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學習和研究米芾的《蜀素帖》,發現了一些規律,具體分析如下:
一,左右結構,上下切割
如上圖"深"是左右結構的字,左右之間的留白很大,有明顯的開合關係。但是這個字如果上下分割,不難發現它還是一個空間上放下收,下邊空間的筆畫的密集度要高,上面的筆畫疏一些。
再如「拾」字,提手部分,包括合的部分,它們的重心都是往下的,上面的部分留白較大還是比較明顯的。
「能」這個字空間處理亦是如此,下面筆畫比較密集,上面筆畫相對來說空間打的比較開。
所以說從中可以得到一個規律,左右結構的字,還可以按照上下結構的方式進行切割,形成一種上放下收、上疏下密的一種結體形式。
二,上下結構,左右切割
其實,這種處理方式和上一條是辯證關係。
如「書」是一個上下結構的字,但是從它的豎向筆畫切割下來去看的話,可以明顯的發現它的右側相對來說比較密,左側相對來說比較疏,且自然的避免出現橫畫的平行線。
再如上圖中的「輿」「聲」「霜」字,右側紅色框住部分,筆畫密,左側相對疏。
從上述中得到一個結論:上下結構的字,除了上下的這種疏密以外,還可以從左右的角度來切割,形成左疏右密的形式。當然,也可以左密右疏。
三,偏旁和主體部分大小互換
這裡討論的依然是左右結構的字。
把左側偏旁部分寫偏大,右側寫小。如「坦」字,按照常規的書寫,應該是土字旁要收,右側的部分要大,但從上圖看很明顯,米芾把左側部分放大,右側部分收小,整個字就變得生動有趣。
再如「便」「相」等。
這種處理方式給今後的創作帶來一個新的思路。
四,用牽絲改變字結構
把左右「變」半包圍結構。
「絳」的絞絲旁順勢帶到了右側,產生了這種半包圍結構的感覺,改變了字的原有的結構。
再如「澤」、清」,打破它原有的這種界限分明的左右結構,得到了一種重新結構形式。
五,勾的角度影響字內空間
平時學習和臨摹時,勾畫很容易被忽略,其實通過上圖兩個「有」字,不難發現,勾的角度對字內空間有很大影響。斜勾空間小,平勾空間大。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思考與總結,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交流。
拋磚引玉,不是金科玉律,真心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新的啟發。
主講人:呂英儒
您的支持和關注,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