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聽到醫生告訴我,重病的母親只剩半年時間了。這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接觸死亡。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時常想:為什麼人要死?人死了是去了哪裡?真有靈魂嗎?
我沒有答案,想著如果我 死了,就再也不能看到我的親人和孩子了,甚至我最喜歡的吃的玩的都與我無緣了,甚至說一切願望都將隨死亡而終止,這多麼讓人害怕啊!
我不禁困惑:如果每個人的最終結局都是死亡,那為什麼我們還要活著?
我翻閱了一些書籍,想在書籍當中尋找到答案,隨著閱歷的不斷增長,我漸漸認識到:死亡意味著有限的年華不可預知的終結,會讓人感到擔憂、恐懼甚至絕望。可是,當我站在死亡的角度重新審視現在的生命,我發現本來習以為常的、不起眼的東西變得珍貴和美好起來了。
從那一刻起,我開始認真對待生命的每一天,努力讓它變得豐富、充實和有意義。
古人云:「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於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母親去世後讓我感覺自己老了許多,自己做事也更加穩重了許多,但更重要的是對生命的敬畏。
生命來之不易。在地球上,各個角落,千姿百態的生命競相展現自己的活力,草木無知都要展現自己,原來生命本身就是大自然的奇蹟。萬物的生命都是在無數的偶然性中產生,父母給予我們生命,這一點我們每個人都是幸運的。
「人生不售來回票,一旦動身,決不能復返。」是的,生命是不可逆的。從小到大,從嬰兒到兒童,又從兒童到少年,從少年到青年中年,生命的時光一去不復返,如同滾滾長江東逝水。
生命也是短暫的。在時間的長河中,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很短暫,「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母親去了,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抗拒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歸宿,它讓我們感激生命的獲得。
從今以後,我要從容面對生命的不可預知,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奮鬥和奉獻之中。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我們集中340多支醫療隊、42000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廣大醫務工作者不懼風險、義無反顧,他們發揮了火線上的中流砥柱作用,特別是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人民英雄勳章獲得者,他多次奮戰在疫情的最前線,研判疫情,傳播專業觀點,帶領團隊加緊攻克科研難關,他們一個個都是疫情當中的「最美逆行者」。
當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人為災難、不可預知的結束……我們會感受到生命是脆弱的、艱難的;當我們萬眾一心,為挽救生命而努力,為守護生命而拼搏,為悼念生命而默哀……我們又體會到生命是堅強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聖的。這就是我對生命敬畏的原因。
當我們對生命懷有敬畏之心時,我們才會更加珍視它。我們的生命都是寶貴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比金錢、權勢等更重要,生命的價值高於一切。
一位生命哲學家說:「善是保存和促進生命,惡是阻礙和毀滅生命。」我們不漠視自己生命的同時,也不漠視他人的生命,謹慎對待所有生命,哪怕是一花一木,才會尊重、關注、關懷和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敬畏生命是發自內心的自願選擇。我們對待他人生命態度,表達了我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因此,當我們能夠與周圍的一切生命休戚與共時,標誌著我們走向了道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