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出塞二首》:「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裡金刀血未乾。」當祖國遭受到侵犯,人民便會拿起刀槍保衛國家,縱然血流七百裡,也絕不會放任外國勢力在華夏大地上肆意橫行。近代中國飽受外敵侵略之苦,但好在頑強的中國人民沒有放棄過鬥爭和抵抗,即使是在最危急的時刻,也仍然滿懷著勝利的希望。
01
侵華戰爭爆發之後,日軍先後制定了「大陸政策」和「大東亞共榮圈」政策,妄圖通過這些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來掩蓋他們企圖侵吞中國、滅亡中國的本意。為了進一步控制中國,他們開始了奴化中國少年的計劃,試圖通過教育途徑徹底把中國人變為日本的附庸和奴隸。在佔領了「深圳墟」後,日本軍就開始大肆地抓捕十歲出頭的少年兒童們,並強行把他們送進日本人開設的學校,進行學習日語,1929年出生的陳敏學就是這其中的一位。
當時還只有12歲的陳敏學,不幸被日軍抓走,而和他一樣遭遇的還有附近的四十多個孩子。雖然陳敏學對日本人一直都深惡痛絕,對日語也並不感興趣,但奇怪的是他卻有著超常的語言天賦,日本人所教授的課程陳敏學一聽就懂,一學就會。當其他孩子們還在被日本人逼著學習的時候,陳敏學早就已經可以流利地用日語和日本人談話了。日本軍官們很快就注意到了這個天資聰慧的小孩,對於他所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也非常的認可。有意思的是,一名姓鈴木的日本軍官覺得陳敏學的長相和自己在日本的兒子非常相像,於是就把他收為養子,還給他取了一個日本名,叫「鈴木三郎」。
有了「養父」做靠山,陳敏學的日子就越來越好過了,後來甚至可以進入日軍的司令部做一些和翻譯相關的工作。日本人對於陳敏學的表現非常滿意,他們都認為在這樣的教育下,過不了多久這個中國孩子就會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日本人。然而他們不知道,陳敏學表面上對日本人一副順從的樣子,實際上卻對他們厭惡至極。他從來都沒有忘記過日本人屠戮百姓的罪惡場景,更無法消除自己心中對他們的恨意。可惜他一個人在日本人中間勢單力薄,欲報國讎家恨而無門。
02
《周易·繫辭》:「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他就這樣一直司機等候,直到1943年12月的一個夜晚,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出現在陳敏學的面前,並聲稱自己是東江縱隊遊擊隊的隊員,想要從陳敏學這裡得到日軍的情報。陳敏學擔心這人是日本人派來試探自己的,並沒有立即答應下來,而是先探了探來者的虛實。一番核實後,陳敏學這才最終確認了此人真的是抗日遊擊隊的成員,於是一口答應下來為他們輸送情報的事情。至此以後,東江縱隊這個華南抗日戰場上的重要力量終於有了可靠的情報來源。
從那天開始,陳敏學都會偷偷地把自己接觸到的資料翻譯成兩份,一份交差上交給日本人,一份想辦法送去給遊擊隊。遊擊隊拿到了日軍的詳細作戰計劃後,自然也就能順利地躲過日本人的偷襲。次次撲空的日本人開始懷疑是不是日軍內部出了奸細?但懷疑終究只是懷疑,成天在日本人面前乖巧順從陳敏學一直也沒有被發現。直到後來陳敏學因工作調動離開了司令部,被日本人安排在一家商行裡工作。這家商行是由退役的日本士兵成立的,在這裡工作也能接收到很多重要的情報。而陳敏學自然也不會放棄這個機會,依舊堅持為遊擊隊收集情報。
可過於活躍的陳敏學這時已經引起了日本人的懷疑,再加上司令部的「養父」鞭長莫及,陳敏學很快就迎來了牢獄之災。日本人把他關進了審訊室嚴刑拷打,可不管遭受了什麼的酷刑,陳敏學都始終咬緊牙關,對搜集情報之事拒不承認。審訊了許久仍然是一無所獲,這讓日本人很是苦惱,後來無奈的日本人看在陳敏學「養父」的面子上,只好放了他一馬。
結語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就此結束,陳敏學才真正地以一個地下工作者的身份同遊擊隊員們站在了一起,因為他在抗日時期忍辱負重所作出的貢獻,他也就此成為了人們心中的抗戰英雄。後來他回憶起自己曾對著那群戰犯用說漢語和日語大喊了兩遍:「老子是遊擊隊員!」的事情,連連表示,這是他人生最光榮的時刻。
參考資料:
《出塞二首》《周易·繫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