下一個著名的成語,遺臭萬年!
    每個朝代都會湧現一批愛國愛民的忠臣,可凡事都有兩面性,同樣也會出現一些可恨的奸臣。這些奸臣欺上瞞下,弄得朝堂一片烏煙瘴氣,民間更是民不聊生。如此,世人對於這些奸臣們都是痛恨不已的,恨不得將其生吞活剝。歷史上曾出了許多奸臣,至今仍讓人心生痛恨。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其中的三位,這三位是比較出名的奸臣,而且一人還留下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成語。
  • 我國這三大著名奸臣,竟是這三個成語的「創始人」,有點意外!
    那就是,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有忠臣和姦臣。說到歷史上的忠臣,可能許多人都會想到嶽飛,因為他是「精忠報國」的代表。但今天,小編想給大家分享一些有關奸臣的故事。歷史上的奸臣數量也不少,我們就與大家分享一下其中三個有代表性的人物。今天不說這三大奸臣的陰謀手段,而是講他們與著名成語的故事。首先就是著名奸臣趙高。
  • 這三個成語相關的人物是誰嗎?他們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奸臣!
    但是同時也有著許多奸臣賊子在拖歷史的後腿,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置國家百姓於不顧,而筆者今天要分享的三個成語故事都是和歷史上的三個奸臣相關。一、無可厚非在西漢末年,劉氏衰弱,朝廷的權力都掌握在外戚王莽的手裡。這個王莽也有著雄才大略,在前期生活節儉樸素,為人恭謙好學,作風檢點嚴謹。可是誰也沒想到這些都是他裝出來的。等到漢朝皇帝死後,小皇帝繼位,王莽的野心就暴露出來了。
  • 中國古代的這三大奸臣,每人都留下一個成語,至今廣為流傳
    我國古代曾經出現過許許多多的奸臣,他們有的擅權專恣,在朝中作威作福;有的利慾薰心,在民間壓榨百姓。總之,他們的存在不利於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阻礙了歷史的發展,因此,後世對於他們的評價往往都是十分惡劣。歷史上,有這樣三個奸臣,他們分別為後世留下了一個著名的成語,時至今日,人們仍然會經常使用。
  • 現在常用的三個成語的來歷你知道麼,來自三位奸臣,是他們留下的
    歷朝歷代都一直出現奸臣,他們在朝廷上不斷地蠱惑皇帝,還有的權力大的更是呼風喚雨,甚至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壓榨著普通的老百姓,他們就是嚴重阻礙天下太平的反賊。使得百姓們苦不堪言,讓皇帝也變得昏庸殘暴,導致下面很多的人都因不滿發動起義,爆發戰爭,這些奸臣都沒有什麼好的評價,即使做了好事也會有很少的人記起,他們的過大於功,一直接受著譴責。但古代中有這麼三個奸臣給我們留下了三個成語,很常見也很常用,經常可以聽到。
  • 古代三大奸臣,個個都遺臭萬年,一人留下一個成語,如今人盡皆知
    還有一部分人,為了一己之私,他們逢迎獻媚,結黨營私,欺君罔上,殘害忠良,甚至弒君殺臣,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災難,這些人則被統稱為:奸臣。奸臣,亦作「僭臣」,出自《管子·七臣七主》:「吏肅而嚴,民樸而親。官無邪吏,朝無奸臣。」縱觀中國古代的歷朝歷代,幾乎都會存在著那麼幾個奸邪小人,他們欺君罔上,危害王朝,是社會的蛀蟲。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3大奸臣,1人留下1句成語,語文課本上經常見
    於此同時有光明的地方也註定會有黑暗,今天要說的便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三大奸臣,他們一人留下了一句成語,如今早已經是家喻戶曉,甚至在書本中都很常見。趙高:指鹿為馬說到趙高想必很多人都不會陌生,他的發家和秦始皇脫不開關係,他因母親因觸犯刑法遭到處刑後身體殘缺,被收入「隱宮」,後案例秦始皇聽說他精通法律,說便提拔他為中車府,還讓他教自己的兒子胡亥斷案。
  • 我國古代有4大奸臣,各自留下一個成語,至今我們還在使用
    歷史上有建功立業、保衛國家的忠臣,就一定會有奸臣。奸臣,就是不顧大局,為了一己私利謀財害命、蠶食朝代的政權。歷史上有很多奸臣,他們掌握著權利,往往因為一個舉動或者一句話,就可以改變歷史的動向,可謂是影響深遠。
  • 中國歷史上徹頭徹尾的四大奸臣,一人留下一個成語,如今世人皆知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成語無疑是一大特色,很大一部分是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一般來說成語都是四個字,也有三個字和五個字以及七個字以上的。一個成語的背後往往都會是一個故事或者是典故,比如說像什麼功敗垂成,指的是事情快成功時卻遭到了失敗。這個成語的出處便是晉陽之戰,大將謝玄其實跟嶽飛的遭遇何其相似,都是在即將統一時,被皇帝急召回去。
  •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奸臣,是哪四大呢?
    每個朝代都有奸臣,他們所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產生的危害也相同,但是在這許許多多的奸臣中,有那麼幾個人脫穎而出,成為了眾多奸臣的」領袖「,在這個中有四大中當屬慶父,趙高,李林甫,秦檜最為奸,讓我帶你看看他們到底有多奸。
  • 趙心放:唐代李林甫是如何登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位的?
    宋朝文學家歐陽修主撰《新唐書》時,把其列入《奸臣傳》之中。 (一)拉攏關係,謀取升遷 李林甫的舅舅姜皎是個有心計很會見風使舵之人,唐玄宗李隆基還在當藩王時,他就瞅準了其有飛黃騰達之時,因此拼命巴結。李隆基上位後,深得皇上喜愛的姜皎權傾一時,得到的賞賜無數。
  • 李林甫胸無點墨,鬥大的字識不了幾個,為何能在盛唐一手遮天?
    (一)曲線拜相李林甫出身官三代,因為沒有文化,請求擔任司門郎中職位時被無情拒絕:「擔任郎官者必須德才兼備,李林甫是麻布繡花----配不上!」李林甫削尖腦袋先進東宮當了個閒官,又混到國立大學當了個副校長,逐步官運亨通,一路直升至吏部侍郎(相當於今組織部和人事部副部長)。為再上新臺階,李林甫把寶壓在武則天的孫女武惠妃身上。
  • 在《紅樓夢》裡賈雨村配得上梟雄的稱謂嗎?
    其實王莽、曹操的容貌就一定趨向於「腰圓背厚,面闊口方;劍眉星眼,直鼻權腮」嗎,我看也未必。這不過大家對奸雄的定義,似乎就應該是這個樣子,這仍舊是以貌取人而已,至少脂硯齋的批語,就落了以貌取人的俗套。梟雄的定義是什麼?或者說歷史上有哪些人能被稱為梟雄?《三國志·吳志·周瑜傳》:「 劉備 以梟雄之姿,而有 關羽 、 張飛 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 整個水滸楊志就是個悲劇,他真的只是運氣不好嗎?一個字可以總結
    整個水滸楊志就是個悲劇,他真的只是運氣不好嗎?一個字可以總結為什麼楊志這麼悲催呢?我們知道楊家將害怕奸臣的陷害,於是將整個家族搬到了山中隱居,從事江湖中就沒有了楊家將的名聲了,後來楊志再次出世,也只能從最低級的做起,他靠著自己的真才實幹一步步考上了武舉人,做上了殿司制使,雖然官位低,但是楊志認為憑藉著自己的才幹是可以一步步爬上去的,可命運偏偏就是喜歡和他開玩笑。
  • 一個人貢獻了32個成語,你絕對用過,你都知道嗎?
    蘇軾一共貢獻了32個成語,有很多還是蘇軾的原創哦!且看:蘇軾《文與可畫禹簹谷偃竹記》:「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現用來形容事情、行為或說話讓人可笑。蘇軾寫了《和子由澠池懷舊》詩,內容如下: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 《趣聞》成語「炙手可熱」的意思是?
    問題:成語「炙手可熱」的願意是? 成語辨析: 【近義詞】烜赫一時、望而生畏、敬而遠之 【反義詞】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慈眉善目 【押韻詞】進德修業、倡而不和、開基立業、風雲不測、不改其樂、添枝接葉、殊形詭色、天倫之樂、忽忽不樂、只可共患難,不可同安樂 成語典故
  • 有個漢字,2個、3個、4個它組起來都是字,連在一起還是個成語
    就算真的有倉頡這個人,他也最多是創造者之一,或者是整理者,即把漢字整理成一個比較完善的體系。無論是哪一種,他都為中華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文字是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載體,漢字的出現,無疑加速了中華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一個漢字,2個它、3個它、4個它組起來都是字,連在一起還是一個成語,它就是「火」字。
  • <成語故事>一毛不拔:一毛不拔的人真的是自私嗎?
    「一毛不拔」這個成語出自《孟子·盡心上》有個叫楊朱的人,他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貴生、重己,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別人進行侵奪。墨子的學生禽滑釐有一次問楊朱,如果拔下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你是否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