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講抗戰︱操東北話的日本「義勇軍」跟隨林彪過長江

2021-01-09 澎湃新聞

       兩年前,我在做「中日戰爭和解的民間運動」相關的研究調查過程中,結識了現年85歲的藤後博巳老先生。藤後先生近年多次作為日本和平團體「紫金草合唱團」名譽團長訪華交流。我與藤後老先生的第一次見面,就是在2012年紫金草合唱團訪華交流的時候。通過日語的簡單交流,老先生得知了我是東北人,於是,開始用熟練的東北話與我攀談。這實在讓我驚訝。經過一番詳談,我了解到老人是當年日本「滿洲移民」政策的親歷者,而且還有著鮮為人知的傳奇經歷。

       接下來,文中直接引用部分來自於我對當事者本人的採訪,其他部分來自於我對老人口述細節及相關史料的綜合整理。直接引用部分中使用了日語中常用的「滿洲」說法。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傀儡國家「偽滿洲國」。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大批日本人來到了中國東北,也在之後的人生中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日本歷史上的「滿洲移民」

       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人移民現象早在1931年之前就出現了。1905年日俄戰爭之後,日本從沙俄手中奪取了包括旅順和大連的租借權在內的一系列在華特權。當時的日本政界出現了以陸軍大將兒玉克哉和之後的滿鐵總裁後藤新平為代表的「滿洲移民」思潮。他們主張應該通過移民鞏固日本在東北地區利益,以防止沙俄捲土重來。就這樣,日本開始了向中國東北地區移民的一些初步嘗試,其移民數量在「九一八事變」時達到了一千五百人左右。這一階段在20世紀日本移民史上被稱為「早期移民」。

       「九一八事變」之後,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移民得到了日本軍隊的武力保障。在這一背景下,日本政界開始籌劃更加詳盡的移民政策。1932年2月的關東軍統治部的《日本移民法案要綱》中,在「政治」、「社會」、「經濟」這三個部分之外,明確提到了「軍事」目的。原文中提到「滿蒙是軍事用地,而且很快會成為我國國防第一線。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應該最大限度地從我國內地(指日本本土)動員移民,使他們在滿蒙全境定居。平時可以從事文化以及資源開發,一旦出現特殊情況,可以立刻拿起武器勇敢面對。這是我們國家所希望的……」(《満州の農業移民方策》、1932年2月)如果說日本的「早期移民」是以經濟為目的進行的農業移民,那麼這一階段則在保證經濟利益的同時將重心轉向了政治與軍事方面。這一階段一直持續到1936年,被稱為「武裝移民」。

       1936年,日本國內確立了法西斯政權。掌握實權的廣田弘毅內閣在「七大國策」中提到了移民政策,這也預示著移民在日本侵略中發揮更加重大的作用。1937年的「七七事變」爆發後,大量成年農民被徵入軍隊或軍工業,導致移民出現人員短缺。為了彌補這種短缺,日本政府開始動員青少年移民,歷史上稱為「滿蒙青少年義勇軍」。這一政策使得日本的移民政策得以在人員短缺的情況下持續到1945年抗戰結束。截至到1945年,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從事農業生產的移民總數達到了27萬人(註:截至1945年,中國東北地區日本移民總數為155萬人。這既包括帶有農業生產任務的移民,也包括了兼有武裝性質的農業移民。)這一階段在再後來被稱作「國策移民」。

15歲日本「義勇軍」來到中國

       85歲的藤後博巳老先生當年正是作為「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中的一員進入中國東北。關於自己為何會去中國,老人這樣講道:

       我去「滿洲」的時候剛剛十五歲,放到現在也就是個初中生。所以後來人們經常會問我,當時你還是個孩子,為什麼會去那麼遙遠的地方呢?

       在我的少年時代,日本社會中全方位地充斥著軍國主義。我第一次聽說「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以下簡稱「義勇軍」)的消息還是在高等國民學校二年級(相當於現在初中二年級)的時候。當時的老師說「我們要和滿洲的人們友好相處。他們建立國家需要我們日本青少年的幫助!」,甚至來到我們每個學生的家裡勸我們參加「義勇軍」。後來才知道,當時的老師們接到了「文部省」分配下來的指標,也就是說,一個學校必須要有一定數量的學生去參加。

       我當時天真地被宣傳所說動了,覺得如果為了國家怎麼樣都行,就決定去滿洲了。當然,當時的背景是我從小接受的是軍國主義的教育。那時我是以為國家去「滿洲」而驕傲的。另一方面,一直憧憬的「大陸生活」對我來說也很有吸引力。就這樣,我報名參加「義勇軍」,並接受了一年的訓練後,來到了「滿洲」。

       那麼,在這位親歷者眼中,所謂的「義勇軍」到底是什麼樣的組織呢?

       這個「義勇軍」其實被稱為關東軍的「虎之子」。也就是說,當時的日本政府把「偽滿洲國」當作國防的第一線,一直在考慮如何才能強化「國境」的防衛。最後想出的方案就是「農業移民」。日本政府認為,無論什麼時候,能作為後備兵力出動的武裝青少年團體都是必要的。而這個「義勇軍」就是「開拓」和「侵略」的青年幫手。最開始是作為關東軍的預備隊來設計並實施的。

       就這樣,藤後老人作為關東軍的後備力量,在日本國內接受了一年訓練之後,於1943年來到了中國東北。

《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明信片

躲過了「西伯利亞抑留」,成為解放軍

       來到中國東北一年半之後,藤後先生就在哈爾濱迎來了抗戰的結束。當時,「義勇軍訓練生」被拘留在牡丹江的日軍收容所。日軍收容所中的人是要被蘇聯軍隊帶去西伯利亞的。由於藤後老人當時尚未成年,才得以被釋放,幸運地躲過了「西伯利亞抑留」。(譯者註:數十萬的日軍成年戰俘在戰後被蘇軍帶到西伯利亞,在零下四十度的嚴寒下從事高強度勞動。在夥食不能完全得到保障的情況下,大量日本戰俘死在了西伯利亞,史稱「西伯利亞抑留」。)當時藤後病倒了,被擔架抬回了哈爾濱的「原訓練所」。老人常常感嘆,如果當時被帶去西伯利亞,可能抱病在身的他早已不在人世了。

       回到哈爾濱之後,屬於開拓團的糧食已經沒有了。如何熬過哈爾濱寒冷的冬天成為老人面對的又一個問題。很幸運的是,老人得到了善良的中國人的幫助,得以在一家中國飯店裡工作。就這樣,藤後老人平安地度過了那個冬天,並且在這個冬天裡學會了中文。

       1946年春天,「八路軍」(之後的解放軍)取代前蘇聯軍隊進駐哈爾濱。談到對於「八路軍」的印象,老人說:

       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時的「八路軍」對我們日本人的態度和前蘇聯軍隊完全不同。「八路軍」對我們態度很好,而且軍紀相當嚴明。當時的我對於關東軍之外的軍隊還一無所知,因此很驚訝世界上居然還有這樣的軍隊。這也是我後來參加八路軍的一個潛在原因吧。

       1946年秋天,包括藤後在內的「義勇軍訓練生」集合在一起,在「居留日本人會」的安排下準備乘最後一班車回國。但由於國共內戰的戰況惡化,日本人的歸國被暫時中止了。就這樣,「訓練生」們繼續留在了哈爾濱。

       過了一段時間,解放軍對這些「訓練生」發出邀請,希望他們能作為「擔架員」參軍來配合中國的解放戰爭。當時解放軍的說法是「你們絕不是俘虜。而是為了中國解放而留下的國際友人」。這些參加了解放軍的日本人被稱為「留用日本人」。據其他當事人反映,當時的「邀請」帶有半強制成分。有一些日本人是「被迫留用」,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因為嘆服於解放軍嚴明的軍紀,主動要求參軍。當時,解放軍中的成員以農民居多。比較缺乏醫療和技術方面的知識分子。因此「留用日本人」中也包含了相當一部分護士與技術人員。據藤後老人回憶,當時共有八千到一萬名的日本人留了下來,並參加了解放戰爭和之後的新中國建設。一直到回日本之前,「留用日本人」都受到了和中國士兵完全一樣的待遇,並沒有受到任何歧視。

過長城,渡長江,解放海南島

       談到自己作為解放軍的經歷,老人自豪地說:

       當時作為擔架員被送上前線的我們,其實也是第一次親身體驗槍林彈雨的作戰現場。1946年冬天,在參加解放長春的戰役時,我的腳被凍傷了,之後暫時被送到後方的醫院治療。出院之後,我和之前的軍隊失散了,就暫時在解放軍編制的車隊裡工作。那時,解放軍解放了整個東北,受美國支援的蔣介石部隊開始實質反攻。於是我所在的部隊被編入了「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部隊會師之後,我們一路過長城,渡長江,橫跨中國大陸,最後參加了解放海南島的戰役。這對日本人來說是很難得的體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時,我們還在作戰途中。當時聽到建國消息,我和中國士兵緊緊抱在一起,相擁而泣。那時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解放軍是多麼偉大的軍隊,也堅信我們會取得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與此同時,我想到解放軍是人類史上罕見的軍紀嚴明的軍隊。「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這種簡潔明了的軍紀,如實地反映了其作為「人民的軍隊」的特質。在解放軍中的多年生活,使我親身體驗到了中國革命一刻都不離開人民的特質。

       在解放中國南方後不久,老人所在的部隊就因韓戰而移師東北。因為日本人不能參加韓戰,老人就被安排在丹東的後方修汽車。1954年,老人離開部隊,被安排到貴州貴陽的機械廠與一般的日本技術人員一起工作。就這樣,老人接近8年的解放軍生涯畫上了句號。

       韓戰結束後,中斷許久的「日本人歸國」活動經由紅十字會牽頭以及中日雙方的一系列交涉,於1955年重新啟動。藤後在1955年2月從天津塘沽坐上了「興安丸」號歸國船,就這樣回到了闊別十二年的祖國日本。

你能理解他對異鄉的眷戀麼?

       回顧自己在中國的多年經歷,藤後老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像我們這樣的,為了建立新中國而被留用的日本人,從抗戰中日中對立的時代一直到抗戰結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與中國人一起生活。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和中國人之間產生了超越國家對立的友情。我想就算把這說成為「日中友好」而播種也並不過分。這是我們廣大留用日本人的心聲。從另一種角度看,對於日本侵略的反省和謝罪,最終不也是為了「日中友好」嗎?

       就這樣,藤後老人帶著「決不允許那悲慘的戰爭重現」的信念,在回國後加入了「日中友好協會」,到今年已經快60年了。老人認為,無論是針對歷史認識問題,還是針對「日中關係」可以與歷史分開來看的觀點,都很有必要把類似他所經歷的戰爭體驗傳遞給更多的人。因此,老人近年來也致力於讓更多的日本年輕人知道戰爭的實際情況,並希望以此來喚起年輕一代對戰爭體驗的關注。

       遇到藤後老人之後,筆者又在之後的幾次調查中陸續遇到了幾位有留用經歷的日本老人。他們對中國的眷戀之情令筆者感到驚訝。例如擔任日中友好協會東京都理事的三井老人,聽說筆者是中國人後,一邊在紙上畫著地圖和自己的移居路線,一邊興奮地向筆者講述其在中國的經歷。而另一位老人,在一次為中國洪水災區捐款活動的慶功會中,飽含深情地用中文演唱了《義勇軍進行曲》、《歌唱祖國》和《國際歌》。戰爭年代的體驗,在這些老人身上刻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在感嘆這些80多歲的老人時至今日仍然活躍在日中友好活動的第一線的同時,筆者也期待這種在正視歷史基礎上致力「日中友好」的信念能在日中兩國後繼有人。

       

       (作者系大阪大學人間科學研究科人類學博士生,主要研究與戰後中日和解有關的民間運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日本憲兵隊是如何誘降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手段殘忍
    在這14年間,日本軍國主義不僅對我國廣大人民群眾進行了野蠻的屠殺,對我國的資源進行瘋狂的掠奪,同時對那些抗日的中共地下組織和義勇軍組織進行了殘酷的破壞和鎮壓,尤其是他們使用了極其卑劣的手段誘降抗日勇士,殺害抗日勇士,不但誘降,而且虐殺,濫殺,手段常常殘忍到讓人髮指的地步。
  • 聶耳誕辰百年 與《義勇軍進行曲》新故事
    因此,它很快就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抗戰歌曲。  正是這首著名的電影主題歌,被改為《總動員進行曲》,該歌曲一共有5段歌詞,第一段是《義勇軍進行曲》原歌詞,另外4段都是模仿它寫的,其中第3段寫得也很有激情:「起來!四萬萬黃帝的子孫!堅持持久抗戰,粉碎敵人的一切野心,中華民族到了快翻身的時候,每個人都快快拿出最大熱誠!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抱著勝利的信念,前進!抱著勝利的信念,前進!
  • 歷史上的今天丨1935年,《義勇軍進行曲》誕生
    《義勇軍進行曲》創作於1935年2月2日,由田漢作詞、聶耳譜曲。 它誕生於抗日戰爭年代,歌曲內容是號召人民奮起抵抗入侵者,歌曲雄壯激烈,催人奮進。2018年2月2日,是《義勇軍進行曲》誕生83周年紀念日。 詞作者:長沙人田漢田漢,(1898.3.12-1968.12.10)湖南長沙人,原名壽昌,曾用筆名伯鴻、陳瑜、漱人、漢仙等。1916年隨舅父去日本東京高等師範英文系學習,後參加少年中國學會。1920年出版與郭沫若、宗白華的通信《三葉集》。1921年與郭沫若、成仿吾、鬱達夫等組織創造社。
  • 日本國歌只有短短28字,翻譯成中文後,才明白日本人的野心有多大
    國歌,是展現一個民族精神的歌曲,它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色彩,我國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是聶耳等愛國知識分子在抗日救亡的大背景下創作的歌曲,它體現了我國人民在面對外敵勇敢、堅強、團結一心共赴國難的英雄氣概和反抗精神。雖然現在處於和平的年代,但我們不能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所以這首歌曲被作為國歌沿用至今。
  • 胡錦濤肯定國共共同抗戰 批評日本某些勢力(圖)
    會上,胡錦濤發表了重要講話,他首先代表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向全國參加抗日戰爭的老戰士、愛國人士和抗日將領,向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建立了卓著功勳的海內外中華兒女,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支援和幫助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外國政府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 日本8月15日宣布投降 抗戰勝利紀念日為何是9月3日
    首先,不光是中國人,幾乎所有盟國人民都覺得:被日本人忽悠了。大家很惱火。因為當天早上8點,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前4小時,中美英蘇各自播放了本國領導人講話,告知本國人民日本已經投降。 日本耍小聰明,那就讓他們重新講一遍,非把「降」這個字講出來不可。在盟國要求下,當年9月2日,日本天皇又頒了一份投降詔書,裡面兩次提到「降伏」。這個詞,和中文的「投降」同一個意思。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怕日本人再鬧出什麼鬼花樣,這份詔書是盟國擬好,交給日方,讓他們按詔書格式與習慣用法再撰寫正式文本的。
  • 日本宣布投降在8月15日,為什麼抗戰勝利紀念日是9月3日?
    還有第二份《投降詔書》今天大家紛紛在朋友圈發微信,是因為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播出了一份《投降詔書》,如果仔細去看,會發現落款時間是8月14日,前一天錄好了音的。很多人會以為,這份詔書一播出,國人都跑去慶賀,而日軍也放下了武器。其實,遠沒那麼簡單。首先,不光是中國人,幾乎所有盟國人民都覺得:被日本人忽悠了。大家很惱火。
  • 抗戰打了14年,中國傷亡3500萬人,那麼我們幹掉了多少日本鬼子?
    而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爆發過兩次規模空前的大戰,一戰與二戰。無一例外,這兩次的世界級的大戰,幾乎所有參戰國都損失慘重,但有一點一樣,大戰中那些被侵略的國家,一定是盡全力反抗侵略者,想要把他們趕出自己的家園。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二戰可以說是持續時間最長,參戰國家最多,災難波及範圍最廣的一次戰爭。
  • 1980年,一個日本人來到中國拍攝《長江》,負債28億30年才還清
    《話說長江》曾在央視創下了40%的收視紀錄,是央視二十世紀80年代最受歡迎的電視紀錄片,體現了中國紀錄片的最高水準,也是迄今為止,中國紀錄片收視率最高的一部。可是你知道嗎?這部紀錄片是一個日本人投資拍的,這個日本人為了拍攝這部紀錄片負債28億日元(加利息共負債35億),他用了30年,開了4200場演唱會還債,至2012年才還清。1980年時,他28歲,風華正茂,2012年時,他已經60歲了。
  • 日本投降是8月15日,抗戰勝利紀念日為什麼是9月3日?
    日本投降是8月15日,抗戰勝利紀念日為什麼是9月3日?大家都知道嗎?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就將到來。其實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關於抗戰的記憶,更多是標誌抗戰全面爆發的「七·七事變」,以及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8月15日。
  • 1945年,東北軍區司令員的人選有陳、徐、林,林彪憑什麼奪帥
    1945年6月,毛澤東給王震的通信中著重提到,預估日本將會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投降,但因為美國突然介入,投下原子彈轟炸廣島和長崎,迫使日軍投降的時間大幅提前,所以毛澤東在得知消息後,又緊急對先前預設的戰備方案和全國的部署做出了全新調整。
  • 抗戰時,日本鬼子為何在鼻子下面留一撮鬍子,這都是亂認爹的結果
    日本這個國家從古至今都是非常奇葩的,因此他們國家中也有很多讓外人不能理解的習俗和規定。早在古代中國就記載說:日本的男人每個家裡都有好幾個老婆,這些老婆都是可以互相買賣的,真是顛覆人的三觀。我們在抗戰電影電視劇中經常能夠看到日本鬼子都會留一小撮鬍子,顯得不倫不類,十分可笑,這是為什麼呢?
  • 他12歲成日本軍官養子,學日語取日本名,抗戰結束為啥成了英雄?
    雖然陳敏學對日本人一直都深惡痛絕,對日語也並不感興趣,但奇怪的是他卻有著超常的語言天賦,日本人所教授的課程陳敏學一聽就懂,一學就會。當其他孩子們還在被日本人逼著學習的時候,陳敏學早就已經可以流利地用日語和日本人談話了。日本軍官們很快就注意到了這個天資聰慧的小孩,對於他所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也非常的認可。
  • 演日本人最像的明星,觀眾一直以為他是日本人
    抗戰劇,想必大家也看過不少。也對裡面的日本角色產生很大的印象。他們說著一口流利的日語,再配上軍裝,難免會被誤認為是日本人。其實在很多抗戰劇中,都是一些中國演員出演的。馬衛軍老師,曾多次出演抗日電視劇裡面的反面人物,演技逼真,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 抗戰勝利後,有人出了一個對聯:「中國捷克日本」,下聯絕了
    2020-11-28 13:30:57 來源: 皮卡貓 舉報   抗戰勝利後
  • 長篇小說《己卯年雨雪》獲贊:突破抗戰作品對日本侵略者概念化符號...
    新華社北京6月17日專電(記者周瑋)「《己卯年雨雪》的精妙之處,在於細膩地描寫和塑造了一對日本青年夫婦的心態轉變:怎樣從一個被動的侵略戰爭參與者,轉變為主動的殺人者,又再次發生人性的覺醒。」日本女作家元山裡子感到驚訝與震動,「我希望有更多的日本讀者看到這本書,從中得到『為何而戰』的反思。」
  • 徐志民:日本學界對抗戰的五種不同稱謂
    戰爭期間流行辱華性的「支那事變」 中日戰爭期間,日本人習慣將七七事變至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的侵華戰爭,稱之為「支那事變」,這是日本人對侵華戰爭最初的稱謂。太平洋戰爭爆發至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之間的侵華戰爭雖也往往被日本人稱為「支那事變」,但已經融入他們所謂的「大東亞戰爭」之中。
  • 日本8月15日宣布投降,為何9月3日是抗戰勝利紀念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8月15日以後也成為日本宣布投降紀念日那麼為什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不是8月15日而是9月3日呢?其實,我國曾經把8月15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以後才又改到了9月3日。
  • 【上人事跡】82. 日本投降:日本為什麼首先受原子彈?因為日本罪惡深重,這是有因果的
    民國 34年(西元 1945年)8月 6日和 9日,美國先後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9上人在五年前,即預言日本會有這一天。82. 日本投降宣化上人自述在日本投降的前五年,我按著五行來推測,早就說過日本在那一年一定會衰,沒有了。日本為什麼首先受原子彈?因為日本罪惡深重,這是有因果的。日本侵略中國,殺人如麻,無數中國人被慘殺;殺人完全不講道理,被捉去就沒命。
  • 金日成曾救助林彪於生死存亡間,認為朝鮮戰場中國出兵屬多餘
    ----葉劍英《抗美援朝》01在筆者的印象中,毛主席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人。楊尚昆認為,毛主席之所以支持決定派兵入朝參戰,除了為新中國考慮外,也包含著感情。說到中朝兩國友誼,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後來,日本人侵入朝鮮半島,明清都出兵援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