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向來有落葉歸根入土為安的傳統。按照封建的說法,若是一個人死後無法葬入宗廟,是會「死不瞑目」的。若是出去打仗的將士客死異鄉,戰友們則會盡力尋找其身前所穿的衣服和佩戴的飾品帶回故鄉,設立衣冠冢。但是此前有留學生發現日本一處墓葬群中竟然有中國軍人的墓碑,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楊海嘉是一名日本留學生,有一次他在日本遊玩的時候,在日本近代陣亡士兵群中竟然發現了10塊用漢字書寫的墓碑,上面寫著「故清國俘虜劉漢中」等。為什麼日本人會在自己國家陣亡士兵的墓群中設俘虜的墓碑呢?這些中國人又是誰,什麼時候下葬的呢?通過查閱資料,楊海嘉揭開了其中的秘密。
19世紀中期,西方殖民者侵入了中國和日本,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兩國進步人士紛紛開始了救亡運動。在清朝,以李鴻章曾國藩為首的洋務派主張引進西方的技術來提高大清國力,對抗外敵。同時他們還派出了許多民間找來的聰明少年出國學習。
最初洋務運動進行得非常順利,收穫了大批的西方軍械槍炮,還武裝了北洋水師等海軍維護海上安全。但是之後,洋務派出現了貪汙腐敗的現象,尤其是在曾國藩死後,洋務派內部出現了很多利用職務之便收受賄賂謀取錢財的人。而且當時封建思想依舊束縛著官員,很多大臣認為玩槍玩炮如同戲子,難登大雅之堂。
到了洋務運動後期,朝臣們更是無人關心軍隊,只關心仕途。1890年前後,北洋水師的負責人先是調用軍費400萬兩白銀給慈禧太后修繕頤和園,然後又在1894年挪用軍費1000萬兩白銀為慈禧60大壽祝壽,導致軍隊5年沒有維修過裝備。
反觀鄰國日本,日本60年代被西方國家侵略,此後就在15歲的少年天皇明治的帶領下開始了全面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在改變國民思想觀念的同時,明治天皇也開始了軍事方面的改革。
1885年開始,明治天皇決定變更日本的軍事結構,他將整個國家全年六成左右的財政收入全部都用來發展艦隊,又在自己的宮廷修繕費用和日常飲食費用中抽出了30萬日元用於軍隊建設。
明治天皇為日本國民開了個好頭,民眾紛紛節衣縮食給海軍捐款,僅一年時間就籌到超過200萬日元。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日本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開始高速發展。1895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中國慘敗,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只有10人被日本軍隊俘虜帶回日本,其中就包括劉漢中。日本人本來以為可以套取軍事機密,但是劉漢中等人誓死不降,日本人只能將他們都殺掉。
由於日本軍隊非常信奉武士道,他們也佩服這些軍人頑強的意志力,便按戰死軍人規格將他們埋在了甲午海戰戰死士兵墓群。楊海嘉也是了解到這是甲午時期建設的陵墓,才知道了墓主人的身份和故事。
楊海嘉和他的同伴了解墓碑來歷之後,認為俘虜兩字太過屈辱,就將俘虜兩字磨去。知道這段往事的留學生和遊客,也紛紛前去拜祭英靈,此時英靈墓已經百年未曾有人祭拜。