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設計 聶婧文
年代關鍵詞:興家立業
195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以《三陽開泰》為題,報導貴州開陽、雲南昆陽、湖北襄陽三大磷礦基地的資源稟賦及建設。
1959年《人民日報》的報導
「三陽開泰」自此名揚天下。從那時到現在,歲月的腳步走過60個年頭。在中國流傳了近五千年的「天幹地支」計時系統中,60代表一個輪迴。三大磷礦基地書寫著各自的「磷」傳奇。俯仰貴州大地滄桑巨變,磷化工產業從無走向有、從小走向大、從弱走向強、從粗放式經營走向精細化分工、從生產走向生態……歷史性跨越的步伐,風骨和奇觀鑄就了一個欠開發地區波瀾壯闊的華麗蝶變。今天,就讓我們以「三線建設博物館」都勻、「亞洲磷都」福泉、「亞洲磷倉」甕安為起點,以高度重視磷化工產業發展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為瞭望口,從歷史和地理坐標透視,那萬千點滴,在百轉千回中如何匯成工業產業頑強生長的脈絡,鑄就風起雲湧的時代格局,山河騰飛的榮耀輝煌。
風起:百廢待興的時代夢想
時間開始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王龍現指著一張張珍貴的老照片,以1959年為時間節點,回首黔南工業鏗鏘起點。
黔南自治州成立初期,人工開採和運輸磷礦石的場景
「建州初期,黔南工業比較落後,企業多為農具、酒廠、紙廠等手工合作社,都勻市勻酒廠、貴定捲菸廠是當時規模相對較大的企業。」他話語平實,如一泓泉水。敘述中,眸光穿過照片,望向60年前。黑白斑駁,歲月痕跡。
貴定復烤廠生產車間一角
既有都勻市勻酒工人生動的製酒群像,也有遠山、工廠、高高煤堆和運煤車共同繪就的都勻電廠圖景;回眸間,貴州菸葉復烤廠生產車間呈一派火熱景象,轉瞬,亦見都勻毛麻紡織廠女工信心滿滿鉤針……
都勻市勻酒廠鍋爐
時光是一臺「留聲機」,流淌的音符,追憶著50年代花樣年華。曲風一轉,60年代,奏響工經濟發展強音。三線建設始於1964年,極大推動了工業化的建設。彼時,貴州省第一座年產2.5萬噸合成氨的都勻劍江化肥廠建成投產,黔南各縣相繼建成投產一批鋼鐵、水泥、農機、化肥等企業。「特別是從1965年開始,東方工具機廠以及國營群英無線電器材廠、西南雷達技術研究所(即38所)、國營風光電工廠、國營南華儀器廠、國營長紅機器廠、國營長洲無線電廠等一批三線企業的建設,帶動了黔南電子、機械工業發展。」王龍現說,1970年黔南工業總產值約為1.1億元,1980年達到3億元。十年春秋更替,十載辛勤努力。黔南工業轉型升級步伐正隨著改革開放春風而逐漸加快。但總量小、特色不突出,是事實。尤其是083工廠搬離都勻,黔南工業在省內的優勢逐漸削弱,到1990年黔南工業總產值為14.7億元。道阻且長,是考驗也是契機。或許,很多老一輩的人對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糧食安全仍然保留有深刻印象。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糧食安全被擺到了重要的位置。如何把莊稼種好,讓糧食有好的收成,肥料變得至關重要。但當時,高濃度的磷肥在我國還是空白,國家決定花300億在全國建五個高濃度的磷肥基地。1990年11月,總投資58.5億元的貴州省甕福礦肥基地(甕福集團前身)在貴州省黔南州福泉市應運而生。1993年,黔南州五鈉廠試產三聚磷酸鈉成功。1996年黔南州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決定,將磷(煤)化工作為黔南州五大支柱產業之一來培育。自此,圍繞磷礦石等優勢資源,黔南大地開啟了風雷激蕩的工業實踐,形成以磷化工為特色的優勢產業。
歷史會公正地記錄走過的足跡,歷史也忠實地把發展接力棒交給奮鬥者。
之後的二十餘年中,甕福集團、金正大、芭田、川恆化工等一批重點企業不斷做大做強。貴州磷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何光亮介紹,經過艱苦卓絕的創新發展,甕福集團已從一個單純的磷礦肥加工基地,成長為集磷礦採選、磷復肥、精細磷化工、硫煤化工、氟碘化工、建設建材、科技研發、貿易物流、國際工程總承包、現代農業產業、環保技術輸出為一體的大型國有企業,在國際國內磷化工行業內具有舉重若輕的影響力。
雲湧:綠色發展的動力引擎
甕福肥廠生產車間 張峰亭 攝
作為亞洲最大的的磷肥生產基地,黔南的磷礦儲量達40億噸以上,佔貴州省磷礦儲儲量的77.8%,佔全國儲量20.1%。做好「磷」經濟,大有可為。黔南州福泉市享有「亞洲磷都」之美譽,黔南州甕安縣享有「亞洲磷倉」之稱謂,經過艱苦卓絕的創新發展,磷化工已成為黔南州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優勢和主導產業。在生態文明建設、磷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過程中,工業副產磷石膏的大規模綜合利用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必答題。磷石膏是生產高濃度磷復肥時產生的一種工業固體廢渣,由於缺乏相應的技術,磷石膏處理一直被業內視為「世界性難題」,處理方式以堆存為主,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2018年,貴州省政府出臺磷化工企業「以渣定產」的政策,按照「誰排渣誰治理,誰利用誰受益」原則,將磷石膏產生企業消納磷石膏情況與磷酸等產品生產掛鈎,倒逼企業加快磷石膏資源綜合利用。「雖然這等於是給自己的生產套上了一個環保『緊箍咒』,但『以渣定產』的倒逼機制也加速了省內磷化工企業的綠色轉型。」何光亮認為,貴州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定力、高度,正在促成我國比世界其他國家提前15年以上解決這個世界難題。以磷化集團為例,自2017年下半年以來,磷化集團明確了「三個三」的工作思路,著力在磷石膏制高端建材方面的應用,挖掘磷石膏的價值空間,與福泉市、息烽縣、開陽縣共同組建了三個大型磷石膏建材產業園,成立子公司,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磷石膏在建材方面的利用工作。如今,最具代表性的兩個項目均已建成投產。何光亮說,一個是甕福化工科技公司的20萬噸/年α高強石膏項目,每年可消耗磷石膏28萬噸,產品廣泛應用於陶瓷、精密鑄造、醫用、航空、汽車、塑料、建築藝術及工藝美術、3D列印等領域,是磷石膏建材領域的「革命性產品」。另一個是開磷建設集團的20萬噸高溫石膏項目,每年可消耗磷石膏30萬噸,用作噴築砂漿的磷石膏粉利用量達到每平方牆體約90公斤,據開磷建設集團副總經理楊永彬補充介紹,「高溫石膏產品環保壓力輕,具有很好的耐水性,強度可達到20兆帕,用機器噴塗便捷高效,可以廣泛應用於防潮抹灰砂漿、無紙面石膏板、發泡夾芯板等領域。」與此同時,磷化集團積極引入磷石膏綜合利用優勢企業,以「一核多點」布局,為建築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例如,磷化集團提供磷石膏,貴州泰福石膏有限公司用作原料生產紙面石膏板,貴州正霸磷石膏公司開闢了防潮石膏氣塊的一方天地,貴州上和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年「吃掉」48萬噸磷石膏後,製造出改性磷石膏輕質隔牆板,且從生產到安裝都徹底實現零排放、零汙染。「危害環境的廢物,變成了創造市場價值的財富。」在何光亮眼中,磷石膏綜合利用新時代的到來,開啟了貴州綠色產業一扇新大門。燙手山芋變成「香饃饃」。從無走向有、從小走向大、從弱走向強、從粗放式經營走向精細化分工、從生產走向生態……如今的黔南選擇了「工業引領·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道路。意味著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黔南將繼續踐行、推進「工業強州」戰略,堅持好「五為五不為」,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推動園區改革高質量發展,實施推進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力爭2020年工業總產值突破1500萬元。
澎湃:百花齊放的貴州工業
貴州芭田生態工程有限公司
當黔南的工業體系欣欣向榮發展同時,放眼全省,亦是百花齊放。根據貴州省統計局官網發布新中國成立70周年貴州全省投資發展報告顯示,新中國成立以來,貴州圍繞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這個中心,著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著力建設工業園區,促進工業集聚發展,內生動力不斷釋放,努力探索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路,工業投資總量不斷擴大,工業投資保持平穩增長,呈現出結構加速優化、動能加快轉換的良好局面,對推進貴州新型工業化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1985年,貴州工業投資為12.04億元;2000年,突破100億元,達到122.73億元;2010年,突破1000億元,達到1073.52億元;2017年,貴州工業投資達到2537.49億元。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積極實施「雙千工程」和「萬企融合」,大力實施「十百千萬計劃」,全力推進十大千億級工業產業,加大清潔高效電力、優質菸酒、新型建材、現代化工、先進裝備製造、生態特色食品、大數據電子信息、健康醫藥、基礎能源等產業新建項目和重大技改項目投資力度,堅持轉換新舊動能促進高質量發展,全省工業投資結構發生積極變化,促進全省工業向集約、高端、綠色、智能、特色發展。
崛起的貴州芭田
在加大對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等行業投資方面,貴州建成了貴州吉利新能源汽車、富士康(貴州)第四代綠色產業園等工業企業。2018年,製造業佔工業投資的比重63.6%,較2012年提高4.6個百分點。其中,2018年,全省裝備製造業投資比上年增長20.8%,佔全省工業投資的比重為24%,比2012年提高9.9個百分點;全省高技術製造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7%,佔全省工業投資的比重為12.1%,比2012年提高8.3個百分點。
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方面,貴州持續化解過剩產能,減少低端和無效供給,高耗能製造業投資佔比逐年下降。2018年,高耗能製造業投資佔工業投資的比重為27.3%,較2014年下降9.6個百分點。
此外,貴州建成了構皮灘發電廠等工業企業,中緬、中貴天然氣管道建成投運,結束了全省無管道天然氣的歷史。
2019年7月,人民日報推出《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貴州》。用整整6個整版,記錄貴州走過的足跡。
經過70年探索和實踐,貴州迎來了跨越發展的最佳時機,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與開放,這塊多彩的土地必將書寫跨越發展的嶄新篇章。
撰文: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劉丹 見習記者 周自立
編輯設計:陳豪 胡銳
統籌:李劼
編審:王璐瑤
您還可以關注
【黔進70,換了人間】1949年貴陽|河山依舊在,換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