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繼續分析《祭侄稿》技術與情緒的關係。
今天事情比較多,抓時間寫的專欄,所以就不搞前情回顧了,如想了解可以看一看專欄前文,如若看的不明所以可直接關掉。《祭侄稿》此帖鋪墊太長,講了三四篇才解釋到三行字,故而沒看過鋪墊確實會比較迷惑,這就不過多解釋了,只能說別怕麻煩,有時間儘量往前翻翻,畢竟控制大家閱讀行為是我能力範圍之外的事,各憑心意吧。
上文講到了「從父」第十三叔這塊兒,也對這塊兒進行了簡要分析,明顯可以看出「從父」二字節奏與下方「銀青光……」一段有所不同,無論是從情緒分析還是技術分析,都是可以解釋通的。(前文有)
當然,大眾讀者在初步體會情緒時是不會感受到喪侄之痛的,畢竟沒有這種經歷和情感共鳴,所以即便能解釋通,古今也如此論,它也不能作為客觀事實陳述,充其量是比較靠譜的揣摩臆測,這點應是大家分析任何藝術作品(不限書法)時都需要保持的一種心態,既要貼近「玄」,也要遠離「玄」,把握尺度才能入而不迷。
從最客觀來說,「銀清光祿……」這一塊明顯是職位描述,這就跟我們平常寫家庭住址一樣,幾乎是不用過腦子的,所以寫起來會自然放縱些,其用筆彈跳性,包括字體勢態都發生了變化。
比如「青光」「使持節」「諸軍事」幾字組,書寫性明顯比之前輕盈,連帶多,速度快,跟第一行那種比較遲重的感覺有明顯區別。
從第一行節奏遲重,到第二行上部節奏逐漸加快,再到之後部分的輕盈,這是一筆墨色中的節奏變化。這個節奏變化可以理解為「入」,就是從生疏,從刻意,從心神不寧逐漸走向平穩的自然狀態。
前文說過,這種狀態理解起來非常簡單,但是若想做到,古今名家羅列起來,也不是件件作品都能達到這個水平的,無它,字是刻意去練的,刻意出習慣的,所以想擺脫,很難。甚至不如嬰孩,也不如外行隨心所欲。
入不難,難在出。技也如此,性也如此。然,技不難出,但也難倒了90%的學書者,至於性呢,我個人比較悲觀,勿說99%,可能99.99%都不到。全國高手何止千百,然而我真正佩服的確實不超十個,這些人都是偶爾做到過「性出」的。
理論的作用在於讓我們認清高度,有它未必能走遠,沒它一定走不遠,僅此而已。
從第三行下方「蒲州」二字開始,明顯發現已經蘸了第二筆墨。
節奏上又有何差異呢?
第一筆墨寫得遲重,凝重,節奏慢,隨之逐漸進入狀態,節奏加快,連帶加多。
在這種狀態下蘸墨,墨色即便重,線條也不會再凝重了,所以第三行末到第四行,出於一種「重筆」但是「節奏快」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