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不畏懼衰老和死亡?這本書是哲學家烏納穆諾留給世人面對...

2021-01-18 上官文露讀書會

文:母華敏| 主播 孫宏博

烏納穆諾是西班牙著名的哲學家和作家,是繼叔本華、尼採、克爾凱郭爾之後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著有哲學著作《生命的悲劇意識》和長篇小說《迷霧》等。其中,《生命的悲劇意識》是他思想的集大成之作。這本書主要記錄了烏納穆諾對死亡的認識、對不朽的渴望、對愛的理解等生命的思考。整部著作思想深刻、格調沉鬱、風格厚重,充滿著濃濃的悲劇氛圍,但也不乏絕望處抗爭的力量。

/ Part 01

「對不朽的渴望是我們痛苦的根源」

性慾的不滿足和對死亡的恐懼幾乎困擾著每一個人,年輕人多為性慾苦惱,老年人則多為死亡憂慮,但無論年輕人還是老年人,死亡都是他們面臨的共同問題。不管人類如何進化,醫學如何發達,也無法阻止死亡的來臨。可以說,對死亡的恐懼伴隨著每一個敏感、深刻而痛苦的靈魂。烏納穆諾,作為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對這個問題思考得較為深刻:「對於不死的渴望,對於個人不朽的渴求,我們堅持自身能無限存在的努力——是我們真正的本質,這些是一切知識的情感基礎與一切人的哲學的內在起點。」 [1]38「我們對於上帝的渴望、對於不朽與生存的熱望,永遠會阻遏我們這一份卑微的生活樂趣——生命是長逝而不停留的。」[1]47叔本華有過類似的觀點:「死亡是威脅人類的最大災禍,我們最大的恐懼來自對死的憂慮。」[2]97蘇格拉底也認為探究哲理就是為死亡做好準備。可見,死亡是威脅人類的最大問題,也是哲學家探討的最重要問題。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不朽的,都希望自己的肉體和精神能永遠存活在這個世界上,但這無論如何是做不到的,不論我們如何努力,都擋不住東升西落的太陽,都攔不住這疾似下坡車的歲月,都阻不住一日又一日的衰老,都避免不了日趨一日死亡的臨近。因之,我們內心深處都有死亡惘惘的威脅。

其實,換個角度思考一下,死亡的存在也未必沒有它的道理。

當我們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為人祖父(母)等所有的角色都扮演一遍,當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生活都經歷一遍,當世上許多風景都遊遍、人生百味都嘗遍之後,我們還有什麼存活的必要?如果沒有死亡,我們該如何打發那一日又一日重複的時光?該怎麼擺脫對生活的厭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死亡不但不是對我們生命的剝奪,反而是對我們存在的拯救。

另外,也正是因為死亡的威脅,我們才能體悟到人生的短暫、生命的可貴,才能夠珍惜生命,才能夠有意識地充分利用生命的分分秒秒,讓短暫的生命迸發出燦爛的光華,讓如白駒過隙的人生閃現出耀眼的光輝。流星正因為短促,才更加明亮;人生正因為短暫,才更加可貴。

從這個意義上講,死亡不但不是上帝對人類的懲罰,反而是對人類最高的獎賞。上帝憐憫人一生受盡各種勞累和苦楚,最後通過死亡的方式讓他獲得了永遠的休息。萊蒙託夫如此歌詠死亡:「那不是墓地裡寒冷的夢境,是永生永世的安詳。」[3]英國詩人克伯也認為:「地獄可以為我的悲慘提供一個庇護所。」[1]46蒙田對死亡的認識更是樂觀:「走在擺脫一切苦難的旅程上難過起來,這是何等的愚蠢!」[4]

眾多哲人都告訴我們:我們不但不應該懼怕死亡,反而應該微笑著走向它。因為它是我們苦難的終結、困厄的終止,是肉體的永遠解放,是精神的永久休憩。

/ Part 02

「痛苦讓我們感覺到生命的存在」

烏納穆諾寫過一部長篇小說,名為《迷霧》。故事的主人公奧古斯託·佩雷斯是一個富有而孤獨的人,整日生活在迷霧之中,找尋不到生命的意義與方向。直到他遇到了鋼琴教師歐亨尼婭,才爆發出了生命的熱情,找尋到了生活的目標。但是,歐亨尼婭卻已有未婚夫毛裡西奧。

奧古斯託為了心上人的幸福主動壓抑自己的愛欲,忍受著愛而不得的煎熬。

正當奧古斯託在無望的愛情中受盡折磨之際,歐亨尼婭拋棄了未婚夫毛裡西奧要嫁給他。

奧古斯託喜出望外,為了彌補受傷的毛裡西奧,奧古斯託幫他找到了一份工作。

但是,命運卻再一次給奧古斯託開了個玩笑:歐亨尼婭拋棄了他,偷偷地與毛裡西奧遠走高飛,原來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騙局。

心灰意冷的奧古斯託決意自殺,但這時烏納穆諾卻跳到作品中來,說奧古斯託只是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沒有權力決定自己的命運。

經過幾番爭辯,烏納穆諾終於同意奧古斯託死亡,但是奧古斯託卻不想死了,表示無論如何痛苦,仍舊願意活下去。

有人說,每一座墳墓下都埋著一部長篇小說。叔本華也說過,每一部傳記都記載著一個人斑斑血淚的歷史。我們每個人這一生都遭受著數不清的苦難,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樁樁件件都是苦難,樁樁件件都折磨人的靈魂。

就像《迷霧》的主人公奧古斯託,戀愛前遭受著孤獨而迷茫的精神折磨,戀愛後又遭受著愛而不得的心靈煎熬,戀愛有回應後又遭受了被戀人欺騙的心靈痛苦,處在每一個階段都有痛苦,痛苦簡直就像他的影子,無時無刻不伴隨他。人生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個痛苦的狀態,從根本上就是一個欲望不斷產生而又無法完全被滿足的狀態,這種欲望的無法完全被滿足就會產生痛苦,所以,每一個個體都處於痛苦之中。但是,面對這痛苦連連、磨難不斷的人生,我們卻還是捨不得離去,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主要在於,痛苦是我們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讓我們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如果我們沒有經歷或多或少的苦難,我們又如何知道我們的存在?除了受難而外,我們又如何能轉向自己而獲取到深思的意識呢?」[1]「愉悅的資格之一就是一種受苦的能力。那些不曾受苦的人不會懂得愉悅,就象那些不曾感覺冷的人便不能感覺熱。」[1]102沒有經歷過地獄的煎熬,我們就感受不到天堂的美好;沒有經歷過痛苦的磨折,我們就會感受不到快樂的滋味。正如無痛症對生命是一種威脅一樣,無痛苦的人生也是蒼白的無味的人生,所以烏納穆諾感嘆:「寧可活在痛苦裡,也不願在寧靜中死去。」[1]47

痛苦還有一種作用,它就像人類的天敵一樣,讓人類時時刻刻保持警醒,時時刻刻保持在鬥爭的狀態,防止怠惰和安逸。

李安導演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講述了類似的道理:那個被拋於海上救生艇中的少年派,如果沒有猛虎的存在,可能早就因為疲乏、睏倦、絕望而死亡了,但正是由於猛虎的存在,他被迫時時刻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時時刻刻不敢放鬆懈怠。

因此,生命的能量才被激活,所以說,猛虎既是他安全的威脅,也是他活下去必不可少的朋友。痛苦的存在也是一樣,儘管它讓人類覺得不舒服,但卻可以防止人類怠惰,激發人類生存的潛能,增長人類生存的力量。

從這個意義上說,痛苦於人類而言,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存在。薩特認為,在處於孤苦絕望這種陰暗低沉的情緒中,人們才能體驗到真正的存在[5]50。

叔本華的認識更為深刻:「人免不了要遭受不幸和痛苦,痛苦對人也有它的用處。這就像若沒有大氣的壓力身體就要爆裂一樣,人若沒有艱難和不幸,一切的需要都能滿足,而到時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如果人事事順遂、不勞而獲,傲慢和妄自尊大不使自己爆炸,也會使自己的生命膨脹。

一味任性的結果,最後也將會變成瘋子。因此,某種程度的艱難和困擾,這對每個人來說在任何時候都是必要的,就像船要直行而必需壓艙物一樣。

當然,任何人的一生都是充滿著勞累和憂患,然而,人的欲望若隨時能得到滿足,人們又如何度日,如何打發生命呢?如果世界是一個安樂園,遍地布滿著蜜糖與香乳,每個人都能隨心所欲、投懷送抱,這樣世界上的人不去上吊,也會煩死的。甚至大家要互相殘殺,到時人類衝突災難的結果,也許比現在自然的手所加於人類的災難還要大。」[2]

動物越高級,它的神經就越豐富精神就越敏感,精神越敏感也就越容易感受到痛苦,所以天才的痛苦是普通人的好幾倍,但也正是因為天才的痛苦多於常人,所以他們的幸福也大於常人,他們做出的偉業也是常人達不到的。烏納穆諾認為:「我相信許多偉大的英雄,或許是最偉大的,他們一直都是充滿絕望的人,同時也由於絕望而使得他們完成不朽的功業。」[1]83

痛苦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只要我們活著,痛苦就會如影隨形地伴隨我們。面對痛苦,我們不能逃避,也無法逃避,只能像堂吉訶德那樣,跨上戰馬,拿起騎士槍,迎向它而戰。當我們把槍刺向痛苦時,痛苦就會化成碎片四散飄落,其力量就會被削弱,而痛苦的力量一旦變弱,幸福的力量也就隨之增強。

這把騎士槍就是工作。工作可以讓我們避免空虛無聊,產生幸福充實的感覺。羅素曾深刻論述過工作與幸福之間的關係:「很多工作能給予人們消磨時間和施展哪怕是最微小的抱負的快樂,這一快樂能使從事單調工作的人比無所事事的人幸福得多。……大體上說,那些在科學上作出重大發現的人往往是幸福的,他們的幸福的最初本原就是工作。

……始終一貫的目標並不足以使生活幸福,但它是幸福生活的一個幾乎不可或缺的條件。而始終一貫的目標,主要體現在工作之中。」[6]歌德也感覺:「我沒有辦法不工作就能享有永恆的幸福……」[1]159卡耐基也有這樣的體會:「人的大腦不能同時思考兩件事情,當你忙碌的時候,憂愁就被驅散了。」[7]工作能讓我們找到存在感、價值感和歸屬感,工作也能產生多巴胺,驅散憂愁和煩惱。

在無所事事、空虛無聊的狀態當中,任何人也不可能感受到幸福的存在。而唯有在忙碌的工作當中,我們才能找尋到生命的意義,品嘗到幸福的感覺。

/ Part 03

「愛是對抗死亡和痛苦的最好藥劑」

叔本華說過:「我們生活的幸福和快樂,從最初到最後是每況愈下,快樂夢幻的童年,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充滿艱辛工作的成年,體弱可憐的老年,最後是疾病的痛苦和死亡的掙扎。」[2]童年時我們無憂無慮,少年時我們對人生充滿著玫瑰色的夢想,中年時發現這夢想破滅,老年時要忍受疾病的折磨和死亡的憂懼。

因此,人生的苦難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增加的。對於苦難,烏納穆諾認為解藥有兩個,一個是「忍受更多的苦難」,另一個「就是透過相互為利的倫理觀。人應該努力去佔有彼此、把自己的精神相互給予,然後,交換彼此的靈魂。」[1]155「世界和生命裡,最富悲劇性格的是愛。愛是幻象的產物,也是醒悟的根源。

愛是悲傷的慰解;它是對抗死亡的唯一藥劑,因為它就是死亡的兄弟。」[1]84

對付痛苦,對付死亡,最好的藥劑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愛。因為愛能給予人溫情,愛能給予人力量,愛能使人相互慰藉、相互聯手,共同對付不可知的未來,共同對抗可怕的死亡黑洞。

烏納穆諾還認為:「人所以能彼此以精神相愛,必得是他們一起領受同樣的悲苦,而且在悠長的時間裡,肩負著共同的愁苦之束縛而攜手越過頑強的大地。因此,他們才得以彼此認識,互相感通,而在共同的痛苦裡覺知彼此的存在,他們相互憐惜而相愛。因為,愛即是悲憫;如果肉體因悅樂而結合,那麼靈魂將因痛苦而結合。」[1]88

烏納穆諾一再強調人生的悲劇性,強調痛苦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他認為,痛苦不光能使人類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也能使人類相互理解、相互感通、相互憐惜、相互依戀,從而相互慰藉相互合作,因此,痛苦是人與人關係的凝合劑。

共患難的夫妻、朋友、君臣感情更牢固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共同的苦難遭遇使他們的心靈靠得更近、靈魂聯繫得更加緊密。

毛懷瑾對烏納穆諾的這種認識給予了高度評價:「尼採的同情殺死了上帝,烏納穆諾的憐憫卻顯現了上帝。烏納穆諾認為,精神之愛轉向自我,催生了自我憐憫,進而推己及人,對他人的苦難感同身受,最終容納了世界萬物。」[5]34

弗洛姆也高度讚頌愛,認為愛能緩解人對死亡的恐懼,能戰勝讓人發狂的孤獨:「人對他的單一存在的覺悟,對他短暫生命的覺悟,人意識到生不由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要先於所愛之人死去或所愛之人先於自己死去,人意識到自己的孤獨和與世隔絕,意識到面對社會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無能為力——所有這一切都使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在成為無法忍受的監禁。如果人不能從他的監獄中解放出來和打碎這一監獄,如果他不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同他人或周圍世界結合在一起,他就會瘋狂。」[8]

如果沒有愛,沒有人與人之間的聯結,人要麼會因孤獨而瘋狂,要麼會因恐懼而自戕,總之,單憑一己之力是無法對抗孤獨的煎熬、死亡的恐懼、人生的種種苦難的,所以,上帝才發明了愛情,使男女結合;才發明了愛,使人類聯結。有了愛情,家庭才能建立,人類才能繁衍;有了愛,人類才會不孤獨、不恐懼,才能相互溫暖相互扶持,共同對付人生的苦難,相互攜手度過漫長而艱辛的一生。所以說,愛是上帝發明的供人類對抗死亡和痛苦的最好的藥劑。

參考文獻:

[1][西班牙]烏納穆諾.生命的悲劇意識[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7.

[2][德]叔本華.叔本華說欲望與幸福[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

[3]路文彬.你好,教授[M].合肥: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藝出版社,2010:66.

[4][法]蒙田.蒙田隨筆集·探討哲學就是學習死亡[M].馬振聘,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

[5]毛懷瑾.論烏納穆諾的生命悲劇意識[D].廈門大學文藝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6][英]羅素.幸福之路[M].劉勃,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6.

[7][美]卡耐基.人性的弱點[M].林傑,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8][美]艾·弗洛姆.愛的藝術[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7-8.

【本期話題】你覺得如何面對人生中的痛苦?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本文作者簡介

母華敏,北京語言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河北科技師範學院文法學院副教授。開設有公眾號和博客「予心安處」。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棄婦形象研究,曾在「今日頭條」開設「女性婚姻愛情面面觀」等欄目。出版有《電影精品鑑賞》《長城影視》《中國當代文學中的上海書寫》《王安憶創作簡論》等書,發表論文20餘篇。

本文主播簡介

孫宏博

上官文露讀書會籤約主播 ,評書大師單田芳先生入室弟子 ,播音主持專業副教授。

演播作品:《楚漢爭雄》《多血的梅花》《人間失格》《傲慢與偏見》《金閣寺》《局外人》等。

音頻製作:上官文露聲音工作室—昊澤

本期插圖

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入殮師》:從畏懼死亡到敬畏生命,他讓人明白了怎樣面對生與死
    而由於死亡的畏懼和恐慌,也導致人們對死亡產生偏見。尤其是對那些關乎死亡的工作,人們更是有著千百般的避諱。當小林大悟的工作被曝光後,他的妻子和周圍的朋友都對他十分抗拒。他們不願意與小林大悟交談,害怕沾惹到死亡的氣息,甚至在背後議論小林大悟是一個晦氣的人。
  • 「推倒種族主義者」運動與啟蒙哲學家們:正義的烈火如何面對休謨們...
    於是,法學院大樓只能緊步文學院和商學院的後塵,成為了「喬治廣場」的另一個住戶。 曾幾何時在喬治廣場飄蕩著的愛丁堡大學前任校長,歷史學家威廉·羅伯特森(William Robertson)、哲學家亞當·弗格森(Adam Ferguson)和大衛·休謨這三位蘇格蘭啟蒙運動的巨人的身影,如今被這些年輕的「驅魔人」逼得無處遁形,只能在圖書館的書架上尋找棲身之所。
  • 《死亡擱淺》中手掌很重要 小島哲學家傾情解說
    《死亡擱淺》中手掌很重要 小島哲學家傾情解說   小島秀夫今天又在推特上公布了更多關於《死亡擱淺
  • 不會給孩子解釋死亡?不會給孩子解讀生命意義?給他讀讀這本書
    「這本書奉獻給經歷過生離死別的孩子,奉獻給對這種事無法解釋的大人。」這本繪本,溫馨簡潔,充滿智慧,1982年出版以來,幫助了千千萬萬人好好對待生死問題,一直讓大人和孩子深受感動,如果你正在為如何給孩子解釋死亡,如何讓孩子認知生命而苦惱,不妨和孩子一起讀讀,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古希臘神話故事這本書充滿了智慧和神奇的色彩
    古希臘神話故事這本書充滿了智慧和神奇的色彩,主要講了宙斯在統治天國時期,圍繞諸神和各種英雄們之間發生的曲折離奇的故事。宙斯是眾神之父,赫拉是天后,海神波塞冬,冥王哈德斯,智慧女神雅典娜,太陽神阿波羅,戰神阿瑞斯,等等……他們生活在美麗的奧林匹克聖山,掌管著自然和生活的各種事物。希臘神話裡的英雄都具有神的超人力量,可他們並不是神。
  • 一代球王馬拉度納逝世,灰色的2020,我們該怎麼和孩子聊死亡
    ,他蔑視權威,就算世人批判也特立獨行。——薩瓦特爾 西班牙著名哲學家 03 別讓孩子陷入「死亡誤區」 面對疫情不斷跳動的數字背後,是無數個家庭的生離死別,是我們不願意看到也不敢去想的。 做為家長的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但孩子總有一天要面對「死亡」這個話題。
  • 省科學院動物所在衰老生物學領域發表繁殖與死亡相關性的論文
    對死亡時間的準確預測在生物醫學中很重要,可以讓患者更好地考慮自己的未來,也讓醫生能更準確的做出醫療判斷,並讓家庭成員有更現實的期望。將非人類物種的生命結束模式用於預測人類生存時間的生物醫學模型,特別是以果蠅作為模式生物建立的相關衰老和死亡模型對指導醫學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 普通人的人生哲學:如何在現實生活中過得充實而有意義?
    他和他的家人在納粹時期,全部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部被毒氣毒死,只有他和妹妹倖存。如此悲慘的境遇並沒有讓他消沉,而是讓他在極端的境遇之下,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並開創了有名的「意義療法」,還在集中營內寫出了《活出生命的意義》的初稿,出版後被稱作美國影響力最大的十本書之一。
  • 寒衣節:人這一生,有三次死亡
    1、生物學死亡:接受,是理解的開始佛說,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生老病死,一個人從生下來之後,就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認識死亡,理解死亡,是人生最大的一場修行。《西藏生死書》有一句話:「接近死亡,可以帶來真正的覺醒和生命觀的改變。」生命的意義很大程度上是由死亡賦予的,因為有了死亡,生才顯得更為重要與珍貴。
  • 大哲學家尼採,為何因一匹馬發瘋了
    尼採名言但是尼採仍然心存希望,那就是寫完他一生中最看重的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是一本傾注了尼採一生哲學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尼採在這本書中闡述了他最重要的哲學思想「意志論」,然而這本書由於銷量太差,被出版社給退回了。
  • 哲學家們都在研究些什麼?
    這樣的討論不一定會得到一個最終的結論,但卻可以把我們平時沒有好好想過的許多問題加以澄清,使我們對事情的看法不再那麼籠統和似是而非。這其中有一種精神,那就是只服從真理的精神,而真理是只有通過獨立思考和自由討論才能獲得的。蘇格拉底的一生都表現了這種精神。他不接受任何人的強迫,也從來不強迫任何人。
  • 讀人話舊︱諸暨籍哲學家
    如同與金嶽霖一同創辦清華哲學系的馮友蘭之不滿足於做一個哲學史家,而要做一個哲學家;不滿於「照著講」,而要「接著講」,金嶽霖也不滿足於做一個邏輯學家,而是要做一個哲學家。在晚年所撰的「憶金嶽霖先生以及他對超名言之域問題的探討」一文中,馮契回憶他在昆明從金先生受教的情況,尤其是在昆明郊區司家營清華文科研究所師生兩人一對一上課的情形:「開始讀休謨的Treatise時,只有一本書,由我捧著朗讀,金先生半閉著眼睛聽我讀,讀到其間,他說:『打住!』便向我提問,要我回答……從這方面解析,從那方面探討,又從第三方面考慮,等等,不一定得結論。
  • 2020年如何快速升職加薪?認真看完這10本書,升職加薪不遙遠
    4、《解決問題的三大思考工具》豆瓣評分:8.2面對雜亂無章的數據如何快速分類?怎樣提出富有新意的企劃案?如何引導談判向有利於自己的一方發展?這本書將邏輯思考、橫向思考和批判性思考這三大思考工具綜合運用於實際工作,能幫我們解決職場上的大部分問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為求講解的生動與透徹,本書設置了麵包公司這一故事背景,模擬真實的商務場景,採用活潑的對話形式,由三位主人公帶我們深入了解三大思考工具,學習如何使用恰當的思維技巧,快速推進工作。
  • 《如何閱讀一本書》:公正地評斷一本書,不做這樣的蠢人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02這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屠格涅夫寫的《蠢人》。今天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第十章:公正地評斷一本書中的內容時,就想到了屠格涅夫的這個短文。作為一個有自我要求的主動閱讀者,讀完一本書後,能客觀、公正地對此書做出評論是讀者的義務。《如何閱讀一本書》裡說「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暫緩評論』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說『我了解了』」。只有我們清楚地知道了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在確保自己完全理解了的情況下,我們才有做評論的底氣。毫無理解就同意只是愚蠢,還不清楚就不同意也是無禮。
  • 面對死亡思量生命的價值之世界經典演講《法庭演說》
    但是我不以為,為了避免危險起見,就應該去做不值得一個自由人去做的事,也不懊惱我用現在這樣的方式替自己辯護。我寧可選擇死亡,也不願因辯護得生存。因為不管是我還是任何其他的人,在審判中或打仗時,利用各種可能的方法來逃避死亡,都是不對的。在戰時,一個人如想逃避死亡,他可以放下武器,屈服在敵人的憐憫之下,其他尚有許多逃避死亡之策,假如他敢做、敢說的話。
  • 2018年讀完這12本書,你會變成一個很厲害的人
    今天這個書單共提供12本書,每本書都針對你在2018年可能遇到的現實問題。只要你每個月都認真讀一本,2018年結束的時候,你會變成一個非常厲害的人。你會做讓領導欣賞的PPT,敢在眾人面前演講,懂得如何理財,知道如何快速脫單,明白為什麼另一半為什麼總是生氣,能處理好和同事朋友同學的關係。
  • 佛教和基督教的「救贖」:如何擺脫生活中的「苦難」或「罪過」?
    佛教講「苦」,基督教講「罪」,這是兩者最大和最明顯的區別了。無論是「苦」還是「罪」,都是世人所面對的最大困境,也是人類不自由的表現,只有徹底擺脫之,世人才能過上完美和真正幸福的生活,並最終獲得自由。這是佛教和基督教的共同看法,也是他們的共同立場。
  • 中年女人為什麼都怕衰老?拼命扮「少女感」有錯嗎?衰老真相在此
    文:洛薇Hi,我是洛薇,繼續我們的時尚穿搭之旅,變美永遠不迷路。▼你害怕衰老嗎?你平時都是怎麼來對待自己的這張臉、這副「臭皮囊」的呢?對於女人們來說,只要超過28歲以上,不,準確來說是25歲以上,都會為如何來抗衰老而發愁。可是,也有這樣一種情況:年紀輕輕,明明年齡才20歲,可是卻長著一張「成熟臉」,被人誤會為御姐!
  • 分析世界歷史中的旅行者和哲學家的關係
    我們曾將「哲學家」稱為房間裡的學者,他們負責概述對人類文化的描寫,卻「不用 離開他們的扶手椅」。這一形容後來被職業的人類學家用來批評「扶手椅上的人類學 家」。像博物學家一樣,哲學家曾投身於人類科學的建設,但他們的努力極少涉及旅行的 成果。 一些哲學家從對自然狀態的構想開始進行推理,這種猜想從未得到證實,也無法被證 實,即如何得以觀察到不存在社會的人群?
  • 大腦和皮膚在多大歲數時會開始衰老?很多人或許還不清楚
    大腦和皮膚在多大歲數時會開始衰老?很多人或許還不清楚衰老,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命題,沒有人可以躲得過。人從落地啼哭的嬰兒,轉眼間長成了面對生活壓力的大人,又變成白髮蒼蒼的老人,這都是一種自然規律。大腦和皮膚的衰老時間大腦——30歲研究發現,大腦的衰老或許從27歲以後就開始了,大部分人的大腦在二十歲左右時,狀態最佳,而過了30歲以後,大腦的各項功能就開始走下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