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轉移支付是一次體制創新

2020-11-30 經濟觀察報

駱振心/文特殊時期當有特殊之舉。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新增財政資金通過特殊轉移支付分配給地方,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

特殊轉移支付機制之所以「特殊」,主要在於四個方面:

一是來源是國債,特殊轉移支付資金來源主要是中央新增財政赤字和抗疫特別國債共2萬億元資金。

二是範圍有限定,這次轉移支付資金使用主要限定為兩大範圍:受到疫情衝擊的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困難群眾,以及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和抗擊疫情相關財政支出。而常規的轉移支付資金使用的範圍比較廣泛,涉及到社會和民生的各個方面。

三是方式是直達,特殊轉移支付資金全部直達市縣,也就是2萬億元資金全部分配到市縣財政,省級財政不能留一分錢。

四是時間要快捷,特殊轉移支付的時限有明確要求,國務院要求在第一時間下達。

不難看出,特殊轉移支付的基本思路是中央財政向金融市場借錢,再把借來的錢全部分配給市縣,由市縣財政來支出用於支持企業群眾和疫情防控,發揮財政的託底作用。

之所以要另闢蹊徑,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主要是常規的財政轉移支付機制無法滿足特殊時期的需要。

分稅制改革後,中央和省級集中財力資源的能力大大增強,建立轉移支付制度,來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解決地區間財力差距過大的問題,通過向老少邊窮等地方轉移支付,來促進各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其二是解決財權與事權不匹配的問題,通過轉移支付調節不同層級政府間財力,把財力下沉到基層,讓基層來實施政府的各項功能。

近年來,中央對地方轉移總體上不斷加大,2019年達到了74415.1億元,佔到了支出總量的67%,這也表明中央集中的財力大部分又回到了地方。總的來看,常規的轉移支付是財政平穩運行的重要制度基礎,需要保持相對穩定,對原來的財力分配格局不宜做大的調整。因此,對於用於疫情防控以及支持困難企業和家庭的特別財政支出,就需要通過建立特殊的轉移支付,從而實現財政資金精準滴灌、靶向治療。

特殊轉移支付著眼於解決市縣財政運行困難,為基層財政「輸血」。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疫情對經濟造成了較大衝擊,一方面,全國各地各級財政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1-4月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入下降了14.5%;另一方面,抗疫、民生和建設方面的需求較大,「六穩」和「六保」等亟待財政擴大支出,財政收支矛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突出。

縣級財政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因為縣級財政的稅收來源大都中小微企業,在疫情中遭到的衝擊較大,縣級城市通過賣地來獲取收入也難以持續,導致了一些縣級財政庫款不足,運行非常緊張,部分貧困地區市縣「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壓力陡增,財政十分困難。同時,不少市縣都有政府債務,包括政府債券和隱性債務,存在到期還本付息的壓力,如果不能及時注入和補充資金,容易出現無法兌付的問題,會引發財政金融風險。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建立後,中央財政資金能夠迅速地流入市縣的國庫,使得資金直接進入到財政支出的「末梢」,保證基層、民生、社會的有序運轉。

特殊轉移支付機制是中央對地方救助的一種方式,也是財政資金分配的一次探索和創新,對我國財政體制的影響是深遠的。財政轉移支付以往主要強調財權與事權匹配,注重中央與地方的財力分配,在各省的財力配置上做到科學合理,做到分好「蛋糕」。今後,財政轉移支付將更加重視效率,強調打通轉移支付的通道,減少中間環節的「滲漏」和「梗阻」,在現代技術手段和信息化設施的支撐下,可以使中央的資金能夠迅速地流入到基層財政,從而提高整個財政體系的運行效率和財政政策的執行效率,更好發揮財政的職能作用。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後)

相關焦點

  • 特殊轉移支付「特」在何處?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 「直達」如何直達?這一特殊轉移支付機制究竟「特」在何處? 「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將新增財政資金通過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安排政府性基金轉移支付等方式,第一時間全部下達市縣。」本周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這樣的解答。
  • MBM視野 | 特殊轉移支付機制何處「特殊」?
    以2020年兩會為起點,中國經濟政策開啟「直達性」工具創新。6月1日貨幣政策的直達性工具率先落地,而作為財政直達性工具,特殊轉移支付機制的「特殊之處」尚待揭曉,更加令市場翹首以待。我們預測,特殊轉移支付機制不會是粗放式的「直接撒錢」,而是將著力處理好四對關係:一是融合宏觀目標與微觀激勵,實現上下同欲的政策效能;二是平衡短期效益和長期潛力,奠定高質量發展基礎;三是聯動國家力量和社會力量,擴大政策乘數效應;四是兼顧保護存量和激活增量,在變革中實現穩定。以此為基礎,特殊轉移支付機制中的財政資金料將主要投向三大方向。第一,擴大以工代賑,呵護農村與農民。
  • 特殊轉移支付機制之「特」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將新增財政赤字和抗疫特別國債共2萬億元資金通過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安排政府性基金轉移支付等方式,第一時間全部下達市縣。筆者認為,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的特點與優勢主要表現為:一是資金來源特殊。
  • 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落地 「直達性」工具創新惠企利民
    本報記者 陳姝含6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新增1萬億元財政赤字並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2萬億元全部轉給地方、直達基層,確定了2萬億元新增財政資金直接惠企利民的特殊轉移支付機制。「中央採取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切合實際。」
  • 落實新增財政特殊轉移支付
    原標題:落實新增財政特殊轉移支付   李克強在日前召開的國務院第三次廉政工作會議上講話強調,要落實新增財政資金特殊轉移支付機制,確保直達資金安全高效使用。
  • 詳解「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財政資金怎麼達?怎麼花?怎麼管?
    央廣網北京6月12日消息(記者劉柏煊)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到近期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等,中央都明確,新增1萬億元財政赤字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共2萬億元要通過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全部轉給地方,為基層財力「輸血」。
  • 中央一般轉移支付與邊疆省(區)公共服務供給
    國務院在《「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加大中央財政投入力度,完善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長機制,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和相關專項轉移支付資金進一步向民族地區傾斜,確保對民族地區轉移支付在總盤子中的比重繼續增加。」
  • 2020年新增設立特殊轉移支付,支持地方落實「六保」任務
    《國務院關於2019年中央決算的報告》顯示,2019年設立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規範中央和地方支出責任分擔。按制度規定嚴格分配、下達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逐年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對一般性轉移支付中原來具有指定用途的資金,取消專款專用要求,由地方根據實際需要安排使用。
  • 張正義:對腐敗「零容忍」尚需體制創新
    原標題:對腐敗「零容忍」尚需體制創新   十八大以來,一隻只「大老虎」落馬,特別是打破了「刑不上常委」的30多年慣例,讓公眾的反腐信心和期待倍增。
  • 深化體制改革中的產業創新體系演進
    第一,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定產業體制下,中國高鐵技術創新存在顯著差異,有必要揭示體制改革與技術進步之間的因果關係。第二,中國的產業體制改革服從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布局,要求研究者將產業創新體系應用於中國情景時,必須從中國體制改革切入。第三,從體制改革入手可對各行為人的技術創新決策做嚴謹的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儘可能排除不可證實因素的幹擾。
  • 南寧市獲得自治區提前下達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超50億元
    近日,南寧市獲得自治區財政提前下達2021年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50.75億元,較上年增加4.79億元,同比增長10.43%。此次一般性轉移支付重點支持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安排均衡性轉移支付資金32.76億元統籌支持各縣區均衡發展,其中向五縣安排26.47億元,重點支持當地改善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二是安排縣級基本保障機制獎補資金14.12億元對縣區基層運轉提供財力保障,落實基本民生政策。
  • 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釋放科技創新潛能
    【「十四五」規劃編制·專家建言】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 李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此外,今後一段時期是我國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關鍵階段,將有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及人口轉移到城市。深化醫改,能夠為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推動農民工融入城市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我們必須從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高度,充分認識醫改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重大作用。
  • 數字人民幣與行動支付有很大不同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有一個很形象很有意思的類比,他說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是金融基礎設施,是「錢包」;而數字人民幣是支付工具,是「錢包」的內容。第二,數字人民幣具有非盈利性特徵,因此央行建立的是免費的數字人民幣價值轉移體系和金融基礎設施,不會向發行層收取兌換流通服務費用,商業銀行也不向個人客戶收取數字人民幣的兌出、兌回服務費。這與行動支付需要收取一定交易費用有很大不同。
  • 高校技術轉移機構如何化身「牧羊人」
    近日,科技部、教育部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高等學校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針對高校技術轉移機構的設立、高質量建設、專業化發展等,提出了具體實施意見。  高校技術轉移機構應該如何建設發展?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採訪了技術轉移領域的專業人士。
  • 三條陽關道兩座獨木橋解讀《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徵求...
    10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通過發改委網站發布《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向社會各界徵求意見。 這是一份雜糅了各方觀點的意見,亮點很多,模糊不清自相矛盾的地方也有,對公眾而言,這份意見最大的難點是生澀難懂,猶如迷宮。因此,南方周末特邀醫改第七套參考方案即北師大方案的主筆人顧昕教授為我們解讀這份官方版醫改方案。顧昕現已轉往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任教。
  • 西人馬聶泳忠:告別世界工廠 迎來世界創新中心
    民營經濟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於7月14日在晉江舉辦,論壇以「深入踐行『晉江經驗』,聚焦實業,專注主業,促進新時代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為主題,探討了深化機制體制改革、民營企業投融資、數字經濟等熱門問題。論壇上,西人馬聯合測控(泉州)董事長聶泳忠博士發表主題為《告別世界工廠,迎來世界研發中心——智能賦能》的演講。
  • 盛錢包POS構建第三方支付新藍海
    支付作為金融活動中的重要環節,是金融服務中與實體經濟聯繫最密切的部分。盛錢包專為小微商戶提供一站式收款解決方案的創新型移動互聯支付終端,通過藍牙無線通訊與智慧型手機等設備連接入網,比傳統支付方式有了更多的優勢。  與同類支付產品相比,盛錢包它安全穩定,擁有銀行頒發支付業務許可證,安全合規,讓使用它的商戶更加放心。
  • 支付「非接觸」 生活更便利(財經眼)
    同時,夜光收錢碼支持語音到帳提醒,其特殊材質也不容易被不法分子調包貼碼。 6月22日,支付寶上線「夜光收錢碼」,當天就有5萬名店主申請了該服務。 當「掃一掃」付款成為不少人的首選時,如何讓非現金支付更便利,也成為支付機構思考的問題。 「有了『無感支付』特別方便,只需通過微信支付綁定車牌號,再開通免密支付,車通過閘口時就能直接自動扣費,沒有ETC也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