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安國】安國歷史上的教育(十三)

2020-11-27 澎湃新聞

【方志安國】安國歷史上的教育(十三)

2020-11-25 08: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眾志成城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教育

壹拾叄

教師隊伍(上)

一、基本狀況

明清兩代,學官、書院教授多為進土、舉人,私塾、蒙館多由童生、秀才講學。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興辦新學13所,從省立師範大學堂聘教員1人,其他教員仍以私塾先生為主。之後,在師範講習所分期培訓教員,至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新學教員達101人。民國年間,由於師範學校不斷培養、輸送師資,教師數量增多,民國17年(1928年)新學教員達314人。

抗日戰爭暴發後,部分教師為避難而棄教。縣抗日民主政府動員一批有文化的愛國者從教救亡。民國37年(1948年),全縣有小學教師265人,其中初小文化程度者233人,佔教師總數的88%。為提高教師素質,解決教師不足,在開辦專業師範學校的同時,每年舉辦師範短訓班。1950—1955年,縣師範畢業生321人,除少數分配到博野縣外,大部分在縣任教。1957—1962年,國家分配到縣任教的中師、高師、大學畢業生301人。1969年後,社隊紛紛辦中學,選用未經專業訓練的民辦教師補充教師缺額。1977年,在冊民辦教師達1679人,佔教師總數的61%。1979年,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為教師進修學校,對縣內小學教師進行中師培訓。1981年,執行國家關於教師任職資格規定,要求小學教師達中師水平,初中教師達專科水平,高中教師達本科水平,學歷不合要求者限期達標。通過進修、自修等形式,到1990年全縣2697名任課教師中,學歷達標者2332人。

二、教師待遇

(一)經濟待遇

明清兩代,學正、書院山長月俸銀80兩,教授月俸銀40兩左右,私塾先生年聘金二三十兩,略高於傭工。清末,高小教師月俸銀25兩,初小教師最高5兩,一般4兩。民國年間,高小教師月薪最高30元,最低20元,一般25元。初小教師最高18元,最低12元,一般15元。抗日戰爭初期,抗日民主政府對教師實行供給制,年發24元服裝費,月夥食費7元。民國35年(1946年)初,實行以小米代工資的糧薪制,每月師範教師200斤,高小教師170斤,初小教師140~160斤。1951年7月,實行貨幣工資,師範教師月薪20元、高小教師17元、初小教師15元。1953年1月,教師工資改行工分制,人均月工資折合人民幣24元左右。1955年1月,調整小學教師工資,實調447人,月平均收入26元。翌年1月,工資改革,831名中小學教職員納入12級工資制系列。1960年,定級後第—次調整工資,升級面小學27%,中學29%,重點照顧中青年骨幹教師工資偏低者。1963年,對部分工作成績突出的教師晉升工資。1973年,對工齡較長工資偏低的教師調整工資,升級面為30%,其中晉升兩級工資者180人。1978年、1980年兩次分別以40%的升級面進行調整,1981年教師普調工資。1985年工資改革,執行班主任津貼,根據班容量每人每月津貼5~7元。翌年10月,所有教師工資上調10%。1987年10月,國辦中小學教師工資納入職稱系列,教師工資總額上浮約15%。1990年,人均工資150元左右。

1953年,始有民辦教師,多為辦學單位自聘,工資從學雜費和勤工儉學積累中開支,每月30元左右。1969年後,民辦教師逐漸增多,實行工分加少量補貼的辦法,補貼額每月小學教師5元,中學教師7元。1978年後,民師津貼有所增長,每月小學17元,中學20元。為解決民師待遇偏低問題,1985年,除國家補貼外,鄉鎮統一籌款提高民師工資,中學每月43元,小學每月41元。同時,參照國辦教師固定獎金、教齡津貼、班主任津貼減半執行。1989年,在編民師全部納入職稱系列,職稱與工資掛鈎。1990年,民師人均月工資80~90元。

關於收集抗擊新冠肺炎

疫情資料的啟事

請大家注意收集、記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各級文件、圖片、視頻,記錄醫護人員、社會各界人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事跡,以及群眾生活、文學作品等各個方面的情況。以便在年鑑、志書中翔實記載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安國人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情況。

原標題:《【方志安國】安國歷史上的教育(十三)》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方志安國】賀中秋迎國慶,安國慶雙節習俗
    【方志安國】賀中秋迎國慶,安國慶雙節習俗 2020-10-01 0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國數字中藥都有序開市的通告
    安國數字中藥都有序開市的通告 向上滾動瀏覽全文
  • 微視頻丨河北安國:打造數字中藥新平臺
    長城網訊(記者 吳新光 張嘉琪)「草到安國方成藥,藥經祁州始生香。」安國素有千年藥都之美譽,如今這裡是全國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和出口基地,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中藥材之鄉」。同時,這裡還有著悠久的中藥文化底蘊,是入選的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 唐代安國相王孺人唐氏墓和崔氏墓:後宮紛爭把命丟 空留壁畫伴左右
    根據墓誌介紹,兩座墓的主人分別為唐代安國相王孺人(夫人)唐氏和崔氏。兩座墓形制相似,均為長斜坡單室磚砌壁畫墓,坐北朝南,由斜坡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組成。兩座墓均已被盜,唐氏墓殘存器物240件,崔氏墓殘存器物154件。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 兩晉兩「國志」 光...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插上數位化翅膀 京津冀三地打造中藥公共服務平臺
    5月23日是藥王邳彤誕辰之日,河北安國數字中藥都交易大廳試運營暨開市儀式在河北安國數字中藥都都望廣場鳴鑼開市。安國中藥都鳴鑼開市從2015年3月10日,安國數字中藥都開工建設以來,在河北省政府和國家中醫藥局聯合推動下,天士力控股集團與河北省保定市、安國市政府聯手合作,按照的「省部共建、
  • 大秦賦:始皇帝的緋聞父親,風險投資界鼻祖,歷史牛人呂不韋
    歷史上的呂不韋,是衛國人,也是妥妥的名人之後,他是姜姓,呂氏,乃輔佐周武王創立周王室的賢相姜子牙之後,是其第二十三世孫。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國君。安國君有子二十餘人。安國君有所甚愛姬,立以為正夫人,號曰華陽夫人。華陽夫人無子。安國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愛。子楚為秦質。子於趙。秦數攻趙,趙不甚禮子楚。」
  • 「十三經」指的是哪十三部經典著作
    實際上兩種意見合起來,是沒有必要釐出你我,實質上是兩者不可分,有周公,更有孔子和孔子的弟子。這些對於今天的研究者來說,更注重的是六經本身的歷史文獻價值。二、五經六經變成五經,是因為《樂》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失傳,所以到了漢武帝時只立了《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博士。這些博土就是專門傳授儒家經學的學官,負責各自經書的研究和傳授學生。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劉文傳 ‖ 清代綿州李氏:一門四進士...
    原創 劉文傳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翻開修復後嶄新的書頁,紙張墨香間巴蜀的歷史演變、風土人情一一浮現於眼前。綿州人李調元窮其一生編纂的《函海》,以一人之力,記巴蜀千載歷史文化,此書成為了殿堂級的「巴蜀百科全書」。
  • 【方志四川•改革探索】潘認若 ‖ 「三個服務」激活地方志生命...
    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多個市(州)地方志辦採取提供地情史料、建設教育基地、開展教育講座等,服務主題教育,增強教育實效。積極配合中央電視臺完成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雅江、都江堰、洪雅、康定、納溪、江油篇等腳本核校工作,提升巴蜀文化影響力。
  • 【方志四川•出版資訊】《巴蜀史志》又一力作「四川歷史名人...
    迎關注「方志四川」!四川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名人巨匠燦若星辰。特別是歷史上湧現出一大批傑出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等,他們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品格,閃爍著巴蜀人民獨特的氣質風範。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闞文詠 ‖ 梁思成鏡頭下的字庫塔
    我有些驚喜,也充滿疑惑,想它怎麼會被屏蔽在九宮十八廟之外,深藏在不為人知的歷史底片中。李莊字庫塔(梁思成攝 林洙 供圖,圖片來源:李莊往憶)照片上,它處於仰視的角度,這也許是拍攝者有意為之,以突出它的遺世孤傲。塔高約十米左右,塔身為三層八柱體,每層之間有精緻的塔簷。
  • 呂不韋的生意最終還是做賠了(上)
    呂不韋的生意最終還是做賠了(上)呂不韋是個商人,他的出名,得益於他投資的項目是一個大工程——秦始皇。由此,自己不出名不要緊,自己的合伙人厲害了,自己也就能沾上大光了。而把這一巧技用在人事關係上,呂不韋也算得上是一個開創者了。而且也說明了他的目光遠大。在當時,各國之間都是有人質的,而且人質一般都是由太子充當的。即便是有人質,各國之間,該打仗打仗,該反水反水,一點兒都不耽誤事。甚至可以說,人質就是一個必有的且無用的象徵。當時,秦國派到趙國的人質異人,只是個庶出,因為當時的太子悼已經在魏國當著人質。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劉備與四川三臺的故事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上舊有碑,長丈餘,刻『漢昭烈揚兵處』未記年代。其碑巳埋荒埂之中,今不可覓。好事者復豎小碑於寺右,書如其字。又路側有石磴,方廣三尺餘,高二尺餘,中作圓孔、大如升,相傳為昭烈旗磴。」民國時期《三臺縣誌》記載:「五層山寨,距縣北八十裡,有重崗疊壘,形勢五層,上有旗磴,相傳為蜀漢昭烈帝觀兵處。今築為寨,勢甚雄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