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一則《疑似千年烏木在惠州東江水域打撈出水》的新聞登上各大門戶網站。一時間,圍繞烏木的爭議又起,這次又是怎麼回事呢?
2014年底,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人林某和劉某一起在東江江底打撈出44根木頭,約55噸重。6月28日,正與買家談判的林某被村民舉報盜竊國家財產,此後木頭被警方暫扣。經初步鑑定,這批陰沉木屬烏木,價值50萬元以上。
這批烏木怎麼處理?據惠城區文廣新局局長劉少輝介紹,如果是烏木,就有經濟價值和考古價值,肯定屬於國家財產。如果經鑑定不是烏木,只是一般木頭,沒有什麼價值,是可以歸還給發現者的。
其實自2012年,我國已經發生了十多起「烏木之爭」。2012年春節,四川農民吳高亮在自家地裡發現了7塊烏木,總估價一度高達兩千萬元。烏木被收歸國有,當地政府雖承諾給吳高亮最高獎勵,但最終只獎勵7萬元了事。吳高亮對當地政府提起行政訴訟。這是國內首例關於烏木所有權之爭的官司。最終,法院駁回了吳的起訴。
爭論1
烏木是不是孳息物?
在中國著名民法學家、物權法核心起草人梁慧星看來,此事應適用於《物權法》第116條的規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權人取得。「村民在河道中發現烏木,河道屬於國家所有,烏木就應由河道所有權人國家取得。」梁慧星解釋。
國土資源部研究員、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孔德峰則稱:「天然孳息是指由原物產生的收益,蘋果對於果樹來說算天然孳息,麥粒對於小麥來說算天然孳息,那烏木對應的原物難道是河道嗎?」
爭論2
烏木是不是埋藏物?
目前,多數法院援引的都是1987年起施行的《民法通則》第79條:「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柳經緯認為,不是人為的不能被認為是埋藏物或隱藏物。
針對柳經緯的觀點,孔德峰稱:「埋藏物,在通常意義上講就是埋藏在地下之物 ,並沒有限定一定是人為埋藏的。柳教授所說的民法上的『通常理解』,所指的只是一些研究者的意見而已。
爭論3
烏木是不是礦產?
「烏木並不屬於文物或植物,進一步推定的話應屬於礦產資源。」烏木是經過成千上萬年的地下碳化形成,山東元鼎律師事務所律師單志國稱,「這與鑽石的形成過程非常相似,依據法理推定,可定性為地下礦藏。按照《物權法》第46條規定,『礦藏、水流、海域屬於國家所有』」。
但是在法律上,烏木並不是自然普遍存在的自然物質,國土資源部發布的 《礦產勘查開採分類目錄》 (2006年)也不包括烏木。
爭論4
是不是先佔先得?
柳經緯表示,由於烏木的所有權在現行法律中並無明確規定,應適用於民法原理的「先佔原則」,即無主之物,誰發現就歸誰。
不過,據廣東省凱揚律師事務所律師陳波介紹,《民法通則》遵循「凡是法律規定不屬於個人所有的,一律歸國家」的立法邏輯。《物權法》迴避了「先佔」制度,因為這顯然與無主物歸國家所有相衝突。
專家表示,按現行法律,只要是「無主物」,都會掉入國有的籮筐。而事實上,大量民間挖掘、買賣烏木已成為經濟活動常態,無主物統歸國有,政府往往會陷入「抓大放小(選擇性執法)」、「疏於管理」、「與民爭利」的窘境,面臨社會更多詰問。網上的一份調查顯示,多數網民不支持烏木上交國家。在孔德峰看來,「天價烏木之爭,儘管政府並不越權,但還是反映出社會公眾對於公權任性、無節制的焦慮。這種焦慮的存在,使本屬於法律爭議的問題,無法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
新京報全媒體見習編輯 沙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