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5 08: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眾志成城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教育
壹拾叄
教師隊伍(上)
一、基本狀況
明清兩代,學官、書院教授多為進土、舉人,私塾、蒙館多由童生、秀才講學。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興辦新學13所,從省立師範大學堂聘教員1人,其他教員仍以私塾先生為主。之後,在師範講習所分期培訓教員,至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新學教員達101人。民國年間,由於師範學校不斷培養、輸送師資,教師數量增多,民國17年(1928年)新學教員達314人。
抗日戰爭暴發後,部分教師為避難而棄教。縣抗日民主政府動員一批有文化的愛國者從教救亡。民國37年(1948年),全縣有小學教師265人,其中初小文化程度者233人,佔教師總數的88%。為提高教師素質,解決教師不足,在開辦專業師範學校的同時,每年舉辦師範短訓班。1950—1955年,縣師範畢業生321人,除少數分配到博野縣外,大部分在縣任教。1957—1962年,國家分配到縣任教的中師、高師、大學畢業生301人。1969年後,社隊紛紛辦中學,選用未經專業訓練的民辦教師補充教師缺額。1977年,在冊民辦教師達1679人,佔教師總數的61%。1979年,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為教師進修學校,對縣內小學教師進行中師培訓。1981年,執行國家關於教師任職資格規定,要求小學教師達中師水平,初中教師達專科水平,高中教師達本科水平,學歷不合要求者限期達標。通過進修、自修等形式,到1990年全縣2697名任課教師中,學歷達標者2332人。
二、教師待遇
(一)經濟待遇
明清兩代,學正、書院山長月俸銀80兩,教授月俸銀40兩左右,私塾先生年聘金二三十兩,略高於傭工。清末,高小教師月俸銀25兩,初小教師最高5兩,一般4兩。民國年間,高小教師月薪最高30元,最低20元,一般25元。初小教師最高18元,最低12元,一般15元。抗日戰爭初期,抗日民主政府對教師實行供給制,年發24元服裝費,月夥食費7元。民國35年(1946年)初,實行以小米代工資的糧薪制,每月師範教師200斤,高小教師170斤,初小教師140~160斤。1951年7月,實行貨幣工資,師範教師月薪20元、高小教師17元、初小教師15元。1953年1月,教師工資改行工分制,人均月工資折合人民幣24元左右。1955年1月,調整小學教師工資,實調447人,月平均收入26元。翌年1月,工資改革,831名中小學教職員納入12級工資制系列。1960年,定級後第—次調整工資,升級面小學27%,中學29%,重點照顧中青年骨幹教師工資偏低者。1963年,對部分工作成績突出的教師晉升工資。1973年,對工齡較長工資偏低的教師調整工資,升級面為30%,其中晉升兩級工資者180人。1978年、1980年兩次分別以40%的升級面進行調整,1981年教師普調工資。1985年工資改革,執行班主任津貼,根據班容量每人每月津貼5~7元。翌年10月,所有教師工資上調10%。1987年10月,國辦中小學教師工資納入職稱系列,教師工資總額上浮約15%。1990年,人均工資150元左右。
1953年,始有民辦教師,多為辦學單位自聘,工資從學雜費和勤工儉學積累中開支,每月30元左右。1969年後,民辦教師逐漸增多,實行工分加少量補貼的辦法,補貼額每月小學教師5元,中學教師7元。1978年後,民師津貼有所增長,每月小學17元,中學20元。為解決民師待遇偏低問題,1985年,除國家補貼外,鄉鎮統一籌款提高民師工資,中學每月43元,小學每月41元。同時,參照國辦教師固定獎金、教齡津貼、班主任津貼減半執行。1989年,在編民師全部納入職稱系列,職稱與工資掛鈎。1990年,民師人均月工資80~90元。
關於收集抗擊新冠肺炎
疫情資料的啟事
請大家注意收集、記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各級文件、圖片、視頻,記錄醫護人員、社會各界人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事跡,以及群眾生活、文學作品等各個方面的情況。以便在年鑑、志書中翔實記載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安國人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情況。
原標題:《【方志安國】安國歷史上的教育(十三)》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