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以「越陳越香」佔據了茶葉市場重要一隅。
既然普洱茶能夠越陳越香,那麼你真正清楚它的陳和香分別代表著什麼嗎?一起去探究一下。
1.歷史文獻對茶品「陳」的肯定
北宋蔡襄在《茶錄》中提到:「茶或經年,則香色味皆陳。於淨器中以沸湯漬之,刮去膏油一兩重乃止……」
雖不知是什麼茶葉,但這是提出陳茶滋味好的文章。
明代的《大理府志》中記載:「點蒼茶,樹高二丈,性味不減陽羨,藏之年久,味愈勝也」。
「經年」、「藏之」都是對茶葉「陳放」的描述,同時這也是關於茶葉通過存放後,味道俱佳的文獻記載。
2.關於普洱茶越陳越香的記載
有種民間說法,在清代茶馬交易盛行的年代,騾馬牛幫走交易通道(今茶馬古道)運送普洱茶少則一月多則數月才能把茶葉運抵目的地,路上天氣陰晴不定,茶葉可能受到雨水影響,加上騾馬牛自身的體溫乾燥,喝茶的人拿到的是已經轉化的普洱茶,這樣的茶葉跟新茶對比後的味道非常獨特「有陳味」,所以普洱茶越陳越香在民間流傳開來。
人們發現普洱茶能夠在時間裡發生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好的變化。
到了現代,大眾公認普洱茶「越陳越香」是依據兩本書,一本是周紅傑老師主編的《雲南普洱茶》,一本是鄧時海先生的《普洱茶》,兩本書中都有提到「普洱茶越陳越香」的相關信息。
但普洱茶越陳越香,並不是指茶品隨意放個幾年就能有好的轉化,它必須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使普洱茶越陳越香。
3.普洱茶「陳」具體指什麼?
普洱茶,好的陳化是多個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
包括原料、加工、內含物質轉化、儲存時間、倉儲條件等。
①優質的普洱茶原料是基礎
普洱茶(生茶/熟茶)以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生茶外形緊結,色澤墨綠或黃綠。而熟茶經過渥堆發酵,外形緊結有鋒苗,顯金毫,色澤紅褐。
雲南屬雲貴高原地區,海拔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乾濕季明顯,適宜茶樹長期生長。
雲南作為茶樹發源地,地位舉足輕重。
同時種茶、制茶歷史悠久,古茶樹資源十分豐富,樹齡大、生長環境優異、茶葉內含物質豐富,給普洱茶的陳化帶來了優厚的原料基礎。
②普洱茶恰當的制茶工藝
普洱茶(生茶/熟茶)後期陳化(都)離不開酶的作用,這跟它的加工工藝有著密切聯繫。
普洱茶(生茶/熟茶)加工工工藝離不開最初的殺青環節。殺青茶葉是為了去除青草氣,降低酶的活性,提高茶葉的香氣,便於揉捻。
渥堆發酵是熟茶最關鍵的工藝之一,渥堆發酵在生物酶的作用下兒茶素氧化聚合轉化成茶黃素和茶紅素等物質。
③ 儲存時間、倉儲條件
事物的規律都是具有雙面性的,普洱茶也是一樣,「越陳越香」維持時間是有一定限度的,絕不是無限度的「越陳越香」。
每一種普洱茶,都有一個最佳的轉化時間,在這個時間內,在合適的儲存條件下,普洱茶的香氣和飲用口感最佳。
當茶葉的品質在經歷一定時間,達到最巔峰狀態後慢慢就會下降,其飲用價值會隨時光的流逝而被消耗殆盡。
存儲普洱茶(生茶/熟茶)必須是避免光線直射、避免高溫高溼、乾燥、清潔通風、無汙染、無異味、生熟茶分開的環境離地儲存一定時間才可以有好的陳化。
只要其中一個條件不滿足,都會使普洱茶轉化緩慢或者朝不好的方向轉化。
如不小心與香水、化妝品等放在一起,會使普洱茶吸入其他味道導致茶香不純粹,影響品飲口感。
茶葉受潮未及時處理,致使茶葉黴變。
▼黴變的茶餅
普洱茶儲存多長時間飲用最佳,目前還沒有一個定論,有人說是5年,有人說是10年還有人說是20年左右,但不管是多少年,都要基於茶品的生命規律,再根據自己手中的茶葉來摸索存放多長間飲用較為合適。
4.普洱茶「香」代表什麼?
大眾飲用普洱茶除了它滋味飽滿,回甘生津持久,還有一個原因是它香氣怡人,層次豐富。
而能夠讓茶品呈現出層次豐富的香氣,最主要的因素便是茶葉內含的芳香物質。
①普洱茶(生茶)在未發酵時香氣主要是由沉香醇及其氧化物組成的。
②普洱(生茶)新生茶時期產生類似清香、花香是因為沉香醇與其他芳香物質相比它的比例高的。
③ 普洱茶陳化時香氣的轉變
有人根據自己存儲的普洱茶研究發現,同樣的茶葉隨著陳化時間慢慢延長,在不同時期茶葉的香氣會發生不同變化,
從一開始的花香、蘭香、百花香、茶花香、蜜香層次分明,到最後陳香或藥香等,這是普洱茶香氣由多元到單一的轉變。可見普洱茶陳化時香氣是有所變化的。
總的來說:普洱茶陳化不是一個方面的因素,而是多種元素作用的產物,普洱茶陳化過程錯綜複雜,只有長期持續的去研究論證, 才能正真清楚它越陳越香的奧秘。
參考文獻:
[1] 《茶錄》·蔡襄·北宋
[2] 《大理府志》·明代
[3] 《雲南普洱茶》·周紅傑·2004年3月
[4] 《普洱茶》·鄧時海·200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