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世界霸主埋頭做人,貿易還看中國眼色,大明海軍為何能一戰稱霸

2021-01-10 騰訊網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於河底而很難被人發現,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泛濫。 —— 培根

16世紀末的中國宛若懨懨欲睡的雄獅,安寧地雄踞於東方,周遭的一切都在它的掌控之下。縱然它已經久經滄桑,但它的力量完全使它能夠安享太平,與世無爭。然而遠在亞歐大陸彼端的一個名叫英國的島國,在一位名叫伊莉莎白的女皇的帶領下國力蒸蒸日上。這個國度正將它的爪牙開始伸向世界。

但女皇的眼光總是不自覺的凝視東方,因為她知道,國內貴族趨之若鶩的茶葉和絲綢都來自東方那個神秘而悠久的國度。在她的眼中,那裡遍地是寶藏。但對英國來說,中國的一切似乎都遙不可及,高不可攀。為了能夠打開中國商貿的大門,她用竭盡虔誠的口吻給那個國度掌權的君王萬曆皇帝寫下了一封信。信的開頭寫道:"天命英格蘭諸國之女王伊莉莎白,致最偉大及不可戰勝之君王陛下。"

然而,這封信卻歷經四百年的輾轉,才落入中國人的手中。可是這封信件卻不禁引起了我們幽遠的遐思:"如果萬曆皇帝拒絕了後來英國人眼中偉大的伊莉莎白一世,那是否按照日不落帝國霸道的國格,他們是否會派兵徵討呢?如果他們徵討,那麼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是否又會失敗呢?"其實,我們無需做出過多揣測,因為17世紀初的荷蘭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

一、風雲乍起

15世紀末,西班牙和葡萄牙環球航海拉開了世界航海時代的序幕。當時位於歐洲西部的荷蘭只是一個國土狹小的國度,甚至沒有自己的主權。但距離新航路開闢一個世紀之後,荷蘭成功的抓住了歷史的機遇,大力發展海上貿易。漸漸地,荷蘭取代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海上霸主的地位,擔任起了"海上馬車夫"。

後來,大海之上荷蘭船隻的身影隨處可見,荷蘭的生意已經遍布世界各地,而這些生意中充滿了炮火和血腥。此時,遠在東方的中國縱然閉關鎖國,也難以逃脫航海時代的旋渦,最終被捲入了世界的爭端。畢竟,不管是之前的葡萄牙人,還是後來的荷蘭人,在它們眼中,中國就是寶藏和財富的代名詞。

當時中國已經到了崇禎年間,大明王朝遭受著內憂外患和天災人禍的襲擾,難以安寧,國內已經食不果腹,屍橫遍野。而荷蘭卻仍想著它的生意經,一直試圖打開中國貿易的大門。此時如果白銀大量流入中國,而百姓的物資大量流出,雖然可以解除匱乏白銀的燃眉之急,但也會加劇經濟的動蕩。但是為了荷蘭不再襲擾東南沿海,福建政府給荷蘭開了空頭支票。

二、一夫當關

此時的貿易主動權雖然被中國牢牢把控,但是荷蘭人貪婪的欲望令他們賊心不死,妄圖與當時海上霸主鄭芝龍進行政治交易,通過協助他擊敗海盜頭目,然後讓他向明政府邀功,而他則答應荷蘭人在沿海自由貿易。

說起鄭芝龍,這是一位頗具傳奇的人物。他出身在大明王朝的一個小官吏的家庭。但是家道中落,他幾經輾轉去往日本,結識貴人。最終貴人死後他借勢黏合貴人的勢力當上了當時的大海盜。然而他卻不殘害百姓,並時常將捕捉官兵放回,最終得到明朝招安。所以雖然他後來才擔任一個遊擊將軍的職務,但他卻是東南沿海的海上霸主,荷蘭也不得不看他臉色。

然而,此時大明王朝已經在風雨縹緲之中,崇禎皇帝為了證明皇權的威嚴,他對荷蘭的態度十分強硬。縱然鄭芝龍想要緩和和荷蘭的關係,卻也不敢觸動天子的逆鱗。說起來有點好笑,荷蘭就這樣被福建政府和鄭芝龍忽悠半天,賠了不少本,卻還啥好處都沒撈著。於是,盛怒之下,荷蘭與中國海島劉香狼狽為奸,發動了對中國的戰爭。

三、命運多舛

公元1633年7月7日,荷蘭臺灣長官普特斯曼斯率領十三艘荷蘭戰艦,以突襲的方式對明朝的南澳發起了進攻,雖取得小勝,但荷蘭軍也有相當傷亡,不得不解圍後北上。7日,荷蘭軍已經抵達了廈門,但此時南澳的消息還未傳來,明軍毫無防範。因此,荷蘭艦隊成功偷襲並擊沉此處停泊的鄭芝龍的15艘大型戰艦,並封鎖了廈門口岸。

其實,自鄭和下西洋以後,大明朝閉關鎖國,造船業已經萎靡不振。後來倭寇滋事,大明後期戚繼光將軍應運而生,他對於海洋強國有一定的理解,並開始興造船隻。好景不長,戚繼光隨後被北調抗倭,造船一事被再度耽誤。所以到崇禎時期,大明海軍中充斥著沙船和哨船等小型船隻,官方海軍戰艦幾乎無力與西方船艦戰鬥。

然而,幸虧隨後出了個海盜鄭芝龍,他心中有著家國大義,願意被官府招安。由於當時大明海上不被官軍保護,所以他們往往依靠私人艦隊。作為私人艦隊的首領,鄭芝龍少不得與西方艦隊打交道,他以開放學習的胸襟認真採納了英國造船技術,將紅衣大炮和西方戰艦應用到自身戰艦中來。當時15艘被擊沉的戰艦便是鄭芝龍私人身家,更是大明海軍的依仗。

四、鋒芒乍現

在往後的日子,明軍暫時無力在海上抵抗荷蘭艦隊,一味採取守勢。荷蘭艦隊變本加厲,不僅扣押中國談判的商人,還不停襲擾東南邊境。此時海疆被荷蘭折騰得民不聊生。但是荷蘭也並非一味取勝,在荷蘭進攻廈門時,被明軍迎擊,並追擊在遠洋之外,長達二十餘日不敢靠岸。7月底,荷蘭軍隊通過讓利給海盜劉香,獲得其五十艘戰艦的支持,於是荷蘭艦隊正式對明朝宣戰。此戰目的是逼迫明朝開放通商口岸,並壟斷荷蘭對中國的外貿權。

當時荷蘭艦隊共計11艘主力戰列艦,另外還有一艘旗艦密德堡和中國的戎克船。荷蘭主力戰艦受到當時英國造船工藝影響,均是蓋倫船,這種船擁有多層甲板,能夠安置20-30門紅衣大炮,性能比英國戰艦更加優異。至於火炮,當時荷蘭艦載火炮射程遠,威力大,精度高。雖然當時中國火器工藝並未與西方火器有太大差距,但大明水軍艦船則相去甚遠。幸虧鄭芝龍彌補了海軍火力的空白。

8月到9月間,荷蘭艦隊屢屢對沿海一帶燒殺搶虐,期間大明軍官傷亡慘重。與此同時,傷亡一樣巨大的還有鄭芝龍的海軍,因為有不少官兵都是當初跟他一起歸順的綠林弟兄。為此,他勃然大怒。當時除了朝廷給的獎賞外,他自己也私下發出賞令,但凡參戰者每人給銀子二兩,若是戰事延長則每人多給五兩;另外,若是燒了敵軍船隻,則給銀子二百兩,一個荷蘭人人頭則給五十兩。當時的縣處級官員也不過白銀五兩左右,可見鄭芝龍獎賞的豐厚。

五、海上風雲

鄭芝龍的獎賞不禁令荷蘭人膽寒,當時荷蘭人最難對付的不是大明海軍官兵,而是海盜,因為這些海盜不受海疆政策的束縛,無所不用其極。鄭芝龍的懸賞令不禁調動了當時歸順朝廷的江湖人的貪婪,也喚起他們的兄弟義氣,士氣的點燃為後來的戰爭取得了決勝的關鍵性作用。

公元1633年10月22日,歷經數個月的準備,海軍實力逐漸恢復,料羅灣海戰正式爆發。當日凌晨,鄭芝龍的五十艘大炮艦和一百條明軍的小船共計一百五十艘戰船悄悄開到了金門島南部的料羅灣口。原來根據明軍獲悉,荷蘭和劉香的聯合艦隊全都停泊在此處。

荷蘭艦隊發現明軍來襲之際,他們展開隊列,以荷蘭威力巨大的炮艦居中,而海盜的船隻則四散開來,在外圍擔任警戒部隊,圍繞著荷蘭主力艦隊。與此同時,鄭芝龍指揮的明軍主力戰艦按照順風方向在東南展開隊列吸引敵軍的注意。然後,他派遣二十艘大型戰艦組成分艦隊,從左翼迂迴到敵軍後側,警惕他們順風而逃。

此戰中,鄭芝龍採用的是黑虎掏心的戰法,即不理外圍的劉香海盜船,通過火攻的方式直取荷蘭艦隊。而擔任此戰重要角色的便是那一百艘明軍小艦,這些艦艇不會直接與敵艦進行炮轟,畢竟它們的噸位註定它們只能無用犧牲。所以鄭芝龍決定放棄這些無用的小艦,以繁勝寡的方,將這些小船全部點燃,化為火船,去點著荷蘭的戰艦。

雖然荷蘭在歐洲也算火船應用的一流行家,但他們卻並未見識過如此鋪天蓋地的火船蜂擁而至的場面,無疑這種戰術令荷蘭疲於應對。因為縱然他們火力十分強大,但奈何火船數量太多。正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剛開戰不久,兩艘大型戰艦便被明軍火船點燃,最終在大火中焚毀。而鄭芝龍此時也未閒著,他率領炮艦與敵艦正面應敵,使得敵軍兩艘炮艦被擊沉,一艘被俘虜,其餘的全部被重創逃走,而劉香的海盜船全軍覆沒。

六、一戰定乾坤

料羅灣一役,據福建巡撫鄒維璉奏報的戰績:"計生擒夷眾一百一十八名,馘斬夷級二十顆,焚夷夾版巨艦五隻,奪夷夾版巨艦一隻,擊破夷賊小舟五十餘只,奪盔甲、刀劍、羅經、海圖等物皆有籍存。而前後銃死夷屍被夷拖去,未能割級者,累累難數,亦不敢敘。"

此戰以後,鄭芝龍徹底把控了明朝的海權,官府也要給三分薄面。但幸運的是,鄭芝龍骨子中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忠君體國,所以大明的海上貿易在他的帶領下蒸蒸日上,而他對臺灣省的開發以及他兒子鄭成功奪回臺灣省的貢獻,都令歷史不能將他忘卻。

然而,賊心不死的荷蘭人在1639年後再度捲土重來,這次仍是被鄭芝龍用盛滿火藥的竹筒泅水火攻的方式重新教做人。直到此時,環中國海都在鄭芝龍的庇護之下,鄭芝龍牢牢把控中國制海權,成為毋庸置疑的海上霸主,荷蘭也不得不看他臉色過日子。

當時但凡舉著鄭氏旗幟的船隻可以在海上暢通無阻,安全無虞,搞得臺灣省的荷蘭人也不得不通過日本整來幾面令旗。另外,荷蘭每年都要向鄭芝龍進貢1000萬法郎,才能在太平洋上得以航行。荷蘭人也時不時擔心鄭芝龍率領他的大型船隊遠徵尼德蘭(荷蘭舊稱)。雖然後來荷蘭人趁著明末奪取了臺灣省,但鄭芝龍卻也為鄭成功收復臺灣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顧炎武曾經說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鄭芝龍雖然海盜出生,其出生的時代和階級也決定了其思想局限,但是他卻始終心懷天下,禦敵於國門之外,並未同劉香那般與異族同流合汙,令人欽佩至極。正是因為鄭芝龍和鄭成功父子的努力,才讓中國哪怕在明朝末期也不被外敵欺辱,還保證了臺灣的回歸和祖國的統一。

所以英雄不論出處,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的身份而用異樣眼光質疑他人的愛國之情。一個國家需要有英雄,也需要有對英雄的信仰,因為這樣才能讓國家湧現出更多的英雄,讓保家衛國的不屈傲骨熔鑄於民族的精神。但同樣地,我們也要銘記過往的恥辱,砥礪前行,不再閉門造車,以開放的心態去包容世界,博採眾長,為中華之振興而奮鬥。

相關焦點

  • 明朝海軍:數量實力世界第一,鄭和七下西洋,被稱為「東亞警察」
    當初,清朝無數次在海上戰敗,海軍敗了一次又一次,籤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 而大明,有著當時最厲害的海軍,實力世界第一。 根據歷史記載,明朝有著一支戰艦達三千四百艘的強大海軍,不管是數量還是實力都是世界第一。
  • 鬥羅大陸:星鬥森林歷代霸主,一個成了唐三老婆,三個為唐三證道
    初代霸主——小舞嚴格來說,小舞並不能夠算是初代霸主,只不過看大明和二明都叫小舞一聲姐的份上,在這裡給小舞安上一個「初代霸主」的名號,也不是不可以的,或許這也是那麼多人覺得小舞是森林神的原因之一吧一來二去日久生情,唐三和小舞自然成了夫妻,最終稱霸了整個大神圈。二代霸主——大明、二明在小舞之後,星鬥大森林的第二代霸主則是天青牛蟒和泰坦巨猿了。
  • 海賊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七武海為何能和海軍四皇平起平坐?
    可能很多人都認為看動漫是非常幼稚的事,可是海賊王絕對不是一部幼稚的動漫,它裡面有很多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關於人生的,關於生存方式的,都可以開拓我們的視野,學到現實中很難學到的東西。七武海是七位得到世界政府認可的合法海賊,他們在這片大海上有自己的勢力,加起來能和海軍,四皇平起平坐。可是路飛一路走來,就打敗了三位七武海,老沙,莫利亞和明哥。而像路飛這麼強的海賊,又何止七位。
  • 德國為何能快速崛起?有兩大原因,霸主夢想讓英法俄感到了害怕
    整個一戰,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失蹤人口超過500萬。回望歷史,一戰的開啟得從資本主義帝國的侵略野心說起。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經濟迅速發展。德國經濟突飛猛進的同時,國力也日益強大,渴望成為世界新霸主。此時的德國雖經濟地位提升,但政治影響力遠不如英法,且它的地理位置不好,正好被英法俄三個大國夾在中間,再加上起步較晚,殖民地基本上被英法等國瓜分殆盡。德國要想崛起,就必須挑戰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地位,建立一個新的秩序。
  • 大國爭霸,必有戰爭,中國離戰爭還遠嗎?
    中國應該對此有所應對,否則如果在戰爭上失敗,中國就又回到了清末處處挨打的地位了。當然,中美之間是很難直接開戰的,畢竟雙方都有核武器,逼急了眼扔了核武器,就會讓整個世界毀滅的。但是,美國對中國的代理人戰爭必不可少,這是大國爭霸最後一環,如果中國完勝,那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霸主。可以預見,這場發生在海上,只是局部戰爭,甚至連飛彈扔到陸地上的可能性都不大!
  • 桌球起源地是這個國家,並非中國,憑什麼中國能稱霸乒壇60年?
    提起桌球,我們一定會想到魔王張怡寧,超級神龍馬龍,世界藏獒張繼科,還有那個不懂球的胖子張國梁,想到中國桌球稱霸世界無對手,公園大爺才是暗藏的高手,桌球作為中國的國球,可以說已經稱霸世界乒壇60年,是中國為數不多具有統治地位的球類運動,但是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桌球的起源地卻並不是中國,而是發源於
  • 日本不是美國對手,為何還要偷襲珍珠港?看後才知他們野心有多大
    當年日本的工業產值才90億美元,而美國早都達到2000億美元,日本又是憑什麼敢去攻打穩居世界強國的美國的呢?難道他們有什麼秘密武器?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日本偷襲珍珠港前的背景。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他們當年為什麼要攻打中國?就是看中了中國的豐富資源,不止日本,對於每一場戰爭而言,其本質目的都是為了奪取資源。
  • 中美貿易大戰,真的風平浪靜了嗎?
    但隨著美方在4月中旬宣布對中興通訊實施制裁,美方開始掌握更多的主動權,對於中國而言,如果只是純粹的商品貿易戰,中方還可以憑藉龐大的市場優勢予以反擊,但當戰火燒到高科技領域,中方對等反擊的籌碼開始減少。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 專訪權威一戰史學者麥克米倫:大國崛起要避免戰爭思維
    日報:能不能說全球(歐洲)治理體系的失靈也是一戰爆發的一個因素呢?那些本該防止戰爭爆發的緩衝、協調機制,那些本該拯救其人民與水火的政治領袖,它們沒能阻止大戰的爆發。麥克米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這麼說。雖然當時還沒有清晰成形的強有力的國際治理體系,但那樣一個體系確實已經萌芽了。
  • 一戰後大英帝國的海上霸權無以為繼
    此時美國的商船隊總噸位比英國多1/3,在貿易方面,此時的英國已經不得不依賴來自美國的產品輸入,英國的貿易逆差幾乎和美國的貿易順差一樣多!    一戰時只有和軍事工業有關的產業才有所發展  按照英國海軍元帥費希爾不無自嘲的說法,面對來自新興的美國和日本的近乎使大英帝國皇家海軍和財政崩潰的壓力,此時的大英帝國海軍守著的這支歷經大戰風霜的龐大艦隊
  • 中日甲午戰爭 多年前的今天最激烈的一戰
    擁有5千年歷史的中國經歷了更多國家一次次的分合,歷史留下的傷疤從未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複合,它警醒青年人的自強和不屈。甲午戰爭留下的慘痛是許多國人引以為恥的。1894年的今天,清朝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在黃海大東溝海面上,展開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最為壯烈的一戰。
  • 鄢陵一戰,楚國元氣大傷,晉國也實力變弱,為何會兩敗俱傷?
    春秋群雄紛起,英雄輩出,而每一戰的結果或是影響了自己國家的霸主地位,或是定下了敗局之相。每一戰,各國國都要傾其國力和上到君主下到臣子的所有智慧,所以每一戰都是一次國家的生死之戰。春秋七國紛爭,所以各國與誰打與誰和都有自己的計劃,這就是當時最值得看的看點,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算盤,計算著最小的損失獲得最大的利益。
  • 「揚名立萬」美國海軍陸戰隊一戰貝洛森林大捷100周年
    美國海軍陸戰隊Ernest A. Janson槍炮軍士長,因貝洛森林戰役的卓越表現,同時榮獲陸軍及海軍方面的兩枚榮譽勳章在期間德軍試圖朝美國海軍陸戰隊反撲,而在此時以40歲的美國海軍陸戰隊Ernest A. Janson槍炮軍士長僅憑一己之力,連續擊退12名德國士兵,並另用刺刀解決了2名。
  • 大明二明死後,星鬥森林被佔,三個獸王慘遭唐三屠殺
    星鬥大森林是鬥羅大陸上最大的魂獸聚集地,這裡孕育著無數強大的魂獸,僅十萬年的魂獸,就已知四種,分別是小舞母女、大明天青牛蟒、二明泰坦巨猿。小舞媽媽死後,小舞成了大人,從哪以後,星鬥大森林之主是大明二明。但在劇情的結尾,比比東闖入中心,想獵殺大明二明作為自己第二武魂的最後兩個魂環,若唐三和小舞及時趕到,得到大明二明的祭品,他們就會淪為比東的魂環。
  • 從中國看世界到世界看中國
    開放的中國市場,吸引世界各國蜂擁而至。 中國看世界,已在不知不覺中演變成世界看中國。 世界看中國,不僅看中國發展,更看中國方案。 10年來,《人民日報》國際十大新聞清晰地記錄和見證中國從融入到引領全球治理,不斷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其中,國內重大會議出現3次,中國發展為世界提供機遇。
  • 美海軍部長:中國海軍越來越強 得擴軍
    【文/觀察者網 王世純】自2018年美國將國防策略調整為「大國競爭」以後,美國海軍一直要求擴大艦隊規模,以應對中國威脅。只不過,對於未來艦隊的規模,美國上下仍然爭吵不休。 美國海軍部長肯尼斯·布雷斯威特10月28日「大聲呼籲」美國海軍擴軍,他宣稱,不斷壯大的中國海軍是當前艦隊急需擴大的原因。
  • 中國崛起勢不可擋,美軍好日子不多了
    眾所周知,以核動力航母為主導的美國海軍,一直是太平洋上的「霸主」,然而包括數艘航母在內的數十艘艦艇紛紛感染新冠病毒,軍艦大部分「趴窩」被隔離。  在國人印象中,我國海軍的發展速度相當快,下水的新式艦艇總噸位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有數據顯示,根據目前中國海軍的發展速度,未來10年中國軍艦數量將超美國200艘,這是真的嗎?
  • 美海軍報告竟稱:中國解放軍海軍正在效仿日本聯合艦隊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8日刊文介紹美國海軍分析中心新出爐的一份報告《成為偉大的「海權」:一個中國夢》。該報告中提到,中國在未來4年裡將成為世界上最龐大的海軍,擁有270艘各型艦艇。報告還認為,屆時中國海軍將是世界上「第二強大的遠洋海軍」。
  • 世界上最小的航母,排水量不如大型驅逐艦,還沒有艦載機
    眾所周知,航空母艦乃是當今世界最為強大的軍事裝備之一,以航母為核心的海空作戰體系,是當下海軍發展的一個主流方向。美國就是依靠航母,實現了近乎覆蓋全球的海上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