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2歲成日本軍官養子,學日語取日本名,抗戰結束為啥成了英雄?

2021-01-16 趣觀歷史

引言

《出塞二首》:「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裡金刀血未乾。」當祖國遭受到侵犯,人民便會拿起刀槍保衛國家,縱然血流七百裡,也絕不會放任外國勢力在華夏大地上肆意橫行。近代中國飽受外敵侵略之苦,但好在頑強的中國人民沒有放棄過鬥爭和抵抗,即使是在最危急的時刻,也仍然滿懷著勝利的希望。

01

侵華戰爭爆發之後,日軍先後制定了「大陸政策」和「大東亞共榮圈」政策,妄圖通過這些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來掩蓋他們企圖侵吞中國、滅亡中國的本意。為了進一步控制中國,他們開始了奴化中國少年的計劃,試圖通過教育途徑徹底把中國人變為日本的附庸和奴隸。在佔領了「深圳墟」後,日本軍就開始大肆地抓捕十歲出頭的少年兒童們,並強行把他們送進日本人開設的學校,進行學習日語,1929年出生的陳敏學就是這其中的一位。

▲侵華日軍劇照

當時還只有12歲的陳敏學,不幸被日軍抓走,而和他一樣遭遇的還有附近的四十多個孩子。雖然陳敏學對日本人一直都深惡痛絕,對日語也並不感興趣,但奇怪的是他卻有著超常的語言天賦,日本人所教授的課程陳敏學一聽就懂,一學就會。當其他孩子們還在被日本人逼著學習的時候,陳敏學早就已經可以流利地用日語和日本人談話了。日本軍官們很快就注意到了這個天資聰慧的小孩,對於他所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也非常的認可。有意思的是,一名姓鈴木的日本軍官覺得陳敏學的長相和自己在日本的兒子非常相像,於是就把他收為養子,還給他取了一個日本名,叫「鈴木三郎」。

▲陳敏學

有了「養父」做靠山,陳敏學的日子就越來越好過了,後來甚至可以進入日軍的司令部做一些和翻譯相關的工作。日本人對於陳敏學的表現非常滿意,他們都認為在這樣的教育下,過不了多久這個中國孩子就會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日本人。然而他們不知道,陳敏學表面上對日本人一副順從的樣子,實際上卻對他們厭惡至極。他從來都沒有忘記過日本人屠戮百姓的罪惡場景,更無法消除自己心中對他們的恨意。可惜他一個人在日本人中間勢單力薄,欲報國讎家恨而無門。

▲抗日戰場繪畫

02

《周易·繫辭》:「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他就這樣一直司機等候,直到1943年12月的一個夜晚,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出現在陳敏學的面前,並聲稱自己是東江縱隊遊擊隊的隊員,想要從陳敏學這裡得到日軍的情報。陳敏學擔心這人是日本人派來試探自己的,並沒有立即答應下來,而是先探了探來者的虛實。一番核實後,陳敏學這才最終確認了此人真的是抗日遊擊隊的成員,於是一口答應下來為他們輸送情報的事情。至此以後,東江縱隊這個華南抗日戰場上的重要力量終於有了可靠的情報來源。

▲陳敏學

從那天開始,陳敏學都會偷偷地把自己接觸到的資料翻譯成兩份,一份交差上交給日本人,一份想辦法送去給遊擊隊。遊擊隊拿到了日軍的詳細作戰計劃後,自然也就能順利地躲過日本人的偷襲。次次撲空的日本人開始懷疑是不是日軍內部出了奸細?但懷疑終究只是懷疑,成天在日本人面前乖巧順從陳敏學一直也沒有被發現。直到後來陳敏學因工作調動離開了司令部,被日本人安排在一家商行裡工作。這家商行是由退役的日本士兵成立的,在這裡工作也能接收到很多重要的情報。而陳敏學自然也不會放棄這個機會,依舊堅持為遊擊隊收集情報。

▲抗日戰爭紀念館

可過於活躍的陳敏學這時已經引起了日本人的懷疑,再加上司令部的「養父」鞭長莫及,陳敏學很快就迎來了牢獄之災。日本人把他關進了審訊室嚴刑拷打,可不管遭受了什麼的酷刑,陳敏學都始終咬緊牙關,對搜集情報之事拒不承認。審訊了許久仍然是一無所獲,這讓日本人很是苦惱,後來無奈的日本人看在陳敏學「養父」的面子上,只好放了他一馬。

結語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就此結束,陳敏學才真正地以一個地下工作者的身份同遊擊隊員們站在了一起,因為他在抗日時期忍辱負重所作出的貢獻,他也就此成為了人們心中的抗戰英雄。後來他回憶起自己曾對著那群戰犯用說漢語和日語大喊了兩遍:「老子是遊擊隊員!」的事情,連連表示,這是他人生最光榮的時刻。

參考資料:

《出塞二首》《周易·繫辭》

相關焦點

  • 中國夫婦含辛茹苦,撫養日本遺孤40年,結果養子回日本後蹤跡全無
    75年前,日本投降後,有1對中國夫婦好心收留並養大了日本孤兒,結果飽受其他人的白眼,好不容易把這個小孩養大,但這個孩子回到了日本就音訊全無了。1945年,日寇終於投降了,中國人民贏來了抗戰的勝利。也就在這個時候,日寇的關東軍四散奔逃,甚至還留下了不少的日本孤兒在我國的東北,同時當地的人們也總算可過上平靜的日子了。居住在東北的趙鳳祥一家子也得以繼續過著普通的生活。
  • 他起日本名字會日語,13歲起為日軍效力,日軍投降時看到他都懵圈
    「鈴木三郎」可是個標準的日本名字,事實上,「鈴木三郎」的真名叫陳敏學,他是中國人,會日語,13歲他就潛伏在日軍大本營當翻譯,做翻譯的同時,他冒著生命危險不斷給遊擊隊提供情報,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陳敏學,1929年生於廣東深圳,日軍進犯中國之後,為了實行奴化教育。
  • 抗戰時期,日本鬼子不懂中文,給自己瞎取漢字名字,讓人捧腹大笑
    基本上來中國旅居的外國人,為了方便工作生活,都會給自己取一個中文名字。而這些名字往往有固定的套路,一般是隨便加個中文姓氏,再配上自己本名的漢語音譯。譬如,一個叫查理的外國人,他的中文名可能就是曹查理,李查理等等。不過對於日本人來說就不一樣,畢竟現代日語還是有漢語的影子在的,所以日本人取中文名就不會太隨意。九一八事變開始後,日本就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計劃。
  • 演日本人最像的明星,觀眾一直以為他是日本人
    抗戰劇,想必大家也看過不少。也對裡面的日本角色產生很大的印象。他們說著一口流利的日語,再配上軍裝,難免會被誤認為是日本人。其實在很多抗戰劇中,都是一些中國演員出演的。馬衛軍老師,曾多次出演抗日電視劇裡面的反面人物,演技逼真,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 小個子大英雄!他13歲參軍,身高1米2,卻成功暗殺多名日軍軍官
    在大多數人眼中,"英雄"的形象都是高大的,至少會給人足夠的安全感。可其實在戰爭年代裡,很多英雄都沒有高聳的肩膀,盛氣凌人的海拔,例如李安甫。可真正了解他的人就知道,他身高雖然僅有1.2米,可他卻是絕對的"巨人"。
  • 日本奇葩姓氏男孩子無論取何名,翻譯成中文都令人捧腹大笑
    所以「姓」出生以後,代代相傳,一般不會變;「氏」根據後代的官職和封邑而有所不同,因此在史書上經常能看到父子兩代的姓氏不同的情況自秦漢以來,姓才合而為一今天介紹日本稀有的姓氏女孩子無論取什麼名字,翻譯成中文都會被嘲笑到底是什麼?
  • 漢字和日語的區別體現在哪?當把日本姓翻譯成中文後,我秒懂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有一些日本人的姓氏很奇怪,那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感覺來聊一聊。日本人已經習慣了自己的姓氏和名字。不過如果我們來讀的話,有時會感覺很彆扭,之前大宇也學過日語,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日語很有趣。尤其是當你把日本人的名字翻譯成漢語,就會發現有很大的差別。日本有相當多的姓氏,有一些很好聽,大家應該比我還熟悉。還有一些翻譯成漢語後,感覺好像在罵人。
  • 18歲女護士砸死日本軍官後犧牲,67年後照片傳出,網友:天仙!
    引言抗日戰爭之所以可以取得勝利,是因為我國一位位英雄人物無私奉獻的結果,他們在每一場小戰爭中取得勝利,最終才組成大勝利。劉守玟就是其中的一員,她是一位護士,一場戰鬥中,用石頭砸死一名日本軍官後犧牲,六十七年後,她的照片傳出,網友:美若天仙。
  • 抗戰時,日本鬼子為何在鼻子下面留一撮鬍子,這都是亂認爹的結果
    日本這個國家從古至今都是非常奇葩的,因此他們國家中也有很多讓外人不能理解的習俗和規定。早在古代中國就記載說:日本的男人每個家裡都有好幾個老婆,這些老婆都是可以互相買賣的,真是顛覆人的三觀。我們在抗戰電影電視劇中經常能夠看到日本鬼子都會留一小撮鬍子,顯得不倫不類,十分可笑,這是為什麼呢?
  • 日本新一代潛艇下水,取名大鯨!又是舊日本戰艦名,曾改裝成航母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最新型潛艇——大鯨級(Taigei Class)常規動力攻擊潛艇於14日亮相,這是繼日本親潮級潛艇和蒼龍級潛艇後的一型新型潛艇。首艦「大鯨」號將於2022年3月服役,成為日本海上自衛隊潛艇艦隊的第22艘潛艇。「大鯨」號潛艇,取自日語中的「大鯨魚」,於14日在日本本州島兵庫縣神戶船廠下水。
  • 「你滴,死啦死啦滴」,「開路」,日本鬼子這種語言是怎麼來的?
    你想啊,到別的地方打仗,學學簡單的當地語言也是必須的吧,就像七十年代末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時候,我解放軍參戰部隊也要學習簡單的越南語,比如「諾布松空頁」(繳槍不殺),而日本兵呢?自然也需要學一學中文。不過日本兵說中文的情況還比較複雜,首先要介紹的是「協和語」。這種語言是啥呢?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明治時期,日本學者用漢籍翻譯西歐語言,創造出「經濟」「勞動」「取締」「場合」這些詞語,如今在漢語中廣泛使用。漢字被用於記錄日語,在日本人的手中,逐漸發展出不同於中文漢字的特點。有些漢字按照古漢語發音,有些按照日語發音;有些字寫法與漢語相同,意義卻不同;日本人為了方便書寫、表義,甚至創造出新的漢字,稱為「國字」。
  • 抗戰時的漢奸,曾跑到日本下跪認錯,如今卻被拍成抗戰英雄
    本是土匪漢奸的他竟然被某些抗日神劇描寫成光明未岸的革命英雄,不可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那麼這個「漢奸英雄」是何許人也呢?他又做了什麼事才被人們叫做漢奸呢?早期發家這個「漢奸英雄」就是謝文東。在真正的史實中,他出生於公元1887年,原本是遼寧省丹東寬甸縣永甸村的一名普通農民,他的家境普通,但也算不上貧窮,所以他在他小時候還上過幾年學,在那個文化普及程度地的年代裡來說,也可以算得上是小半個「學問人」了。可是不愛讀書的他並沒有老老實實的一直把這種「學問」做下去,他不僅在學校經常惹事,成績也不好,因此還沒做幾年的「讀書人」,就輟學回家了不讀了。
  • 電視劇裡的日本軍官為什麼都喜歡留著八字鬍?現實中是這樣嗎?
    在抗日題材的電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日軍的軍官們都會留著一撮鬍子,有些朋友說,這是「八字鬍」,其實是不準確的,準確的說那是「板刷胡」。那麼現實中,日本軍官大多數留的都是「板刷胡」嗎?留子孫胡的人,表示他的子女已經婚配並有了子女。並且男子第一次留鬍子一向是每年的立春或者二月初二(龍抬頭),象徵「發祿發福」「龍鬚」。
  • 日本人講抗戰︱操東北話的日本「義勇軍」跟隨林彪過長江
    兩年前,我在做「中日戰爭和解的民間運動」相關的研究調查過程中,結識了現年85歲的藤後博巳老先生。藤後先生近年多次作為日本和平團體「紫金草合唱團」名譽團長訪華交流。我與藤後老先生的第一次見面,就是在2012年紫金草合唱團訪華交流的時候。通過日語的簡單交流,老先生得知了我是東北人,於是,開始用熟練的東北話與我攀談。
  • 學不會日語有多好笑?光塑料日語就夠我笑一年了
    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晚點學日語不能算棄…日語!…年輕人的事,能算棄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日語太難」,什麼「無路賽」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雖然正經日語沒學會,大家的塑料日語卻隨處可見,隨時都能聽到八嘎嗦嘎哇嘎噠。那為啥大家都在學日語?為啥大家都沒學會呢?
  • 錢學森嶽母蔣佐梅,本是日本護士的她,是怎麼和中國軍官在一起的
    相比於錢學森先生,蔣佐梅這個名字知道的人可能不是很多,她是錢學森先生的嶽母,同時也是也是一個來自日本的護士。蔣佐梅原名佐藤屋登,聽名字就知道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日本人,當時她只是一個小小的護士,直到有一天他與一個中國男人相遇,改變了自己的一生。這個男人名為蔣百裡,在當時是公認的英才,先後在日本、德國軍校留學,作為國民黨軍事理論的泰鬥級人物,隨後就任保定軍官大學校長。
  • 日本人稱日語太高級網友懟:學個漢字偏旁瞎優越啥?
    「3月1日は日曜日で祝日、晴れの日でした」我覺得大家應該都會讀,但是在海外的日語學校把這句話當成了超級大難題!你們注意到了嗎?「日」這個字的讀音全部不一樣。」推特截圖截止今日,這篇推文已獲12萬次轉發,14萬次點讚。日本網友紛紛表示,日語實在太高級了!納尼?什麼意思?讓我來解釋一下。
  • 日本少女嫁給中國將軍,奔走抗戰前線,生五女兒從不教她們說日語
    1938年,在抗戰的大後方廣西宜山,一位將軍與世長辭。他雖然沒有戰死沙場,但依舊獲得了最高的尊榮。政壇、文壇的名流紛紛為他送上輓聯,數年之後,國民黨政府以國哀之禮風光大葬。他就是民國軍事家、陸軍上將蔣百裡。就是這樣一位愛國將領,他一生深愛的夫人,是一個日本女人。
  • 日本黑人混血選手,母親日本人父親海地人,不會日語卻成日本一姐
    在北京時間9月7日凌晨所舉行的女單半決賽中,20歲的日本新星大坂直美挽救13個破發點,以6-2/6-4完勝去年亞軍凱斯,生涯首進大滿貫決賽。大坂直美由此成為了日本網壇第一位殺入大滿貫女單決賽的選手,同時也是繼李娜之後,第二位打入大滿貫女單決賽的亞洲球員。不過,這位大坂直美和李娜還是有點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