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死亡從來都不是最終的告別

2021-01-07 看書之家

《清明節隨筆》看書

清明時節青山外,青山所址先人地。

先人地前諸影緬,三杯清酒三盞茶。

——題記

在我國,對於死亡這一事物向來是既重又避,重是因為在我國向來有重死重喪也重葬之習,避卻也因為死終歸不是一件什麼好美的事物,故向來為人們所諱言。但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規律,卻也是誰也避免與逃脫不了的。

有人曾說,一個人的死亡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停了心跳,腦死亡,也就是醫學上所認知的死亡;第二個階段卻是下葬,肉身離去,在交際圈上廣而告知的死亡,至於最後一種,卻是被所有人給遺忘了的死亡。不知道這樣的一種說法會被多少人所認可,但最少我卻是認可這樣的一種說法(或者更正一點的說,是認可最後一種階段的說法)。

逐是也就有了這一篇的提名《死亡從來都不是最終的告別,遺忘才是》

今天又是一年之中的清明節日,在清明這樣的節日裡,雖然有著遊玩,踏青等習俗,但最被人所重視卻依舊是祭祖掃墓,弔祭緬懷逝去之人的重要節日之一。

對於很多無神論者而言,可能大都會覺得奇怪,都以然死去,化成了灰,從某種理論上而言,這世間根本就不再存有這樣的一個人物,那麼,要何必要去執於祭祖掃墓弔祭呢?

對於有神論者而言,卻大都是希望能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好讓身處別一個世界的人們,知道還有人,記得他們。

書寫到這的時候,突然問了自己一聲,我是有神論者還是無神論者呢?

然後自己也茫然了。就好像祭祖掃墓,從來都不是為了能得到祖先或是先人的保佑或是祝福,還是別的什麼,只是因為那裡葬著一位對於自己而言頗為重要的人物,僅此而已。

也曾有過朋友問過自己這樣的一個問題,若是回去祭祖掃墓,你最想說些什麼?

因為很少有人會問這樣的一種問題,所以在當時有些發愣,腦海中也閃過很多答案,可是最終卻突然回想到,自己每一年回去拜祭母親,掃墓之時,自己所說的通常都是:「媽!又一年了,又是清明了,孩子回來看看你了……」

人的死亡其實真的不能算是最終的告別,因為可能如諸般有神論家所說的那般,前往的別一個也不知道實際存不存在的世界,或者也可以說是如我這般的存入到心裡與腦裡。

所以,哪怕是人不在了,死了。可是,在我的心底下卻終歸覺得還活著,只不過是轉換了別一種形式,別一種意義的存在著。既然存在著,那自然也就不能算是最終的告別了。

不過我想,若是待得那天,忘了!

那時,哪怕便是存活著,哪怕便是再度相遇,沒有了那一份曾經的記憶,遺忘了曾經所有一切,那見或不見,活著或是死去,其實在自身記憶消逝的時候,就以是最終的告別了。

……

文:看書

相關焦點

  • 如果有告別的權利,你會如何告別死亡
    「感謝各位,裝點陪襯了我的一生,今天又送了我一程,你們的善,你們的好,我都記下了。」這是李香山面對一眾好友送給自己的追悼詞。然而,電影裡的情節在現實中也出現了。哈爾濱女孩王越生前身患胃癌,兩個月沒吃一口東西,全靠營養液維持生命。在她生命進入倒計時後做了一個決定:為自己辦一場生前告別會。親口跟自己的親朋好友說「永別」,讓自己今生無憾。
  • 科學新發現:人死後仍有意識存留,知道被宣告死亡,但無法發聲?
    文/行走天涯科學新發現:人死後仍有意識存留,知道被宣告死亡,但無法發聲?人死後會去往新的世界繼續生活嗎?處在三維空間的我們無法揭曉這一謎題,同樣最聰明智慧的科學家也無法揭開,人死之後會不會和這個世界永遠的告別了。
  • 每個人的最終結局都是死亡,為什麼我們還要活著?
    這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接觸死亡。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時常想:為什麼人要死?人死了是去了哪裡?真有靈魂嗎?我沒有答案,想著如果我 死了,就再也不能看到我的親人和孩子了,甚至我最喜歡的吃的玩的都與我無緣了,甚至說一切願望都將隨死亡而終止,這多麼讓人害怕啊!我不禁困惑:如果每個人的最終結局都是死亡,那為什麼我們還要活著?
  • 山西一律師身患重病 三地舉行告別會提前與親友告別
    每一個人,他都要和對方握手,手很消瘦,握手時,筋都繃起來了,能看出來他在用力。人們各自找地方坐下,他沒有力氣多說話,只是靜靜地聽著,目光追隨著每一個來訪者,凝視片刻,像是要把每個人都記在心裡。  這撥人還沒走,又有人捧著鮮花進來,是一位穿著西裝的中年男人。這是一位律師同行,同樣是用力地握手,不能多說話,王克儉邊聽邊微微點頭。說了沒幾句,同行的眼眶紅了,眼淚湧了出來。
  • 《聖墟》辰東暗示石昊已經死亡了?屍骸說出了真相,最終得靠楚風
    《聖墟》辰東暗示石昊已經死亡了?屍骸說出了真相,最終得靠楚風石昊荒天帝在「遮天三部曲」一直都是以至高者的地位而居的,但是在《聖墟》中石昊荒天帝儘管很強大,但還是消失了,不知道去了哪裡。黑暗屍骸仙帝說到,大兇人不是死在了外面,就是永遠也回不了頭了,而真我亦不在,去踏帝骨。這其實是不是作者辰東暗示了,石昊荒天帝已經是死亡了呢?雖然說石昊荒天帝無敵的強大,但正是因為這樣,為什麼一直到現在石昊荒天帝還沒有出現回歸?屍骸說出了真相,石昊荒天帝不是死亡了,就是永遠無法回頭了,這和死亡也沒什麼差別了。
  • 馬英九參加死亡士兵告別式 與家屬握手遭拒(圖)
    民眾聚集在臺北凱達格蘭大道(圖片來源於網絡)混亂告別式馬英九畫圈者昨天到洪仲丘公祭典禮上香致祭聯合報圖  新聞回顧:臺士兵遭虐死引發高層異動 高華柱李翔宙將去職  中新網8月5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4日參加死亡士兵洪仲丘的告別式,遭洪的親友和不滿洪案的群眾約300多人抗議、難堪咒罵,要他「爬進去」;馬英九上香後,洪的姐姐洪慈庸更拒絕握手。
  • 「告別是人生常態」:那些失去摯愛的人,都在緬懷什麼?
    臺劇《想見你》中有這樣一句話:很多時候告別式不是為了離開的人,而是為了留下來的人辦的。人這一生,總要經歷告別,也要經歷失去。而最決絕的失去,莫過於死亡。都說面對離開的人,要理智一些,不要總抓住不放,唯有好好告別,才能開始新的人生。
  • 不是所有的痣都需要「點」
    賀歲片《非誠勿擾2》中,李香山腳背上的一顆黑痣,演變成黑色素瘤,虛弱不堪的他最終選擇自殺。這樣的結果,讓很多長痣人擔心不已,鄭州多家醫院諮詢量猛增。  河南商報記者 宋曉珊  電影  李香山的提醒,嚇壞有痣人  《非誠勿擾2》中,孫紅雷飾演的李香山脫下襪子,解開纏在腳上的紗布,露出一顆黑色大痣。
  • 下屬與領導的關係從來都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互利共贏
    很多職場人會經常吐槽自己的領導,但無論你多麼不屑與他溝通,只要他還在做你的上司,你都必須克服這個障礙。為了保持與上司的順暢溝通,首先,你不要對領導有太高的期待,畢竟他也是個普通人,可以用一種客戶思維來管理好上司。其次,清楚上司的目標,你在做的事能不能幫助他達到目標?第三,了解上司對你的期望,你可能會覺得上司安排這麼多工作給我,很煩躁。所以你要了解上司對你的期待。
  • 張國榮死亡真相最終解釋曝光:整整隱瞞了14年
    終於過了14年,張國榮的經紀人道出了張國榮患上抑鬱症最後選擇跳樓的最終原因。張國榮生前有一件事讓人耿耿於懷,鬱鬱寡歡。張國榮在生命最後一刻通知的人是他的經紀人陳淑芬,而不是不是一生摯愛的唐鶴德(唐唐),因為張國榮不想讓他心愛的人傷心。陳淑芬道出了張國榮患上抑鬱症的根本原因:他對自己要求太高,一直希望想當導演,可是無法實現。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張國榮長期不得志,患上了可怕的抑鬱症,最後忍受不了選擇提前離開這個世界。
  • 陳舜臣最新歷史隨筆出版
    近日,陳舜臣最新歷史隨筆集《通往天竺之路》與《七福神與曼陀羅山》出版。圖:新書實拍《七福神與曼陀羅山》隨筆集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是「時代之風」,第二部是「三燈隨筆」,第三部是「曼陀羅山」。「時代之風」是因《每日新聞》晨報的一個欄目而起的名字,陳舜臣是最早的撰稿人。期間,撰稿人雖經過多次更換,而「時代之風」欄目一直延續至今。後此欄目改為「三燈隨筆」。而第三部「曼陀羅山」多是一些雜文。
  • 一波三折的金掃帚,初衷從來都不是圍攻「頂流」
    也許是執著的信念冥冥中安排好一切,最終他的好朋友汪莎幫忙聯繫了順義的松美術館,地理位置遠離人流密集區,而且早早定好的6月29日頒獎恰好又趕上周一閉館日,連美術館的名字「松」都應和了活動「程青松和他的朋友們」的主題。 「仿佛老天爺在幫我們一樣,」程青松感慨。
  • 能放下的,從來都不是真愛
    都說初戀是美好的,難忘的,但同時也是短暫的,因為太年輕,很多想法都在不斷改變,包括喜歡的偶像及對象,一言不合就分手了,當時也會覺得失戀了不開心,傷心兩三天基本上也就痊癒了。再後來,也會有新人陸陸續續出現在我們的世界裡,或長或短的停留。
  • 山大副教授王雲嶺的死亡教育課已開設13年 每年都是選課熱門
    (受訪者提供)半島記者 付曉曉法國人文主義作家蒙田說過,「誰教會人死亡,就是教會人生活」。在山東大學,王雲嶺的死亡文化與生死教育課已經開設了13年,每年都是選課熱門。「名為談死,實為論生。」王雲嶺認為,年輕的大學生們在他的課上了悟死亡,也認識生命。
  • 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隨筆》,終於有了全本
    幸賴豐家人及《豐子愷集》主編鐘桂松先生的大力支持,這本《緣緣堂隨筆》(足本)終呈現在大家面前。《緣緣堂隨筆》(足本),是迄今為止市面上最全、最純粹的《緣緣堂隨筆》集,收錄《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緣緣堂新筆》《緣緣堂續筆》,另附錄《告緣緣堂在天之靈》《還我緣緣堂》《辭緣緣堂》,共計108篇散文,並16幅精美插圖,向讀者完整呈現豐子愷散文的獨特藝術魅力。
  • 對逝去的愛人,我們是可以選擇「不告別」的
    2011年日本東部大地震,巖手縣1200多人在海嘯中死亡、失蹤。他便將電話亭開放,讓地震倖存者們來這裡跟逝去的親人「保持聯繫」。 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有的奶奶帶著孫子來告訴爺爺:"我作業寫完了";有的女兒來告訴爸爸:"我有了喜歡的電視明星";還有一些人拿起電話,就抽泣了起來。
  • 癌症患者的「生前告別會」是一堂生死哲學課
    據北京電視臺報導,哈爾濱女孩王越在身患癌症生命進入倒計時之際,便給自己辦了一場「生前告別會」,在親朋好友的見證下坦然安排自己的身後事,笑著迎接死神的臨近。  我們不能不為這個女孩的堅強和勇敢動容,畢竟中國人一向是諱言死亡的。人們或許是覺得這樣太喪氣太不吉利,仿佛不提「死」字就可以逃脫死神的鐮刀,但誰都清楚,這只不過是一種鴕鳥心態。人人都是向死而生,即使你不去面對,有些事也終究會發生。
  • 《入殮師》:從畏懼死亡到敬畏生命,他讓人明白了怎樣面對生與死
    而由於死亡的畏懼和恐慌,也導致人們對死亡產生偏見。尤其是對那些關乎死亡的工作,人們更是有著千百般的避諱。當小林大悟的工作被曝光後,他的妻子和周圍的朋友都對他十分抗拒。他們不願意與小林大悟交談,害怕沾惹到死亡的氣息,甚至在背後議論小林大悟是一個晦氣的人。
  • 解夢師:夢見自己或他人死亡
    ~Edgar Allen Poe  死亡往往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對我來說死亡如夢一樣是神秘並且引人深思的。正如愛倫?坡所問,生與死的界限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很模糊,誰又能斷定死亡是一種結束而不是另一個開始?很多人認為人死了和做夢都是去了另一個世界,也有人認為死亡就是長眠,隨之而來是無邊的夢境。這些我覺得更多的是一種美好的意願,不需要解釋。
  • 華春瑩:咄咄逼人從來不是我們的傳統,卑躬屈膝也不是中國人的氣節
    她在回應相關問詢時表示,中國不是一百年前的中國了!  難道有人能擁有隨便誹謗、攻擊、抹黑、傷害中國的「權利」,而中方卻不能擁有說明事實真相的權利嗎?  難道一個公民都有依法行使正當防衛的權利,而中國作為主權國家卻不能擁有維護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國家榮譽尊嚴的權利嗎?  難道有人以「莫須有」罪名對中國口誅筆伐時可以如狼似虎,而中方卻只能做「沉默的羔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