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行書結體規律&技法講解,學習米字,不容錯過!

2021-01-08 墨客書院

評論回復【公開課】獲取100節書法視頻

米芾行書的結體規律

行書風格多樣,就結構來說,各種風格的行書有其個性,又有共性,即他們的行書結字都有基本的規律可尋。其中和諧、變化是統領行書結字規律的最內在規則,以下所列的如「平正欹側」、「疏密勻豁」等都無不源於和諧、變化的需要。學習掌握好行書基本規律,可以指導我們的欣賞、臨摹、創作活動。下面我們以米芾的行書為例加以說明。

一、大小長短

首先我們要整體把握字形的大小長短。古人說寫字最怕「字如算子」,在結字方面就是避免字字大小劃一,如是則毫無藝術性可言了。掌握好這一規律,能使我們在臨摹、創作時對單個字的字形有整體的把握。這點是初學者臨摹過程中最容易犯錯的。

二、平正欹側

為了章法的需要,行書可以是平正的,也可以是欹側的,但字的重心還是要保持安穩。不同風格的行書的欹側程度不同,如米芾的行書較趙子昂的行書的欹側程度大點。

三、減省連結

行書與楷書另一大區別就是行書下筆收筆的連絲呼應,使得點畫方向性加強,氣的表現更強烈,表現在結字上,便是省簡了筆畫,這些連結一起的筆畫組成了不同趣味性的組合,形成對比。

四、收放伸縮

為了對比變化的需要,字的某一筆畫(部分)左右收縮,突出另一筆畫(部分);為了對比變化的需要,字的某一筆畫(部分)上下伸展,另一筆畫(部分)收縮。

五、疏密勻豁

楷書一般是勻稱布白,行書的布白較楷書的布白豐富得多,行書布白有勻有豁,有疏有密。這點也是初學者容易犯錯的,容易把字寫得平均分布,毫無趣味性可言。

六、開合向背

所謂開,是指字的筆畫有向外拓展的趨勢;所謂合,是指字的筆畫呈向內聚攏的趨勢。開合又稱「向背」,背者為開,向者為合。米行書中宮緊收,結字以開(背)為主,顏行書外緊內松,結字以合(向)為主。其實每位書家的結字都有開有合,或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如此方顯得生動。

七、有讓有就

字內部之間有讓有就,筆畫才能穿插呼應,團結一體。需要指出的是行書的讓就較楷書的程度大。楷書的就還保持字內筆畫的不重疊,行書的就有時會幾筆相接,有重疊的部分。如「鶴」、「衢」、「終」、「秋」、「旅」等字。

八、參差錯落

類楷書結字的規律,為了忌諱字的平齊,字的各部分適度錯開位置,反而重心安穩,生動有趣,從中也體驗到書法家創造性的表現。如「報」、「軀」、「虹」、「鴻」是上下錯位,「半歲」是左右錯位。

九、凡同則變

一字內有相同的點畫要處理得不雷同,如「形」字;一字內有相同的部分也要變化,如「羽」字;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在一起,該偏旁部首也要有變化,如「仕倦」;在一件作品中,同一字多次出現,也要求變化,如《苕溪詩》中幾個「好」字的變化。

米芾行書技法

一、米芾「側」法

「側』,指點的寫法。

永字八法詳說云:側不言點而言側,何也?論曰:謂筆鋒顧右,審其勢險而側之故名側也就書寫而言,陳思又曰:側不得平其筆,當側筆就右為之口訣云:先右揭其腕,次輕蹲其鋒取勢緊則乘機頓挫,借勢出之疾則失中,過又成俗夫側鋒顧右,借勢而側之,從勁輕揭潛出,務于勒也。古人所言,

1、「側」在米芾作品中多有出現,如圖1:

但側的寫法又不僅如此王羲之筆勢論云:夫著點皆磊磊似大石之當衢,或如蹲鴟,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慄子,存若鶚口,尖如鼠屎如斯之類,名稟其儀,但獲少多,學者開悟。書法思考就米芾作品中常見的側法作以總結,以求教於方家。

2、露珠點

裹鋒起筆,圍轉向右下行而頓之,稍駐即提筆向左上方回鋒收筆與楷法略有不同如圖2:

3、引天應地點。逆鋒起筆下按,折筆向左,頓而提鋒左下帶出,多為橫勢,起收均有纖絲如圖3:

4、杏仁點。裹鋒左下按,頓而圍轉提筆向右上方回鋒收筆多居於一字的左下方,常與露珠點呼應如圖4:

5、平點。搭鋒平按,向右下方略頓,回鋒收筆此點多代替短橫用之如圖5:

6、右趯點。逆鋒入筆,向左下按繼而折筆蹲鋒趯出,與下一畫成呼應關係如圖

二、米芾的「勒」法

「勒『法,即橫的寫法。

清代馮武《書法正傳》曰:「畫之祖,勒法也。狀如算子,便不是書。其法初落筆鋒向左,急勒回向右,橫過至末,復駐鋒折回,其勢首尾俱低,中高拱如覆舟樣,故曰:勒常患平。智永,虞世南上而鐘王,多用篆法為畫,歐陽、褚、薛多用隸法為畫。」 這裡,馮武強調了四方面的問題:A 勒的地位;B 勒的書寫原則;C 勒的書寫方法及形態;D 勒的用筆分類。而我以為,此處關于勒的表述未免有些籠統。更何況這裡的勒是針對楷書而言的。

在此,擬就米芾行書作品中勒的寫法略作總結。

1、纖絲牽連橫

裹鋒逆入,起筆形成纖絲,收筆向上翻挑與次筆畫呼應。這種筆法多出現於米芾的尺牘作品中,起筆常與上字末畫或形連或意帶。如圖(1):

2、 圓頭下頓橫 逆鋒圓筆入,提筆右上,收筆略頓牽出下一筆。在書寫的過程中,起筆處有時略露纖絲痕跡。如圖(2):

3、 大頭橫 起筆發力由大及小,橫畫頭重尾輕。具體又分為中鋒逆入和側鋒入筆兩類。如圖(3):

4 、扁擔橫 起筆或藏或露,收筆略頓,不與下筆形成連帶關係。其特點是,中間纖細兩端粗重,狀如扁擔。如圖(4):

5、 呼天喊地橫 起筆裹鋒逆入,收筆順勢帶出,形成兩個相反的鉤角。如圖(5):

6 、大頭下鉤橫 起筆粗重,驟然提筆上行至尾端,順勢向下帶出鉤來。如圖(6):

7 、平頭下鉤橫

橫畫整體上發力均勻,起筆或藏或露,收筆向下帶出鉤來。如圖(7):

8 、尖頭上挑橫 側鋒入筆,水平方向平動頓筆後提筆上行翻挑。因橫畫中段頓筆早晚及發力大小各異,形態上也就有所差別。如圖(8):

9 、尖頭橫 起筆尖利,收筆護尾,形狀略短,小者近似於平點。如圖(9):

10、 梭子橫 起筆收筆迅猛,發力在橫畫的中間,故而兩端尖細,中間粗重,形似梭子狀。如圖(10):

11 、鐵杵橫 此橫注重藏頭護尾,粗細幾無變化,金石氣息濃厚。如圖(11):

三、米芾的「弩」法

「弩』法,指豎畫的寫法,又作「努」。

豎筆根據其形態特徵,又將它分為懸針豎,垂露豎和鐵柱豎三大類。

懸針豎折鋒向右,頓筆轉鋒,向下力行,末筆出鋒收之,呈針尖狀者,謂之懸針豎。

宋代姜夔《續書譜》雲:「懸針者,筆欲極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繩。」 姜夔將懸針豎從狀態上作了簡單闡述,具體到作品中,筆者又將其歸為以下幾類:

1 、尖頭外拓懸針豎

起筆裹鋒直入,發力由輕及重再提筆收尾。筆畫中段呈外拓弧線。如圖(1):

2、 尖頭懸針內擫豎輕起輕收,發力在豎畫的中段,內邊沿線微凸,外邊沿線凹入,狀如強弓。此筆畫多用於左右結構的漢字書寫中。如圖(2):

3 、露鋒懸針豎起筆搭鋒略頓,順勢而下,收筆狀如針尖。具體又分為垂直懸針和欹側懸針兩大類。即有些筆畫狀如引繩,有些因考慮與下字的呼應,而呈現左欹右傾狀。如圖(3):

4、 藏鋒懸針豎逆鋒入筆,頓筆轉鋒,向下力行,收尾呈針尖狀。值得一提的是,此處的藏也包含另一層意思,即起筆未必都做到了藏鋒的細微動作,但因與其它筆畫的銜接,而有了藏的感覺。其形態也有正側之分。如圖(4):

5、 柳葉豎起筆多與一些筆畫拈連,發力由輕及重再提筆向左帶出,狀如柳葉。此筆畫誇張成分居多,且在米老作品中,常有將豎鉤寫柳葉豎的現象。如圖(5):

垂露豎 「垂露法,口訣雲:鋒管齊下,勢盡殺筆縮鋒。又始筆而極力,終駐鋒而作弩,又無垂不縮,以此頓筆以摧挫為功。」(宋代《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這是就垂露豎的整體筆法而言的,就米芾的作品來看,似乎不盡如此:

6、 尖頭垂露豎起筆裹鋒直下,發力先提再按,收筆略頓回鋒。此筆畫上端尖細,收筆渾厚圓勁。具體又分為尖頭正垂,尖頭欹側兩大類。如圖(6):

7、 垂露內擫豎起筆或藏或露,筆行至豎畫的中段內斂至末尾頓筆向上圍收。如圖(7):

8 、垂露外拓豎這種筆法在米芾作品中出現的較少,與垂露內斂豎在筆畫中段用筆正好相反,呈外拓狀。如圖(8):

鐵柱豎清代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雲:「鐵柱者,首搶上蹲鋒,借勢捷下,尾乃煞筆上搶,『山』、『由』等字用之。」 觀照米老諸多法帖,我擬將鐵柱豎分為兩類:

9 、第一類,如戈守智所言:「首搶上蹲鋒,借勢捷下,尾乃煞筆上搶」。在這裡,起筆有藏露之分,行筆多快捷短促,被下邊的筆畫攔截。如圖(9):

10 、第二類鐵柱豎以圓筆入,注重藏頭護尾,且不為其它筆畫所囿,形態較長,粗細沒什麼變化,如鐵柱聳立於世,篆籀氣息濃厚。如圖(10):

四、米芾的「趯」法

「趯」(ti)法指鉤的寫法。作鉤要駐鋒提筆,突然趯起。

李世民《筆法論》所云:「趯須存其鋒,得勢而出。」

清代《佩文齋書畫譜》載《書法三昧.運用》雲:「鉤之祖,趯法也。

柳宗元雲:趯宜蹲而勢生。其法蹲鋒上出,險勢傍分。然亦分三體:左如『氏』、『長』字,須長趯以應右。右如『門』、『丹』字,須長趯以應左。中如『東』、『乘』字,趯須朝上。」

可以看出,古人就趯的方位特徵,將其分為左中右三大類。

1、 戈字鉤, 又稱斜彎鉤。

米芾作品中,此類鉤法多一帶而過,鉤角小,常與下一筆形成連帶關係。也有在趯處略頓收筆的。

2 、反立刀鉤

弩畫收尾處駐筆側鋒向右拖出繼而上挑收筆,常與次筆畫形連。

3、 鵝尾鉤

筆行至弩畫末端,右轉平行,進而蹲鋒上挑。在這裡,又有兩種現象:A 以右轉平出略頓代趯;B 以右轉平出下帶勾替趯。此皆鵝尾勾的異勢現象。

4、 蟹爪勾 在弩畫末端蹲鋒向右平拖少許,繼而向上迅速挑出。這是米老從大王那裡化為己用的筆法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比較普遍,且常與下一筆拈連。

5 、平拖勾 筆行於鉤處,頓筆蓄勢,向左平拖而出。

6 、上挑勾 行筆於勾處,向左蹲鋒蓄勢,得勢上趯。

7、 拖下勾 起筆發力由輕及重,至弩畫末端,筆鋒向左下方運行,提而收之。

在米芾作品中,常有一種現象,即以弩畫代替豎鉤,具體又分為三種情況:

8 、 以垂露豎代替豎鉤,如圖(8):

9 、以懸懸針豎代替豎鉤,如圖(9):

10、 以柳葉豎代替豎鉤:

11、 心字鉤 裹鋒起筆,右斜下按,繼之拖鋒向右平行,駐筆蹲鋒向左上方趯出,常與下一筆拈連:

五、米芾的「策」法

策「策」法, 指仰橫的寫法。又稱「挑」、「折異畫」。

顏真卿《八法頌》雲:「策,依稀似勒。」

李世民《筆法論》曰:「策須仰策而收。

陳思《書苑菁華.永字八法詳說》載:「夫策筆仰鋒豎趯,微勁借勢,峻顧於掠也。問曰:策一名折異畫,今謂之策,何也?論曰:策之與畫,理亦故殊,仰筆趯鋒輕抬而進,故曰策也。」

米芾行書作品,「策」法各異。據其位置、用筆,筆者擬將其分為點策、木策、蟲策、手策、永策、絲策、女策及言策八大類,現試述如下:

1、 點策 用於三點水和兩點水的末筆,與上一筆畫有一定的呼應關係。在三點水中多與第二點拈連,起筆逆鋒入,駐筆略頓後趯出,「貴乎遲留」(李溥光《雪庵八法》)。如圖(1):

2、 木策 「木」指禾木旁與木字旁。此處的策是行草書連帶而致。是掠與側的組合體。在米芾行書作品中,此寫法很普遍。多蓄勢左下行,蹲鋒上趯,因挑出的角度大小和發力輕重不同,呈現出多姿多態狀。如圖(2):

3 、蟲策 蟲策在米芾的作品中大體有兩種形態:A 在書寫畢「蟲」字的「努」畫後,提筆逆鋒入,略頓挑出;B 在「努」畫末端略頓,順勢向右上方挑出。提土旁的寫法與此相類。如圖(3):

4 、手策手策亦有兩種情況:其一,趯與策相連。因趯法與策畫的起收存在差異,在形態上就有了細微變化。如蟹爪鉤與策搭配,策的起筆只需略頓即可挑出。而若是上挑鉤,策畫起筆還需逆鋒左下頓,繼而挑出。其二,趯與策在形態上沒有連帶關係,策畫搭鋒頓筆即出。如圖(4):

5 、永策 逆鋒入筆,頓而上挑,收筆突然剎紙,以便引出下一筆。如圖(5):

6 、絲策 指書寫絞絲旁時,策的趯出是在上一筆畫的勢引下略作頓挫而原途挑出的。這種策法與米芾寫王字旁時的策法是相同的。如圖(6):

7 、女策 策的寫法及形態不僅與次筆畫相關,也常受上一筆畫的影響。由米芾作品中女字旁的不同寫法就可窺其一斑。女字旁的掠畫若斜勢大,則策畫多提筆另運,不論藏露,少與上一筆畫相連;若掠畫取縱勢,進而向左平拖少許,則策的起筆多與其拈連。如圖(7):

8 、言策 指言字旁草寫時出現的策。有兩類情況:A 以豎和策的組合符號代替兩短橫和下邊的口字;B 將言字旁下邊的兩短橫草寫成一個與上下皆纖連的點,繼而以策代替「口」字。前者用筆沉實峻利,後者則虛實相生,形態紛呈。如圖(8):

六、米芾的「掠」法

「掠」法,又名「分發」。指長撇的寫法。

陳思《書苑菁華.永字八法詳說》雲:「掠一名分發,今稱為掠,何也?論曰:掠乃徐疾有準,手隨筆遣,鋒自左出,取勁險盡而為節。發則一出運用無的,故掠之精旨可守矣。夫掠之筆趣,意欲留而必勁。」蓋言掠之書寫,務求沉著痛快,遲澀有度,為筆訣之大旨也。

米芾行書作品,其「掠」精彩份呈,不拘成法,現試述如下:

1 、帚掠 起筆或藏或露,行筆誇飾迅猛,收筆略頓即左行拖筆而出,豐肥似帚,如木楫斜倚。因其誇飾,故在一字中多居放勢。如圖(1):

2 、立勢掠

起筆不論藏露,發力取縱勢,筆行至畫之末端,向左帶出。筆畫多短促,以收為主。如圖(2):

3、 一波三折掠:

起筆多與上一筆畫銜接,故而以藏為主,行筆方向性變化大,類似於「S」狀,常以誇張筆法為之。而其收筆則有三種寫法:A 以鉤收之;B 按筆回鋒收之;C 提筆緩慢送出,鋒穎尖利。如圖(3):

4 、鈍掠

逆鋒向左上角起筆,折筆向右下頓而轉鋒斜出,發力均勻,以按為主,收筆回鋒。因其注重藏頭護尾,且以正鋒運之,故而篆籀氣息濃厚。如圖(4):

5 、柳葉掠 逆鋒入筆,調鋒向左下方

行進,發力由小及大,至尾端又提筆緩慢送出。兩頭尖細,中斷豐肥,狀如斜出柳葉,故名之。如圖(5):

6、 以弩帶掠 在米芾行書作品中,有些掠畫縱勢較強,常以弩畫代之。如圖(6):

7 、挑掠 起筆無定法,行筆多斜出,收筆駐鋒左上挑,與次筆形成呼應關係。如圖(7):

8 、正掠 或逆鋒或搭鋒起筆,頓而轉鋒向左下力行撇出,收筆力務送到。如圖(8):

古人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關於米芾作品中「掠」的寫法,還有許多,但盡從以上所述化出,在此不再贅述。

七、米芾的「啄」法

「啄」法, 指短撇的寫法。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雲:「短撇為啄者,如鳥之啄物,銳而且速,亦言其畫行以漸,而削如鳥啄也。」

陳思亦言:「撇之與啄。同出異名,何也?論曰:夫撇者蒙俗之言,啄者因勢而力。故非妄飾,貽誤學者。」就「啄」的稱謂,由此可窺一斑。而就其書寫言之,古人多有相類者。

李世民《書法論》雲:「啄,須臥筆而疾罨」;「啄筆者,左臥筆鋒向右為遲澀,右揭腕左罨是峻疾。」(元代劉有定《衍極注》)以此觀之,古人就「啄」法,是有共識的:即起筆行進須臥鋒,且以「疾」為準。

由此觀之,米芾作品中的「啄」未必皆合此規範。原因何在?筆者以為「啄」與「短撇」是有區別的,前者是「源」,後者是「流」,「流」從「源」出而多有衍生。而清代馮武《書法正傳》雲:「短撇之祖,啄法也。」或可為筆者謬論做註解?

米芾行書作品中的「啄」法,可歸為以下八類:

1、 回鋒撇 起筆或搭鋒按筆直入或逆鋒臥筆行進,不一而足。筆行至短撇之末端略駐筆回鋒,欲引出下一筆。常用於雙人旁的第一筆。如圖(1):

2 、梭子撇 裹鋒或側鋒起筆,漸按漸行,畫至中段,提筆慢慢撇出。兩端尖細,中間鼓出,狀如梭子。有內擫與外拓之分。如圖(2):

3 、鈍撇 搭鋒起筆,因勢而行,中鋒運筆,漸按漸行,繼而下頓回鋒收之。如圖(3):

4 、點撇 起筆不論藏露,行筆多側鋒,有向左下方運行之勢,勢疾而短促,常被次筆畫或次次筆畫覆去尾端,從而與之拈連起來。如圖(4):

5、 蝌蚪撇 逆鋒入筆,折筆圓轉向右下頓,轉鋒後突然提筆向左下撇出,短促而果敢。起筆圓且大,收筆短而尖細。狀如蝌蚪。如圖(5):

6、 側短撇 側鋒按筆入,行筆提鋒迅速撇出,果敢爽利,不拖泥帶水。如圖(6):

7、 斷刃撇 逆鋒入筆折筆右下按,轉鋒向左下運行,至筆畫末端,駐筆收之。其形態有二,或內擫或外拓。與回鋒撇相較,有以下三點不同:A 收筆無需回鋒;B 形態較回鋒撇大且豐富;C 此撇多用於單人旁的撇畫,與回鋒撇不同。如圖(7):

8 、鳥啄撇

逆鋒起筆,折筆右下頓,轉鋒向左下力行,務求力送到。其發力由重及輕,有緩慢的過度。如圖(8):

八、米芾的「磔」法(zhe)

又作「波」,指捺的寫法。

清代馮武《書法正傳》曰:「捺之祖,磔法也。今人作捺,多是兩駐,難曰三過,實不知此法。其首搶起,中駐而右行,末駐筆蹲鋒而出。如《蘭亭》之捺,皆含蓄,而不露,最為高也。」由此觀之,馮武所推崇的「磔」法需用筆含蓄,「每作一波,常過折筆」(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而若如此,則「磔」法難免失於流俗也。既然《蘭亭序》有二十一個「之」字,卻字字不同,也就足以看出「磔」法的多樣性了。

1 、三折捺 逆鋒起筆,中駐而右行或右下行,末端駐筆蹲鋒而平出。正如元代李溥光《雪庵八法》所云:「磔法之妙,在險橫三過,而開揭其勢力。」如圖(1):

2 、二過捺 裹鋒順出,漸按漸行,駐筆蹲鋒平出。如圖(2):

3 、倒掛捺

起筆不論正側,發力迅猛重按,行筆提鋒向右下畫弧收筆,如顛倒的「二過捺」。多與掠畫呼應。如圖(3):

4 、平捺

此捺取橫勢,常用於車字底。用筆側鋒按入,提筆平出,末端因提、按、駐的不同而又有區別。如圖(4):

5 、反捺 裹鋒直入, 漸按漸行,筆至畫之末端,頓而圍轉向左上方回鋒收之。如圖(5):

6 、梭子捺 起筆裹鋒直入,行筆發力由小及大,收筆提鋒緩出。其形呈現兩端尖細,中間粗重,若梭子狀是也。如圖(6):

7 、反帶捺

起筆行進多與反捺或二過捺等相類,惟收筆處略駐,順勢向左下帶出,以緊內宮或與下呼應。如圖(7):

8 、無波捺 中鋒逆入,按筆施力均勻,右下行至末端,駐筆收之。無波狀。如圖(8):

9 、嫩芽捺 起筆裹鋒圍轉右下按,收筆提鋒右上出。狀如初生之綠芽,小巧可愛。如圖(9):

墨客書院傾情奉獻

相關焦點

  • 寫好字要有好的技法 好的技法讓人事半功倍、行穩致遠、收穫多多
    歐楷技法好字首先要有好的技法,好技法是寫出好字的基礎。這話並不錯,但問題是,什麼是好的技法?怎樣的技法才可以言好,才具有審美意義與價值?遵循書法創作規律,服從書法創作的根本目的,充分利用筆墨紙張等物質條件,並把它們的效應充分發揮出來的,就是好技術。離開了書寫的目的要求,離開了進行書寫的物質條件的充分運用,便無所謂技法。好的技祛,就是寫出好字的技法。好技法的特點,就在於將書寫所用的物質條件的特性充分發揮。一筆在握,得心應手,點畫縱橫,無不自如,處處使人感到書者用器之妙,而不是處處使人感到書者為物質條件所拘。
  • 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米芾刷字!
    《海嶽名言》有這樣記載:「米芾以書學博士召對上問本朝以書名世者凡數人,海嶽各以其人對,曰: 『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乏逸韻,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上復問:『卿書如何?』對曰:『臣書刷字。」,米芾對其他書家的評說姑且不論,米芾為什麼自稱「刷字」呢?
  • 米芾這10個「秋」字,寫得真爽!
    米芾這10個「秋」字,寫得真爽! 米芾筆法的多變堪稱宋人第一, 古人所謂八面開鋒,即是指米字而言。
  • 米芾寫得最「狂」的一幅字,讓你看懂什麼叫做「八面出鋒」!
    在這一個高度文明且偉大的時代,蘇東坡以超凡之才學,坐上了書法史上第三把交椅,而黃庭堅則是憑藉自己超凡的穎悟,獨自一人扛起了宋朝的草書大旗,但就書法的技法而言,米芾則是當之無愧的宋人第一!米芾的家族與宋朝皇室交好,其目前乃是徽宗皇帝的乳母,自幼便得到了許多書畫的賞賜,在學習書法的資源上,米芾可謂是「宋四家」首位。能夠親見古代名家的墨跡,對於學習書法是一種莫大的好處。
  • 10張圖,27種偏旁部首,終於把王羲之《聖教序》變化規律說清了!
    變化,是書法藝術的生命,也是對行書結體的基本要求。在楷書中一個字的相同筆畫、相同部首可能變化不大,但是在行書當中,就要求同旁(偏旁部首)異變,才能寫出千姿百態,更富於美感,而決不能簡單雷同。《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是學習行書的重要法帖,其中筆法千變萬化,不可端倪,現在通過簡單的10張圖,27種偏旁部首,歸類總結,將其變化規律說清了。
  • 理解了字法,你的篆刻技法學習才真正入門
    我們已經學完了篆刻史,也了解了如何選用工具,同時也知道去查哪些工具書,使用哪些參考書,有哪些印譜可供我們查詢等等,從今天開始,我們開始陸續說說篆刻技法。篆刻技法被所有的篆刻學習者認為是學習篆刻的核心內容,甚至也是歷來學習篆刻者最頭痛的事,也是歷來學習篆刻需要拜師才能學到的東西,原因很清楚,技法被神秘化了。
  • 米芾55歲寫的自薦信,賣弄水利知識,這書法美了900餘年
    學習此帖,除在章法上學習借鑑之外,一些字法的處理上也值得借鑑。試解析一些字: 「張」「都」「大」「宣」四個字都有一筆重筆畫。這種寫法單字看起來有點突兀,但放在整體中看,就打破了單字平衡,顯得局部靈動,上下左右的字必須進行調整,就自然有了呼應,這也體現出米芾的結字特徵。
  • 5條你不知道的《蜀素帖》結字規律
    2021-01-10 16:40:10 來源: 老嚴學習會 舉報
  • 米芾的三兒子友知從小才智過人,卻英年早逝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說一說書法家米芾兒子病逝的故事!正在他處於升官、收藏和創作的喜悅之中時,福兮禍所伏,一場不幸降臨到了他的頭上:他的三兒友知突然病逝了。米芾娶妻許氏,一共生有五子,長子為米友仁,三子即為米友知。這位友知也是從小善書,深得米芾的喜歡。
  • 米芾一封炫耀帖 歷代點讚一千年
    [摘要]米芾書工各體,尤以行草見長,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其「刷字」書風至今盛行不衰。他首創以繁密的墨點堆疊成山峰,表現雲雨中山巒的渾厚潤澤,推為文人山水畫的開山巨擘。米芾書工各體,尤以行草見長,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其「刷字」書風至今盛行不衰。他首創以繁密的墨點堆疊成山峰,表現雲雨中山巒的渾厚潤澤,效果獨特,前無古人,畫史稱「米點山水」,推為文人山水畫的開山巨擘。可惜沒有真跡流傳於世,我們只能從他兒子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以及後世無數仿學之作中見其端倪。米芾雅好奇石,留下過「米顛拜石」的典故。
  • 楷書字根技法8|特例「卩」偏旁字田英章工筆楷書技巧分析
    而在這裡「卩」可作為偏旁也可以作以部首組合方塊字。位於上部的字有「衛」;位於下部有「節」;位於右偏旁有「仰」。最值得注意的是位於下部時,還可能異化為「巳」來寫,比如「卷」「蒼」等。這與語文教學極不一致。
  • 如何寫好硬筆楷書的『米字旁』(附獨家技巧)硬筆楷書偏旁部首米字旁的講解
    『米字旁』
  • 圖解米芾八面出鋒,米芾的字勢和用筆密不可分
    字晉唐便有「八面用鋒」之說,代表為智永禪師真草千字文。所謂的八面用鋒也很好理解,就是中側鋒用筆的話,很容易就把整個毛筆一圈中的墨,其中半圈用光,或枯。所以就換另一面,繼續書寫。當然這只是通俗的解釋,八面用鋒當然不只是為了用那半圈墨,還涉及到筆法和筆畫質量。這裡就不細說了,以後拿出一文說明。
  • 行書的簡練法則依託於正確的筆順——「門」字行書技法
    行書的簡練法則依託於正確的筆順——「門」字行書技法【本文內容為田蘊章老師書法系列講座《每日一題每日一字》第038集「異體字與門字」文字版之三。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觀看講座視頻。】(圖:「門」字行書示範一)這就是行書「門」字基本的寫法。我們在把這個字寫清楚一點給大家看。
  • 米芾一生仕途不順 晚年任知軍無為而治
    米芾「無為」而治  季昌雲 徐子健  人物簡介  米芾(1051年—1107年)中國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天資高邁、人物蕭散,世號米顛。  而最能反映米芾知軍無為全貌的應該是《米公墓志銘》裡的一段記載:「(米芾)平居退然,若不能事事;至官,下則率職不苟,喜為教戒,吏民初為煩,已而安之。時亦越法縱舍,有足大者。」  通過這個,我們知道,米芾的「無為而治」並非「不治」,只不過是他同情百姓又無力抗爭的一種策略罷了,實際上是「無為無不為」。
  • 米芾集字猴年春聯
    米芾集字猴年春聯
  • 2021農曆辛丑年,米芾行書集字春聯(帶橫批)
    2021農曆辛丑年,米芾行書集字春聯(帶橫批) 2021
  • 米芾《苕溪詩帖》|八面生鋒,筆力雄渾,瀟灑自然
    《苕溪詩》全稱《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詩卷》,是北宋書法家米芾於元祐三年(1088年)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縱30.3釐米,橫189.5釐米。全卷35行,共394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該作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全卷書風真率自然,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書法的典型風貌,是米芾從無錫去往苕溪時所作的六首詩,是他的經意之作。與《蜀素帖》並稱米書「雙璧」。
  • 北宋書法大家米芾行書《留簡帖》欣賞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嶽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
  • 古代測字卦例講解:董字測紀曉嵐流放信息,字該如何拆解?
    之前我們講解了《玄黃克應歌》,講解了外應在測字中的應用,以及測字佔胎產或者說佔六甲的知識。那今天呢,我們就繼續來學習測字。在古代呢,通訊條件比較落後,如果家中有親朋出遠門了,他什麼時候回來,他在異鄉可安好,這些都不得而知;就算是有書信傳來,信件到達時可能已距離發信時有幾個月的時間。所以啊,古時候人們就會把這種種心中的困惑求助於佔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測字中的佔行人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