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人稱西楚霸王,是我國歷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關的許多事跡後來逐漸演化為成語。在一人身上發生這麼多的成語故事,實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下面列出的這些成語都是跟項羽有關,來看看你都知道幾個?
取而代之
【典故】: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遊經過會稽(今江蘇蘇州),項羽也隨眾人前往觀看。觀望中,項羽不禁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語,就表現出項羽的宏偉大志和英雄氣概。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含義】:是指奪取別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現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先發制人
【典故】:陳勝起義後,會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機反秦,他於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見項羽時說:「現在是滅秦的好時機。我聽說先發制人,後發則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點共同起兵。」出身貴族的項羽豈肯委身於人下,按照計劃,項羽殺死了聲稱「先發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開樹起了起義大旗。
【出處】:《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含義】:指戰爭中雙方,先發動的處於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破釜沉舟
【典故】:巨鹿之戰時,項羽率軍渡過漳水後,下令把船全部鑿沉,把做飯的器具全部毀壞,只帶著三日糧草與秦軍作戰,項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奮勇向前,項羽軍因此戰鬥力得到大幅提升,個個以一擋十,殺的諸侯軍人人膽寒,最終,取得巨鹿之戰的勝利。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含義】: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表示下定決心,為取得勝利準備犧牲一切。
作壁上觀
【典故】:由章邯帶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圍攻趙國於巨鹿時,趙王派人向各地諸侯求救,雖然各地諸侯都有引兵前來,但是都懼怕秦軍的強大,而躲在自軍修築的壁壘裡不敢出來,與秦軍長久相持,但不能解巨鹿之圍。項羽率領英布、蒲將軍等幾萬楚軍主動向秦軍發起進攻時,諸侯還是只敢躲在壁壘裡觀看,直到項羽殺敗秦軍之後,諸侯才敢從壁壘裡出來。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含義】: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後多比喻站在一旁看著,不動手幫助。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典故】:公元前208年,項羽率40萬大軍開往鹹陽,被劉邦的守軍擋住。項伯請劉邦到鴻門赴宴。劉邦到鴻門後,範增設計讓項莊舞劍助興,意在乘機殺了劉邦。漢高祖的謀臣張良看到形勢緊迫,就出外召樊噲說:「現在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常在沛公。」於是樊噲帶劍擁盾進入宴會廳,指斥項羽不守信義,漢高祖藉機脫離險境。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含義】: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錦衣夜行
【典故】:楚霸王項羽攻佔鹹陽後,有人勸他定都,可因為思念家鄉,項羽急於東歸,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含義】:指的是夜裡穿著華麗的衣服走路,比喻享有榮華富貴而沒有在人前顯示。
沐猴而冠
【典故】:項羽攻佔並燒毀鹹陽之後,想要東歸彭城。韓生聽到後說:「人說楚國人像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羽聽見這話,便把韓生扔進鍋裡煮死了。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含義】: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四面楚歌
【典故】:項羽兵敗垓下後被劉邦軍四面圍定,劉邦軍在晚上高聲唱起了楚地的歌,項羽軍聽到歌后都非常的傷心,以為劉邦已經平定楚地,項羽軍的軍心也因此被瓦解。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
【含義】: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好了,看到了這麼多的成語,是不是對項羽有了全新的認識?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本百家號「我愛文言文」。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