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新冠疫情,讓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以下稱「深圳三院」)一戰成名。早在國內疫情最緊張的2月,世界衛生組織赴深圳調研,就高度肯定深圳三院的表現:「反應及時,醫療技術水平好,醫療設備好,院感防控好,沒有醫護人員感染。」
9月8日,從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劉磊捧回兩個沉甸甸的榮譽——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是深圳唯一一個拿到雙榮譽的抗疫英雄。「這份榮譽屬於深圳,屬於所有醫務工作者。」他說。
衝上一線才會讓人信服
1月11日凌晨1點,一對老夫妻被送到深圳三院,兩人曾於12月29日回武漢探親,1月4日返深反覆發燒,肺部有影像學改變。劉磊直覺認為,這可能是武漢不明原因肺炎的高度疑似感染者,遂安排隔離治療。
1月14日,深圳三院通過自主合成引物和探針,為兩名患者做了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戰鬥由此打響。不久後,深圳三院被確定為深圳市唯一的定點收治醫院,劉磊宣布醫院進入一級戰備,全員取消休假,投入戰鬥。
BSL-3實驗室(P3實驗室)助理研究員楊揚原計劃大年初三回重慶辦婚禮,家裡已經定好酒席,發了請柬,一切準備就緒,新郎「落跑」了——為了能讓新型冠狀病毒檢驗結果更快出來,同事少一點風險,患者少一點等待,他決定取消婚禮,留守深圳。他對妻子說:「等疫情結束,我還你一個最美麗的婚禮。」
感染二科主任袁靜正在休假,1月14日與女兒跟旅遊團抵達日本,得知初篩結果後,立刻打電話請戰,再也無心遊玩。15日,她說服女兒,訂好機票,找到領隊,留下一份脫團保證書,一個人提前踏上歸途,下了飛機第一時間趕回醫院報到。
除夕夜,袁靜忙到晚上10點多,食堂送來的餃子涼透了,剛吃一口,才想起父母從四川老家趕來深圳過年,她還沒見上一面。拿起電話才問了一句,另一頭的父親就說:「你忙吧,忠孝不能兩全,我們理解。」袁靜的眼淚奪眶而出,和著餃子默默吞下。
對不起家人的還有分管後勤保障的副院長何清,他原計劃帶90歲的父親旅遊過年,也主動請戰,取消了行程。沒想到,9月初,老父親突然消化道大出血,合併心肺衰竭和心梗,不幸離世。這場沒有成行的旅程成為何清永遠的遺憾。
放射科技師黃茗勇和胃腸外科護士袁曉珊是夫妻,他們把兩個孩子送到父母家,手拉手回到醫院。妻子支援感染科,丈夫則堅守崗位為患者拍胸片,直到第4天袁曉珊送患者去做檢查時才看到丈夫,兩人都穿著厚厚的防護服,遠遠看著,說不出話。到最後,她才強忍著淚水讓丈夫給自己拍一張照片,擺出了一個愛的手勢。
「為了挽救生命,我的同事們堅守在一線,犧牲了陪伴家人的美好時光,也承擔著隨時被感染的風險。」劉磊說,這場疫情大考讓他百感交集,既自豪於深圳三院的傑出表現,對日夜堅守的員工也有諸多愧疚。
而在同事們看來,劉磊才是衝在最前面的那個。只要沒有外出開會,他都在10點半準時出現在隔離病房,組織查房、會診。「哪個病人什麼情況,怎麼治療,出現過哪些問題,我都瞭然於胸。」劉磊說,正因為他深入臨床一線,掌握第一手資料,才能更從容地集中力量協同作戰。
有人勸他不要老到前線去,太危險。他轉頭反駁:「作為院長,我要是貪生怕死,怎麼能讓員工衝鋒陷陣?只有我也衝在一線,在戰場上拼過命,說話才會讓人信服。」
作為廣東臨床救治主戰場之一,深圳三院收治的患者數量、重症患者數量一度高居全省前列,壓力重重。為了確保救治成效,劉磊經常忙到凌晨一兩點,即便躺下了,腦海裡也在高速運轉,思考救治方案,經常焦慮得睡不著。第二天鬧鐘響起,他又縱身而起,精神百倍地迎接新挑戰。
▲1月17日,鍾南山到深圳三院調研指導
他不止帶給醫務人員信心,也帶給深圳居民信心。1月28日,面對越來越嚴峻的疫情,深圳市民心有顧慮,劉磊第一次站到鏡頭前,一臉從容地說:「請市民放心,這個病是可防可治的!」許多市民認識劉磊,就因為這一句鏗鏘有力的承諾。
看到這一次露面的巨大影響後,他想到了去年10月醫院才成立的宣傳科,安排專人聯繫媒體,通過各大平臺做科普,「打擊社會上的謠言、偽科學,傳播正能量、正確信息和正確臨床研究結果。」
他還把自己的朋友圈也用了起來,通過這個小小的窗口,展示深圳抗擊疫情工作的布局和醫務人員的感人故事。2月1日,他發了一張深圳三院製作的抗擊新冠疫情的海報,「有我在,別怕!這是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第一線所有醫護人員,對深圳2300萬市民發出的最強聲!」
最不放心的地方變成最放心
「我們每天組織重症專家會診討論,組織多學科會診,實行一人一策,同時精細化治療管理,管床醫生時刻監測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方案。」劉磊說,深圳第一時間組織全市各大醫院重症專家和骨幹進駐,省衛生健康委組織頂級專家會診、巡診,選派廣東省人民醫院重症專家駐診,都帶來了巨大幫助。
3月9日,深圳三院重症專家參與撰寫的 《深圳重症(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指引(共識版)》發表在《中華危重急救醫學》上。
「醫院至今收治471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治癒出院465例。我們及時總結,因地制宜制定了具有很強操作性的5個深圳版臨床診療方案,分享給全國乃至世界上多個國家。」劉磊說。更讓他驕傲的是,半年多緊張戰鬥,醫護人員無一感染。
抗疫期間,劉磊反覆強調「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醫護人員」,幾乎每天都叮囑院感防護科科長黃婷,要合理排兵布陣,把好每一道關口。
黃婷原是B超室副主任,上任一年多。劉磊有些擔心,沒想到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能量在此刻爆發得淋漓盡致。從1月11日凌晨趕回醫院,黃婷就帶著團隊通宵達旦編制防護指南,隨著疫情防控調整,更新了110多個版本,共有77條流程制度,約10萬字,「大到醫院的就診通道、流程設置,小到每扇門窗開閉,都有最嚴謹科學的操作規範。」
呼吸道傳染病的救治中,氣管插管、取樣、氣管切開和氣管維護是離病毒最近、最危險的4個操作,劉磊和黃婷研究後提出4點要求:裝備必須齊全、要培訓有資格才能上崗、全程錄像可追溯、院感專家全程監控,「別人吃飯刷手機,我們吃飯都是盯監控。」
3月,深圳三院在國際知名雜誌Infection Control&Hospital Epidemiology發表文章,介紹了醫院率先建立的發熱篩查體系,為國際疫情防控提供重要依據。劉磊是第一通訊作者,黃婷是第一作者。「院感這一次做得很漂亮,最不放心的地方變成最放心。」劉磊說,只要把員工的生命安全放在心坎上,就沒理由做不好。
讓劉磊自豪的還有一件事:疫情科研成果。
1月21日,深圳市市長陳如桂在會上指示劉磊,要以創新思維、創新方法,開拓一條創新抗疫道路。「全國對病毒都不了解,一定不能墨守成規。」劉磊說,他決定走一條以臨床為導向、科研為手段的抗疫新路。於是他在不斷提高治癒率的同時,組織科研團隊開展研究。
比如,抗擊非典、禽流感時期,深圳三院曾有過使用康復患者恢復期血漿成功救治先例,這次也不例外。1月30日,1位危重症患者率先接受康復者血漿治療,3天後,病人核酸檢測結果首次轉陰。3月8日,患者出院。治療成果公布後,武漢還致電向劉磊取經。
為了儘快切斷病毒傳播源,劉磊還組織對患者的眼淚、唾液、糞便、女性陰道分泌物等體液提取樣本檢測,最終在糞便中檢測出核酸陽性,在全世界最早提出新型冠狀病毒存在糞口傳播。不久,國家發布新的診療方案,肛拭子檢測列入篩查要求。
針對部分痊癒患者出現核酸檢測復陽的情況,劉磊高度警惕,第一時間組織研究,結果讓一度緊張的民眾放了心:復陽是病毒屍體排出的恢復過程,不會傳染,這也是世界上首次。沒多久深圳復學,1名中學生核酸復陽,劉磊第一時間把研究結果向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做了匯報,得到後者高度認可:「你們的科研對制訂疫情防控措施非常有價值。」
▲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視察深圳三院,布局應急院區建設
與此同時,劉磊還分別與清華大學、廈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合作,進行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從冷凍電鏡下描繪新冠病毒真實形貌等。
「我們有華南地區首家P3實驗室,有生物標本庫,有頂級的病毒學家、生物學家和醫療學家,這是深圳三院的優勢。」劉磊說,為了加快成果產出,他還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醫院資料庫面向全體科研人員開放。截至目前,深圳三院已在SCIENCE、CELL、NATURE等國際頂尖的SCI雜誌上發表新冠有關的論文56篇,影響因子超600分,更好地指導了臨床工作。
彎道超車走向世界
「無意之中,我們好像一直都在為對抗這次新冠疫情做準備。」劉磊說,深圳三院展現的出色防控和救治能力,是多年來的厚積薄發。疫情是一臺高倍顯微鏡,參與救治的醫院實力一覽無餘。
2016年,時任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提出,投入50億,在深圳建設一家高水平傳染病專科醫院。
接到出任深圳三院院長的通知後,時任深圳市兒童醫院黨委書記、對醫院建設躊躇滿志的劉磊有些意外。作為一名老黨員,他還是選擇服從命令,把辦公室從繁華的鬧市搬到了遠郊。
深圳三院原是深圳市東湖醫院,2004年更名,2010年12月從羅湖區整體搬遷到龍崗區。變遷使醫院文化多元,也有人浮於事的現象。「員工把活幹好,就是對醫院最大的貢獻。」這個平時喜歡看戰爭片、有軍人情結的昂藏大漢,立刻著手改變不良風氣,在醫院班子會上畫了兩條紅線:不許收紅包,不許往領導家裡跑,否則得不到重用。
大刀闊斧的人事改革隨即開始,實行末位淘汰機制。「到今天,除了工會副主席和婦聯主任,其他行政幹部全都重新換血。」劉磊說,隨著力度越來越大,一大批執行力高、戰鬥力強的年輕幹部脫穎而出,成為這次抗疫的中流砥柱。上文提到的黃婷就是代表之一。
深圳市衛生健康委主任羅樂宣也找到了他。「當時,深圳還沒有醫院有肝腎移植資質,羅主任希望三院能改變這種狀況。」
他又把任務接了下來,回去才發現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按照國家衛健委規定,取得肝腎移植牌照的必須是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深圳三院還不是。幸好,時任深圳市委書記許勤給國家衛生健康委寫了封擔保信,承諾將在學科建設、人才隊伍和資金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2016年,通過深圳醫療衛生「三名工程」,劉磊陸續引入國內器官移植領域知名專家團隊。2017年4月10日,深圳三院正式獲得肝腎臟移植資質。「我第一時間向羅樂宣主任匯報,電話裡他興奮的語氣和勉勵我記憶猶新。」劉磊說。這被他定義為深圳三院脫胎換骨的第一場大戰,打得很漂亮。
第二場大戰是拿下三甲專科醫院,發生在2017年11月。還沒來得及歇息,第三場大戰又燃起炮火,劉磊帶著團隊奔走在申請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路上。
「當時廣東有9家單位競選,建院僅34年的深圳三院是最不被看好的一家。」劉磊回憶。出乎意料,深圳三院進入二輪答辯環節。興奮之餘,他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光是答辯PPT就修改了90多遍。答辯時考慮到醫院資歷淺、底子薄,他大談特談未來:「我們不怕為人後,如果在座專家願意支持我們,我們也將給大家一個驚喜,再給大家貢獻深圳經驗和中國智慧。」
他又打贏了。2019年6月,深圳三院正式獲批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這是深圳首個、廣東省第三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也是全國唯一的結核病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通過這次疫情,我有更深的體會。不能再埋頭建設專科醫院,而是建有專科特色的綜合醫院。」劉磊指出,深圳三院始終堅定「強專科、大綜合」的發展理念,實現彎道超車,走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前列,「我們將以更大的底氣、更高的能力、更強的信心,迎接未來可知或不可知的疾病、病毒的挑戰,更好地守護深圳,守護人民健康!」
主筆|宋炳軍 記者 | 曾劍萍
編輯|方羊 梁沐 任君飛 責編|張秀麗
來源 | 本文發表於《人之初》雜誌,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廣東衛生在線全媒體團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