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條你不知道的《蜀素帖》結字規律

2021-01-11 網易

2021-01-10 16:40:10 來源: 老嚴學習會

舉報

  最近一段時間學習和研究米芾的《蜀素帖》,發現了一些規律,具體分析如下:

  一,左右結構,上下切割

  

  如上圖"深"是左右結構的字,左右之間的留白很大,有明顯的開合關係。但是這個字如果上下分割,不難發現它還是一個空間上放下收,下邊空間的筆畫的密集度要高,上面的筆畫疏一些。

  再如「拾」字,提手部分,包括合的部分,它們的重心都是往下的,上面的部分留白較大還是比較明顯的。

  「能」這個字空間處理亦是如此,下面筆畫比較密集,上面筆畫相對來說空間打的比較開。

  所以說從中可以得到一個規律,左右結構的字,還可以按照上下結構的方式進行切割,形成一種上放下收、上疏下密的一種結體形式。

  二,上下結構,左右切割

  

  其實,這種處理方式和上一條是辯證關係。

  如「書」是一個上下結構的字,但是從它的豎向筆畫切割下來去看的話,可以明顯的發現它的右側相對來說比較密,左側相對來說比較疏,且自然的避免出現橫畫的平行線。

  再如上圖中的「輿」「聲」「霜」字,右側紅色框住部分,筆畫密,左側相對疏。

  從上述中得到一個結論:上下結構的字,除了上下的這種疏密以外,還可以從左右的角度來切割,形成左疏右密的形式。當然,也可以左密右疏。

  三,偏旁和主體部分大小互換

  

  這裡討論的依然是左右結構的字。

  把左側偏旁部分寫偏大,右側寫小。如「坦」字,按照常規的書寫,應該是土字旁要收,右側的部分要大,但從上圖看很明顯,米芾把左側部分放大,右側部分收小,整個字就變得生動有趣。

  再如「便」「相」等。

  這種處理方式給今後的創作帶來一個新的思路。

  四,用牽絲改變字結構

  

  把左右「變」半包圍結構。

  「絳」的絞絲旁順勢帶到了右側,產生了這種半包圍結構的感覺,改變了字的原有的結構。

  再如「澤」、清」,打破它原有的這種界限分明的左右結構,得到了一種重新結構形式。

  五,勾的角度影響字內空間

  

  平時學習和臨摹時,勾畫很容易被忽略,其實通過上圖兩個「有」字,不難發現,勾的角度對字內空間有很大影響。斜勾空間小,平勾空間大。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思考與總結,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交流。

  拋磚引玉,不是金科玉律,真心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新的啟發。

  主講人:呂英儒

  您的支持和關注,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米芾這10個「秋」字,寫得真爽!
    米芾這10個「秋」字,寫得真爽! 米芾筆法的多變堪稱宋人第一, 古人所謂八面開鋒,即是指米字而言。
  • 米芾《苕溪詩帖》|八面生鋒,筆力雄渾,瀟灑自然
    縱30.3釐米,橫189.5釐米。全卷35行,共394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該作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全卷書風真率自然,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書法的典型風貌,是米芾從無錫去往苕溪時所作的六首詩,是他的經意之作。與《蜀素帖》並稱米書「雙璧」。釋文: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松竹留因夏,溪山去為秋。久賡白雪詠,更度採菱謳。
  • 行楷常用字,結構規律解析:覺、多、曉、處、雨、眠……
    其實「民」寫得較窄,是為了照顧到與目字旁的和諧。2、「民」的位置相對較低,上部收,下部展。3、注意吸收豎鉤的這一寫法。起筆效仿《蘭亭》,在毛筆中常是調鋒,在硬筆中,多是調整落筆的角度,同時也增加變化。三、多註解:1、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多撇之間的間距大致相同。另外,「多」是呈縱勢的,而不是呈橫勢的,這一點要把握住。
  • 來看看古代大書法家們如何寫「春」字?
    >唐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唐 顏真卿《多寶塔碑》唐 顏真卿《顏勤禮碑》唐 褚遂良 《雁塔聖教序》唐 孫過庭 《書譜》唐 杜牧 《張好好詩卷》宋 蘇軾 《洞庭中山二賦》宋 蘇軾 《寒食帖》宋 米芾 《苕溪詩卷》宋 米芾 《蜀素帖》宋 米芾《新恩帖》宋 張即之《書杜詩卷》宋 蔡襄《安道帖》尺牘宋 趙構《行書白居易七律詩》元 趙孟《煙江疊嶂圖詩卷》
  • 清涼帖帖帖清涼(下)
    用筆含蓄,不激不勵,與米芾其他帖相比,溫和許多,筆畫輕重時有對比,結體造型欹側變化,平添了幾分俊邁超逸之氣。釋文:芾頓首再啟。芾逃暑山,幸茲安適。人生幻法中,為虐而熱為惱。諺以貴所同者熱耳。訝摯在清之中,南山之陰。經暑衿 一熱惱中而獲逃此,非倖 。秋可去此,遂吐車茵。芾頓首再啟。
  • 品最冷的帖!
    一封是寫給謝安的,謝安是東晉名士,有政治家、宰相、書法家等多重身份,但喜歡書法的人,都是從王羲之的諸多書信中知道他的。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家族中,郗、虞、王、謝幾大家族之間經常走動,謝安與王羲之的關係更是千絲萬縷。謝安曾和王羲之學行書,又把他的侄女——謝道韞,嫁給了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兩人在亦師亦友、互為莫逆之外,還有親戚關係。
  • 此人行草拜二王為宗,精用筆,結字風神灑落,骨老健,好帖請收藏
    已出版及已發表的有《 楷書基礎知識 》、《少年書法》、《祖國的書法藝術》、《書法教學》、《隸書寫法指南》、《蘭齋唐詩宋詞行書帖》等十餘種。1979年獲選書寫行書字模七千餘字,現為《人民日報》、《深圳特區報》、《文匯報》、《新民晚報》等報紙採用。1981年為淮海戰役紀念碑書寫碑文,刻石流芳。同年參加澳大利亞和日本聯合舉辦的國際書法大賽名列前茅。
  • 《秋月帖 》底侃「書聖」
    圖2:《小清秘閣帖》間《遠涉帖》其次,書札「知足下故羸疾問,觸暑遠涉」云云,特別是「遠涉」二字,令我感及遣辭造句和行草書風,跟王羲之曾經臨仿過三國蜀漢「智慧化身」諸葛亮(181—234)暮歲六出祁山北伐行軍途中,寫給胞兄諸葛瑾(174—241)的《遠涉帖》傳世刻帖「師徒遠涉,道路甚艱;自及褒斜,幸皆無恙。
  • 古今書法人的10大命運,誰都逃不掉!
    ,按照這個說法,書法的發展也有一定的規律,可歸納成10條,供大家辯證參考。、結體由中心向四周輻射,黃庭堅行書作品的結體呈輻射狀、橫畫一波三折、趙孟頫的行楷書,啟功楷書作品的黃金分割率、結字如懸崖置屋牢、于右任沙孟海的碑體行草,等等都是這一規律的具體體現,他們在書法上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 《逃暑帖》
    《逃暑帖》,紙本,行書,30.9cm×40.cm,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此帖疑為致章惇書札,共有8個字剝去不能辨識,但尚能辨其文意,大概指米芾因暑熱而逃暑於山,幸茲安適。  還是米芾過得悠遊自在,他前半生在地方做官,此時剛轉任「監中嶽祠」閒職,除了幫皇家看護一下廟產,時間全可自由支配。所以,米芾才能帶著一家老小,躲進深山。為躲避酷暑,他盡情享用「南山之陰」,著一「逃」字則境界全出矣。
  • 古蜀瀆山有個誰都不認識的摩崖天書,根據古彝文,認出是這三個字
    在四川省古蜀瀆山的山腰處,古人曾留下一處神秘的石刻,號稱是「摩崖天書」。不過有趣的是,「天書」畢竟是「天書」,幾乎沒有人能破解摩崖石刻上的字,直到最後,才有專家揭開最後的答案。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古蜀瀆山,又名青城趙公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玉塘鎮境內,距離成都城約68公裡,古人也將其稱為是「丈人山」。
  • 《易經》:讓人受益匪淺的規律,就藏在4個字裡,很少有人讀懂
    而在《易經》的卦爻辭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吉兇悔吝這四個字眼,在《易經·繫辭下第八》中,還著重提到了這四個字。在《易經》看來,天下萬物都有變化,而所有的變化都遵循一個規律,而這個規律就隱藏在這四個字中。階段的趨勢積極向上,我們應當抓住機會,借勢順風而上,一飛沖天,懂得這條規律後,我們要知道看準形勢,千萬不可猶豫,也許你等待已久的機會就在此時。
  • 唐代草書的經典,這字比《自敘帖》還好,1000年來無出其右者!
    懷素草書長卷《自敘帖》有時候懷素飲酒之後寫的字,自己酒醉之後也不認得,這是書法的一個絕詣,很多人不了解,寫字不就是讓人看懂麼?看不懂還有什麼意思呢?酒後寫字會使人的精神亢奮且能高度集中,寫字若是心猿意馬,那麼你的字一定是寫不好的。
  • 5條護髮小秘密,想養回髮際線,1條都不能少
    現在隨便在街上走一走,你會發現很多妹子,五官顏值都是特別高,但是髮際線也比較高,用帽子遮掩的也不少。脫髮掉發,已經成為現在很多女生一個頭疼的問題。造成的原因也很多,作息不規律,飲食不規律,平時生活壓力大這些都有可能。今天就和大家分享5條很實用的護髮小秘密,想養回髮際線,1條都不能少。
  • 柳暗花明又入蜀 韋莊的最後十年
    韋莊崇拜杜甫,在成都浣花溪尋得杜甫茅屋舊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從此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和第一次的滿懷激動不同,韋莊第二次入蜀充滿了彷徨和猶豫。這充分體現於他入蜀途中的詩句:「石狀雖如幘,山形可類雞。向風疑欲鬥,帶雨似聞啼。蔓織青籠合,松長翠羽低。不鳴非有意,為怕客奔齊。」《雞公幘》借孟嘗君夜過函谷關的典故,抒發內心感受:此次入蜀,是背離王室啊!全詩之中兩寫「雞鳴」:「帶雨似聞啼」「不鳴非有意」,似鳴非鳴,非鳴似鳴。兩相矛盾之語,正道出詩人奔蜀之時內心的忐忑不安。
  • 譚繼和:少城老天地與蜀人的精神家園
    我就從這個歷史淵源和文化根底講起,以「老」字開篇。      「老」字開篇      若說上海可貴的是新天地,那麼,成都可貴的是老天地。少城是成都的老天地,寬窄巷子是絕版的少城,絕版少城是成都老天地的絕版。上海的石庫門和成都的少城都有中外或東西融合、與時偕行的因素,不同的是:石庫門的新是時尚的,也是近代的。少城的老是歷史的,也是潮流的。
  • 章越琴:華夏文明探源――「首在隴蜀」考
    (見於漢·許慎 撰 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邑》中州古籍出版社283頁)由此可知,唯獨只有在先君之主的宗廟之地才能稱帝立都。只要不在先君之主的宗廟之地,就不能稱帝,最高只能稱王、立王都。字伯都。......。郡西狹中道,危難阻峻,緣崖俾閣,兩山壁立,隆崇造雲,下有不側之谿,阨芒促迫......。鐉山浚瀆,路以安直。繼禹之跡,亦世賴福!」由此可證,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君諱翕在今成縣城西約15華裡西狹疏浚的是瀆山之水。當然,黃帝鴻冢即瀆山就在地處「蜀之岷山」之陽的今成縣城西約15華裡西狹。(c)瀆山也稱川瀆。
  • 書法答疑:王羲之《平安帖》中「餘」字怎麼寫的?簡直太神奇了!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最近有網友問:王羲之《平安帖》中的「餘」字(繁體字「餘」)是怎麼寫出來的?筆畫順序是什麼?困擾有大半年,簡直寫得太神奇了!關於這個「餘」字(見下圖)的筆順,確實非常特別,不知道是「書聖」王羲之有意為之,還是妙手偶得,總之是神來之筆,旁人不可端倪。
  • 王珣《伯遠帖》以偏鋒側毫書之,瀟灑古淡,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伯遠帖》為王珣所書紙本真跡。行書。五行共四十七字。真跡宋時曾入內府,後屢經流落,至清乾隆時又入內府。乾隆以此帖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和王獻之《中秋帖》合稱「三希」,置存於「三希堂」中。清末從宮中流出,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以重金收回,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王珣《伯遠帖》是公認唯一傳世的晉代法書真跡。它是所謂東晉書法尚韻的藝術典型。
  • 米芾行書結體規律&技法講解,學習米字,不容錯過!
    其中和諧、變化是統領行書結字規律的最內在規則,以下所列的如「平正欹側」、「疏密勻豁」等都無不源於和諧、變化的需要。學習掌握好行書基本規律,可以指導我們的欣賞、臨摹、創作活動。下面我們以米芾的行書為例加以說明。一、大小長短首先我們要整體把握字形的大小長短。古人說寫字最怕「字如算子」,在結字方面就是避免字字大小劃一,如是則毫無藝術性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