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各位聽眾,今晚我們有緣相約在微信平臺,繼續學習分享《道德經》第一講。今天所講的主題是居於正位,安心之法,在這一講會把道德經中內容有機串起來講。
為了表示恭敬,我們借用一首開經偈來表達我們的心情,建議一起誦讀: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我們願意一起來了解老子聖人留下真言的真實含義,並在日常生活當中踐行,提升我們的生命質量。
其實我們的自性本心就如同中秋節的圓月一樣,皓月當空,又有什麼需要安的呢?嫦娥呆在月宮當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嫦娥也許不識本心呢,不知道月亮本來是很明亮的呢。嫦娥不知道自己自性本心就有明月,就如同月亮,根本就不需要飛去寒冷的月宮,可以呆在自己夫君身邊就好了。這樣嫦娥奔月的故事就要改寫了。可以說嫦娥是被騙了呢,不該飛去月宮,在廣寒宮中呆著,那裡太悶了。我們也許也是如此,不知道自己的本心本來就是明亮的,如同明鏡,可以照天照地;如同月亮,只是被物慾的烏雲所遮蔽罷了。嫦娥找道,就好像是在玉兔的頭上找角一樣,是了不可得的。然而道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每一物當中。
記得一行禪師《故道白雲》當中有一個故事。佛陀帶領僧團在尼連禪河行走的時候,看到有些木塊卡在河中的綠洲。佛陀趁機給阿難他們說法,每個人的修行都如同漂流在河中的木塊。如果不被卡住,不被人撿起來,都會回歸於大海,不管是快是慢。如果我們被金錢、地位、權利、美色等誘惑走偏了,偏心了,就如同木塊被卡住一樣。佛陀慈悲大愛教導我們,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回歸於自己的本位,即使不修道,也需要回歸於自己生命的河流本位。
也許兩位戀人都有各自的一條生命的河流。相戀了之後互相依賴互相交織,也許河流不再往前緩緩流動了,而是改道了或者漫出來了。比較好的親密關係應該是各自有各自的生命河流,志同道合,一起同向同行。當這條河流相對來說乾涸一點了,這時候可以接濟一點愛河。如果這條河流洪水泛濫的時候,也需要通過分一些給另外一條河流。當這條河流悲傷的時候,另外一條河流也會分擔悲傷;當這條河流喜悅的時候,另外一條河流也會分享喜悅。但是兩條河流始終各自有各自的軌道,各自有各自的位置。兩條河流有依賴而又不完全依賴;兩條河流有融合而又不完全融合;兩條河流沒有抓取控制,沒有索取,而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發生的。如果河流改道,甚至融合成一條河流,就會漫出來了,不利於生命的成長。
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徐志摩的詩句,看看有什麼感悟: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各自不應該是相反的或者匆匆而過的方向,而是同心同向同行的,各自有各自的軌道。徐志摩還曾經說過: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所謂的靈魂伴侶,就是共同的志同道合,有共同的流向,都會歸於大海。如果方向完全不同也不能稱之為靈魂伴侶。如同日月一樣,月亮有月亮的軌道,地球有地球的軌道。月亮如果佔用了地球的軌道就麻煩了。
今天突然接到剛工作的企業導師給我打電話,他已經退休了。我接到電話非常開心,因為這位企業導師在我剛畢業時候對我關懷備至,是一位大數據領域的專家。他問我現在過得好不好,他說自從2013年以後五年,他在丹道氣功方面進步相當大。他今天跟我說:「只要心中不生雜念,體內能量自然會噴薄而生。就如微風吹拂湖面碧波漣漣、延綿不絕,倘若向湖中投石,碧波必被打破,心中的雜念,一切煩惱都是砸向湖面的石頭。」他告訴我他全身主幹經絡都打通了,包括奇經八脈都通了。能量是宇宙的能量,我只是起了聚集的作用罷了。
我聽了老師這麼說,我自然心中充滿法喜,連結到他的能量,我很快也進入靜定當中,很舒服的狀態。對自己是很好的療愈。我和這位老師的緣分很深,居然可以從計算機大數據領域都轉入丹道領域了。所以,平時我們身邊所接觸的人,也許是我們的貴人,可是我們卻未曾知道;我們需要保持一顆與人為善的善心,就能夠得到貴人的幫助了。因為你的心好了,不去找別人,別人也會來找你的。我這麼說是和大家一起共勉的。
我們回到本講的主題,居於正位,為什麼如此重要呢?我們的心為君主之官,需要安於正位,不要被五官牽著鼻子走,被所聽,所見,所想帶偏心了就不好了;工作我們需要安於正位,做好本職工作,不要被副業所影響了;作為子女,我們需要安於正位,對父母孝順;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安於正位,對子女慈愛。如果我們安於正位,外邪就無從傷害我們;如果不居於正位,身心可能都會受到傷害了。正所謂身正不怕影子斜。如果國家安於正位,符合於正道,外來的奸邪就無從下手破壞國家團結穩定。西方國家需要安於西方,東方國家需要安於東方,尊重各自的不同,世界就太平了。
我們往往老莊一起並提,莊子發明老子的學說。莊子中有關於正位的精闢比喻。猿猴的正位是樹上,泥鰍的正位在泥裡,如果猿猴、泥鰍不安於正位,就不習慣,就危險了。狗的正味是骨頭,大便,貓的正位是魚,如果貓狗偏於正位就不好了。魚的正色不是西施,所以西施浣紗,魚兒就會潛入深水。大雁的正色不是貂蟬,大雁見到貂蟬也會走開的。
什麼是正位呢?以每一人每一物為各自的太極可以稱之為正位。比如要知曉魚之樂,就要站在魚的角度,以魚為中心建立參照系。莊子和惠施辯論,莊子知曉魚之樂。因為莊子在宇宙當中遨遊,體會天地萬物為一體的那種感覺,吸收宇宙的能量。我們可以以每個人為中心,由近及遠地有家人,親戚,中國人,外國人,花鳥魚蟲,瓦石等,這些各自有各自的軌道,各自有各自的位置。這個我如同太陽一樣,就像尼採所說的我是太陽。但是其實一切都是相對的,我們可以以每個人為中心建立參照系,不必固執一定要以自我為中心。我們甚至可以以一隻螞蟻為中心建立參照系。我們要了解別人,必須要換位思考,要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每個人以為有個我,所以有個我執,一定要以自我為中心,別人必須要圍繞著我轉,這就不對了。對於別人而言,在你的角度並非他的正位了,他也要回歸於他的正位。這就需要打破我執,正如佛家說的證入無我。如果我們要知道電子之樂,也需要回歸原子正位,在原子內部觀察,電子有條不紊如同行星一樣運動,並不是測不準的。
心安於正位。心為君主之官,如同一個國家真正的主人。我老家海南島的,有一句海南土話罵人的話,說這個人走神了,就是神經的意思。我們講精氣神,凝神聚氣,聚氣生精。如果神耗散,就無法凝聚成氣了。需要靠血氣打通經絡。
如果要心安居於正位,需要管理好我們的五官,讓我們一起來看第五十二章:
【原文】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知其母、復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我們簡單解釋一下原文。大道是天下的母親,天下眾生,天地萬物都是大道所生,都是大道的兒子。只有認識了母親,才能夠知道兒子如何。知道兒子了,但是還是守著母親,守著大道,不被外物所帶偏,這樣就不會有什麼危險了。所以我們要管理好自己的門戶,比如眼睛、耳朵啦等等,六根清淨方為道。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這樣自然就少受了許多幹擾,內心更容易安靜。世事紛紜複雜,會擾亂人心,就沒有得救了。莊子裡面有個關於忽悠的故事,兩個帝王忽悠幫混沌打開七竅,結果混沌王就死了,也是同樣的道理。
如果我們被舌根帶偏了,心總會跟著口腹之慾走,就變成了吃貨了。現在電視上多了許多舌尖上的什麼,享受美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是被美食帶偏了,喜歡重口味,就不好了。對身體也是一種傷害,很多病都是吃出來的。如果不吃素,吃了各種動物,內在的慈悲心也會被消耗。
讓我們一起誦讀第三十五章原文:
【原文】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下面簡單解釋一下原文:大象無形,這是說的大道,天下都會歸心。如果世人來來往往都在歸於大道,都在回歸真正的靈魂家園,就會國泰民安,就會身康體泰了。音樂對應於耳根,例如靡靡之音。美味的美食如同誘餌,對應於嘴巴,例如山珍海味,都是有味而能夠引起人們的欲望的。如果是靡靡之音就會擾亂人心,使得五臟向邪。如果是正音就會和五臟共鳴,對身心都有幫助。大道似乎沒有什麼味道,不如大魚大肉重口味,不如美酒好喝,但是大道可以讓人安平泰。也許在很多人眼裡,大道沒有什麼用,或者說像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那是由於還不知道,如果知道了就會知道大道美味了。顏回等聖賢安貧樂道,他們都不是什麼傻子,是絕頂聰明有智慧的人。大道不僅僅看似沒有味道,看也似乎看不見,聽也似乎聽不見,但是其作用是無窮無盡的,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如果守道,就會豐盛,有錢財、健康和好的親密關係。
讓我們一起誦讀第十二章原文: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下面簡單解釋一下原文:五色讓人看多了,眼花繚亂,導致人眼睛盲了;五音那種靡靡之音,讓人聽多了頹廢,五音讓人耳聾。真正的盲是心不能明辨忠奸,不能分黑白,顛倒了黑白;真正的聾,是聽不到自己的心聲,不敢真正活出自己。五味讓人嘴巴覺得很爽,變成吃貨。去田野馳騁打獵,雖然讓人覺得很爽,但是讓人狂喜。中醫講,喜傷心,怒傷肝。大喜大悲對人都是一種傷害。那些難以得到的貨物,比如寶玉,金銀,會讓人產生不好的行為,不擇手段去得到,就會危險了。所以聖人呢,只為了基本的溫飽就好了,安貧樂道。不為眼睛所看的,也就是代表著各種欲望。現在我們倒好,什麼都有得看,抖音,微信,新聞頭條,各種搞笑視頻等,許多信息能量很低,都在消耗著人們的心神,特別是影響著下一代。聖人不僅如此做,他也教人們要守道,不要讓心跟著五官跑了,讓心安在該安的地方。下面我們可以講講如何安心,達摩祖師教二祖安心的公案。
前面講到聖人為了吃飽肚子,安貧樂道,並非聖人只是為了吃飽肚子,這只是形容聖人不重物慾而重道罷了。
下面讓我們一起誦讀第三章: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讓我們簡單解釋一下原文:這一章講聖人治國,實其腹,讓百姓不偏心,保持民心的淳樸,符合於道。不去崇尚賢人,使得百姓不爭著去當賢德的人。因為賢德的人畢竟是少數的人,假如大多數人都去爭著當賢德的人,有些人條件根本不夠,就會偽裝自己,不擇手段去獲得名譽。反觀當今的教育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高校喜歡分三六九等,分211,985,重點大學;中小學也會分重點學校重點班。這樣讓家長和學生很焦慮,都想方設法進入好的學校,而不是培養自己的完善的人格。高曉松文章中講北歐瑞典丹麥那些國家不分重點學校,學生可以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不以那些難得的貨物寶玉等,百姓就不會不擇手段,不會去當盜賊了。如果百姓沒有產生很強物慾,心就不會散亂。所以聖人治國的方法,使得百姓的心虛而不散亂,不被物慾所佔滿;心虛並非貶義詞,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不斷地把自己的心清空,智慧就會顯現出來了。聖人治國,使得百姓滿足溫飽,吃飽肚子,把那些所謂遠大的志向減弱一些,有時人很難分清楚什麼是志向,什麼是野心和欲望。每個人都要安於自己的正位,如果人人都不安分,人人都相當皇帝,天下不都亂套了。每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天命,在每個階段緣分沒到,就好好呆在該呆的位置。還要讓百姓筋骨強一些,健康長壽。使得百姓沒有什麼智巧聰明,不會為了得到貴重財物不擇手段,沒有什麼欲望,不用動不動見人就問人家幾套房子,在什麼位置。高曉松說在瑞典丹麥那邊,那裡的人根本就不關心房子。因為我們以房子為貴,當做難得之貨,所以就擾亂民心了。許多人為了買房,假離婚等等。聖人如此治國,有一些智巧小聰明壞腦筋的人也不會亂作為。這就是聖人所說的,雖然看似無為,可是卻無不治理,能夠得到大治。使得百姓安居於屬於自己的位置,使得心安居於正位。
讓我們一起來誦讀第五十六章: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下面簡單解釋一下原文:這一章裡面也有講要管理好自己的門戶,管理好六根,六根就好像是城市的城門,城門如果管不好,什麼垃圾都會進來,就會危及君主之官了。君主之官只要下命令就好了,不必跑偏了,跑去嘴巴,耳朵,眼睛那裡去下命令。心不必要御駕親徵,否則就是偏心了。
真正的智者,開悟的人是不會刻意去多說些什麼,甚至聖人老子這部五千真言本來也不打算留下來了。因為關令尹喜懇請聖人慈悲後世子孫,所以留下來了。真正口若懸河的人未必就有什麼智慧,韓非子有解老喻老,有大智慧,但是比較木訥不擅長言辭,被同窗李斯妒忌而陷害他。所以塞住口,關住門戶(眼睛和耳朵),把稜角銳氣挫一挫,收斂一下。如果太過於鋒芒畢露,就危險了。使得心光柔和一些,不必太過於耀眼,如果太過於耀眼,會遭人妒忌。王陽明先生一開始出來講學的時候,受到排擠,許多人說他是傷心病狂的。與塵世混同,呼我以牛,以牛應之;呼我以馬,以馬應之。這就是所謂的玄同。玄同是從形而上至形而下的混同,是天下大同,是天地萬物同為一體的大同。
所以說,對於聖人而言,我們如果刻意去親近聖人,是不可以的,聖人沒有那種私情小愛,有的是大愛。也不會刻意去疏遠,因為聖人會慈悲眾生,會關心眾生的疾苦。聖人幫助眾生不求什麼回報。我們似乎也不能從聖人那裡直接得到什麼利益,不能馬上得到什麼金銀。聖人安貧樂道,像顏回,莊子那種,你要想從他那裡拿到一點金銀,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聖人那裡有道,有道就代表著豐盛的一切。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聖人也不會傷害百姓,因為聖人有大愛的心;外物和眾生也無法去傷害聖人,因為聖人與世無爭,即使對於兇神惡煞的惡人,也沒有必要傷害聖人。聖人以慈悲保衛自己。
聖人也找不到什麼理由,以他為貴,似乎很普通,和光同塵,跟普通人一樣。聖人雖然有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已經打通了經絡玄關等,但是卻不會刻意去顯示自己,不會以自己為貴。
真正的老師不會讓弟子像眾生捧月那樣捧著自己,那樣摔下來是很疼的。不會想方設法去從弟子那裡獲取錢財和美色。
一行禪師《故道白雲》中講,有個青年對面見到佛陀,一下子沒有認出來。雖然佛陀有三十二相好,但是不會刻意顯示神通。反觀末法時期,邪師橫行,有些人沒有功能都要說是有功能。
但是也不可以把聖人看得低賤了,因為你需要有慧眼才能認識真正的善知識,真正的導師。因為有道,就可以有豐盛。範蠡得道三次經商富甲一方,都散盡家財。道和聖人都是天下最尊貴的,聖人因為懷道所以尊貴。我們不是說,不貴難得之貨嗎?不尚賢嗎?但是我們內心的確要珍惜聖人,珍惜大道。其實道德經是啟迪每個人的內心,每個人都有無上的珍寶,只是自己不知道罷了。
聖人教我們安於正位,不可以超前,也不可以落後,不敢為天下先。安於正位並非教我們默守陳規,不思進取;並非教我們不要去創新,聖人老子不是這個意思。只是說,我們不要搶先去冒風頭,鋒芒畢露,不該顯露的時候就不要去顯露,否則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本來不該到那個位置的,如果勉強坐上去了,也不會安穩,反而帶來危害。《周易》教我們潛龍勿用。九五之尊並非到頂,而是守著自己該守的中正平和的位置。一個位置,如果自己德行和能力還不足以擔當的時候,上去了反而是一種危害。如果德不配位就不行了。前面講過,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如果守道,讓自己德行增長,智慧增長,一直保持在靜定當中,很高的振動頻率當中,保持在愛喜悅和平當中,就會有豐盛的一切了。
讓我們一起誦讀第六十七章:
【原文】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我們解釋一下原文:自己需要安於正位,不要被外面的世界所帶偏了。對於身邊自己看不順,看不平之事,自然天道會有安排。如果自己先於別人去動手,有為地去做,沒有不傷手的。下面一章會講這一點。並不是說讓我們不要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是符合天道的,而是說,有些事有些人因為他們自己的業力,需要讓他們自己在那裡承受和修煉,承受那份苦,才能讓他有所成長。比如有個例子,別人欠他的錢,他就把別人關起來了,別人報警告他非法監禁,反而要去求那個人和解,債主還遭受了牢獄之災。欠錢是可以追,但是可以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假如被別人帶偏了,不守住自己的位置,反而就不好了。跑長跑往往也是需要守著自己的位置,守著自己的步調,如果被別人帶偏了,就麻煩了。買賣股票也是如此,如果被別人帶偏了,別人恐懼自己也恐懼割肉就麻煩了。
天下人似乎說道大,太過於玄虛了,沒有什麼用。正是因為道大,所以看似沒有什麼用,但是有大用。莊子裡面有個大葫蘆,看似沒有用,不能當水瓢,但是可以有大用,可以當做船,帶我們到江河湖海去逍遙。如果我的道與一般事物沒有什麼分別的話,那麼道便成細物了,並非廣大了,又怎麼能以道大稱呼它呢?分為器物就細小了,待分到了極致又接近於道了。所以量子理論研究到最後,萬物都歸於光了,又接近於道了。
老子我有三寶,如果老子說我有三寶,平時懷抱著這三寶就能夠趨吉避兇了。世人往往騎驢找驢,身上揣著寶物卻不知道是寶,等待失去了才知道,已後悔莫及。
第一個就是慈悲。本心本來就是慈悲大愛的,如果失去心的本位,就喪失慈悲,就危險了。第二是儉,如果心不能保持簡約,不節儉而追求物慾,心就會偏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如果追求物慾,奢侈生活,心就失去正位大了。第三是不敢為天下先。安居於自己該呆的位置,不敢先享受物質、權利和美色等物慾。
在事業上,本來德行和能力還不足以堪當上面的位置,就不必勉強,否則德不配位會受到傷害,恰得其反。堪當一個縣,就當知縣;堪當一個州,就當知州。不要輕易超越本位,該道管的就讓道管,該讓天管的就讓天管,該讓地管的就讓地管,該讓王管的就讓王管。老子講,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王不該管天管的,天生天殺,逆天而行就不可以了。在家庭裡面也是如此,丈夫屬於陽,對應於天;妻子屬於陰,對應於地,如果超越了本位,顛倒過來就不好了。
當今世人,舍慈而言勇,舍儉而言廣,舍後而言先,這是捨本逐末的做法。道往往是相反的,想在前面反而在後面了,事事爭先,事事爭霸反而落在後面了。當今天下,美國處處要領先,處處爭霸,大打貿易戰,反而就會失去地球村村民的心了,正所謂失民心者失天下。布袋和尚有一首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方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個田是心田,需要去掉田地中的雜草,攢足資糧,才可以擁有自己的福田。這塊福田符合於道是極其豐盛的,會長出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
因為以慈愛對待百姓,所以戰無不勝。正所謂無欲則剛,為了正義而戰,必定是戰無不勝的。如果要守國,也是很牢固的。沒有什麼物慾,沒有什麼空隙別人鑽,人心是堅固的。如果好財,就會被財所攻陷,許多貪汙犯就是如此;如果好色,就會被色所攻陷。
如果能夠守道,用好三寶,符合於天道,天就會管他,就會挽救他;因為有慈愛保衛他。中醫講,人體有營氣和衛氣保衛,外來的邪氣不容易進來。慈愛就如同是人的營氣和衛氣。如果自己身不正了,外來的小人就容易攻擊。如果身正了,心安居於正位了,外邪就無從下手了。如果一個國家符合於道,奸佞小人也無從下手。《黃帝陰符經》裡面講,火生於木,奸生於國。如果木頭失去本位,不在地裡,變乾燥了,就會被人生出火來。火出來,對於木就是災禍了,燒掉了。奸邪生於國內,就會有災禍,國家就毀掉了。
周朝末年,就失去了周文王,姜太公等聖人的道,所以國家就遭殃了。乃至於老子要西出函谷關了。
讓我們一起誦讀第七十四章: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將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手矣。
簡單解釋一下原文:
百姓本來不畏懼死亡,奈何還要以嚴刑峻法對待他們呢?因為周朝末年,各諸侯國法令過於嚴苛,不違反是死,違反了可能還有一線生機,作為百姓怎麼不去鋌而走險呢?
如果使得百姓以性命為貴,以道為貴,能夠安貧樂道。吃得飽,筋骨強健,對於少數那些小聰明的人,鋌而走險的人,作死的人,就以刑罰處罰,就好了。又有誰願意去鋌而走險呢?侯王不可以亂殺人,因為天管的就要讓天去管,道管的就讓道去管。天道為大匠,天生天殺就好了,如果侯王代天去行使生殺大權,不居於本位,哪有不傷手的呢?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軍事家,理學家等,在他的傳習錄中這樣記錄。陸澄同學問道:有人夜裡怕鬼,這是為什麼呀?這陸同學這麼問,也許他夜裡怕鬼不好意思就這麼問吧。
先生回答道:只是因為平日裡不能夠做一些符合道義的事情,所以心裏面就怕鬼。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如果平時一言一行都能夠合乎神明,有什麼好怕的呢?
另外一個同學說道:正直的鬼無須害怕的。恐怕邪惡的鬼就沒有那麼好惹了,這樣的鬼不管人的善惡,所以未免還是怕的。這個同學是個好人,他怕那些壞的鬼,不分好人惡人就去抓了。這個同學為陽明先生很早就收的弟子,福建莆田人,官做到了御史。
先生回答道:豈有邪鬼能夠迷得了正人的呢?只這一個怕就是心邪了,所以才會被迷惑的。並不是真的有鬼迷,而是心自己迷了。如果有人好色,就是被色鬼所迷。如果有人好財貨,就是被財貨鬼所迷了。如果有人對不應該發怒的事情發怒了,就是被怒鬼所迷了。懼怕所不當懼怕的,就是被懼怕鬼所迷了。
所以只要我們的心安於正位,就不會被色鬼所迷;不會被財鬼所迷了,就不會偏離本心了。
歷史上有個很著名的公案,禪宗二祖向達摩祖師請求安心之法。二祖在雪地裡跪著求法,請教達摩祖師如何安心。二祖為了表示求法的誠意,斬斷了一隻手臂。當然了,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不可以隨便去傷害,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二祖求法的誠意。後來達摩祖師就把禪宗傳給他了,並非二祖那麼做,而是因為二祖根器可以,能夠繼承打磨祖師的衣缽,才可以傳的。由此可見,安心之法是很重要的。我們為何不把心安放在該放的地方呢?不可以去追逐物慾。
《金剛經》中有傳授了安心之法,五祖讓六祖三更半夜去傳授的就是《金剛經》的心法,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六祖頓悟而繼承了禪宗的衣缽。心不可以住於吃,要不就成為吃貨了;心不可以住於色,就被色鬼所迷;心不可以住於金錢財物,要不就會被財鬼所迷;心不可以住於權利地位,要不久會被官鬼所迷了。心如同行雲流水一般,念茲在茲,住於當下的一刻,時時都在禪定當中,安於喜怒哀樂未發之中。
其實我們的自性本心就如同中秋節的圓月一樣,皓月當空,又有什麼需要安的呢?嫦娥呆在月宮當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嫦娥也許不識本心呢,不知道月亮本來是很明亮的呢。嫦娥不知道自己自性本心就有明月,就如同月亮,根本就不需要飛去寒冷的月宮,可以呆在自己夫君身邊就好了。這樣嫦娥奔月的故事就要改寫了。可以說嫦娥是被騙了呢,不該飛去月宮,在廣寒宮中呆著,那裡太悶了。我們也許也是如此,不知道自己的本心本來就是明亮的,如同明鏡,可以照天照地;如同月亮,只是被物慾的烏雲所遮蔽罷了。嫦娥找道,就好像是在玉兔的頭上找角一樣,是了不可得的。然而道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每一物當中。
幾年前中秋節的時候寫了一首權且稱為詩句的打油詩,送給大家作為結尾:
《桂花》文/陳書增
吳剛尋兔角,
雲遮嫦娥羞,
人間求春色,
桂花卻戀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