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看武漢|要自助,也要助人:關注疫情下的心理健康

2021-01-19 澎湃新聞
這波新型冠狀病毒的肺炎疫情,極大壓縮了人們的生活空間。除病患與被強制隔離人群之外,大多數人也都在家實行「自我隔離」,每天追蹤最新數據,背負上不同程度的精神壓力。

本文主要通過自我檢測表,來測試自身狀況,並總結借鑑了2003年臺灣地區應對SARS疫情的心理健康幹預的措施,結合心理專家學者的研究,給出如何自我調適及助人的建議。

 「自我隔離」是普通人應對疫情的辦法,但也會相應產生心理壓力。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一、疫情階段的一般心理反應

通過了解疫情各階段的一般心理反應,您將會更清楚如何應對:

第一階段:發生於疫情衝擊時和之後不久

1、情緒:有害怕、麻木、驚嚇、困惑等強烈感受。

2、行為:此階段急於保護自己或其他人的生命和財產。

這一階段,家人、鄰居和各種緊急助人工作者會是您的重要資源。

第二階段:疫情發生的一星期到數月不等

1、身體症狀:包括胃口改變、有消化問題、頭痛、失眠、惡夢、心神不寧、呼吸困難等症狀。

2、情緒:易怒、懷疑、激越等,有時會出現冷漠及憂鬱或自責、愧疚等等情緒。

3、行為:從家人或朋友當中退縮,對未來產生焦慮。而有些人會有一種強烈的、想要與他人分享危險經驗的感受。

 這一階段,會希望獲得相應的協助,獲得充分的防疫及疫情信息。

若有心理、生理困擾情況,應求助專業輔導機構、精神科醫生。

1月28日,上海思南公館,環衛工人正在手機上查找信息。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二、「面對疫情的危機意識」的自我檢測

心理衛生專家認為,在面對公共安全事件時,適度的危機感和焦慮心情是正常且正面的反應。您可以藉由以下的簡單檢測,自我覺察在疫情下的反應是否過度或不足:

1. 面對居家隔離的鄰人,會引起擔心的反應

     1)經過他家附近就暫時停止呼吸或繞道

     2)儘量做好個人與居家衛生﹝洗手、打掃環境﹞

     3)照常生活,以不變應萬變

2. 發現社區內有疑似患者,會在意

     1 )如果有機會就搬到其它地方

     2) 儘量避免到公共場所,尤其是人多而密閉的空間內

     3) 照常生活,以不變應萬變

3. 確實知道自己曾與患者接觸,會引起在意

     1) 恐懼沮喪,認為自己有可能感染上病

     2) 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將注意力放在保護自己和他人安全的必要行動

     3) 認為沒那麼嚴重所以不必太當回事

4. 自己居住地的社區醫院,將有患者在政府的管理與保護下進入治療

      1) 認為自己的生活安全網要被破壞而想要捍衛

      2) 配合防疫政策

      3) 照常過日子

5. 已復原的患者準備回到社區內過正常生活

      1) 想要將他驅離自己的生活圈

      2) 可以歡迎與其共處

      3) 不理會這種事

6. 已解除隔離令的居民,出現在社區內

      1) 想要將他驅離自己的生活圈

      2) 知道在防疫的專業措施下,自己的生活安全仍有保障

      3) 沒空去管別人的閒事,反正還沒有影響到我

7. 如果自己是健康的,你考慮使用醫療衛生專用口罩﹝例如N95﹞的時機

      1) 不管去那裡都儘量用

      2) 進入危險區才要用,有保障

      3) 都沒有差,反正一切都是命

8. 你每天收看媒體的時間

       1) 三小時以上

       2) 一小時左右

       3) 偶爾看一下

9. 在自己身體健康也沒有居家隔離的情況下,你會考慮取消下列哪些密閉空間的活動

      1) 取消正常上班上課

      2) 取消非必要性的與陌生人群在密閉空間有接觸機會的活動

      3) 不必取消任何想做的事,一切照常就好

10. 當有人傳來未經政府證實的消息時,你會有怎樣的判斷

    1) 空穴不來風、寧可信其有

     2)多半是八卦,不必太認真

     3) 無論官方消息或傳言,都不信,只相信自己的生活經驗判斷

如果你有:

五題以上選「1」,面對疫情,你可能已經過度反應了。

容易造成自己與他人的恐荒與不安,反到不利於面對壓力。建議保持對疫情的關心,但減少對疫情的操心,如果不容易做到這點,可尋找有關心理諮詢的管道接受協助。

五題以上選「3」,面對疫情,你可能反應不足而缺乏危機意識。

你的反應不足可能會傷害到自己和你的家人,甚至社會。請關心一下群體的安全,「覆巢之下無完卵」這句話總該聽過吧!

五題以上選「2」,面對疫情,大體而言你反應適當。

你的態度有利於面對危機,請發揮你的影響力,安撫過度反應者,提醒反應不足者。

每個人面對危機時的體驗是不同的。不同的群體在不同的情況下,應選擇的調適方式也不同。

1月28日,因上海公園普遍閉園,一對父子來到人行道上玩球。澎湃新聞記者 王昀 圖

三、不同群體該如何在「傳染病風暴」裡調適壓力

 (一)作為普通人,我們如何調適壓力

1. 要對自己好,要好好地照顧自己

(1)讓生活作息維持規律

(2)如果你煩躁不安,很難維持生活作息的規律性時——

一些專家人士建議,當你在煩躁不安時,可以採取一些方法來讓自己鎮定。例如,允許自己哭一哭,寫出你的想法或感受,在計算機上玩接龍,運動,深呼吸,抱抱可以慰藉你的物體,泡泡熱水澡或衝澡,找出令人愉悅的事,與人談天等等。這些方法的有效性因人而異,但請記住:「為你自己做那些你經常會為別人做的事」。

2. 處理好負向情緒

(1)減少因訊息帶來的心理負擔

在危機時,儘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關訊息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睡前不宜過份聽聞相關的訊息,不道聽途說。

(2)對他人的反應不必感覺受到屈辱

或許這次的危機事件,可能已讓你受傷或觸痛,並且更會對他人的反應很敏感。這些情緒反應,回過頭來反而加重自己的負面感受。因此,面對別人的反應,請你這樣想:「有各式各樣的影響會作用在他/她身上,但我可能不知情」,這樣可協助你緩衝他人的反應對你的傷害。

(3)勉勵自己克服挑戰

我們都有一種自言自語的能力,你能利用這種能力訓練自己克服艱難。比如,你可以這麼告訴自己:「它可能不好玩,但我可以應付它」,「我感到緊張,現在到了放鬆的時刻」,「我不能讓焦慮和生氣佔上風」。

(4)做做運動

(5)設定可讓你生活有趣又有益的目標

(6)正向思維

香港心理學會建議面對SARS危機(這次疫情同樣適用)時,可以運用如下思考:

a.不要只往壞處看。不要只停留在注意壞事。留意事實和數據,根據事實,判定自己的擔憂是否合理(例如:肺炎的發病率、死亡率、治癒率、醫療方法的發展、新的藥物等)。

b.思考在過去艱難的日子如何成功面對,重新肯定個人的能力。

c.嘗試以更廣闊的角度了解問題的影響,長遠而言,事情最終能改善及成為過去。

d.保持對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急時期,也不要忽略我們身邊的美好事物,如安全的居家環境及親朋的良好關係。

(7)當你很擔心自己和家人將受到感染,而感到很大的心理壓力時,建議你可以這麼想:不能肯定將來會怎樣,但…這一刻我仍然擁有健康,我可以繼續努力生活。我可以加倍留意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即使我真的染病,我明白這個病是有很大機會可以治癒的。


(二)居家隔離時,我們應如何調適自己

1. 監控自己的健康

定時密集量體溫,隨時掌握各種可疑徵兆,如有緊急狀況,請求協助送醫。同時,通知警告所有近期曾接觸人士。

2.飲食問題

提前備好物資。凡因配合居家隔離的人,可請當地衛生部門協助送餐服務。

3.工作交於同事代理

4. 行政或後勤事件的規劃

各種帳單網上支付。自己或家人有慢性病藥物的領取,可洽請相關人士,協助到醫院拿藥,或補給家中緊急需要的物資。

5.找不同途徑舒緩心情

可以電話或微信親朋好友,尋求情緒支持,告知生活所需。也可以致電當地精神衛生中心,尋求專家協助。如果覺得無聊,可藉機處理平時無暇顧及的家庭或工作瑣事。另外,儘量維持正常生活作息、攝取充分營養、保持運動習慣。

(三)住院隔離時,我們應如何調適自己

被隔離者需要面對陌生的環境、相對封閉的空間,與熟悉的社交環境的分離,以及可能感染的恐慌,都會對隔離者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針對這些負面情緒,隔離者自身需要通過以下方式舒緩壓力:

-接納自己的慌張,壓抑情緒可能對心理造成更加負面的影響;

-保持與朋友和家人的聯繫,獲得他們的精神支持;

-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和經歷相似的朋友交流,互相鼓勵,轉移注意力,緩解焦慮;

-保持規律的作息,獲得穩定感以應對疾病的未知感;

-獲取權威的信息,增加對疫情的了解,對疾病的認知,理性面對疾病;

-適應被隔離者的身份。

 (四)如果你的家人遭遇隔離,你可以如何協助和調適?

-可以與被隔離者藉由電話網絡等保持聯繫可提供支持鼓勵, 讓他們覺得不孤單。傾聽理解他們的感受, 但不要對其情緒反應提供太多判斷或過度解釋。避開攻擊性的話題,強調隔離手段是為了更好地觀察治療。

-也可以分享自己最近的心情,但不要只顧表達自己的情緒與不滿,需記得您被隔離的親友處於更不自由的狀況下,他們更需要關注。

-他們在物質上可能有許多需要,可以幫忙提供食品、衣物等基本生理需求。

-對您被隔離親友的需求保持敏感,適時關切他們,注意不要過度,但也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遺忘忽略了。

(五)如果你或家人出現疑似症狀,你可以怎麼做?

-儘快通知相關單位,就近求醫(不要搭乘公共運輸工具),配合治療,遵從醫囑;

-就醫前,應就個人相關角色責任,包括學校、工作、家庭,事先加以安排。通知警告所有近期曾接觸人士,為未來可能住院治療的需求做準備。

-在達成以上任務過程中,自我情緒管理相當重要,切記保持冷靜,若覺焦慮不安、恐懼、擔心,可致電心理諮詢熱線,尋求專家協助,以穩定情緒、冷靜處理所面臨危機。同時,心態上維持正面思考。

(六)如果你周圍的人出現疑似症狀,你可以怎麼做?

-請你首先冷靜下來,想想自己或家人是否曾跟他接觸(近)過。如有,則請自我清潔,並進行自我隔離及相關生活事宜的先前準備。記住,這時任何的情緒及煩惱對你是沒有幫助的。

-如果你未接觸過,但有可能接近你的人與他接觸,你可以用柔軟的語言,告訴他最近(至少14天)不要有任何往來。不管如何,你的態度請維持尊重、相互鼓勵,如此可避免人際間的衝突與摩擦。

-進一步地,請向有關單位通報,進行環境的消毒及防疫的措施。冷靜、關懷、鼓勵是避免傷害的良方。

(七)如果你和/或家人因隔離而遭到排斥,你可以怎麼做?

-你可以試著從這樣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困境。每個人對傳染病都會因感到害怕、恐慌而做出這樣的反應,就如同你得知周遭親友可能罹患該病時,你也可能會有此種害怕情緒及反應,你自然能理解為何他們會有這種排斥反應。這種反應除了害怕受感染之外,也是一種防衛及保護自己的方式。

-你不必感到憤怒,因為它無補於事。你要堅定信心,一旦危險過了,一旦危機感淡了,風浪自會平靜,不要自亂陣腳。你能做的就是保護自己,先調和好自己的生活、生存及心理狀態,因為這些是渡過隔離日子的最好方法。

-假如你真的氣不過,對人情冷暖感到非常無奈時,請你向親朋好友聊一聊,或者撥通社會支援專線。絕對不要悶著,待情緒過後,再試著調適好自己。

1月28日,上海市中心的商場,帶孩子出來玩的外國男士。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八)如何協助孩子勇敢地對抗肺炎?

1.避免不必要的恐懼

在教育或傳達訊息的過程中,除了告訴孩子疾病可能帶來的不方便、病痛或嚴重後果之外,教育孩子如何保護自己,以及提供正面與正確的信息也相當重要。

過度強調疾病的負面影響與對健康的危害,而沒有提供正面的訊息——例如疾病的治癒率、適當的防護便能有效保護自己等,只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壓力與不必要的擔心以及害怕等情緒。大人要調試好自身的緊張情緒,否則會影響孩子。

2.孩子情緒緊張,我們可以怎麼幫忙?

對兒童來說,遊戲是生活中最喜愛也最常發生的事。我們可以透過和孩子玩的過程,了解孩子對疾病或疫情的了解程度,同時也可以透過遊戲的方式修正其錯誤的觀念、教導正確的防範感染措施,或是防護措施,讓孩子在遊戲過程中建立正確的防疫行為,並使之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習慣。這樣便能在不增加孩子負擔的情形下,建立正確而有效的防疫行為。

3 .如何教導孩子正確的疾病觀念?

對學齡前或小學低年級兒童,我們可以透過說故事、玩遊戲、玩扮家家酒或角色扮演的遊戲,來教育孩子。如此,我們可以知道孩子們在哪些預防知識或是關於疾病的了解上有所偏頗,在搜集足夠信息的情形下,大人與孩子互換角色。此時,大人們透過示範的方式,正面呈現正確的疾病防疫知識與防護措施的準備以及實施方式,在玩的過程中,大人借著正確的示範與扮演,將能對兒童提供一個正確的示範,讓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學習到正確的知識與防護措施。

對年紀較大的兒童或在學校情境中,可以在玩遊戲的同時加入自我防護或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各種知識。鼓勵孩子做到勤洗手、維護環境清潔以及自我保護等行為,持續執行並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4.讓小孩關心被隔離的同學

對於被居家隔離的小朋友,可以建議老師鼓勵班上小朋友輪流電話問候,或寫卡片讓被隔離的小朋友感受到關懷,隔離期過後更要做班級輔導,讓其他同學協助他,而非嘲笑他或躲避他。

 對全班停課隔離的班級,老師可以事先建立好聯絡網(如由1號打電話給2號,2號打電話給3號),使同學在隔離期間能彼此關心,對中高年級學生,可以利用板報製作或標語的設計,讓孩子也參與防疫任務,不致於感到面對疾病時,是那麼無力。

5.當被隔離的小孩回到班級時,如何減輕同學們的焦慮?

恐懼永遠來自無知。小孩的恐懼往往是從大人那邊傳遞而來。身為小孩旁邊的大人,不論老師或家長,首先要有正確的醫療觀念,相信原先的隔離可以解除。醫學專家認定完全沒有感染的危險,所以,我們可以完全放心,敞開雙手擁抱他們的歸來。

 老師不妨利用適當的活動安排,讓這位結束隔離的小孩感覺到同學的歡迎,也許是歡迎會的形式,也許是祝福卡片。透過這些活動,同學們將可以學到助人的態度和獲得同理心的能力。

6.如果小孩的心理狀況愈來愈嚴重,怎麼辦?

面對這次肺炎疫情,不可掉以輕心,無論在生理層面或心理層面,鼓勵自己與他人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與建議是極有必要的,對未成年的青少年與兒童也不應例外。臨床心理學專家提醒,當青少年與兒童有以下異常行為時,應格外留意:

(1)睡眠太少或太多

(2)總是顯得疲倦

(3)守在家裡或躲著別人

(4)話說的少了

(5)表現任性或易怒

(6)與他人有較多的爭吵或打鬥

(7)在家中、學校或社區中發生行為問題

(8)吃的很多或較少

(9)悲傷或焦慮

(10) 成績變差…等

如果有以上情形,請尋求專業人員協助。

 (九)作為患者,該如何調適壓力?

1.作為患者,可能遇到哪些問題

(1)個體得知患病、疑似患病而需接受醫療隔離/治療時,容易表現出否認、憤怒、恐懼、懊惱、抱怨等情緒反應;

(2)因染病可能受到別人的誤解和歧視,治癒出院者可能生活在別人的歧視中,受到社會排斥;社會可能汙名化曾患病人群。

汙名化的原因可能是大眾對疾病基礎知識的匱乏,可能是密集報導導致的恐懼。以此次疫情為例,密集的報導點燃恐懼,為汙名化創造了成熟環境。例如將新型肺炎命名為「武漢肺炎」,可能導致人們對武漢地區人民的汙名化。另外,和傳染性疾病的特徵也有關係。

最可能被汙名化的疾病的4個特徵包括: 1)該疾病的產生被認為是受感染者的過錯;2)該疾病被認為是無法治癒的絕症;3) 該疾病具有傳染性且對他人有害;4) 該疾病有明顯的外在表現。

2.該如何調節患者的負面情緒

除了患者自身在身體痊癒之後可以尋求家人、朋友或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之外,更多要靠社會的理解和支持。

(1)針對患者及時開展的心理幹預,可以消除焦慮、恐懼、抑鬱等負面情緒,增強應激能力,從而更加配合治療,有利於患者康復;

(2)當痊癒者出院後,休養至機體免疫力恢復,就可以重新參與到社會活動和工作中,人們不應當疏遠、歧視他們;

(3)社會應當向公眾普及疫情的基本知識,提供相關的最新消息(信息支持),消除恐慌;提倡理解、鼓勵和尊重(情感支持)。

附: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電話

兩部熱線分別是:027-85844666(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和15342296955(湖北省心理協會)

特別提醒:因免費心理熱線資源有限,請在自己和身邊人出現嚴重心理危機時撥通該電話,務必把有限資源讓給最需要的人。(工作時間:每天9:00-21:00)

資料來源:

《SARS安心手冊》,SARS心理健康行動聯盟編制。

《關心SARS 注意心理創傷的處理》,張老師基金會。

《「面對疫情的危機意識」自我檢測表》,和平醫院精神科醫生楊志賢、東吳社工系副教授王行。

SARS心理健康資訊網,http://sars.heart.net.tw/sarschecklist.shtml

https://www.jiandanxinli.com/materials/1285?utm_medium=knowledge-2&utm_source=position

王一牛,羅躍嘉. (2003).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心境障礙的特點與應對. 心理科學進展, 11(4), 387-392.

劉玲爽, 湯永隆, 張靜秋, 鄧麗俐, 雷丹, & 劉紅梅. (2009). 5.12地震災民安全感與PTSD的關係. 心理科學進展, 17(3), 547-550.

張靜秋, 湯永隆, 鄧麗俐, 劉玲爽, 趙玉芳, & 胡麗. (2009). 5·12四川地震災民社會支持的調查. 心理科學進展, 17(3), 542-546.

Cava, M. A., Fay, K. E., Beanlands, H. J., McCay, E. A., & Wignall, R. (2005). The experience of quarantine for individuals affected by SARS in Toronto. Public Health Nursing, 22(5), 398-406.(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j.0737-1209.2005.220504.x)

Williams, J., & Gonzalez-Medina, D. (2011).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social stigma. Applied Innovations and Technologies, 4(1), 58-70.

池崇佳,嚴俊,高躍中. (2009). 霍亂患者隔離期的心理幹預.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 18(10), 1129-1130. (文中有一些心理幹預的方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抗擊疫情 也要守護心理健康!
    抗擊疫情 也要守護心理健康!除了身體健康之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的心理健康也尤為重要一起來了解一下↓↓↓↓↓新冠肺炎作為一種突如其來的傳染性疾病,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強烈的應激情境,我們需要對環境威脅和挑戰有一個適應過程。
  • ...呵護心靈促成長——武漢紡織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原標題:線上線下相結合 呵護心靈促成長——武漢紡織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實錄近年來,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包括物質的極大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健康心理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也越發受到關注和重視。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
  • 疫情下的高三黨:想考去武漢看櫻花
    8點半,正式開始「上課」,要在兩小時內完成一套卷子。中午12點下課,步行5秒鐘到餐廳吃午飯,中午刷一會朋友圈和小紅書。下午2:00開始上網課,並複習地理、政治。6點吃過晚飯,看一段央視主持人大賽,提升知識儲備,接著複習到夜裡9點。洗漱之後,窩在床上,背半小時單詞,看看學習博主的vlog,在評論裡說下自己學習的心情,一天結束了。
  • 杭州編寫疫情應對心理健康口訣
    記者在今天下午召開的杭州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七次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杭州發現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以後,為了向受影響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積極預防、減緩、減輕和儘量控制疫情的心理社會影響,市衛生健康委第一時間將心理危機幹預納入疫情防控整體部署,啟動了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工作,專門制定下發了工作方案,組織編寫了
  • 全球近10億人受精神健康問題影響 2020中國心理諮詢行業發展規模...
    全球近10億人受精神健康問題影響!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8月27日的記者會上說,新冠疫情影響全球數百萬人精神健康。全球範圍內,精神健康已經是一個被忽視的健康問題。
  • 要像關注體重一樣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評估中心主任石川教授認為,心理暗示會對心理健康產生一定影響,它會增加人的焦慮水平,但不會使一個人變成抑鬱症患者。心理醫生通過臨床診斷,可以鑑別出一個人是否真正患有抑鬱障礙,心理暗示對臨床診斷結果不會產生影響。
  • 人臉測溫自助健康碼閘機「秒通行」,健康碼核驗閘機成防疫利器!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續蔓延,隨著冬季到來,疊加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給疫情防控帶來更大挑戰。疫情當下,全國各地推行健康碼,對高、低風險地區人員快速排查,大大減少疫情防控工作量。但憑靠人工識別健康碼力度,遠不及科技的力量。
  • 疫情心理 | 新聞看太多,常做噩夢常失眠怎麼辦?
    疫情心理 | 新聞看太多,常做噩夢常失眠怎麼辦?疫情心理防護問答 系列三撰文:徐旭東審稿:林國珍21.這場疫情過後,有的家庭會變得不完整。但這場疫情過後,社會大家庭會變得更加溫暖。沒有人能在疫情中獨善其身。每個人都有可能是病毒的攜帶者,每一個人都可以切斷這個傳播途徑。從自身做起,重視消毒隔離以及健康狀況申報工作。一起努力讓疫情早日結束。22. 新聞看太多,常做噩夢常失眠怎麼辦?
  • 疫情後需要一場全民心理危機疏導
    武漢新冠狀肺炎疫情對中國是一場全國性的大災難,疫情造成的公民心理陰影會長期存在,可能影響人的一生,心理危機疏導如果沒有跟上,甚至會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影響國運!不敢想像,在病毒肆虐疫情嚴重的武漢,還有多少個像這樣的家庭呢?又不敢想像,有多少個像這樣的家庭需要心理疏導? 武漢新冠狀肺炎疫情,對人們造成的心理損害是巨大的,許多人可能終生難以復原,潛藏在心中的恐懼和憂慮難以消解。如果他們能夠在早期得到及時的救助的話,心理狀態會得到一定改善。
  • 中國早期應對疫情不力?武漢封城晚了嗎?吳尊友回應
    復盤2:關閉華南海鮮市場曾有嚴重分歧  有很多人質疑,在武漢前期應對疫情反應不夠快。吳尊友並不認同,當時反應速度如何,有數字為證:  從去年12月31日到到今年1月1日,華南海鮮市場關閉,這樣一個決策只用了幾個小時的時間,當時武漢市只有四十幾個病例,且只有27個病人報告曾經去過華南海鮮市場。
  • 在家呆了18天,我焦慮值100分|點擊進行疫情心理健康測試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這幾天,手機時刻不敢離手,生怕錯過一秒疫情信息。每天心情猶如過山車,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看到捐助的物資沒有送到醫生手上,越看越氣,氣到發抖,破口大罵;看到一線抗疫、不眠不休的醫生護士,看到省吃儉用卻捐了幾萬存款的環衛工爺爺,不禁熱淚盈眶;看到武漢醫院排隊的黑壓壓的病人,看到因為病情加重而不幸離世的老人,傷心到失眠。
  • 石家莊疫情防控期間築牢師生心理健康防線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周洪松)當前,石家莊市疫情防控處於關鍵時期,全市居民居家7天防疫,部分師生封閉在校園,由此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石家莊市教育局專門就此進行安排,要求各地各學校要積極幹預,關注師生心理健康,築牢疫情防控期間師生心理健康防線。
  • 武漢的新冠疫情會捲土重來嗎?
    筆者曾於2019年12月31日和2020年元月22日,分別就全球疫情,和以武漢為核心的國內疫情,用周易做過預測(讀者可以爬樓翻看)。 關於武漢疫情預測的結論: 武漢疫情的拐點在驚蟄節
  • 2/3新冠患者愈後出現精神心理問題,近30%的人有抑鬱!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為「弘揚抗疫精神,護佑心理健康」。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的公共衛生是個大挑戰,對民眾精神心理健康也是考驗。《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將「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列為重大行動之一,明確指出要正確認識、識別、應對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特別是抑鬱症、焦慮症。
  • 白羊座的火星及其對全球疫情的意義和影響
    因為我們無法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所以這段時間我們只能專注於一個目標:贏。由於白羊座位於黃道十二宮的第一宮,它與全球的健康和長壽息息相關。在這裡,火星的運行帶給我們力量,但也會使我們更容易因衝動或增加暴力行為而發生意外。
  • 線上線下相結合 呵護心靈促成長
    近年來,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包括物質的極大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健康心理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也越發受到關注和重視。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這既是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要求,也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
  • 借鑑「小湯山」模式,武漢戰疫情穩心神
    到6月20日,小湯山醫院接收680名非典病人,是全球病例的十分之一、中國病例的七分之一,其中672人康復出院。堪稱奇蹟的是,參與治療和護理的1383名醫護人員沒有一人被感染。這座13年前的小湯山醫院,在SARS風浪最嚴峻時刻成為了一艘「方舟」,接納北京定點醫院無能力收治的病人,也塑造了人類對抗疫情歷史上的一個神話。
  • 大河早點看丨鍾南山:估計全球疫情至少延續到6月份;河南已無疑似...
    2020年3月10日星期二大河早點看Books should be read intensively and fields should be carefully managed.書要精讀,田要細管。關注全省無疑似病例 12320衛生健康熱線為您提供諮詢服務3月8日0-24時,河南省無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新增出院病例1例。解除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105人,全省無疑似病例,尚有212人正在接受醫學觀察。截至3月8日24時,全省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272例,累計出院1247例。
  • 武漢電競協會唐洪磊:湖北人脾氣就是硬,武漢的陰霾遲早會退散
    但社交媒體上一些對武漢不好的言論,以及疫情對武漢當地企業的影響,又讓我們覺得很冷。」武漢市電競協會秘書長唐洪磊如是說。翻看唐洪磊的朋友圈,每一天他都會發布跟疫情相關的正面消息,從火神山醫院建成到軍醫空降武漢,「正能量」,是他展現出來的最大特質。「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我們湖北人脾氣就是比較硬,武漢上空的陰霾,遲早會退散。」他說。
  • 佔星秒懂 | 白羊座的火星及其對全球疫情的意義和影響
    這種能量非常有利於我們變得更強大,更獨立,為我們想要的人或事而奮鬥。但火星在白羊座也激發了我們的生存本能和人類本能的力量(心靈的享樂本質)。因為我們無法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所以這段時間我們只能專注於一個目標:贏。由於白羊座位於黃道十二宮的第一宮,它與全球的健康和長壽息息相關。在這裡,火星的運行帶給我們力量,但也會使我們更容易因衝動或增加暴力行為而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