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呈祥
開篇前,我們先來看一組詞: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深厲淺揭、量體裁衣……看完了這些詞,那麼請問:這些詞的共性是什麼呢?帶著這個問題開始今天的文章——張懷瓘《書法用筆十法》之九:隨字變轉。
我們先從字面理解「隨字變轉」。隨:即隨著;字:即漢字;變:即變化;轉:即使轉——大意:隨著漢字的變化進行書寫。
再來看張懷瓘對「隨字變轉」的注釋:謂如《蘭亭》「歲」 字一筆,作垂露;其上「年」字,則變懸針;又其間一十八個「之」字,各別有體。大意:《蘭亭》中「歲」和「年」一個在下,一個在上,都有豎筆,一個寫成垂露,一個寫成懸針;十八個「之」字都不一樣。
張懷瓘拿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字舉例,前半句說的是筆畫,後半句說的是單字。無論是說筆畫還是單字,都有一個共同點,在這先賣個關子。
《蘭亭》「歲」和「年」都寫成垂露不行嗎?又或是都寫成懸針不行嗎?行,又不行。若僅是為了讓別人認讀是可以的,然而,上升到書法層面是不行的;十八個「之」字都寫一樣不行嗎?其實,這個與「歲」和「年」同理,區別在於,一個是筆畫,一個是單字。
無論說什麼,都在圍繞著三個字,那就是「不雷同」。「不雷同」是書法約定俗成的東西——一幅作品中,凡出現相同筆畫或相同字時,皆會使用不同方法處理——這也正是那個「共同點」。
按照這個要求,那麼哪個筆畫該寫成垂露,哪個筆畫該寫成懸針呢?這個問題要用「隨字變轉」來回答:若上一個筆畫作垂露,下一個筆畫就作懸針,反之亦然。換言之,沒有誰該和誰不該,結果等於:下一個筆畫的狀態取決於上一個筆畫。
那麼,相同的字該如何進行變化呢?其實,理解筆畫的變化後,單字也就不攻自破了——下一個筆畫的狀態取決於上一個筆畫,因而下一個字的狀態便取決於上一個字。
大家應該都見過集古人字的作品,雖然單字很好,但連貫性很差,並且整體顯得呆板。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不符合張懷瓘所說的「隨字變轉」。
因此,我們可以得知:筆畫變化是因為用筆不同產生的,而單字則是在此基礎上增加「取勢」後,所產生的不雷同。當然,不雷同的前提一定是自然書寫,不是刻意做作。為什麼呢?因為這就是《書法用筆十法》之九:隨字變轉。
最後,回到開篇那個問題上: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深厲淺揭、量體裁衣……這些詞的共性是什麼?共性是:沒有固定標準,皆隨人、事、物變化而變化。
連同本文,加之去年所講第十法「遲澀飛動」,張懷瓘《書法用筆十法》到這全部解析完成。在此,二小書法(王呈祥)感謝各位書友的閱讀。之後會有更多的書法、繪畫內容進行更新,敬請期待!
嚴正聲明:本文系二小書法原創,轉載前須獲得作者授權,否則將視為侵權,必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