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汽車產業原創,歡迎關注訂閱)
01 前言
這是一段塵封的歷史。
他曾經是整個前蘇聯汽車工業的驕傲,生產了世界頂級的豪華防彈轎車。
他無私的援建了中國一汽,中國二汽,是新中國汽車工業的啟蒙者。
這家始建於1924年的前蘇聯汽車廠,卻在時代的洪流中衰弱。
這就是俄羅斯的吉爾汽車廠。
02 誰是吉爾
1924年,莫斯科的阿莫汽車廠生產出了蘇聯的第一批輕卡,揭開了蘇聯汽車工業發展的序幕。
1928年,史達林下令擴大生產規模,同時改名為史達林汽車製造廠。史達林汽車廠同時負責生產蘇聯最高領導人專用高級防彈轎車。
1945年,第一批著名的吉斯110型豪華轎車誕生,裝有8缸6L發動機,最高車速135公裡每小時。
4年後,研製成功了吉斯110防彈車,史達林曾將該車贈送給我國。中國開國大典閱兵式中使用閱兵車正式吉斯110。
吉斯110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1956年赫魯雪夫下令將史達林汽車廠改名為「利哈喬夫」汽車廠,簡稱吉爾汽車廠。
吉爾汽車廠曾經是俄羅斯最大的汽車廠之一,年產量曾達到15萬輛。吉爾生產的吉爾130貨車在俄羅斯曾經非常暢銷,我國從80年代開始,進口了約三十餘萬輛的吉爾130。
吉爾130
03 援建中國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的汽車工業是一片空白。
上世紀50年代,蘇聯援建的中國156個工業領域項目中,就包括了汽車工業。
從1953年~1956年之間,我國「一汽」的員工陸續派往前蘇聯吉爾汽車進修,分9個批次,共518名,每人都參加了為期八個月到一年的技術培訓。
從廠長、車間主任到一線工人,幾乎所有的關鍵崗位都得到了蘇聯同行毫不保留、幾乎是手把手的指導。
吉爾工廠
在《歲月無痕:中國留蘇群體紀實》中寫到:1953年4月,第一批來自中國的八名實習生走進了「吉爾」的大門。走進車間,眼前的景象令觀摩者感到震撼。在高大的廠房裡,一排排巨大的工具機發出轟鳴,自動完成原料充填、加工、傳輸的過程;在生產線上,幾十臺工具機連在一起,只有一個人在操作臺上按電鈕,被加工完畢的零件就不斷流出;總裝配線上,僅用兩分鐘就裝成一臺汽車。一名司機神氣地跳上汽車,汽車喇叭一聲長鳴,車就開走了。
長春一汽工廠1954年建廠時,就是在吉爾汽車廠的幫助下仿照吉爾汽車工廠建立的。為了援建中國一汽工廠,當年共有600名蘇聯專家在一汽工作,幫助一汽生產出了自己的產品。
1956年7月13日,我國第一輛命名為「解放」的中型載貨汽車,駛下了長龍般的第一汽車製造廠總裝線,從此結束了中國人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該車的原型為吉斯150。
「解放」貨車下線
在《永恆的記憶》書中,描述了當時蘇聯專家基列夫在援建我國長春第一汽車時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基列夫專家在中國的工作和業績、以及持續了與中國半個世紀的偉大友誼。
04 中國拯救吉爾
曾經的俄羅斯是汽車生產大國,20世紀80年代初的汽車產量達到230萬輛,居世界第五位。
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汽車工業開始下滑。隨著外資汽車品牌逐漸進入俄羅斯,俄羅斯本土品牌的市場份額被漸漸侵蝕。
吉爾也未能倖免,自1992年起,吉爾開始走下坡路,2004年總產量從最高的15萬輛下滑到僅有14778輛,一度瀕臨破產。只是由於莫斯科市政府佔有其中90%的股份,才使吉爾能夠在其保護下維持生存。
如果不利用外部力量,單靠吉爾根本無法翻身,於是吉爾與中國汽車長達半個世紀的友誼再一次的展現。
2005, 俄羅斯吉爾汽車廠與中國一汽車集團籤署了一項合作協議,吉爾將在其生產基地組裝面向俄市場的中國型號客車和貨車,首批車型將在今年秋天組裝完畢,將通過吉爾汽車的營銷網在俄銷售。
俄《新聞時報》報導稱,與一汽的合作已經是「吉爾最後的機會」。
2012年,據《俄羅斯時報》報導,中國汽車製造商東風計劃最早在明年開始在ZIL(吉爾牌系列卡車)工廠組裝卡車。這將是振興俄羅斯歷史最悠久的卡車製造商的又一步。吉爾牌系列卡車已經有近90年生產卡車的歷史,更以為蘇聯領導人建造豪華轎車而聞名。
在經歷了2011年五月份到九月份的閒置後,吉爾系列卡車在莫斯科政府的援助下重新開工。這避免了該公司的破產,並部分償還了吉爾系列卡車估價為4.839億美元的債務。
05 綜述
在吉爾的無私的援助下,僅用了三年時間就實現了解放汽車的下線,打下了我國本土汽車製造業的堅實基礎。
這段66年前的歷史,在汽車工業的浪潮中,幾乎已經被塵封。
但歷史是一座巍峨高山,久經風雨而不改變其真實面目。
吉爾對一汽建設的援助是真誠的無私的。
中國汽車工業的後生們,不應忘記這種偉大的國際友誼的。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點讚、分享、收藏哦!
本文為企鵝號「汽車產業觀察員」原創,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