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12日,乍暖還寒。
天空中飄著密密的細雨,一輛小轎車從郴州駛向安仁,車上坐著一位發已斑白的長者,他身著黃呢軍服,趁著工作的嫌隙,回鄉看望父老鄉親,凝望一下昔日成長的家園。此人就是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唐天際將軍。
將軍老矣,自從投身革命,就未能歸鄉,打仗的時候得上前線,大戰告捷後公務繁忙,一直未能得空。
78歲的年齡,他終於把重擔交給了「後來者」,自己退居二線,借著參加中南五省區黨史資料徵集會議在長沙召開的機會,重回故土。一來,了解一下當地的建設情況,二來,憑弔一下往日犧牲的戰友。
車緩緩開著,窗外的景色更迭,唐老深情注視著山山水水,不知不覺中,被拉回到了歷史的長河中……
唐天際,小名文發,字時雍,曾用名唐天濟,1904年10月22日出生於湖南安仁茶葉坳。
他是土生土長的農家娃,以種田、賣布、做工為主要的營生手段,讀過幾年的書。
7歲時,唐天際和其他的小夥伴入私塾讀書,13歲時,繼續在安仁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學習,16歲時考入初中,可家裡供不起他讀書了,故而輟學。
他不是家中的獨子,上頭還有兩個哥哥,比他早出社會。
村裡的孩子體力好,比較好動,日子雖然過得苦,沒啥盼頭,可是也充滿著樂趣。
一直以來,唐天際除了念書,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鬥土霸王、惡地主。
從宜溪書院回到村裡,受五四運動思潮影響的他,越發地嫉惡如仇。
原本村子裡無波無瀾,但那段期間,縣裡不知是誰帶了個頭,設立了一個「天足會」,目的旨在解放婦女的雙腳,廢除「纏足」的陋習。
一石激起千層浪,唐天際對此事無比熱忱,拉著一起讀書的幾個同學,發起了放足運動。
但事情進展的並不順利,有些地主惡霸看不慣此等舉動,非要插上一腳。
其中,有一位名叫唐芳崔的霸王,帶著一伙人,明的不來來暗的,不僅搶走了唐天際哥哥們擺攤售賣的布,還出手傷人,揍得哥哥們鼻青臉腫的。
為了幫哥哥討回公道,唐天際先是上報衙門,請求給個公正的裁斷,可即便知縣公允,唐芳崔還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並沒有任何的悔改之情。
後來,被逼無奈的唐天際耍了一個滑頭。
他在北洋軍閥第三師連部下到村裡的時候,自導自演了一齣好戲,讓自家的伯父唐遠明與軍隊的營長成了朋友,最後由營長出面,上演了一場黑吃黑,嚇得唐芳崔退回布匹,賠款認栽。
事情結束,唐天際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只有自己強大,才能震懾住惡人。
於是,他萌生了報國參軍的想法。
1925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7月成功考取黃埔軍校,成了四期生,並在次年轉為了黨員。
這段時期,他參加了廣東革命政府第二次東徵作戰、北伐戰爭。
蔣介石倒戈後,南昌起義一觸即發,起義結束後,唐天際發起本縣農民暴動,策應了湘南起義。
1928年4月,唐天際率領安仁黨政機關部分工作人員和300多名農軍隨朱德上井岡山,結識了陳毅。
某次,兩人閒聊,聊到了名字的問題,唐天際說,原本投筆從戎後,他改了之前唐時雍的名字,換成了唐天濟。
唐天濟的濟字,寓意為「濟世救人」,可多多少少帶有點英雄創造歷史的感覺,想要再改個名字。
陳毅聽罷,吟誦了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並表示,《國際歌》裡說了,從來都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天際多麼遼闊,太陽多麼耀眼,就叫唐天際吧。
只要共產黨員都擁有廣闊的胸懷,我們就能解放全中國!
一席話畢,唐天際受益匪淺,當即決定,此名甚好。
在此之後,唐天際的英名在各大戰場上打響,敵軍們聽到了怕,老鄉們聽到了親切。
因為是井岡山鍛鍊出來的紅軍,唐天際當過紅四軍的代理參謀長,長徵前,先後在紅五軍團、紅九軍團任職,經歷了歷次的反圍剿作戰。
紅一方面軍轉移時,唐天際調任至第三軍團第五師,擔任政治部主任、黨務委員會委員。
1934年年底,湘江戰役結束後,紅軍由通道轉入貴州大苗川。
在抵達苗川時,偵查員查看了村子周遭的情況,發現一座座低矮的房屋都沒有亮燈,小路上一個人影都沒有,倒是奇怪得很。
偵查員將情況報告給唐天際後,他心裡犯起了嘀咕,莫不是老百姓們害怕,都躲到山裡頭去了吧,這下子可麻煩了。
血戰湘江,戰士們傷的傷、殘的殘,行軍已是不易,如果長途跋涉後,再沒有糧食的補給,那真的太辛苦了,他絕對不能讓這樣的事情發生。
為了消除誤會,唐天際找到了部隊中的宣傳員小金,這位宣傳員精通苗語,讓他去山裡搜尋一番,定能有所收穫。
接到任務後,小金立即就出發了,不一會兒的功夫,就帶回來一個60多歲的苗族老大爺。
經過雙方的溝通,老大爺才知道大家誤會了紅軍,紅軍其實是人民的部隊。
在老大爺的幫助下,戰士們找到了藏在山裡七七八八的群眾們。
當大家了解清楚情況,知道了紅軍與國民黨軍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還看到紅軍把自家的院子打掃的乾乾淨淨,家裡的米都沒有少,就決定伸出援手,給予支持。
唐天際看到事情解決了,也直言:「紅軍買賣要公平,不會拿群眾一針一線。」
苗族人民要送糧食和肉類,紅軍花同等價錢購買,一晚的功夫,整隊人員的早飯有了著落。
還有一些苗族的年輕小夥子,自願報名加入紅軍隊伍,大伙兒都喜笑顏開。
唐天際幾年前鋤強扶弱的願望,得到了初步的實現。
長徵結束後,唐天際又在直羅鎮戰役、東徵、西徵中嶄露頭角。
抗日戰爭中,唐天際在遊擊方面沒少花功夫,他與中共北方局領導人朱瑞一起創建晉豫邊抗日根據地(17個縣)。
1938年4月,他任晉豫邊遊擊支隊司令員;
6月,他率部急馳支援國民黨第三十八軍十七師,一舉擊潰日軍進犯;
7月,他與所在部隊伏擊日軍二十五師團一個機械化聯隊,取得了殲敵600多人,擊毀汽車30餘輛,繳獲戰馬100餘匹,機槍30多挺的戰果。
解放戰爭中,他在吉東剿匪、「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解放長春、平津、長沙以及衡寶等戰役中立下戰功。
從1925初出茅廬,到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他一共度過了30年的軍旅生涯,這段記憶,深刻且值得銘記一生。
唐老說過一句話:「對世人有害,獸亦不如也。」
正如他被同鄉惡霸激發,走上了當兵這條路,正如他自己改名,陳毅為他改名的那份心意,正如這句話所說的不能傷害世人,唐天際的際遇,早在冥冥之中就有了繩索的牽引。
他身上的標籤很多,我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卓越的政治後勤工作領導者、著名的將軍書法家,可他最顯眼的,還是為人民服務的那顆心。
本文由劉明生說長徵【劉尚悅】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