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振心/文特殊時期當有特殊之舉。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新增財政資金通過特殊轉移支付分配給地方,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
特殊轉移支付機制之所以「特殊」,主要在於四個方面:
一是來源是國債,特殊轉移支付資金來源主要是中央新增財政赤字和抗疫特別國債共2萬億元資金。
二是範圍有限定,這次轉移支付資金使用主要限定為兩大範圍:受到疫情衝擊的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困難群眾,以及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和抗擊疫情相關財政支出。而常規的轉移支付資金使用的範圍比較廣泛,涉及到社會和民生的各個方面。
三是方式是直達,特殊轉移支付資金全部直達市縣,也就是2萬億元資金全部分配到市縣財政,省級財政不能留一分錢。
四是時間要快捷,特殊轉移支付的時限有明確要求,國務院要求在第一時間下達。
不難看出,特殊轉移支付的基本思路是中央財政向金融市場借錢,再把借來的錢全部分配給市縣,由市縣財政來支出用於支持企業群眾和疫情防控,發揮財政的託底作用。
之所以要另闢蹊徑,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主要是常規的財政轉移支付機制無法滿足特殊時期的需要。
分稅制改革後,中央和省級集中財力資源的能力大大增強,建立轉移支付制度,來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解決地區間財力差距過大的問題,通過向老少邊窮等地方轉移支付,來促進各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其二是解決財權與事權不匹配的問題,通過轉移支付調節不同層級政府間財力,把財力下沉到基層,讓基層來實施政府的各項功能。
近年來,中央對地方轉移總體上不斷加大,2019年達到了74415.1億元,佔到了支出總量的67%,這也表明中央集中的財力大部分又回到了地方。總的來看,常規的轉移支付是財政平穩運行的重要制度基礎,需要保持相對穩定,對原來的財力分配格局不宜做大的調整。因此,對於用於疫情防控以及支持困難企業和家庭的特別財政支出,就需要通過建立特殊的轉移支付,從而實現財政資金精準滴灌、靶向治療。
特殊轉移支付著眼於解決市縣財政運行困難,為基層財政「輸血」。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疫情對經濟造成了較大衝擊,一方面,全國各地各級財政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1-4月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入下降了14.5%;另一方面,抗疫、民生和建設方面的需求較大,「六穩」和「六保」等亟待財政擴大支出,財政收支矛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突出。
縣級財政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因為縣級財政的稅收來源大都中小微企業,在疫情中遭到的衝擊較大,縣級城市通過賣地來獲取收入也難以持續,導致了一些縣級財政庫款不足,運行非常緊張,部分貧困地區市縣「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壓力陡增,財政十分困難。同時,不少市縣都有政府債務,包括政府債券和隱性債務,存在到期還本付息的壓力,如果不能及時注入和補充資金,容易出現無法兌付的問題,會引發財政金融風險。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建立後,中央財政資金能夠迅速地流入市縣的國庫,使得資金直接進入到財政支出的「末梢」,保證基層、民生、社會的有序運轉。
特殊轉移支付機制是中央對地方救助的一種方式,也是財政資金分配的一次探索和創新,對我國財政體制的影響是深遠的。財政轉移支付以往主要強調財權與事權匹配,注重中央與地方的財力分配,在各省的財力配置上做到科學合理,做到分好「蛋糕」。今後,財政轉移支付將更加重視效率,強調打通轉移支付的通道,減少中間環節的「滲漏」和「梗阻」,在現代技術手段和信息化設施的支撐下,可以使中央的資金能夠迅速地流入到基層財政,從而提高整個財政體系的運行效率和財政政策的執行效率,更好發揮財政的職能作用。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