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殮師》:從畏懼死亡到敬畏生命,他讓人明白了怎樣面對生與死

2020-11-23 泛黃的票根

儘管社會在進步,科技也越來越發達,可面對死亡時,人們依舊無能為力。於是,每當提到死亡,我們腦海中所浮現的關鍵詞,通常是恐懼、害怕與悲傷。

在我們的印象裡,死亡往往代表著生命的終結,意味著和身邊的愛人陰陽永隔。所以,我們懼怕死亡,擔憂它所帶來的一切負面影響。

然而,生老病死乃世間常態,無論是王侯將相,亦或是無名之輩,每個人終將面對死亡。電影《入殮師》就向我們講述了一個關於死亡的故事。

由於樂隊解散,導致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失業。他不得不與妻子美香一同離開東京,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山形縣。可即使是在自己的家鄉,沒有一技之長的他還是很難找到工作。

某天,小林大悟看到了一則招聘廣告。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他來到了這家公司,工作的待遇讓他十分心動,可公司的社長佐佐木卻對工作內容避而不談。在小林大悟的追問下,佐佐木終於告知了他工作內容。

原來,這家公司是負責遺體的入殮工作。小林大悟雖然心有顧慮,但高額的報酬還是讓他接受了這份工作。隨著小林大悟對工作的了解,他逐漸感受到了入殮師職業的珍貴之處,也愛上了這份在別人眼中不可理喻的工作。

小林大悟究竟經歷了什麼,讓他愛上了這份職業?而這個關於死亡的故事,又能讓我們從中得到怎樣的感悟呢?

周圍人對職業的偏見,讓他內心備受煎熬

小林大悟從小就懷揣著大提琴的夢想,現實卻給了他的夢想重重一擊。被逼無奈的他只得尋找新的工作,成為了一名入殮師。

小林大悟曾經的職業光鮮亮麗,被眾人所羨慕,而入殮師這種職業除了每天要面對屍體和死亡外,還要接受眾人的嘲諷與鄙夷。但是,生活艱辛的他,為了養家餬口,也只能咬著牙接受了這份見不得光的工作。

雖然任何職業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由於小林大悟自己對於死亡最本能的排斥和偏見,使得小林大悟感到自卑和煎熬,獨自承受著生理和心理上的壓力。

通過小林大悟不將自己的工作告訴周圍的人這種行為,我們不難看出,小林大悟對於入殮師這個職業有著人類最本能的偏見。

其實,不光是小林大悟,生活中的大多數人常常會憑藉著自己的下意識,對很多事物產生偏見。而由於死亡的畏懼和恐慌,也導致人們對死亡產生偏見。尤其是對那些關乎死亡的工作,人們更是有著千百般的避諱。

當小林大悟的工作被曝光後,他的妻子和周圍的朋友都對他十分抗拒。他們不願意與小林大悟交談,害怕沾惹到死亡的氣息,甚至在背後議論小林大悟是一個晦氣的人。

我們不得不承認,畏懼死亡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是,人們不應該因為害怕死亡,就詆毀入殮師這份工作,斥責從事入殮師工作的人。

其實,入殮師與其他的職業沒有任何區別。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入殮師這個職業還是一種無比偉大的職業。入殮師就像是最後的送別者,因為他們的存在,那些死亡的人能夠體面的告別這個世界。

因此,我們要正視入殮師這類職業,不應該把對死亡的恐懼,變為對這些職業的偏見。

正視自己的職業,對生命充滿敬畏

小林大悟在深入了解了入殮師這個職業後,並沒有因為眾人的偏見而放棄這份工作,反倒是選擇了繼續堅持下去。

社長佐佐木在每一次入殮儀式前,都會溫柔又細心的為每一位離世的人,畫上精緻的妝容,讓他們用自己最美好的樣子同這個世界告別。反覆上演的這一幕,讓小林大悟逐漸感受到了這份工作所賦予自己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此後,每當有人需要入殮的時候,他總是義無反顧地去工作。

影片至此,我們不難看出,小林大悟在成為入殮師後,對自己職業的看法和死亡的認知有了改變。尤其是在幫助死者入殮了幾次後,他不再對入殮師這個職業抱有偏見,也從最初對死亡的害怕,變味了坦然面對死亡。

正如片中那句臺詞一樣:「死亡,只是一扇門,並不代表生命的結束。」

事實上,死亡並不可怕,這是世間所有生命都會經歷的事情。我們不應該對死亡感到恐懼,而應該用平常心看待死亡。

死亡就像是一段旅程的結束,另一段旅程的開始。人們應該學會同死亡告別,懷念已經離開的人,珍惜現在擁有的人。

人終有一死,既然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死亡,那我們就更應該學會熱愛生活,敬畏生命。正是因為小林大悟不再恐懼死亡,明白了生命的意義,他才會在之後的日子裡,溫柔對待每一位死者的同時,也會在田野裡安靜的拉琴,感受生命的魅力。

只有學會正視死亡,敬畏生命,我們才能真正參透人生的意義,才能更加珍惜已經擁有的一切。

坦然面對死亡,學會珍惜生命

這部電影並沒有告訴我們,死後的世界會是怎樣的,那些瀕臨死亡的人是如何頑強活下去的,那些逝去的人是怎樣平靜地面對死亡的。

而是通過小林大悟對於入殮師這份職業的改觀和對死亡的態度轉變,將死亡這件事用最簡單的方式展現給我們,讓那些還活著的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消失與死亡,也讓我們對生命與死亡有了不同的理解。

其實,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一種自然形態,但是,因為出於對死亡的未知與恐懼和對世間的留戀與不舍,我們常常不敢直面終將會降臨的死亡。

片中小林大悟的妻子之所以會生氣,小林大悟的朋友之所以會對小林大悟避之不及,就是因為他們不敢正視死亡,不想去沾染所謂的晦氣。

可事實上,死亡是世間萬物的必修課。或許在世人眼中,地位和身份有高低貴賤之分,但唯獨死亡是沒有任何條件的,在它面前人人平等。面對人人平等的死亡,我們既然無法抗拒,就只能試著改變自己的態度。

正如片中那群為了回到出生的地方孕育下一代,選擇用盡全力逆流而上的鮭魚一樣,我們應該擁有這樣坦然面對死亡的態度。

除了坦然面對死亡,我們更應該從死亡這件事上,學會珍惜生命。

或許,無論我們採用怎樣的態度或是方法,都無法改變死亡的到來,那我們為什麼不能靜下心來,感受生命的意義,學會活在當下呢?

約翰·紐曼曾說過:「不要懼怕你的生命終會結束,要擔心它根本沒有開始。」

倘若我們直到死亡降臨的時候,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活著,應該怎樣活著,那才將成為我們悔恨終生的遺憾。

在我看來,最讓人恐懼的從來都不是死亡。很多人之所以恐懼死亡,是由於他們心中對當下所存在的事物和身邊的人留有羈絆。

那麼,既然我們無法放下這些人和事物,我們更應該學會珍惜,活在當下,不留讓自己留下任何遺憾。

一天很短暫,我們可能還沒來得及記住清晨,黃昏就已經降臨;一年也很短暫,我們可能還沒來得及感受春天的生機,寒冬就已經悄然而至;一生很短暫,我們可能還沒有享受大好的年華,死亡就已經無聲無息的到來。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總是錯過的太多,又感悟的太遲。所以,我們要學會珍惜生命,感悟人生的意義,學會直面死亡。

因為只有這樣,當我們真正面臨死亡的時候,才有足夠的勇氣去迎接它,才能不留遺憾的同這個世界告別。

相關焦點

  • 寒衣節:人這一生,有三次死亡
    死亡,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再高貴的精神,再美好的生命,都會隨著死亡而消逝。人們恐懼死亡,敬畏死亡,祭奠死亡。中國文化裡有四大鬼節,寒衣節就是其中之一。潛移默化中,每個人中國人都在節日中感受到死亡的教化。當一個人真正見過生命的消逝,他的童年也就結束了。歡愉的日子,一下子看到了終點。人生再也沒有單純的快樂。中國人說:未知生,焉知死。希望人們珍惜當下,不要考慮太多虛無的事情。
  • 入殮師為逝者化妝:他突然睜眼 我趕緊說對不起
    入殮師,又被稱為「生命最後尊嚴的美容師」,他們陪伴逝者的最後一程,讓逝者有尊嚴地開啟「新的旅程」。可入殮師又是一個被很多人諱莫如深,甚至聞之色變的職業。在廣州市殯儀館,有兩名90後的女孩,初出大學校門便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這一行。  3月29日,清早,銀河園,廣州市殯儀館。  順著樓梯走到地下負一層的防腐部工作間,空氣中有濃重的潮溼氣息。
  • 「不正經的瘟神職業」被嘲上熱搜,嫌她「髒」的人,都閉嘴吧
    圍繞著死亡的殯葬行業,總是圍繞著許多刻板、負面的印象: 發死人財、瘟神、不吉利…… 但,誰不會死? 說這些話的人可曾想過,當自己離開時也遭到世人的嫌棄和歧視,誰樂意? 死亡到底是什麼。
  • 中元節不說鬼,我們來談談生與死
    如果說古代「鬼畫」是出於對鬼神傳說的敬畏,那麼當代「鬼畫」的背後,更多是藝術家對於終極問題--生與死的思考。陳敬忠鬼就是一種純粹的人的隱喻陳敬忠的多組雕塑以人與鬼界故事為切入點,用真人大小的立體形象刻劃鬼界眾生。
  • 入殮師講述工作生活:曾花8小時為逝者再造眉毛
    誰都會死的吧,我會死,你也會死。死本身就是很普通的事。」去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入殮師》,把一個特殊行業展現在世人面前。電影中的入殮師,經過了藝術加工,催人淚下。其實,我們身邊真實的入殮師,更豐富,更精彩。關鍵詞1 淡定「這是我的工作,你會害怕自己的工作嗎?」
  • 仙翁洩天機:怎樣才能坦然面對世間的無常?唯有找到生命的軸心
    生命是無常的,誰也逃不過這個規律,無常就是不永恆的,它永遠都是變化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永恆。釋迦牟尼臨終時,在《涅槃經》中就說了這麼一個道理:我們變化著的生命背後,有一個真正不生不死永恆的東西,你找到它才能了脫生死,究竟涅槃。
  • 第五人格入殮師外在特質是什麼 入殮師操作技巧介紹
    第五人格求生者入殮師作為輔助玩家也是受到不少小夥伴的喜歡,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專屬道具真的相當厲害了,可以順利的將同伴從困境裡面救出來,雖然是是輔助角色,但是在救人上更突出一些,那麼求生者入殮師外在特質是什麼呢?在遊戲中要怎麼使用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 80後夫妻在西安殯儀館工作10年 他們是生命最後的擺渡人
    清明將至,三秦都市報記者走進位於鳳棲原的西安市殯儀館,走近這裡的一線工作人員,聽他們講述生與死、冷與暖的故事。  生與死,其實是一道門。他們被稱為「生命最後的擺渡人」。  工作:有義務去解釋死亡是怎麼一回事  幾年前,31歲的入殮師陳雲突然對哲學產生了興趣。「大多數人對殯葬一直都很忌諱,」他扶了扶鼻梁上的黑框眼鏡,小小的眼睛眨巴著,慢條斯理地說了一句,「其實對待死亡是心態問題,平常得就跟我們吃飯一樣就好。」  今年是陳雲「入行」的第十個年頭。
  • 《尋夢環遊記》一堂死亡教育課:為什麼有的人死了還活著
    對於這個節日,正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墨西哥本土作家 奧克塔維奧·帕斯描述的"生死觀"那樣:對於紐約、巴黎或是倫敦人來說,死亡是他們輕易不會提起的,因為這個詞會灼傷他們的嘴唇。然而墨西哥人卻常把死亡掛在嘴邊,他們調侃死亡,與死亡同寢,慶祝死亡。死亡是墨西哥人最鍾愛的玩具之一,是墨西哥人永恆的愛。
  • 不會給孩子解釋死亡?不會給孩子解讀生命意義?給他讀讀這本書
    如果有一天孩子問你「媽媽,死是什麼意思?」你要怎麼回答他?如果他問「我們為什麼要活著?」你又該怎麼回答呢?其實,孩子在4歲左右就開始對死亡有了好奇,對生命有了疑問,家長這時候需要適時引導,讓孩子正確認知死亡,了解生命的意義。疫情期間,我和老公經常會討論各地疫情的發展,有時候也會談到某某地區死亡幾例。
  • 直擊女入殮師:相親對象被嚇跑,得知職業被拉黑,不可以給別人化妝
    日本電影《入殮師》詳細地介紹了這個專業,所以成為很多學生入門時必看的電影,老師也想通過這部電影讓他們認識到這是一份正當的職業。但是,選擇這個專業的學生多多少少還是會遇到阻力。還有些女入殮師面對蟲子蟑螂會嚇得跳腳,但面對遺體卻可以從容面對,一個殯儀專業的學生曾給一個非正常死亡、面部受損的老太太整理儀容,整理前後反差極大,原本受損三分之二的面部在整理後硬是看不出來一點兒痕跡。
  • 如何才能不畏懼衰老和死亡?這本書是哲學家烏納穆諾留給世人面對...
    [1]47叔本華有過類似的觀點:「死亡是威脅人類的最大災禍,我們最大的恐懼來自對死的憂慮。」[2]97蘇格拉底也認為探究哲理就是為死亡做好準備。可見,死亡是威脅人類的最大問題,也是哲學家探討的最重要問題。
  • 為什麼人會有生和死?
    他就跟我說了一個結論,是他們的宗教裡面的阿弘(就是類似於漢族的宗教教主的意思)告訴他的——阿弘說人從畫中來。我就跟他說了,按照西方的觀點,人是猿猴變來的。但是這只是一種大眾都普遍接受的說法,可是如果要再細問,猿猴哪來的時候,科學可能說是海洋微生物進化而來,那再問,海洋生物哪兒來的時候,估計就像一團死結,永遠說不清楚。
  • 90後成最年輕入殮師: 從不和朋友主動握手
    「幫助別人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日本電影《入殮師》曾觸動無數人的心。入殮師,這個在世人眼中有些神秘的職業,還有一個更直接的名字—遺體美容師,專門為死者化妝整儀。昨天,上海首支入殮師團隊亮相,「90後」女孩許佳萍的加盟,刷新上海入殮師最小年齡紀錄。  在上海,從事「生命最後的擺渡人」職業的已經有兩三百位,不過真正意義上的入殮師不到20人。
  • 全球確診破百萬後,我突然明白了冥王星的向死而生(12上升指南)
    人們會為這場疫情中逝去的生命,集體默哀3分鐘。今天早晨,國務院發布了這則通告。上一次全國哀悼,還是是12年前。那一年,汶川地震。但其實,紀念從來不只是給逝者的,還是留給生者的。已經死去的人,可能以另一種方式活在世間;而曾面對死亡的人,在撐過痛苦後,會更有力量的活下去。
  • 清明舉國哀悼:生命脆弱又短暫,別再假裝永遠不會死了
    如果你能活120歲,你會怎樣度過生命的每一天?如果生命只剩下12天,又該如何對待每一天?《奧斯卡與玫瑰奶奶》,就是這樣一個,把生命濃縮在12天之內的,關於「死亡」,關於「生命」的故事。「慎終追遠」是中國傳統,避而不談「死亡」同樣也是中國傳統,似乎「不說不提」,這個事情就永遠不會來臨。
  • 每個人的最終結局都是死亡,為什麼我們還要活著?
    這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接觸死亡。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時常想:為什麼人要死?人死了是去了哪裡?真有靈魂嗎?我沒有答案,想著如果我 死了,就再也不能看到我的親人和孩子了,甚至我最喜歡的吃的玩的都與我無緣了,甚至說一切願望都將隨死亡而終止,這多麼讓人害怕啊!我不禁困惑:如果每個人的最終結局都是死亡,那為什麼我們還要活著?
  • 生命只在呼吸間 人類首次拍到生死兩態真實影像(圖)
    佛在經典中說「人命只在呼吸間」,是說我們的生命在生與死之間幾乎沒有什麼距離,警示人類對生命的無常要有清醒的認識,不僅生命短促如呼吸,生與死也僅僅在呼吸間。一氣不來,便成後世。以下一組生前死後的攝影圖片,或許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認識死亡、面對死亡、思考生命!
  • 餘華:勤勞可愛的人都死了,敗家子到老還活著,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不久便是一系列的死亡: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最後只剩下孤伶伶的福貴和一頭老牛相伴為生。人生啊,活著活著,就死了。餘華為什麼要寫這個事?他實際上是想通過福貴一生的遭遇在探討一個古老而又深刻的話題:生命的意義。
  • 北京昌平天壽陵園:有準備的「死」與有尊嚴的「生」
    疫情面前,許多人不由慨嘆,生命竟如此脆弱。其實,困擾生命存在、讓我們感到無可奈何的又何止疫情。親人的逝去、愛人的分別、他人的誤解、忽然而至的天災人禍......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要經歷多少「艱難」時刻呢?面對這些挫折和打擊,我們不由追問:到底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