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成語相關的人物是誰嗎?他們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奸臣!

2021-01-09 黃仲彥

在我國歷史上有著無數的治世能臣,他們作為華夏民族的脊梁和車輪,推動著中華民族不斷前進。但是同時也有著許多奸臣賊子在拖歷史的後腿,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置國家百姓於不顧,而筆者今天要分享的三個成語故事都是和歷史上的三個奸臣相關。

一、無可厚非

在西漢末年,劉氏衰弱,朝廷的權力都掌握在外戚王莽的手裡。這個王莽也有著雄才大略,在前期生活節儉樸素,為人恭謙好學,作風檢點嚴謹。可是誰也沒想到這些都是他裝出來的。等到漢朝皇帝死後,小皇帝繼位,王莽的野心就暴露出來了。大權在握的王莽開始排除異己,同時誅殺漢王室成員,最後更是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新」。從此之後王莽實行新政推行改革,卻觸犯了太多人的利益,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同時他還多次挑起邊境與其他民族的戰爭,導致整個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外部戰爭不斷。

而在他想要出徵海外的時候,一個叫馮英的大臣勸諫他不要窮兵黷武,增加稅賦。王莽大怒,想要殺死馮英,在將他收押後的王莽又仔細思考了一番,覺得他說的有幾分道理。於是說出了「英亦未可厚非。」意思是馮英雖然說的話有缺點,但是還是有可取之處,應該原諒他。後來漸漸就演變成了無可厚非,被人們廣泛引用。

二、請君入甕

在唐朝前中期,武則天篡位建立了武周政權。剛剛登基的武則天就開始迫不及待的想要排除異己,獨掌大權。於是他重用酷吏,用誣陷和殘酷的刑罰來達到肅清政敵和控制人心的效果。在武則天手下最出名的兩個酷吏就是周興和來俊臣,但是有一次竟然有人舉報周興謀反,於是武則天派遣來俊臣去審問周興。

來俊臣深知周興是個奸詐狡猾的人,如果讓他知道只是一個人舉報他,那麼一定問不出什麼東西來。於是來俊臣心生一計。他把周興請到家中喝酒,詢問他如果有罪犯死活不招該怎麼辦?周興回答他,讓他準備一個大鍋,在外面燒好火,然後把犯人請到鍋裡去,看他招還是不招。於是來俊臣立馬派人按照周興說的照做,接著就對周興說有人舉報你謀反,你看是我請你進去還是自己進去啊。周興一聽,嚇得立馬跪倒在地知乎:我知罪我知罪。

這就是請君入甕的來歷,後來泛指設好局讓別人自己進來,也可以比喻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三、口蜜腹劍

同樣是在唐朝,唐玄宗時期的丞相李林甫,雖然文學造詣很高,很有才學,但是性格非常陰險狠毒。非常會討好唐玄宗和他身邊的太監,有著一手非常厲害的阿諛奉承的本領。但是對待別人口頭上是一套背後卻是另一套。

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了同事李适之,於是對他說:「華山有著許多的金子,如果開採出來就可以增加國庫有利於國家。」於是李适之立馬向唐玄宗建議開採華山金礦,唐玄宗把這件事告訴了李林甫想聽聽他的建議。這個時候李林甫卻說:「臣知道華山有金礦,但是華山是李唐風水所在,如果開採必定破壞大唐氣運,那個建議你開採的人一定是不懷好心。」就這樣唐太宗越來越信任李林甫而遠離李适之。

到了後來口蜜腹劍就專門用來形容那些嘴上說的很美好,心裡卻如同刀劍一般想要害人的兩面派。

成語都是歷史的積累,其中蘊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小故事和哲理。以上的三個成語故事都勸告我們與人為善,不要想著去害人,只有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養,才能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相關焦點

  • 我國這三大著名奸臣,竟是這三個成語的「創始人」,有點意外!
    歡迎大家,來到深剖歷史!中華幾千年的歷史中,經歷了各個朝代的風雲變幻。每一個朝代,雖有自己的特色,但也有許多相同點。那就是,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有忠臣和姦臣。說到歷史上的忠臣,可能許多人都會想到嶽飛,因為他是「精忠報國」的代表。
  • 這三人都是古代的大奸臣,每人都留下一個著名的成語,遺臭萬年!
    每個朝代都會湧現一批愛國愛民的忠臣,可凡事都有兩面性,同樣也會出現一些可恨的奸臣。這些奸臣欺上瞞下,弄得朝堂一片烏煙瘴氣,民間更是民不聊生。如此,世人對於這些奸臣們都是痛恨不已的,恨不得將其生吞活剝。歷史上曾出了許多奸臣,至今仍讓人心生痛恨。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其中的三位,這三位是比較出名的奸臣,而且一人還留下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成語。
  • 中國古代三個大奸臣,每人都留下了一個著名的成語
    奸臣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讓人痛恨的一個群體,他們對上阿諛奉承,欺君罔上。對下結黨營私、擅權專恣,仗著皇帝的寵信和被賦予的權力作威作福,巧取豪奪。不但嚴重影響社會秩序,還危害到了百姓們的日常生活。更有甚者,一些奸臣在面對權勢的誘惑時還會選擇篡位。在我國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也體現了奸臣會帶來的危險。提起我國歷史上的著名奸臣,那可謂是數不勝數。
  • 一生至少貢獻3個成語的李林甫真的只是個奸臣嗎?
    在一般人眼裡,或者說在一般的文學作品裡,李林甫是個奸臣,《新唐書》也直接把他列入《奸臣傳》,那他只是個簡單的「奸臣」嗎?如果他僅只是一個奸臣,那麼,他為什麼能在大唐宰相位上一呆就是19年呢?唐玄宗眼瞎了嗎?
  • 現在常用的三個成語的來歷你知道麼,來自三位奸臣,是他們留下的
    歷朝歷代都一直出現奸臣,他們在朝廷上不斷地蠱惑皇帝,還有的權力大的更是呼風喚雨,甚至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壓榨著普通的老百姓,他們就是嚴重阻礙天下太平的反賊。使得百姓們苦不堪言,讓皇帝也變得昏庸殘暴,導致下面很多的人都因不滿發動起義,爆發戰爭,這些奸臣都沒有什麼好的評價,即使做了好事也會有很少的人記起,他們的過大於功,一直接受著譴責。但古代中有這麼三個奸臣給我們留下了三個成語,很常見也很常用,經常可以聽到。
  • 中國歷史上3大奸臣,一人留下了一句成語,如今家喻戶曉
    有太陽的地方就必定有黑暗,這是萬古不變的道理。人性也是如此,這世間有好人則必有壞人。同樣的有忠臣,也就有奸臣。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3大著名的奸臣,最後一人因一句家喻戶曉的成語而遺臭萬年了。趙高:指鹿為馬這第一個就是秦朝時期,秦始皇身邊的太監趙高。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3大奸臣,1人留下1句成語,語文課本上經常見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無數的英雄豪傑,正因為有他們的出現才開創出了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於此同時有光明的地方也註定會有黑暗,今天要說的便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三大奸臣,他們一人留下了一句成語,如今早已經是家喻戶曉,甚至在書本中都很常見。
  • 中國古代的這三大奸臣,每人都留下一個成語,至今廣為流傳
    我國古代曾經出現過許許多多的奸臣,他們有的擅權專恣,在朝中作威作福;有的利慾薰心,在民間壓榨百姓。總之,他們的存在不利於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阻礙了歷史的發展,因此,後世對於他們的評價往往都是十分惡劣。歷史上,有這樣三個奸臣,他們分別為後世留下了一個著名的成語,時至今日,人們仍然會經常使用。
  • 歷史上這4個虛構的人物,第一個小時候都看過,第四個被寫入課本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大到民族文化,小到衣食住行,都有著它獨特魅力。中華文化哪怕說個幾天幾夜怕是也說不完,我們就來說說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我們知道這些人物一般是在各種小說啊,或者在電視上看到的,但是他們都是真實存在的嗎?其實很多在生活中經常聽到的人都是作者的虛構,接下來我要介紹的四個人物,也許很多人認為他們是存在的,但在歷史中卻並沒有這幾個人,都是虛構的。
  • 這三個赫赫有名的人物,原來在歷史上並不存在
    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出現了數不清的人物,他們的事跡被史書所記載,但是還有這樣的一些人,他們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人們對他們的事跡也是津津樂道,然而,實際上,這些人其實只是在小說或者口耳相傳中存在,並不是歷史真實存在的。
  • 一座千年文化古城,與它相關的成語典故很多,歷史遺蹟到處都是
    我國有古代城市,一千年沒改名,但如果是不研究歷史的人,說古代城市的什麼特徵他都不知道是哪個城市, 但是,如果說與之相關的話,也許大家都在呼籲,就是這樣, 這裡是邯鄲學步的地方,一定大家都知道吧!邯鄲是歷史上許多王國之都,培養了許多歷史名人志士,可以說是水土養一方的人吧!
  • 中國歷史上徹頭徹尾的四大奸臣,一人留下一個成語,如今世人皆知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成語無疑是一大特色,很大一部分是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一般來說成語都是四個字,也有三個字和五個字以及七個字以上的。一個成語的背後往往都會是一個故事或者是典故,比如說像什麼功敗垂成,指的是事情快成功時卻遭到了失敗。這個成語的出處便是晉陽之戰,大將謝玄其實跟嶽飛的遭遇何其相似,都是在即將統一時,被皇帝急召回去。
  • 古代三大奸臣,個個都遺臭萬年,一人留下一個成語,如今人盡皆知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在美麗富饒的華夏大地上,曾先後湧現出大大小小百餘個統治王朝。無論是哪一個王朝,都存在著忠臣義士和姦邪小人。對於國家來說,忠臣是嘔心瀝血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一心為國為民,這樣的人死後自然是受到人民的愛戴。
  • 那些一直活在成語裡的歷史人物
    時間的流逝,很多的人和事都會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但是被成語故事記載的歷史人物卻可以一直被保鮮到了成語故事裡,被人們一代代地流傳了下去,不被遺忘。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因為成語而名垂千古的那些歷史人物吧。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成語裡不朽的歷史人物是戰國時期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藺相如。
  • 我國古代有4大奸臣,各自留下一個成語,至今我們還在使用
    歷史上有建功立業、保衛國家的忠臣,就一定會有奸臣。奸臣,就是不顧大局,為了一己私利謀財害命、蠶食朝代的政權。歷史上有很多奸臣,他們掌握著權利,往往因為一個舉動或者一句話,就可以改變歷史的動向,可謂是影響深遠。
  •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奸臣,是哪四大呢?
    中國歷史發展中有這麼一類人,他們站在正義的對立面,依仗著手中的權力,玩弄權柄,欺上瞞下,毒殺忠良,欺壓百姓,致使社會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當中,最終使國家滅亡。
  • 50個成語典故及其歷史人物故事
    楚王故作不解地問墨子:「先生理解魯班的意思嗎?」墨子正氣凜然地說:「我當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殺掉!他以為這樣做宋國就沒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國。不過,我早已經叫我的三百多個學生運載著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國去了,他們正等著你們呢!你就是把我殺了,也挽救不了你們的失敗。」接著,墨子又嚴肅而高聲地說:「你們到底打算怎麼辦?」楚王嘆了一口氣,無奈地說:「好吧,我們取消攻打宋國的計劃。」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兩敗俱傷,你還知道哪些與《史記》相關的成語?
    1.兩敗俱傷 [liǎng bài jù shāng]基本釋義:俱:都。鬥爭雙方都受到損傷,誰也沒得到好處。出處:宋·汪應辰《文定集·答梁子鋪》:「東漢之君子必欲與小人立敵;終於兩敗俱傷;而國隨以亡。」
  • 最有才華的3大奸臣:寫的字連書法家都自愧不如,名聲卻聲名狼藉
    —— 培根 字寫的好壞是體現一個人文化修養的重要因素,自古以來便有著「字如其人」的說法,所謂的「字如其人」就是指作者字的風格大致會與他的性格特點相近,這樣的說法是有一定科學根據在其中的,不夠今天說得到這3大奸臣卻是一個意外,他們的字一個寫的比一個好,連書法家都自愧不如,但是名聲卻一個比一個臭。
  • 河北有個「成語之都」—邯鄲,以成語而聞名的城市,各具特色
    書面語、毛遂自薦、背水一戰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習語,但是你知道這些習語的典故來源嗎?這座以成語而聞名的城市,其成語典故遍布大街小巷,這座城市就是河北邯鄲。從邊塞到中原的邯鄲成語典故,從歷史文化到哲理內涵,各具特色。位於河北省南端的河北省下轄市邯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