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是一個連帶筆畫,一般是由橫畫變化而來。
提畫有兩個品質,一是迎讓,二是連帶,所以提畫不會很大,不很顯著,通常不做主筆。比如,"王、土、工、正、子、女"等字,作為偏旁的時候,最後一筆的長橫就變成了提畫。(圖一)
在變成提的過程中,長橫要進行二個蛻變,一是縮短長度,給右側留出空位,這是迎讓;二是體態變斜收筆變尖,這是和右側呼應連帶。正是由於橫的變化,提的出現,使整個字變得相互照應,緊密和諧。
提畫的書寫技法並不複雜,由重到輕,出鋒收筆,輕快有力。出尖的方向一般指向右上角,也就是下一筆的起筆處,這樣呼應連帶,筆斷意連的關係才能表現出來。在行草中,連帶關係更加明確,往往直接連為一體,也更加直觀便捷,如"地"字
在永字八法中,提畫被稱為"策",名詞意義是馬鞭子,動詞意義是以鞭策馬,用來形容寫提的動作如同以鞭策馬,著馬即起,"用力在本,著力在末",迅速,簡捷,乾脆,有力。
書法中的許多名稱、論述,都與當時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古人騎馬,六藝有"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御"便是駕馭馬車。對馬的習性,御馬的動作都非常熟悉。因此對於書法中不好說明的筆法動作,就用生活中的常見事物來比喻說明,騎馬便是其中之一。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時過境遷,現在對開車的動作比較熟悉了,馬成了賞玩動物,會騎得很少了。因此對於"勒""策"這樣的詞彙所包含的意義都覺得陌生。當然,現代人開一輛寶馬的心情,和古人騎一匹寶馬良駒可能沒什麼兩樣,這還是人性。
提畫倒是給了我們很多啟發,比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多聯絡交流,多施捨忍讓,會更好的相處。不一定當嘉賓成主角,做好一個平常平凡的人,恰是最不可或缺的人。
洪應明的《萊根譚》說: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如此,就讓我們理解提畫,寫好提畫,更要時時鞭策自己,升華自己的境界,完善自己的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